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论文-李丽华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论文-李丽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华[1](2019)在《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进步,当前人们也愈发重视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发展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改善,基于此,本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了探究和分析。(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23期)

王康锋,陈光福,覃盛栋[2](2019)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广西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阐述了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关系,并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然后论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广西高校教育中传承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广西高校教育中传承的策略,包括依托高校,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利用高校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文化因素;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培训体系。(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22期)

黄旭捷[3](2019)在《推广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同台诵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广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更好地进行普通话的推广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及传承都是各方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推广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同台诵读"的方式,更好地促进普通话普及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架起各民族之间沟通和文化展示的桥梁,进一步挖掘各少数民族地区自身文化内容,将多民族文化传承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中国多民族文化完整性的构建和传承,让各种传统文化得以展现、融合、发展。(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9年11期)

符雪姣[4](2019)在《文化生境视角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其区域内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外延表现形式。文章以文化生境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武陵山区域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文化、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抓住武陵山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长期未引起重视的民族体育的文化生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武陵山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以带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为目标,推进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发展。这是对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育问题研究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理论的进一步补充,更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种丰富。(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1期)

张禄[5](2019)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化的实证研究——基于东巴仪式舞蹈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冲击和挤压,形成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少数民族群体在特定地域环境下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体育文化,体现在健身,养生、娱乐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宗教仪式活动等多样形态文化活动构成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它物化媒介得以世代相传。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息息相关。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在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改变的原则下扬弃、继承和融合。坚守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建立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效路径,是发展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的根本,自由文化自信从延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血脉中开拓进取,才能使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行而下的具体文物读物,是观念、认识、意识的文化表达,不是过去式的遗产,而是依旧存在人们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重要的教育方式和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复兴的增长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宗教思想、生活方式、农耕文化、民族特性等历史沉淀和文化遗存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将地域认同、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内化为自己生活准则,从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整体提升。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具有较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无论老一代群体和青年一代的群体,都表现出了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但处于不同社会群体和人群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的强弱呈现出一些差异。笔者深入纳西族地区对东巴仪式舞蹈田野调研,研究纳西族群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探寻少数民族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差异性,挖掘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的有效路径,对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问卷法、田野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研究结论:少数民族区域民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比较强烈,在青年人群、老年人群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的强弱呈现出差异化特征。主要表现为:3.1经济、社会、文化都会影响民众主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存在代际差异化。3.2年轻一代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弱于老年一代,社会结构是影响老年一年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青年一代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更容易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3.3青年一代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正在形成,文化教育和宣传有助于提升和增强他们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然而仅仅如此并不够,应该给他们寻求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使他们将个人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培养和强化青年一代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4研究结论 4.1通过田野调研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强化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4.2通过田野调研表明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弱化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但主要在青年一代表现尤为突出。4.3少数民族地区处于精英阶层、中间阶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群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都没有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并不会出现"社会文化撕裂现象"。4.4在制定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意识的战略对策时,应注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化,老一辈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更容易受到全球化文化和物质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年轻一代人则更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和干扰。(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晓晨,陈辉[6](2019)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生秩序逻辑及其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基于对桂西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受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提升各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有着挖掘其多元价值,进而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必要。换言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携带着强大民族文化基因、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故事、有着多重民族记忆和严重族群认同的身体文化,欲在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的今天、在"体育强则中国强"的国家意志和政治诉求中焕发蓬勃生机、赢得可持续发展态势就必须积极地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成为服务社会的参与者和奉献者。与此同时,学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进展的归纳中又指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的相对较少,对当代社会存在的价值功能研究相对匮乏。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哪些属性可以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做出贡献?其固有的秩序逻辑与价值又有哪些?又有哪些恰切的手段和路径保证其秩序功能得以施展?本研究认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体实例来梳理其文化的内生秩序逻辑,厘清其在未来社会治理中秩序建构的着力点与路径就极具现实意义。聚思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积极参与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既是发掘民族传统体育对现代中国建设的价值,又是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当代发展的动因之一。因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围绕桂西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与社会治理两个维度展开调研,考察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语境中的内生秩序,梳理其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路径。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导向的秩序影响、道德示范的秩序规训、文化认同的秩序生成、关系调适的秩序再造、社会整合的秩序凝聚等面向有着建构社会秩序的功能与价值。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其本质在于维护社会规范,形成社会秩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反映少数民族精神面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身体文化,既然在价值导向、道德示范、文化认同、关系调适、社会整合等面向有着圭臬秩序的价值,那么梳理出促使其在当前改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民族地区公共安全体系中发挥最大秩序价值的路径就更具有现实意义。结合调研的现实境遇,认为:1)利用展演机会,彰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生秩序。文化结构事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包括的器物、制度、精神叁个层面都有着规范社会的秩序价值。这些基于文化本体的结构逻辑彰显对置身其中的族众均有着无形氤氲、循循善诱、逐渐建构契合其民族文化范式的社会秩序。因此,少数民族体育要在文化层面上发挥建构社会秩序之效,还是要切实抓住各种展示平台和机会,多次和长期展演,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效果才会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2)组织竞技比赛,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生秩序。赛事不仅能引起更多人关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多的项目开展与学习机会、更多的项目基层组织建构,而且赛事展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民族体育文化的饕餮盛宴与狂欢叙事。正如符号人类学家特纳对仪式的象征符号解构与抽离一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像一个大的"仪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其中"信仰的、伦理的、道德的,等各种事关社会规约的象征符号"对置身其中的族众实施象征教育的过程。情感的宣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在这些赛事活动一并得到了实现。因此,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为其内生秩序的社会建构提供了契机。3)强化体育组织,延伸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生秩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组织除了在组织民族间体育活动的职能外,同样也有着消解社会矛盾、整合民族团结等服务社会治理的功能,然其作为典型的草根体育组织往往具有非政府行为性、非营利性和临时性。因此,基层的社会管理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以扶持,强根固基已经形成的民间体育组织来施展和延伸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生秩序是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主要路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7](2019)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境模塑——彝族“赛马”的文化生态学抽绎》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内,选取"彝族赛马"作为研究个案,在理清"生境"概义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维度阐述了彝族赛马的生境选择问题。借此尝试性地揭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所处生境的关系及其一般性规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价值需要进行多理论维度的解读。本研究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内,选取"彝族赛马"作为研究个案,从彝族赛马所具有的的特质和族群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境对于其文化个性形成的模塑,以及作为一种生境适应的结果,彝族赛马承载了多方面的民族文化意涵,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并在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增强族群认同的重要作用。第一部分:从新进化论中"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梳理入手,分析了生境在不同学科间的源起、演进和界定。研究发现,"生境"一词是从生态学到文化生态学领域的过渡使用,在萨林斯新进化论框架内的环境是"各种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生境";然而,在文化生态理论的内容体系中,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核心,而其中的环境是一个即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即所谓的"生境"。第二部分:从彝族赛马文化生态适应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境选择问题。首先分析了彝族赛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通过研究发现,彝族赛马所用的"建昌马"是凉山州特殊的山地环境所孕育出的优良马种;而"彝族赛马"的产生、开展和发展是以山地种植这种农耕文化为背景和基础的,可以说,是当地植物对于自然的适应性而影响和模塑了包括赛马在内的传统体育文化;再者,凉山州发达的畜牧业在某种程度上为"彝族赛马"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动物的适应性推动了彝族赛马的发展。其次,分析探讨了彝族赛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问题。认为,彝族赛马与当地的爱马民俗关联绵密,而"火把节"与"彝族赛马"也是双向成就的关系,此外,旅游业的勃兴也拓展了"彝族赛马"的发展空间。第叁部分:通过对彝族赛马文化个性形成的分析,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境模塑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彝族赛马所具有的"历史久远、全民参与、形质皆美、人马共竞"等特质,是在特殊的生境中形成的。同时还有3个发现:第一,彝族赛马所选用的"建昌马"是彝族居民拣选和培育的结果,彝族赛马的形成过程中,作为"彝族赛马"最主要元素的马匹的产生,是彝族居民在调整和适应民族文化生境中的一种主观的"自然选择"。第二,赛马这项赛事也是彝族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集体创造,在彝族赛马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彝族居民作为创造主体和传承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赛马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在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赛马比赛的所有环节中,彝族居民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也正是由于彝族居民的参与,才使得彝族赛马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彝族生产、生活、历史、民俗、宗教的集中承载。第叁,彝族居民将包括赛马在内的各种活动与"火把节"融合并不断改进优化,共同构筑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的彝族节日文化。因此得出,彝族赛马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生境中的族群选择。第四部分:通过彝族赛马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意涵生成问题。彝族赛马之所以能够成为彝族民族精神的载体,并发挥着增强族群认同的作用,其实质上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境适应的结果。总之,相较于我国项目众多、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彝族赛马可谓沧海一粟,然而,作为一个古老民族的代表性传统体育活动,所承载的是与该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生产生活等密切关联的各种信息,虽不能以一概全但也可作为"豹之一斑"。将文化生态理论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研究的成果已不足为鲜,然科研工作所倡导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本文尝试性的从"生境"的角度入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的起承转合,旨在探索更多观照民族传统体育的视角和维度。文章更多的笔墨围绕生境之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和模塑展开,然而,文化的演进机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其中还涉及"能动选择"的题旨,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冬颖,寸亚玲[8](2019)在《中越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文化体现了人类共同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不同人群的相处之道。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发展规律和存续方式,体现在了各族文化的共生与伴生之中。云南与越南紧邻,拥有着众多的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通过对各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从相同民族与不同民族内部多元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在跨境民族展演过程中的共生模式,发现了具有了原生态、冲突态、妥协态、和谐态等四种模式,在各族相处共生下,和谐态是我们最终希望达到的最佳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实地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研究结果:1)中越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生现象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共生现象起源于自然界,但是社会现象也可以从共生的角度来解读。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就属于人类社会的共生现象。一般来说,我们会从共生状态、共生行为模式、共生组织模式来共同建构整个社会共生现象的共生系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劳作、祭祀等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在节庆活动中娱神、娱己,在此过程中获得各种技能运动。各族人民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例如傣族、彝族的丢包活动来取得神灵的护佑,哈尼族的磨秋、陀螺等项目又是通过人与人的竞争来达到有效的沟通方式,彝族的斗牛、拉祜族的射弩项目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达到文化的传承。2)中越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生状态中老越叁国共同参与的"江城丢包节"是在我国加强"桥头堡"建设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边境文化、跨境体育文化交流开展的节庆活动。政府希望通过这类大型的节庆活动,加强文化建设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构建和谐稳定的边疆状态。活动过程中,都举办了文艺展演、音乐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等。其中,又以体育比赛叁国人民参与的热情度最高。在整个节庆活动中,一共举办了丢包比赛、陀螺比赛和藤球比赛。其中丢包、陀螺是我国开展较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藤球则是越南、老挝开展较为广泛的传统体育项目。从共生角度看,中越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生单元里就包含了各族人民对这叁类体育项目的认识,从项目的起源、玩法、规则、使用的比赛器具等方面构成。项目开展时使用的荷包、陀螺、藤球这些器具在正规比赛中为了公平起见都有统一的规格,但是在大众的业余生活里,这些器具就都有各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包含在内。3)中越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行为模式的展演在前面提到了两种共生模式,我们也可以从江城的丢包节中寻找到很好的范本。丢包节中,一共举办的叁种传统体育活动:丢包、陀螺、藤球。其中,丢包这个项目不仅仅只有傣族在节庆活动中举办,江城的彝族同胞们也有丢包活动的传统。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都选择用丢包的形式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充分展现着不同民族文化内涵下,通过同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在进行着相似文化的传承,也就是同一生活环境中,不同民族文化的共生。藤球是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的非常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在与云南省接壤的边境上,两国人民就经常会在边境周边开展藤球比赛,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文化交流。在丢包节这类大型活动中,叁国一起共同庆祝,那么不能仅仅只是举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藤球比赛的加入,充分体现了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让同根同源的少数民族们参与各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促进了边境体育文化交流。4)中越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组织模式的构建江城的丢包节为我们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在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中,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共生单元最基础的部分,而各族体育文化的共生模式是共生状态里最关键的部分,各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将如何搭建组织模式则是文化共生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我们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通过不同的共生动力机制、组织构建推动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着和平、稳定、传承方面去发展。江城丢包节将体育项目、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一体化的发展,不单单将体育活动作为文化交流的单一手段,把经济的提升作为了整个活动的基础,为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树立了坚实的经济后盾,使得跨境民族可以共同发展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研究结论:1)中越传统体育共生文化具有时间特性、多样性、多文化的互惠共生等展演特征2)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就属于人类社会的共生现象。一般来说,我们会从共生状态、共生行为模式、共生组织模式来共同建构整个社会共生现象的共生系统。3)中越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发展面临着外部环境、边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难。4)在发展中越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关注节庆文化的打造,培育出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田琴,范贤坤[9](2019)在《浅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六盘水市六枝高兴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展工作在我国开展30余年,宏观来看,目前的保护与开发取得显着的成效。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不断探索活态传承路径。本文以实地调研六盘水地区传统村落,以保护较早的"六盘水市六枝高兴村"为例,从保护机制、实效性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发展中活态传承进行浅析。(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郭开虎,潘剑锋,邓怡舟[10](2019)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基因的同根性与价值理念的一致性,为传承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过程的互动提供了可能性。为此,一方面,应通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增强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理念的了解、认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内化生长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为其续存发展提供价值标准和方向导向。(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首先阐述了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关系,并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然后论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广西高校教育中传承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广西高校教育中传承的策略,包括依托高校,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利用高校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文化因素;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培训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丽华.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J].明日风尚.2019

[2].王康锋,陈光福,覃盛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广西高校教育中的传承[J].西部素质教育.2019

[3].黄旭捷.推广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同台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广西为例[J].参花(下).2019

[4].符雪姣.文化生境视角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5].张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化的实证研究——基于东巴仪式舞蹈田野调查[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王晓晨,陈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生秩序逻辑及其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基于对桂西的田野调查[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境模塑——彝族“赛马”的文化生态学抽绎[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李冬颖,寸亚玲.中越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现象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田琴,范贤坤.浅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六盘水市六枝高兴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10].郭开虎,潘剑锋,邓怡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探论[J].惠州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论文-李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