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学论文-赵欣

儒家礼学论文-赵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儒家礼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礼仪制度,儒家礼学

儒家礼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欣[1](2019)在《从战国竹书探讨礼仪制度及儒家礼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竹简和帛书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普遍的书籍形式,是文化保存载体和传播媒介。然而伴随着王朝的更迭兴废,大量竹书都被长久地埋藏于地下。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事业的兴盛与蓬勃发展,使得战国竹书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这些战国竹书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展现了灿烂恢宏的先秦文明。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其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后发现,战国竹书以儒家文献占据大宗地位,其中礼类文献又占据较大比(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9年03期)

马延凤[2](2018)在《儒家“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阐述儒家礼学要义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以期让学生从小树立"礼"的观念,践行儒家礼学精神。(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8年29期)

孟庆楠[3](2017)在《叁年之丧中的君、父之义——以早期儒家礼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年之丧作为至重的丧仪,规范着最重要的人伦角色与人伦关系。而早期儒家在对叁年之丧及其成立依据的阐论中,表达着对君、父角色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呈现出了多元的思路与看法。《仪礼·丧服传》以"至尊"这样一种单一的原则来定位君、父的地位,而《礼记·丧服四制》则主张在门内优先以恩仁的原则事父,在门外优先以理义的原则事君。事父、事君都包含敬重之义,事父也由此成为事君所效法的模型。《荀子·礼论》不同于臣为君服的礼制,转而在君民关系中探讨叁年之丧的依据。荀子认为,君主兼具父与母的教、养之功,故民对于君主既尊且亲。(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吴信英[4](2017)在《先秦儒家礼学“内向化”的叁次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儒家以礼乐着称于世。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崩坏的只是原有的制度层面,礼乐的思想层面却在这场大动荡中不断得到反思和继承。礼学也由此实现了从强调外在伦理规范到注重内在生命信仰的转向,即礼由最初关注自然天命的神、鬼的祭祀,转而关注人世、人心;进而在礼学的思想层面挖掘了"仁———情———心"作为内在源泉和动力,具有深刻的生命意识与浓郁的道德追求,这种变化可称为"内向化"。藉由郭店简、上博简等新出文献的面世,孔子("克己复礼")、子思("礼形于内")、孟子("辞让之心")这叁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礼学"内向化"发展进程中贡献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7年03期)

何志红[5](2017)在《先秦儒家礼学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空隙,道德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损害着我国历史以来的重礼的传统,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先秦儒家礼学不仅对中国古代行为约束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当代道德交易仍有很多可鉴之处。中国处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时期,正经受着外来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水平,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礼学的解释,分析当代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先秦儒家礼学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希望先秦儒家礼学融入当代道德教育中,真正启发当代人。(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7年05期)

何志红[6](2016)在《儒家礼学及其对中国社会秩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儒家礼学及其对中国社会秩序的影响展开论述,首先从叁个方面对儒家礼学的社会功用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重点分析了儒家礼学对中国传统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秩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6年36期)

张宁[7](2016)在《儒家礼学思想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礼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的发展休戚相关,近年来,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深,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开始逐渐流失,发掘礼学精髓,将之应用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发展我国现代公民教育中个人道德培养,和谐家庭建设、人际交往构建拥有至关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6年07期)

杨丹[8](2016)在《儒家礼学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说到底一个字,就是礼。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变迁中,礼可谓扮演了最为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礼仪、礼义、礼乐、礼制、礼法等形态加以研究和探讨而形成的系列典籍着作,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认知信仰、规章制度、文化艺术等渗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且无可替代的影响。这些在礼的不同形态和范畴影响下而形成的一切与礼相关的学术活动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即可称之为礼学思想。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已然成为民族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被视为瑰宝代代相传。进入近代文明社会后,国情的突变使得礼文化的际遇与从前大相径庭,负面作用被大肆夸大,一度沦为糟粕无人问津。幸而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被大力倡导继承和发扬,礼文化也逐渐被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尽管如此,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礼文化的认知仍不甚深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当代大学生有必要深入认识与了解礼文化的积极意义。道德教育是教育之灵魂。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安定和谐。当下中国沿着改革开放的路径,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冲击,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颇为深刻,有目共睹。价值观念的转变、道德伦理的异化、政治信仰的模糊、传统文化的淡漠等,这些都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高校德育课程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礼仪之邦的道德素养也曾在世界文化中书写过绚丽篇章。因此,要大力推进高校道德教育,使其发展和创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挖掘传统礼文化思想中的深邃理念和精神财富,是一条可行之径。礼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大学生正确思想认知、提升道德境界、规范礼仪行为、促进校园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高校德育充分借鉴传统礼文化资源,不仅对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明雪[9](2014)在《评儒家礼学的“至善”观念及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礼学可以归结为"至善"之道,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圣人之境和致圣之道两个方面,儒家依照"至善"精神,塑造了"圣人"形象,构建起了"礼"学的思想道德大厦。(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09期)

王明雪[10](2014)在《评儒家“礼学”的社会和谐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依"礼"构建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的等级社会,礼的本质在于"促和"、"止乱",在"和而不同"和圣王明君观念的指导下,儒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和处事模式。(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11期)

儒家礼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阐述儒家礼学要义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以期让学生从小树立"礼"的观念,践行儒家礼学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家礼学论文参考文献

[1].赵欣.从战国竹书探讨礼仪制度及儒家礼学思想[J].中国出版.2019

[2].马延凤.儒家“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2018

[3].孟庆楠.叁年之丧中的君、父之义——以早期儒家礼学为中心[J].哲学研究.2017

[4].吴信英.先秦儒家礼学“内向化”的叁次转向[J].中国哲学史.2017

[5].何志红.先秦儒家礼学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

[6].何志红.儒家礼学及其对中国社会秩序的影响[J].才智.2016

[7].张宁.儒家礼学思想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J].理论观察.2016

[8].杨丹.儒家礼学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

[9].王明雪.评儒家礼学的“至善”观念及其价值[J].黑龙江史志.2014

[10].王明雪.评儒家“礼学”的社会和谐智慧[J].文教资料.2014

标签:;  ;  

儒家礼学论文-赵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