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加工硬化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工硬化,应力腐蚀开裂,裂尖,应力应变
加工硬化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龙,薛河,崔英浩,陈浩[1](2019)在《加工硬化对304不锈钢应力腐蚀裂纹裂尖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压力管道中应力腐蚀开裂(SCC)是奥氏体不锈钢的主要失效形式之一,同时冷加工变形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裂纹的萌生及扩展会产生一定影响。本工作首先利用疲劳拉伸机获取304不锈钢不同冷加工硬化下的材料本构参数,同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建立了SCC裂纹裂尖宏观分析模型及子模型,研究不同加工硬化下304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SCC裂纹裂尖应力应变、J积分及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在20%冷加工率变形内,随着材料加工硬化程度的增加,SCC裂纹裂尖Mises应力、J积分逐渐增大,裂纹裂尖应变(PEEQ)减小,一定程度加工硬化会促进和加速304不锈钢发生应力腐蚀开裂。(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4期)
李成杰,漆燕,白贵超,崔奇,孙宏飞[2](2017)在《大比率挤压过程中纯镁组织演变、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铸态商业纯镁作为初始材料,采用两道次累计大比率挤压工艺对其进行加工,最终得到直径为5mm的细晶纯镁棒材。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力学性能测试分别对挤压过程中纯镁的组织演变、力学性能以及加工硬化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两道次挤压以后,纯镁的晶粒尺寸由几百微米减小到6μm以下,最小可以达到3.56μm;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由23.7MPa和82.1MPa提高到170MPa和200MPa;延伸率由4.6%提高到19%以上。强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晶粒尺寸的细化和基面织构强化;塑性的提高主要源自于晶粒细化以后,非基面滑移和晶界滑移起到了重要协调作用。(本文来源于《创新塑性加工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第十五届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七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交流会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0-13)
沈涛[3](2016)在《大过冷工艺下珠光体钢微观组织参量与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SWRS82B珠光体钢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膨胀法和金相法绘制了实验SWRS82B珠光体钢等温转变TTT曲线,研究了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相关内容;其次,结合SWRS82B珠光体钢等温转变TTT和连续冷却CCT曲线,设定对比实验,利用DIL-805A/D动静态相变仪进行了精确的热处理,研究了大过冷工艺的可行性;最后,采用盐浴等温等温工艺替代了传统铅浴工艺,进行了盐浴大过冷实验,通过OM、SEM及TEM组织形貌观察,MTS Landmark拉伸性能试验,Image tool软件测量显微组织(晶粒)尺寸,Origin软件绘图分析,SPSS软件线性回归分析等手段,全面系统研究了不同大过冷工艺参数下珠光体亚结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建立了珠光体微观组织参量与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指数之间的经验性方程,并分析了叁者之间的联系,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与传统等温处理相比,大过冷新工艺能明显提高珠光体形核率,当相对(瞬时)过冷度增加250时,珠光体(形核)体积提高了近50%,说明了大过冷工艺具有可行性。2)过冷温度越低,过冷度增大,瞬时形核率提高,团尺寸明显细化,且易出现纳米级渗碳体。随过冷时间增加,团尺寸和片层间距均增大,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界面位错密度下降;而随过冷时间进一步延长,团尺寸和片层间距又开始减小,珠光体亚结构组织连续性变好,且出现少量下贝氏体组织。3)过冷温度为300℃,过冷时间为3 s时,珠光体团尺寸和片层间距最小,分别为2.39μm和62.11 nm,且部分区域出现了55 nm左右的纳米级渗碳体。力学性能主要受片层间距和团尺寸影响,但具体还受纳米级渗碳体、位错、亚结构组织连续性以及下贝氏体等影响。4)大过冷工艺为300℃-3 s-550℃时,珠光体亚结构组织最细小,综合力学性能较好,考虑到冷拉拔线材钢丝的原材料以全珠光体钢最佳,排除贝氏体相影响,并结合实际生产应用,大过冷最优工艺参数为300℃-3 s-550℃。5)珠光体微观组织参量(晶粒尺寸)与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指数的经验性方程表明:抗拉强度和形变硬化指数主要受片层间距影响,同时受团尺寸影响较大,几乎不受晶粒尺寸影响;断面收缩率主要受团尺寸影响,较少受晶粒尺寸影响,基本不受片层间距影响。(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张辉,罗松,蒋福林[4](2015)在《连续挤压Al-1.1Mg-0.3Cu合金的拉伸性能和加工硬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Al-1.1Mg-0.3Cu合金线杆的拉伸性能,通过金相、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显微组织观察和拉伸试验分别对连续挤压态及拉拔退火态合金的微观组织和拉伸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挤压成形工艺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合金的拉伸性能,与传统拉拔后退火处理工艺相比,通过连续挤压工艺制备的合金组织晶粒细小而均匀,沉淀相和位错密度较少,致使合金的延伸率相对较高而加工硬化率相对较低;此外,相比传统工艺,由连续挤压工艺制备的合金拉伸试样断口形貌中韧窝更深、更细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张传鑫[5](2015)在《梯度纳米晶镍的力学性能和加工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纳米晶与超细晶微观组织的根本目标是希望在这类材料中获得高的屈服强度和塑性(即塑性失稳前的拉伸均匀伸长率)匹配。然而,这类材料的强度和塑性通常成倒置关系,即强度高但塑性差(均匀伸长率一般小于5%),这一特点限制了纳米晶与超细晶组织的结构应用。提高加工硬化能力,抑制早期塑性失稳是提高均匀拉伸伸长率的有效途径。迄今,已报道了多种提高应变硬化、均匀塑性的策略,例如在均质纳米晶或超细晶微结构中引入纳米孪晶、析出相/第二相,形成晶粒尺度的双峰/多峰分布,以及发生塑性变形诱导的相变/孪生变形等。最近的研究表明,晶粒尺度呈现梯度分布的纳米晶结构(GNS, gradient nanograined structure)是提高纳米晶塑性的新颖途径,然而对梯度结构的屈服机理与应变硬化机理的研究还不深入。所以,研究并揭示多尺度晶粒结构的力学行为、加工硬化以及微观结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选取商业纯镍(Ni>99.6%)作为模型材料,利用塑性变形技术制备了两种纳米晶结构,即利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获得晶粒尺度为梯度分布的纳米晶结构,利用等通道角挤压(ECAP)+退火获得软/硬微区的复合微观结构;通过准静态单轴拉伸测试、显微硬度测试和循环应力松弛测试等,研究和分析塑性变形行为和力学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微观结构表征,最后分析并阐明了两种微观结构的塑性变形机理和应变硬化机理。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SMAT技术获得了GNS-Ni。准静态拉伸实验结果表明,GNS-Ni的屈服强度取决于梯度层的硬度及其分布,GNS-Ni的屈服强度范围在260-450MPa之间,为粗晶Ni (70MPa)的4-6倍;相比CG-Ni45%左右的均匀塑性,GNS-Ni的均匀塑性为13%-35%。观察到GNS-Ni存在四种屈服现象,即1)连续屈服(continuous yielding),即变形时应力不断增加,产生连续的应变硬化;2)瞬态应变硬化(transienthardening),即材料屈服后,应力缓慢上升,应变硬化率产生平台,最终进入连续的应变硬化;3)屈服点(yield point),即进入塑性变形后,出现应力降低,但材料不失稳,在很小的应变范围内应力上升,重新获得应变硬化能力;4)屈服降(yield drop)即进入塑性变形后,出现应力降低,材料迅速失稳断裂,无应变硬化能力。其中,首次在梯度结构材料中观察得到屈服点现象。拉伸变形前后的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拉伸前材料整体呈硬度梯度分布,表层硬度高,心部硬度低。拉伸后材料整体硬度均得到提升,但心部硬度的上升高于梯度表层,因此,梯度表层和心部硬化能力的适当保留,使梯度样品获得了良好的强度-塑性匹配。循环应力松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粗晶(CG, coarse grain)在变形过程中可动位错密度逐渐降低,yield point的梯度结构在变形过程中可动位错密度的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结合经典的位错理论分析可知,梯度结构在拉伸变形的过程中,可动位错不断形成且密度不断增加,产生加工硬化,有效抑制材料的变形局部化,从而提高均匀塑性。2.利用ECAP技术对1道次制备了超细晶Ni,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原始超细晶镍具有层片状结构特征,片层厚度约为300-500nm。对ECAP挤压后样品进行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退火处理。准静态拉伸实验结果表明,原始UFG-Ni的屈服强度为570MPa,为粗晶的近6倍,但只有1%的均匀拉伸伸长率。经427℃54h退火后,屈服强度与原始超细晶相比几乎保持不变,却获得了5%的均匀拉伸伸长率。477℃8h退火后,材料的屈服强度降为320MPa,但获得了17%的均匀拉伸伸长率,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电子背散射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两种退火制度均使材料获得了软-硬微区结构,再结晶晶粒呈岛状分布于变形态晶粒中。477℃8h退火组织,再结晶晶粒尺寸(>10μm)和体积分数较大(50%左右);427℃54h退火组织,再结晶晶粒体积分数较小(10%左右)。材料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与变形过程中软区和硬区间的应变分配有关。(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陈晓莉,霍春勇,李鹤,李炎华,张继明[6](2015)在《X90直缝埋弧焊管加工硬化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内不同厂家生产的X90直缝埋弧焊管进行了静拉伸试验,分析了管线钢的加工硬化性能。结果表明:X90直缝埋弧焊管的拉伸曲线具有连续屈服特征,没有明显的屈服平台,属于典型的Round house型曲线。真应力-真应变的双对数曲线在整个范围内不能近似为一条直线,在整个塑性变形区域内不完全符合Hollomon公式,不具有确定的加工硬化指数。但表现为叁个阶段的加工硬化,第一阶段和第叁阶段具有确定的加工硬化指数(分别记为n1和n2),n1<n2。在忽略试样不均匀性及试验误差的前提下,随屈强比的升高,均匀延伸率、加工硬化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焊管》期刊2015年04期)
莫永达,姜雁斌,刘新华,谢建新[7](2014)在《柱状晶组织HAl77-2铝黄铜的力学性能与加工硬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室温单向拉伸实验、EBSD和TEM等手段,研究了柱状晶组织HAl77-2铝黄铜的力学性能与加工硬化行为,探讨了晶粒尺寸对拉伸变形加工硬化速率和塑性变形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柱状晶组织HAl77-2铝黄铜加工硬化速率-真应变关系曲线第2阶段具有显着上升趋势,晶内形成平行分布的小角度亚晶界使位错滑移长度减小并阻碍位错运动是加工硬化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不同于文献报道的等轴晶组织黄铜加工硬化第2阶段形成形变孪晶使滑移长度减小的机制.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柱状晶组织HAl77-2铝黄铜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而断后伸长率显着增大,由晶粒尺寸为2.0 mm的70.4%增大到晶粒尺寸为6.0 mm的84.4%.较高的抗塑性失稳能力和较好的晶内变形均匀性是大晶粒柱状晶试样具有更优塑性变形能力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赵征志,佟婷婷,赵爱民,何青,董瑞[8](2014)在《1300MPa级0.14C-2.72Mn-1.3Si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连续退火试验机上,对一种Mn含量介于中锰和低锰含量之间的C-Si-Mn系(0.14C-2.72Mn-1.3Si,质量分数,%)超高强钢进行处理,获得了具有铁素体、淬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以及一定量残余奥氏体的多相组织.利用膨胀仪,SEM,TEM,EBSD和XRD等对实验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800℃退火实验钢获得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屈服强度为672MPa,抗拉强度为1333MPa,总伸长率为13%.这主要是800℃退火钢精细的组织、合适的相比例以及一定量残余奥氏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实验钢加工硬化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了实验钢瞬时加工硬化指数n的变化,采用修正的C-J方法对实验钢多阶段加工硬化行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马氏体结构参数fM/dM(fM为马氏体体积分数,dM为马氏体等效直径)和铁素体体积分数等对加工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颈缩前随真应变增加n快速增加后减小,但不同温度退火实验钢n减小趋势不同;由于不同温度退火实验钢马氏体体积分数不同,经修正后的C-J法分析得到了2阶段和3阶段的加工硬化行为;铁素体体积分数对马氏体与铁素体共同塑性变形的应变范围△e有显着影响,低温时共同变形范围小,高温时范围逐渐增大,过高温度时可能又减小.综上,实验钢高的初始加工硬化率源于各相的配比、形貌和分布等,是各组织协调配合和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实验钢的强度和塑韧性.(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朱鸣柳,武晓雷[9](2013)在《梯度纳米结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和加工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准静态拉伸实验和循环应力松弛实验,同时结合微观表征,探究梯度纳米结构的力学性能,可动位错交互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加工硬化行为。该工作可为提升超细晶金属均匀拉伸伸长率提供方法,并对梯度结构同时提升强度和塑性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19)
耿永辉,陈美玲,王延辉,高宏[10](2012)在《微量纳米SiC粉体对高锰钢表面加工硬化及耐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微量纳米SiC粉体对高锰钢组织、表面加工硬化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07%纳米SiC粉体后,高锰钢晶粒细化了约60%;纳米SiC粉体使高锰钢喷丸强化后的滑移带明显增多,喷丸表面硬度得到提高,并且随着加工硬化时间的延长,添加SiC粉体试样比未添加SiC粉体试样的加工硬化效果进一步增强,从而提高了加工硬化能力;添加0.07%纳米SiC粉体后,高锰钢磨损表面的沟槽变浅,剥落的凹坑减少,磨损质量损失降低了19.2%,高锰钢的耐磨性能得到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加工硬化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铸态商业纯镁作为初始材料,采用两道次累计大比率挤压工艺对其进行加工,最终得到直径为5mm的细晶纯镁棒材。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力学性能测试分别对挤压过程中纯镁的组织演变、力学性能以及加工硬化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两道次挤压以后,纯镁的晶粒尺寸由几百微米减小到6μm以下,最小可以达到3.56μm;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由23.7MPa和82.1MPa提高到170MPa和200MPa;延伸率由4.6%提高到19%以上。强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晶粒尺寸的细化和基面织构强化;塑性的提高主要源自于晶粒细化以后,非基面滑移和晶界滑移起到了重要协调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工硬化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龙,薛河,崔英浩,陈浩.加工硬化对304不锈钢应力腐蚀裂纹裂尖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9
[2].李成杰,漆燕,白贵超,崔奇,孙宏飞.大比率挤压过程中纯镁组织演变、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行为研究[C].创新塑性加工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第十五届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七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交流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3].沈涛.大过冷工艺下珠光体钢微观组织参量与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的联系[D].贵州大学.2016
[4].张辉,罗松,蒋福林.连续挤压Al-1.1Mg-0.3Cu合金的拉伸性能和加工硬化行为[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张传鑫.梯度纳米晶镍的力学性能和加工硬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6].陈晓莉,霍春勇,李鹤,李炎华,张继明.X90直缝埋弧焊管加工硬化性能分析[J].焊管.2015
[7].莫永达,姜雁斌,刘新华,谢建新.柱状晶组织HAl77-2铝黄铜的力学性能与加工硬化行为[J].金属学报.2014
[8].赵征志,佟婷婷,赵爱民,何青,董瑞.1300MPa级0.14C-2.72Mn-1.3Si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行为[J].金属学报.2014
[9].朱鸣柳,武晓雷.梯度纳米结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和加工硬化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2013
[10].耿永辉,陈美玲,王延辉,高宏.微量纳米SiC粉体对高锰钢表面加工硬化及耐磨性能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