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娜[1](2020)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长期关注的,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从“十一五”时期,政府就开始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十三五”已进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阶段。西部农村过去十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供给与需求的协调状况成为当前完善西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问题,对于学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问题的解决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供给侧改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及耦合协调度理论,通过构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对西部各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其次测算西部农村供需结构系统各指标对于供需耦合协调度指数的得分情况,总结供需耦合协调度在西部的变化态势,分析西部供需耦合协调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结构优化角度提出提升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无论在时序上,还是截面上,大部分省份协调度指集中在0.3-0.5之间,处于失调状态;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的历程中,西部各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从“需求滞后型”向“供给滞后型”转变;西部农村公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供需结构系统一级指标层中的供给要素、需求基础是供需耦合协调度的保障因素,供给内容和需求内容是提升供需协调等级的关键因素。二级指标层中的政策要素,资金要素、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民群体数量是重要因素,机构要素、数字文化、文化付费意愿和上网需求是关键因素,人员要素、文化设施、文化物资、文化活动和阅读需求、视听需求和文化活动需求属于保障因素。在结构调整策略中,要维持重要因素,改善关键因素和巩固保障因素,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尽管供给侧是重点,需求侧也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双轮驱动,才能更高效地提升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度,从而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完颜邓邓,王子健[2](2020)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域均等化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兴内容,中央近年来频繁提及公共文化均等化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均等化问题日益重要。结合泰尔指数测算与网络调查两种研究方法,整理最新年鉴、网络数据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域均等化进行探究。研究发现,除了电视、广播覆盖方面,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域均等化水平较低,整体呈现出东部超前、直辖市优势、西部居中、中部下沉、自治区短板的态势。因此,各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发展方向,共促实现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丁李旦[3](2020)在《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高校作为承担培育高水平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快建设符合时代特点、符合高校科研教学需求和可以促进创新性思维模式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校园中的学习场所与科研场所,也是大学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这种交流有利创新思想的诞生。在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图书馆从传统走向数字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为特征的复合型空间模式成为当今的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主题之一。现代高校学习共享空间可以为师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渠道,让师生在这个空间中自我学习、协作学习和积极探索未知世界。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对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LC)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特点,梳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与特征。试图将“学习共享空间”集成资源、协作学习、多元教辅和完整支助的理念深入结合到具体环境空间中。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图书馆为例进行学习共享空间改造,探索高校公共空间改造以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发展,加快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牛利娜,刘智勇[4](2019)在《国内外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SATI、NetDraw、Tableau Public等软件,对2009—2018年国内外高校数字图书馆领域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核心期刊、核心作者与作者合作群体、发文地域分布、关键词聚类等分析,探讨了国内外高校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差异,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林坤[5](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完颜邓邓,王子健[6](2020)在《立法保障下的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部法律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调查立法保障下的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有利于探究当前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总结分析西部各省对国家立法的落实情况,阐述法律制度完善所带来的机遇,并访谈甘肃省天水市7所公共图书馆的馆员,比较分析7所公共图书馆在立法前后的变化,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国家立法保障下取得更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韦楠华[7](2019)在《国内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文献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NKI期刊数据库,从发表时间、载文期刊、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基金资助、关键词分布等角度进行计量分析。将现有文献研究主题归纳为两大方面:综合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包括概念定义、法规政策、国外借鉴、特殊群体、西部地区、基层服务、实践探索等领域;专题性研究包括基础保障、资源供给、推广利用、绩效评价、版权问题等领域。总结了国内现有研究文献的特点及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李友良[8](2018)在《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究》文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通过加大投资、刺激消费、促进出口等经济需求侧发力,社会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势态,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繁荣,图书馆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需求侧的刺激作用日益减弱,而前阶段经济发展带来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供给侧矛盾逐步显现出来。国内图书馆事业在飞速发展中也同样积累了类似的供给侧矛盾,如信息资源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建设结构调整速度滞后于图书馆外部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速度等,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课题以为解决这些图书馆资源供给侧矛盾提出对应策略为目的,从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着手,首先分析了纸本资源、电子资源、资源共建共享等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然后,通过对信息资源现状分析,得出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资源供需脱节,资源区域、层次结构不合理等供给侧矛盾。最后,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了四种信息资源建设策略。(一)通过转变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职能,调整资源建设评估指标,积极更新图书馆藏书体系来达到转职能,去库存目的。(二)通过调整采购策略,按需采购、开展纸本资源区域内跨系统馆际协作共建共享、以图书馆为主导多机构协同建设等措施实现降成本、提效率的目标。(三)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调整资源建设观念、整合开放获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建设来补短板、调结构,进而优化资源结构配置。(四)通过“图书馆+”实现建设模式、手段跨界融合,调整资源配置模式等措施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创新动能。通过上述四种信息资源建设策略,优化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最终达到信息资源有效供给、高效供给。
应海平[9](2018)在《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基层图书馆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板块之一,作为图书馆服务的拓展和延伸,虽在个体规模、馆藏数量、服务范围等方面不及省市级图书馆,但是基层图书馆在基本社会职能方面不仅保持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还有着总体服务范围广,社会效益高等优势,面向基层深处,开展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催化作用,城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基层作为社会大众生活的最活跃场所之一,其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带来了挑战。但是,当前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研究依然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政府工作的重心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工作的转移,自2005年“公共文化”首次被提及至今,公共文化服务经过了13年的发展,“标准化、均等化”已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矛盾,随着政府文化服务工作重心向基层转移,构建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已刻不容缓。本文尝试构建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力求于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到基层社会大众、为社会大众提供高水平、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期加快基层图书馆标准化进程,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韩萌,彭松林[10](2018)在《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公共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宣传推广和馆员服务等方面构建用户满意度指标体系,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全国公共数字图书馆用户开展大规模调研。通过数据分析与对比,旨在全面掌握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服务情况,重点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在用户满意度方面的不足和地区差异,并提出改进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效能理清思路。
二、西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 |
1.3.2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研究 |
1.3.3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
2.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
2.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 |
2.1.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 |
2.2 理论基础及其适用性 |
2.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耦合协调度理论 |
第三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历程 |
3.1 “十一五”时期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概况 |
3.2 “十二五”时期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情况 |
3.3 “十三五”规划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 |
第四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 |
4.1 构建的原则 |
4.2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初步构建 |
4.3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4.4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的适用性 |
4.5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五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量化分析 |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测算 |
5.2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得分测算 |
5.3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变化态势 |
5.3.1 纵向变化 |
5.3.2 横向变化 |
5.4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存在的问题 |
5.4.1 协调等级不高,失调区域扩大 |
5.4.2 供需耦合不佳,供给不适需求 |
5.4.3 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优于西北 |
5.5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问题诊断 |
5.5.1 供给结构系统中的原因分析 |
5.5.2 需求结构系统中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提升对策 |
6.1 供给侧驱动 |
6.1.1 调整供给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
6.1.2 改革供给内容,创新供给形式 |
6.1.3 加强省际交流,缩小区域差距 |
6.2 需求侧引导 |
6.2.1 夯实需求基础,刺激潜在需求 |
6.2.2 回应需求内容,畅通表达渠道 |
6.2.3 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效度检验表 |
附录3 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总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域均等化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指标数据说明与研究模型构建 |
1.1 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
1.2 基于泰尔指数的研究模型构建 |
1.3 网络调查法项目指标说明 |
2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域均等化实证分析 |
2.1 泰尔指数测算结果及实证分析 |
2.1.1 总体泰尔指数实证及分析 |
2.1.2 区域内及区域间泰尔指数实证及分析 |
2.1.3 区域内及区域间贡献率实证及分析 |
2.2 网络调查结果及分析 |
3 结论及建议 |
3.1 研究结论 |
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域均等化发展建议 |
3.2.1 紧抓根本,加强经济建设才是长久之计 |
3.2.2 善用扶持,落实国家政策乃是应有之义 |
3.2.3 重视困境,内外结合共促中部崛起 |
3.2.4 正视不足,查漏补缺力求平稳进步 |
3.2.5 勇担重任,克服难题推动整体发展 |
3.3 研究局限 |
(3)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理论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六节 创新观点 |
第七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发展与现状简介 |
第一节 图书馆发展简介 |
1、国内图书馆发展简介 |
2、西方图书馆发展简介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简介 |
第三节 信息化使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成为可能 |
1、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
2、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 |
第四节 高校图书馆现场调研 |
1、调研目的 |
2、调研对象 |
3、调研过程 |
4、调研结果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概述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概述 |
1、“开放性学习空间”概念的提出 |
2、“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
3、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及其作用 |
第二节 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特征 |
1、资源的集成性 |
2、学习的协作性 |
3、教辅的多元化 |
4、支助的完整性 |
第三节 多专业视野中的学习共享空间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影响及设计原则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影响 |
1、学习理念的深化 |
2、场馆功能的转型 |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 |
1、多元化的实体空间 |
2、设计要点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实践 |
第一节 前期分析 |
1、项目概况 |
2、现场调研 |
3、功能分析 |
第二节 设计方案整体规划 |
第三节 设计方案 |
1、图书馆一楼方案 |
2、图书馆二楼方案 |
3、图书馆三楼方案 |
4、图书馆四楼方案 |
5、图书馆五楼方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内外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1.1 国内数据来源 |
1.2 国外数据来源 |
1.3 研究方法 |
2 统计结果分析 |
2.1 期刊分布情况分析 |
2.2 核心作者与作者合作网络 |
2.2.1 核心作者 |
2.2.2 作者合作网络 |
2.3 发文地域分布 |
2.4 关键词分析 |
3 讨论与建议 |
3.1 高校数字图书馆领域国内外研究差异 |
3.1.1 作者合作规模不同 |
3.1.2 发文地域分布不同 |
3.1.3 研究热点不同 |
3.2 对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建议 |
3.2.1 增进作者合作 |
3.2.2 加强西部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 |
3.2.3 改善研究方向 |
4 结语 |
(5)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核心概念 |
(一)苗族文化 |
(二)课程整合 |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
(一)苗族文化课程 |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
四、文献综合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
一、样本学校深描 |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
(一)技术标准 |
(二)元数据规范 |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
(一)课程导航作用 |
(二)课程导航内容 |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
(五)智慧教学模式 |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反思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立法保障下的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 |
2.1 基础较薄弱,体系建设滞后。 |
2.2 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增长率落后且显疲态。 |
2.3 机构数居首位,流通人次却最少。 |
2.4 从业人数增长率最高,总人数却最少,专业水平较低。 |
2.5 馆藏资源较匮乏,服务能力较落后。 3 立法对于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3.1 国家层面立法为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机遇 |
3.2 西部地区地方性法规建设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促进 4 立法保障下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现状——以甘肃天水为例 |
4.1 天水市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概况 |
4.2 立法保障下天水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变化 |
4.2.1 图书馆事业得到重视,普及工作初获成效。 |
4.2.2 馆舍扩建环境改善,馆藏资源扩充优化。 |
4.2.3 职工队伍改善,专业素养提升。 |
4.3 天水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仍存在的问题 |
4.3.1 服务活动较少,影响力较低。 |
4.3.2 数字化进程缓慢,现代化设备利用率低。 |
4.3.3 社会参与度不高,公众主动参与较少。 5 立法保障下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建议 |
5.1 落实国家立法,完善地方法规与配套制度建设。 |
5.2 灵活推动普及工作,树立“新三观”。 |
5.3 全方位促进社会参与,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
5.4 紧抓国家重点推动机遇,加强数字化建设。 |
5.5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
(7)国内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文献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述 |
1.1 发表时间分布 |
1.2 载文期刊分布 |
1.3 作者分布 |
1.4 机构分布 |
1.5 基金资助分布 |
1.6 关键词分布 |
2 研究主题 |
2.1 综合性研究 |
2.1.1 概念定义研究 |
2.1.2 法规政策研究 |
2.1.3 国外借鉴研究 |
2.1.4 特殊群体研究 |
2.1.5 西部地区研究 |
2.1.6 基层服务研究 |
2.1.7 实践探索研究 |
2.2 专题性研究 |
2.2.1 基础保障研究 |
2.2.2 资源供给研究 |
2.2.3 推广利用研究 |
2.2.4 绩效评价研究 |
2.2.5 版权问题研究 |
3 结语 |
(8)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最新动态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章 供给侧改革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概述 |
2.1 供给侧改革简述 |
2.1.1 供给侧改革实质 |
2.1.2 供给侧改革措施 |
2.2 供给侧改革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
2.2.1 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供给侧改革应用 |
2.2.2 图书馆领域中的供给侧改革应用 |
第3章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供给侧问题 |
3.1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3.1.1 纸质资源建设现状 |
3.1.2 电子资源建设现状 |
3.1.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
3.2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供给侧问题 |
3.2.1 资源供需脱节问题 |
3.2.2 资源结构性问题 |
第4章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
4.1 转职能、调结构策略 |
4.1.1 转变资源建设人才职能 |
4.1.2 更新图书馆藏书体系 |
4.2 降成本、提效益策略 |
4.2.1 调整采购策略,按需采购 |
4.2.2 纸本资源区域内跨系统协作共享 |
4.2.3 以图书馆为主导多机构协同建设 |
4.3 转理念、补短板策略 |
4.3.1 转变资源建设理念 |
4.3.2 加大资金投入 |
4.3.3 整合开放获取资源 |
4.3.4 现有纸本资源协调再分配 |
4.3.5 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建设 |
4.4 增活力、谋创新策略 |
4.4.1 “图书馆+”实现建设模式、手段跨界融合 |
4.4.2 创新电子资源配置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 |
1.3.1 城市基层 |
1.3.2 城市基层图书馆 |
1.3.3 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 |
1.3.4 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 |
1.3.5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理论基础 |
2.1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建立的必要性 |
2.2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构建依据 |
2.2.1 政策依据 |
2.2.2 理论依据 |
2.3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构建原则 |
2.3.1 系统性原则 |
2.3.2 公平原则 |
2.3.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2.3.4 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发展 |
3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实践基础 |
3.1 构建我国城市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影响因素 |
3.1.1 法律法规的颁布 |
3.1.2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
3.1.3 现有标准的实施 |
3.1.4 构建我国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其他影响因素 |
3.2 我国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建设现状及启示 |
3.2.1 上海市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建设 |
3.2.2 重庆市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建设 |
3.2.3 我国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建设启示 |
3.3 国外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建设现状及启示 |
3.3.1 日本公民馆标准建设现状 |
3.3.2 美国基层图书馆标准化建设现状 |
3.3.3 国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建设启示 |
4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设计 |
4.1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构建思路 |
4.2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容体系 |
4.2.1 基本标准的结构维度 |
4.2.2 基本标准的构成要素 |
4.3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体系 |
4.3.1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解析 |
4.3.2 基本标准的评价等级 |
5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实施保障 |
5.1 政策保障 |
5.2 资源保障 |
5.3 制度保障 |
结语 |
研究不足 |
研究展望 |
附录1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西部) |
附录2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中部) |
附录3 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东部) |
附录4 机构调查表与访谈提纲 |
附录5 公共文化服务对象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综述 |
3 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用户满意度指标设计 |
3.1 公共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满意度指标 |
3.2 公共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满意度指标 |
3.3 公共数字图书馆宣传推广满意度指标 |
3.4 公共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指标 |
4 调研对象与方法 |
5 数据分析 |
5.1 公共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满意度调研分析 |
5.2 公共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满意度调研分析 |
5.3 公共数字图书馆宣传推广满意度调研分析 |
5.4 公共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调研分析 |
6 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用户满意度提升建议 |
6.1 开展公共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重点强化数字图书馆网络建设 |
6.2 提升数字资源建设能力与服务水平, 完善数字资源整合与发布 |
6.3 加强数字图书馆宣传推广的多样性与针对性, 确保信息有效传递 |
6.4 树立数字图书馆内部营销理念, 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养 |
7 结语 |
四、西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D]. 陈文娜. 兰州大学, 2020(01)
- [2]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域均等化实证分析[J]. 完颜邓邓,王子健. 图书馆学研究, 2020(05)
- [3]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改造为例[D]. 丁李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国内外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J]. 牛利娜,刘智勇. 图书情报导刊, 2019(12)
- [5]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立法保障下的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J]. 完颜邓邓,王子健. 图书馆建设, 2020(03)
- [7]国内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文献研究综述[J]. 韦楠华. 图书馆学刊, 2019(02)
- [8]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究[D]. 李友良. 湖南大学, 2018(06)
- [9]城市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研究[D]. 应海平. 云南大学, 2018(01)
- [10]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J]. 韩萌,彭松林. 图书馆界,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