导读:本文包含了残余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洛氏四联症,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
残余漏论文文献综述
王燊,卢旭,程应樟,李运德,吴清华[1](2019)在《法洛氏四联症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法洛氏四联症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体会。方法:总结2010-10-2018-11在我科住院的法洛四联症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患者9例资料,介绍经导管行左心室造影及介入封堵治疗经验。结果:7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77.78%,2例外科再修补治疗;无任何并发症发生,介入患者均5~6 d出院。结论:法洛四联症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熊华强[2](2014)在《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及叁尖瓣反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状况以及两种术式对叁尖瓣反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9例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治疗情况。50例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180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包括1例介入封堵术后残余漏较大者),术后1周、6个月对两组病人心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①介入组术后1周超声检查有8例出现残余漏,发生率16%(8/50),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封堵器移位而转为外科治疗;手术组术后一周超声检查有45例出现残余漏,发生率24%(45/180)。②介入组有7例术后出现叁尖瓣反流,4例术后叁尖瓣反流量较术前增加;手术组有24例出现叁尖瓣反流,20例较术前反流量增加。③介入组术后6个月超声检查有4例残余漏消失,叁尖瓣反流量未见明显改变;手术组术后6个月超声检查有20例残余漏消失。有15例叁尖瓣反流量较术后1周减少。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超声心动图能较好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及外科修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心脏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0)
李军,张军,胡运,朱霆,左键[3](2014)在《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科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的超声心动图术前筛选适应症及术后疗效的评估。方法应用GE-VV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10例拟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术前测量补片漏口或左、右室侧残余漏口大小、漏口左室侧残端距主动脉右、无冠瓣和叁尖瓣隔瓣及前瓣腱索附着点的距离,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封堵器左、右伞盘对主动脉瓣及叁尖瓣影响,术后随访。结果心血管造影检查测量补片残余漏部位、漏口大小与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漏口大小一致,补片残余漏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5±1.7)mm(0~6mm),距无冠瓣(4.0±2.0)mm(2~7mm),距叁尖瓣隔瓣(2.8±1.5)mm(0~5mm)。10例患者中8例成功置入封堵器,2例因导丝无法通过补片残余漏口而放弃封堵治疗,1例介入封堵治疗后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残余分流消失。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室间隔缺损补片残余漏介入封堵术术前筛选评估、术中监测封堵器对主动脉瓣、叁尖瓣的影响、术后随访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0)
程应樟,李涛,李运德,杨璐,王敢[4](2014)在《法乐氏四联征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导我院法乐氏四联征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经验体会。方法选择2010年1月到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根据病史和超声心动图诊断法乐氏四联征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4岁至36岁(平均15.68±5.20岁);按照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明确为法乐氏四联症,均行外科修补术(本文来源于《第16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期刊2014-04-10)
仇万山,沈晟,张文波,闫宪刚,张憬[5](2013)在《“一鞘两伞”Hybrid技术封堵室间隔缺损残余漏及左心室右心房通道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患者,男,4岁。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3年余,平常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活动可,无缺氧抽搐史。3年多前,该患者因发热在外院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来我院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VSD、卵圆孔未闭入院。于2008年10月16日在我院行VSD修补术+卵圆孔缝闭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尚可,术后第6 d出院。出院后一直在我院心外科门诊随访,多次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均提示:VSD术后残余分流,为进一步治疗再次入院。查体:动脉血氧饱和(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程应樟,李涛,李运德,杨璐,王敢[6](2013)在《法乐氏四联征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导我院法乐氏四联征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经验体会。方法选择2010年1月到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根据病史和超声心动图诊断法乐氏四联征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4岁至36岁(平均15.68±5.20岁);按照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明(本文来源于《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期刊2013-04-11)
申俊君,张智伟,王树水,石继军,潘微[7](2013)在《11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残余漏的介入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um defects,ASD)封堵后残余漏再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3月,9例PDA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2例ASD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械的分流,11例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长期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随访。结果 9例PDA及2例ASD患者中,8例再次置入蘑菇封堵器,3例弹簧圈,术后复查超声6例无残余分流;5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2例PDA患者置入弹簧圈后短期溶血,1例经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行外科急诊手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PDA、ASD介入治疗后出现残余漏行介入封堵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张云涛,郭立新,金敬琳[8](2013)在《介入封堵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上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全组18例,年龄3~46(14±11)岁。残余漏大小3~8(4.2±1.5)mm。通过建立轨道法,封堵VSD术后残余漏,封堵15 min后行左心室造影,术后1 d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结果:全组18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除1例因残余漏直径过大,1例因建立轨道困难,封堵未成功外,余均治愈。结论:介入治疗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满意、可靠。(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陆颖,吴琳,刘芳,盛锋,何岚[9](2012)在《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后残余漏(Residual leak,R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2.9~2012.7收治于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心内科的15例单纯VSD修补术后或复杂先心VSD纠治术后的RS患儿行经导管封堵介入治疗。年龄2.8~21.7(9.3±6.05)岁,距首次手术修补时间1.9~9(4.8±2.68)年。其中10例为膜部VSD修补术后;3例法洛氏四联症纠治术后;(本文来源于《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2-11-01)
陈阳,徐仲英[10](2012)在《伞中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2004年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行PDA封堵术,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残余分流。术后1年,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休息后缓解,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2011年于我院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肺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封堵器腰部前外侧探及回声中断约5~6mm,流速3.5m/s,压差(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残余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状况以及两种术式对叁尖瓣反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9例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治疗情况。50例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180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包括1例介入封堵术后残余漏较大者),术后1周、6个月对两组病人心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①介入组术后1周超声检查有8例出现残余漏,发生率16%(8/50),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封堵器移位而转为外科治疗;手术组术后一周超声检查有45例出现残余漏,发生率24%(45/180)。②介入组有7例术后出现叁尖瓣反流,4例术后叁尖瓣反流量较术前增加;手术组有24例出现叁尖瓣反流,20例较术前反流量增加。③介入组术后6个月超声检查有4例残余漏消失,叁尖瓣反流量未见明显改变;手术组术后6个月超声检查有20例残余漏消失。有15例叁尖瓣反流量较术后1周减少。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超声心动图能较好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及外科修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心脏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余漏论文参考文献
[1].王燊,卢旭,程应樟,李运德,吴清华.法洛氏四联症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
[2].熊华强.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及叁尖瓣反流的比较[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3].李军,张军,胡运,朱霆,左键.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4].程应樟,李涛,李运德,杨璐,王敢.法乐氏四联征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C].第16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2014
[5].仇万山,沈晟,张文波,闫宪刚,张憬.“一鞘两伞”Hybrid技术封堵室间隔缺损残余漏及左心室右心房通道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3
[6].程应樟,李涛,李运德,杨璐,王敢.法乐氏四联征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漏介入封堵治疗[C].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2013
[7].申俊君,张智伟,王树水,石继军,潘微.11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残余漏的介入治疗[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3
[8].张云涛,郭立新,金敬琳.介入封堵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上的疗效[J].心脏杂志.2013
[9].陆颖,吴琳,刘芳,盛锋,何岚.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C].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2012
[10].陈阳,徐仲英.伞中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一例[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