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期肥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出生体重,儿童肥胖,剂量反应关系,一般线性模型
儿童期肥胖论文文献综述
常锐霞,梁芳,芦永斌[1](2018)在《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关联性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出生体重(BW)与儿童肥胖的关联性,为儿童肥胖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数据库(PubMed,Elsevier和中国知网)检索BW与儿童肥胖发病相关的文献,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BW与儿童肥胖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32篇研究,共包括548 348名研究对象。与BW参照组(2 500~4 000g)相比,高出生体重(≥4 000g)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OR=1.77,95%CI:1.66~1.89)。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着BW的增加,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也逐渐增加,且BW每增加100g,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大约增加1.1%。当BW达到3 575g时,与儿童发生肥胖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46,OR=1.08,95%CI:1.00~1.17)。且当BW>3 575g时,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结论 BW与儿童肥胖发生风险存在明显的J型剂量反应关系,且当儿童BW超过3 575g时,儿童肥胖的风险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陈璐,朱惠娟,陈适,潘慧[2](2018)在《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抗生素应用对肠道菌群和儿童期肥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生长发育与肠道菌群密不可分,生命早期是肠道菌群形成的重要时期,与成年后的代谢、免疫、消化等机体功能密切相关。低出生体质量儿与正常新生儿在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这可能由生产方式、喂养办法不同及早期抗生素应用等原因干扰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所致。另外,低出生体质量儿儿童期肥胖的发生比例增加。这是因为早期抗生素应用引起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对消化、免疫、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儿童期肥胖的发生。因此,研究早期抗生素应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抗生素滥用,对疾病的治疗和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还能为补充益生菌的数量和种类提供新方向。(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8年04期)
陈青[3](2017)在《专家提醒关注儿童肾脏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陈青)昨天,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举办的义诊现场,复旦大学小儿肾脏病和泌尿系统疾病诊治中心主任、上海市肾脏发育和儿童肾脏病研究中心主任徐虹教授表示,由于许多家长对儿童肾病的认知较为模糊,因此,有可能让患有肾病的儿童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3-10)
尹洪涛,郭向阳,李英昭,陈秋[4](2015)在《肥胖相关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期肥胖发生风险及持续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期肥胖的发生与肥胖相关基因(FTO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体检儿童200例,随访5年,在随访前后测定儿童FTO基因rs9939609多态性,并测定儿童身高体重变化,多因素分析儿童体重指数的变化与各基因型(AA型、TT型)之间的关系。结果随访前检查各基因型儿童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5年后TT型基因儿童体重和体重指数明显高于AA型儿童,对比差异显着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儿童尤其是5随后儿童体重的增加与FTO基因有明显关系,可起到明显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陆泉,陈燕玲,刘美群,赖伏虎,林玲莉[5](2013)在《婴幼儿期母亲的喂养行为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婴幼儿期母亲的喂养行为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旨在为指导母亲正确的喂养行为、预防儿童期乃至成年期的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宝安区6~10岁小学生1 766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检,根据Z评分、BMI筛查出肥胖儿童,招募知情同意参与该次研究的儿童及其母亲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深圳市宝安区6~10岁小学生肥胖发生率为4.70%,婴儿期母亲的喂养行为中,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出生体重正常、父亲文化程度高、户外活动时间2~3 h对孩子的正常发育有积极作用。结论:在婴幼儿期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父母亲培养儿童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进而有效控制肥胖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3年06期)
Juonala,M,Magnussen,CG,Berenson,GS,Venn,A,Burns,TL[6](2012)在《儿童期肥胖、成年期肥胖和心血管风险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30年,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1]。儿童期肥胖是死亡率增加的预测因子,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期肥胖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相关的预测研究提示"肥胖流行症"可能改变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趋势,使现今儿童的寿命缩短。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相关性是由(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胡跃华[7](2011)在《儿童期肥胖及高血压预测成年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前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有了明显改变,由此造成的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在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病理学基础。颈动脉是AS最易累及的部位,而且颈动脉作为体表动脉颅外段位置表浅,较为固定,容易探查。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相对于心血管危险因素,CAS危险因素的研究开展较迟。随着高分辨超声技术对颈动脉探查的应用及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使CAS的危险因素研究得以广泛开展。目前有关的前瞻性研究较少,大多为西方人群,并且结论不完全一致。以往文献研究老年人CAS的较多,但尚未见研究29岁-41岁成年期中青年人群,即非临床人群的cIMT流行病学特点的报道。在随访研究的基础上探讨CAS的影响因素,对了解北京地区甚至是中国中青年成人群CAS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开展对CAS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中青年成人(29岁-41岁)人群的CAS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儿童期肥胖和高血压与成年期CAS的关联性及预测意义。方法1987年基线资料对“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血压研究(Beij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lood pressure study, BBS)”队列6岁-18岁基线人群3198人进行了身高、体重、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纵向队列数据库按照儿童青少年时期被随访到当年的不同年龄分配到各个年龄组。最终形成C6、C9、C12、C15、C18五个队列数据。2010年起,对BBS总队列人群进行临床随访研究。日前为止,成功随访到1126人,随访率35.2%,年龄分布在29岁-41岁之间。对其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生化、颈动脉的二维超声检测,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应用临床二维超声检查定量检测cIMT、定性监测有无AS斑块以及判定斑块的性质。儿童期高血压采用2010年制定的“中国6-17岁儿童血压参照标准”,正常血压定义为SBP和DBP均<P90,高血压定义为SBP和/或DBP>_P95二者之间为正常高值血压。成人高血压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定义为:SBP≥140 mmHg和/或DBP≥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7-18岁儿童超重与肥胖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的分类标准”,6岁儿童超重与肥胖参照“2000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长曲线”BMI的P85与P95分位值。成人超重与肥胖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推荐的标准,超重定义为BMI≥24kg/m2-<28 kg/m2,肥胖定义为BMI≥28kg/m2。成人腹型肥胖诊断腹型肥胖切点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cIMT增厚或者检出有AS斑块即判定为CAS。cIMT正常参考值:20岁-29岁<0.5mm;30岁-39岁<0.6mm;40岁-49岁<0.7mmm,男女标准相同。将原始数据录入Epidata,用SPSS18.0和SAS9.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基本情况描述、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结果1.基线调查和本次成年期随访间隔23年,追访者和未追访者基线特征基本相似。2.调查对象成年期CAS的特征:成年期总人群中共检出208例CAS患者检出率为18.5%,其中男性172例占男性人群的27.3%;女性检出36例,占女性人群的7.3%。1)cIMT:随访人群cIMT平均厚度为0.524mm,左侧cIMT大于右侧cIMT(P<0.001)。其中188人检出cIMT增厚,占追访人群的16.7%。按照年龄性别分组后,男性在各个年龄段的cIMT增厚检出率均高于女性。2)AS斑块:共有38人检出有斑块,占追访人群的3.4%,其中有8人双侧均检出斑块。检出斑块的患者集中在35岁以上,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例,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P<0.001)。斑块性质集中在软斑型,46例斑块中有41例是软斑型。左侧23例软斑型右侧18例软斑型;39例软斑型分布在男性,女性2例斑块全部为软斑型。3)颈动脉腔内径变化幅度:30岁-34岁组中男性右侧、平均颈动脉腔内径变化幅度均大于女性(P<0.05)。其余年龄段内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比较,男女均呈现一样的规律:年龄组越小,颈动脉腔内径变化幅度越大,颈动脉弹性也越高,顺应性越好。3.成年期CAS的影响因素:1)单因素分析:本研究根据专业知识以及文献参考选择CAS影响因素,在分析过程中,血脂异常将TC、TG、LDL-C和HDL-C的作用单独列出分析。经过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血压、TC、TG、HDL-C、LDL-C、糖尿病等13个因素为CAS的影响因素(P<0.05)。2)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采用逐步筛选法对经过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13个因素进行剔选,进入最后方程的影响CAS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年龄、吸烟、全身性肥胖、血压、高LDL-C等六个因素3)通径分析:性别作为直接的危险因素对CAS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250。全身性肥胖对CAS发生直接通径系数为0.225,年龄对CAS直接通径系数为0.157,吸烟直接通径系数为0.122,血压直接通径系数为0.101,高LDL-C对CAS直接通径系数为0.087。文化程度、饮酒、腹型肥胖、高TC、高TG、低HDL-C、糖尿病七个影响对CAS起间接的影响作用。4.儿童期肥胖、儿童期血压对成年期CAS风险预测1)儿童期BMI、血压与cIMT关联性分析:基线儿童期人群中,BML、SBP对成年期cIMT有关联,BMI每升高一个单位,成年期cIMT增加0.158mm。SBP每升高一个单位,成年期cIMT增加0.163mmm。2)儿童期肥胖对成年期CAS的风险预测:调整横断面研究筛选出的对CAS直接危险因素后,儿童期肥胖对成年期CAS的预测风险是正常血压组的3.07倍(1.40-6.73)。按儿童期年龄分组后,只有C9和C12队列组的儿童期肥胖对CAS预测有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3.98(1.33-11.89)和3.50(1.29-9.55)。C6、C15、C18队列组均未发现儿童期肥胖对成人期CAS的风险。联合作用分析发现:儿童期肥胖和成年期肥胖联合作用对CAS预测风险有统计学意义。单纯成年期肥胖但儿童期不肥胖组对成年期CAS的预测风险是儿童期和成年期均不肥胖组的2.88倍(1.77-4.71)。单纯儿童期肥胖但成年期不肥胖组对成年期CAS的预测风险是儿童期和成年期均不肥胖组的3.49倍(1.56-7.80)。儿童期和成年期均肥胖组对成年期CAS的预测风险是儿童期和成年期均不肥胖组的4.80倍(2.74-8.42)。3)儿童期血压对成年期CAS的风险预测:以正常血压组为参照,调整横断面研究筛选出的对CAS直接危险因素后,儿童期血压对成年期CAS的预测风险是正常血压组的2.51倍(1.54~4.07)。但按儿童期不同年龄队列分组后,只有C15队列组的儿童期肥胖对CAS预测有统计学意义,OR为2.17(1.02-4.61)。C6、C9、C12、C18均未发现儿童期血压对成人期CAS的风险。联合作用分析发现:单纯成年期高血压但儿童期非高血压组对成年期CAS的预测风险无统计学意义。单纯儿童期高血压但成年期非高血压组是儿童期和成年期均不高血压组的2.03倍(1.21-3.42)。儿童期和成年期均为高血压组对成年期CAS的预测风险是儿童期和成年期均为非高血压组的3.65倍(2.24-5.97)。结论1)成年期CAS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29岁-41岁中青年人群已经发现CAS症状的存在。27.3%男性和7.3%的女性检出CAS;29岁-41岁中青年成人cIMT平均厚度0.524cm;16.7%检出cIMT增厚,男性>女性,左侧>右侧;3.4%检出有斑块,斑块性质集中在软斑型;年龄组越小,颈动脉弹性越高,顺应性越好。2)性别、全身性肥胖、年龄、吸烟、血压、高LDL-C等六个因素直接影响CAS的形成。文化程度、饮酒、腹型肥胖、高TC、高TG、低HDL-C、糖尿病七个影响因素对CAS的形成有间接影响作用。血脂和血糖对CAS的影响有待于进-步的追访研究。3)同时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儿童期肥胖对成年期CAS的预测风险是非肥胖组的3.07倍。儿童期血压对成年期CAS的预测风险是非高血压组的2.51倍。(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1-04-20)
黄为丰,华琦,李瑞杰[8](2010)在《儿童期肥胖与出生体重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期肥胖症与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与追踪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北京市部分健康学生,调查学龄儿童(7岁~12岁)与9年后同一观察对象(15岁~20岁)共193名(386人次),对每位学生在其儿童期(7岁~12岁)及青少年期(15岁~20岁)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并将出生体重、儿童饮食习惯等内容的问卷表发给家长填写。根据儿童期及青少年期体重指数(BMI)分为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比较同一观察对象儿童期、青少年期肥胖与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儿童期与青少年期男孩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女孩,儿童期的肥胖率要高于青少年期,青少年期的超重率高于儿童期。正常出生体重组与高出生体重组超重-肥胖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出生体重组与高出生体重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及青少年期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张玲玉,叶鹏[9](2010)在《儿童期肥胖,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成年期过早死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儿童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成年期死亡率的影响所知甚少[Franks PW,Hanson RL,Knowler WC,et al.N Engl J Med,2010,362(6):485-493]。方法:入选4857例出生于1945-1984年没有糖(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佛吉尼亚A斯塔林丝[10](2009)在《早期喂养和儿童期肥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生命发展机遇——窗口期营养——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11)
儿童期肥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的生长发育与肠道菌群密不可分,生命早期是肠道菌群形成的重要时期,与成年后的代谢、免疫、消化等机体功能密切相关。低出生体质量儿与正常新生儿在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这可能由生产方式、喂养办法不同及早期抗生素应用等原因干扰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所致。另外,低出生体质量儿儿童期肥胖的发生比例增加。这是因为早期抗生素应用引起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对消化、免疫、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儿童期肥胖的发生。因此,研究早期抗生素应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抗生素滥用,对疾病的治疗和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还能为补充益生菌的数量和种类提供新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期肥胖论文参考文献
[1].常锐霞,梁芳,芦永斌.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关联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
[2].陈璐,朱惠娟,陈适,潘慧.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抗生素应用对肠道菌群和儿童期肥胖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8
[3].陈青.专家提醒关注儿童肾脏疾病[N].文汇报.2017
[4].尹洪涛,郭向阳,李英昭,陈秋.肥胖相关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期肥胖发生风险及持续状态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5
[5].陆泉,陈燕玲,刘美群,赖伏虎,林玲莉.婴幼儿期母亲的喂养行为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
[6].Juonala,M,Magnussen,CG,Berenson,GS,Venn,A,Burns,TL.儿童期肥胖、成年期肥胖和心血管风险因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
[7].胡跃华.儿童期肥胖及高血压预测成年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前瞻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8].黄为丰,华琦,李瑞杰.儿童期肥胖与出生体重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
[9].张玲玉,叶鹏.儿童期肥胖,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成年期过早死亡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
[10].佛吉尼亚A斯塔林丝.早期喂养和儿童期肥胖[C].生命发展机遇——窗口期营养——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