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热状况论文-王雯,张雄,白盼盼

土壤水热状况论文-王雯,张雄,白盼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热状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覆膜材料,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产量

土壤水热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雯,张雄,白盼盼[1](2019)在《不同覆膜材料对土壤水热状况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普通地膜覆盖造成的残膜污染问题凸显,迫切需要发展使用新型环保地膜。为筛选出适宜陕北沙区马铃薯节水高产种植的覆膜材料,试验设置普通地膜(PM)、降解地膜(BM)、液态地膜(LM)和裸地(CK)4个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覆膜材料对土壤水热状况以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含水量(0-40 cm)和土壤温度(0-20 cm)均表现为PM>BM>LM>CK,BM和PM处理在保蓄土壤水分和提高地温方面效果相似,且显着高于裸地处理(p<0.05)。马铃薯生育中后期,LM和BM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仍高于裸地,但无显着差异,BM处理的蓄水保温能力明显下降,且LM处理下土壤温度低于裸地,避免了高温胁迫对马铃薯的危害,为块茎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不同覆膜材料下,马铃薯商品薯率和产量均表现为LM>BM>PM>CK,LM处理的商品薯率和产量显着高于裸地(p<0.05),但LM与BM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综合分析,在陕北沙区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适宜采用液态地膜和降解地膜来逐步替代普通地膜覆盖。(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晓冰,朱彦光,李帅,韦灵,陈廷速[2](2019)在《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甘蔗种植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探究适宜的耕作管理方式,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和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学研究基地典型甘蔗种植区内,设置粉垄耕作+无秸秆覆盖处理(T0)、免耕+无秸秆覆盖处理(NT0)、粉垄耕作+秸秆覆盖处理(TS)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S)等4个处理,原位监测其5、20和4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内的土壤水热状况的变化及原因。[结果]秸秆覆盖处理(TS和NTS)相比于无覆盖处理(T0和NT0)显着降低了土壤温度(P<0.05,下同)且土温日变幅变幅较小,保持了土壤温度的稳定。粉垄耕作相比于免耕更有利于土壤热能的传导,升温迅速,在气温降低后具有增温效应。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T0处理在试验期土壤含水量比试验开始前提高31.3%,差异显着。整个研究期内5~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同一耕作处理下,TS比T0、NTS比NT0分别高出15.4%和5.7%;同一覆盖处理下,TS比NTS、T0比NT0分别高出11.3%和2.0%,差异均显着。同时,经粉垄耕作后下层土壤水分可供给上层。[结论]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有效调节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粉垄耕作+秸秆覆盖的耕作管理方式可作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于庆峰,苗庆丰,史海滨,胡敏,张俊友[3](2019)在《耕作方式对秸秆覆盖玉米田春播期土壤水热盐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秸秆覆盖玉米田秋收后不同整地耕作措施对翌年春播期土壤水热盐状况及玉米出苗率的影响,试验设置免耕、少耕和旋耕共3个处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造成的秸秆覆盖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是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各处理不同土层温度整体表现为旋耕>少耕>免耕,春播期气温较低,相对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于玉米种子的萌发;各处理不同土层含水率整体表现为免耕>少耕>旋耕,但各处理水分条件均适宜玉米种子的萌发;在一定的土壤含水率范围内,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各处理不同土层含盐量整体表现为旋耕>少耕>免耕,0—20 cm土壤含盐量平均值分别为1.818 g/kg,1.845 g/kg,1.984 g/kg,均适宜玉米的种植;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影响显着,且旋耕处理出苗率最高,平均较免耕和少耕处理高9.25%和6.21%。(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孟德臣,宗宪春,郗登宝,蔡翠萍,刘金文[4](2018)在《地膜覆盖对重度盐碱地土壤水盐状况及羊草移栽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重度盐碱地上,连续2年研究了地膜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盐碱程度和移栽羊草成活率与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p H和电导率,尤其是对0~10 cm土壤水盐状况影响更为明显;经过2年试验后,与对照的羊草移栽零成活率相比,2017年地膜覆盖处理C、E和F样点羊草成活,同时各样点地膜覆盖处理生物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这说明地膜覆盖是改良重度盐碱化土壤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霍轶珍,丁春莲,银花,韩翠莲[5](2019)在《不同材料覆盖对马铃薯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材料覆盖对马铃薯田土壤水热状况、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裸地、秸秆覆盖、液态地膜覆盖和普通地膜覆盖共4个处理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后显着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全生育期内普通地膜、液态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平均较裸地处理高19. 67%、14. 83%和6. 60%。不同覆盖条件可显着提高马铃薯耕层土壤温度,且在马铃薯生育前中期达到显着水平,普通地膜覆盖、液态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平均较裸地处理高5. 95℃、4. 44℃和1. 55℃。生育后期,裸地覆盖地温显着低于普通地膜和秸秆覆盖,而与液态地膜覆盖间差异性不显着,但该阶段气温较高,液态地膜覆盖相对其他覆盖处理达到了降温的效果,有利于马铃薯产量的形成。各覆盖处理均显着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以液态地膜覆盖增幅最为显着,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裸地处理提高46. 26%和35. 00%。综合考虑,液态地膜覆盖较适宜在该地区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1期)

赵凯男,常旭虹,张赵星,王德梅,陶志强[6](2018)在《地膜覆盖对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灌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适合旱地小麦新品种普冰151的高产栽培模式,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地区550mm降水条件下,对覆膜穴播、起垄覆膜沟播和露地条播小麦的土壤水热状况、灌浆特性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膜小麦的土壤含水量在越冬至拔节期高于露地条播,有利于冬前形成壮苗和早春返青,拔节期之后覆膜穴播小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低(除0~20cm);覆膜于小麦拔节期前增温、保温效果显着,拔节期后地温较对照有所降低;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平均灌浆速率比露地条播分别提高11.9%和5.5%,且能延长灌浆持续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分别增产10.8%和4.9%,差异显着。综上所述,覆膜穴播小麦在保墒、保温及增产方面表现最好,起垄覆膜沟播次之;地膜小麦是适宜半湿润易旱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方式。(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李晶,何志斌,杜军,陈龙飞,蔺鹏飞[7](2018)在《冬灌对冻融期干旱区荒漠绿洲农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冬灌可显着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对缓解"春旱"和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影响。文章通过探究冻融期干旱荒漠区不同开垦年限的农田土壤水热变化特征,揭示冬灌对土壤水热变化及农田水量平衡的影响,为荒漠绿洲农田水分管理提供理论借鉴。研究选取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新垦绿洲农田土壤和老绿洲农田土壤(灌耕风沙土和灌耕灰棕漠土),利用土壤温湿度监测仪(ECH_2O)测定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及模拟土柱测定的渗漏损失量,分析了冻融期土壤水热动态变化过程及冬灌对深层渗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老绿洲农田消融历时(26 d)显着长于新垦绿洲农田(12 d),新垦绿洲农田消融历时短不利于春季土壤水分的保持;且翌年土壤完全融化后,新垦绿洲农田浅层(0~40 cm)贮水量低于老绿洲农田;此外,160 mm的冬灌事件导致新垦绿洲农田深层渗漏量为老绿洲农田的4.1倍。新垦绿洲农田需考虑补充灌溉以保证春播作物正常出苗,老绿洲农田"蓄水保墒"生态效应优于新垦绿洲农田。因此,在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农田水分管理中,需综合考虑深层渗漏和"冻后聚墒"效应,针对土壤质地差异实施动态的冬灌策略以保证灌溉水资源优化利用。(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鹏飞[8](2018)在《土壤水热状况和胡麻生长对地膜及氮肥种类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麻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除供给人们食用油外,还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行业以及保健和化妆用品,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有效促进了胡麻的种植。我国胡麻大多数种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的雨养农业地区,此地区地力瘠薄,降雨有限,胡麻产量低而不稳。因此,解决旱区胡麻水分和养分亏缺是当务之急,其有效措施是覆膜和肥料的合理配合施用。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覆膜和施肥对胡麻生长发育以及土壤水热的影响,以期为旱区胡麻高产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其中,覆膜方式包括:不覆膜(P_0)、普通地膜(P_1)、降解地膜P_2(厚度0.008mm)、降解地膜P_3(厚度0.010mm)和降解地膜P_4(厚度0.012mm);施肥包括:不施肥(N_0)、单施无机氮肥(N_1)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_2),N_1和N_2的施氮量均为120kgN.hm~(-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P_0相比,P_1处理苗期—现蕾期0~40cm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8.08%~52.52%;盛花期开始P_1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P_2、P_3、P_4分别低27.24%、27.92%、21.98%。叁种降解膜保水能力之间无显着差异。覆膜显着提高了苗期—盛花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温度,苗期—盛花期,普通地膜和叁种降解地膜的增温效果无显着差异,后期随着降解地膜的降解,叁种降解地膜的增温能力逐渐低于普通地膜;青果期因田间密闭程度增加,透光率减小,覆膜增温效果减弱。2.覆膜不影响土壤铵态氮含量,但显着提高了生殖生长初期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生育前期,单施无机氮肥的提高作用大于有机无机氮肥配施,而生育中后期则相反。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3.覆膜可缩短胡麻生育周期。施肥和覆膜均可显着提高胡麻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普通地膜和施用无机氮肥处理下的出苗率最高,达到75%(P<0.05)。普通地膜对胡麻植株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高于降解地膜;降解地膜对干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苗期,分茎之后普通地膜的促生作用增强并大于叁种可降解地膜。单施无机肥对茎秆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营养生长阶段,而有机无机配施的促进效果主要体现在生殖生长阶段。有机无机氮肥配施促进了整个生育期内的干物质积累。4.覆膜有利于氮素的吸收和累积,而普通地膜较可降解地膜的积累优势主要体现在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旺盛阶段,即胡麻生育的中期。各覆膜处理较不覆膜显着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施用氮肥提高了植株体内氮素的积累量,两个施肥水平之间在各生育时期均无显着差异。覆膜和施肥对氮素吸收累积的互作不显着。5.覆膜显着增加了分枝数、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且可降解地膜对分枝数、单株蒴果数的增加作用优于普通地膜。施肥后胡麻分枝数、单株蒴果数及籽粒产量显着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无机肥对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具有增加的影响趋势。覆膜和施肥互作下,P_3N_2的单株蒴果数(22个)以及P_0N_2、P_1N_0、P_1N_1的蒴果籽粒数(8.37个、8.47个、8.40个)最高。6.覆膜下籽粒产量增加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作用显着,其中P_4处理下的产量达到789.06kg/hm~2,但这种促生作用与地膜种类及其降解特性无关。氮肥施用的增产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作用显着,其中,N_2处理下的籽粒产量较N_0提高了9.69%(P<0.05),N_2和N_1的WUE分别较N_0高13.27%、10.36%(P<0.05),但有机肥无机配施与单纯施用无机肥间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6)

银敏华[9](2018)在《集雨模式与氮肥运筹对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和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年际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衡的气候特点和氮肥投入量大、当季利用率低的普遍现象,探究合理的农田集雨模式与氮肥运筹以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氮肥施用量、实现农业的稳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半湿润易旱典型区(陕西杨凌)进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共包括2个试验。试验一(2013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垄覆白膜沟不覆盖(M1)、垄不覆盖沟覆秸秆(M2)、垄覆白膜沟覆秸秆(M3)和垄覆黑膜沟覆秸秆(M4)4种集雨种植模式,以传统平作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了不同集雨模式对农田土壤水分、温度、硝态氮和作物生长生理、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二(2013年6月~2015年6月):选用尿素(U)和控释氮肥(C)2种氮肥,尿素设置4个施氮(纯氮)水平,即0(U0)、80(U80)、160(U160)和240(U240)kg/hm~2,基追比为4:6;控释氮肥设置5个施氮(纯氮)水平,即0(C0)、60(C60)、120(C120)、180(C160)和240(C240)kg/hm~2,一次性基施,探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作物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集雨模式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1)4种集雨处理均可改善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生育期0~1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其中全程集雨处理(M3和M4)优于单一集雨处理(M1和M2)。(2)在冬小麦中,处理M4在减少土壤贮水消耗量和生育期耗水量方面效果较优;在夏玉米中,处理M3在提高土壤贮水增量和降低生育期耗水量方面效果较优。2、集雨模式对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集雨模式下,土壤温度的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趋于减小,且集雨处理的土壤温度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前期。与垄覆白色地膜相比,垄覆黑色地膜可显着提高膜上土壤温度,而降低膜下土壤温度;与沟内无覆盖相比,沟内覆盖秸秆可有效降低耕层的土壤温度。3、集雨模式与氮肥运筹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1)4种集雨处理均可提高作物主要生育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且与一元集雨处理相比,二元集雨处理的提高幅度较大。与夏玉米相比,4种集雨处理提高冬小麦生长季中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幅度较小。(2)不同集雨处理下,收获时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峰值表现为,处理M3和M4入渗较深,但仍保持在140 cm土层范围内。与冬小麦相比,各集雨处理在夏玉米生长季的硝态氮峰值较深。(3)与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可大幅度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中后期0~1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4)与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幅较小,且硝态氮峰值所在土层深度较浅。与冬小麦相比,2种氮肥各处理在夏玉米生长季中硝态氮峰值的差异较小。4、集雨模式与氮肥运筹对作物生理生长的影响(1)4种集雨处理均可提高作物的株高、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根系特征参数、叶绿素总量和光合速率。在冬小麦中,垄覆白膜沟覆秸秆的效果较优;在夏玉米中,垄覆黑膜沟覆秸秆的效果较优。(2)与平作相比,4种集雨处理均可加快冬小麦和夏玉米从出苗期到灌浆期的生育进程,而灌浆期到成熟期的持续时间表现为除处理M1外,其余处理均大于处理CK。整个生育周期表现为,处理M3和M4显着长于其他处理。(3)不同氮肥运筹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株高、干物质质量和根系特征参数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其中处理C120与U160之间和处理U240、C180与C240之间的植株形态指标差异不显着。(4)不同氮肥运筹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根长表现为高氮营养浅根化趋势。与平作不覆盖相比,4种集雨处理的冬小麦和夏玉米根长分布呈浅根化趋势。5、不同集雨模式与氮肥运筹下植株氮素的累积、分配与诊断(1)垄覆白膜沟覆秸秆和垄覆黑膜沟覆秸秆分别在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植株和果穗氮素累积量方面效果较好。(2)与尿素相比,施用控释氮肥各处理在作物生长前期的氮素累积量较少,随后累积速率加快。与冬小麦相比,同一氮肥类型和施氮水平的夏玉米植株氮素累积量较少。(3)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与氮含量间符合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该模型在年际间具有一定的可靠性。6、不同集雨模式与氮肥运筹下作物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1)在冬小麦中,一元集雨处理M1和二元集雨处理M3更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在夏玉米中,一元集雨处理M2和二元集雨处理M4更有利于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周年产量和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二元集雨处理显着高于一元集雨处理和平作不覆盖。(3)不同氮肥运筹下,各处理的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均表现为,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各指标值显着增加,当施氮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反而有所降低。在冬小麦中,处理C180与U240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着。在夏玉米中,处理C120与U160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着。(4)综合作物产量与施氮量、植株氮素累积量的回归分析和氮营养指数模型、氮累积亏缺模型的氮素诊断,冬小麦的尿素和控释氮肥合理施用范围分别为160~225kg/hm~2和120~191 kg/hm~2;夏玉米的尿素和控释氮肥合理施氮范围分别为160~182kg/hm~2和120~146 kg/hm~2。(5)单季160 kg/hm~2尿素或单季120 kg/hm~2控释氮肥为合理的轮作系统氮肥施用量。与处理U160和U240相比,处理C120和C180在获得统计意义上无差异的周年作物产量时,可大幅度提高周年氮素利用。综上所述,4种集雨模式在蓄水保墒、促进作物生长、养分吸收和增产高效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垄覆白膜沟覆秸秆和垄覆黑膜沟覆秸秆分别为冬小麦和夏玉米较优的集雨模式。冬小麦生长季中处理C180和U240与夏玉米生长季中处理C120和U160在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氮素吸收、增产高效和减少土壤硝态氮淋溶等方面效果显着,且分别与处理U240和U160相比,处理C180和C120在减少氮肥用量的条件下可获得统计意义上无差异的作物产量。本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完善集雨种植体系、合理进行氮肥运筹和促进控释氮肥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王星垚,李援农,银敏华,徐袁博,任全茂[10](2018)在《不同地膜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冬小麦植株氮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同颜色、不同材料地膜对冬小麦的影响却不尽相同。比较不同地膜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探寻更为有效的覆膜技术。试验于2014-2015、2015-2016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试验站进行,以小偃22号为供试品种,对比研究起垄不覆盖(CK)、垄覆普通膜(P)、垄覆降解膜(J)、垄覆黑膜(H)对大田土壤水热状况、水分利用效率和冬小麦生长后期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2014-2015年P、J、H处理0~1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处理CK提高8.94%、7.56%、9.54%,2015-2016年分别较处理CK提高7.15%、4.28%、9.46%,覆膜处理的保墒效果显着优于CK对照(P<0.05);2014-2015年P、J、H处理的0~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处理CK提高9.53%、8.14%、3.16%,2015-2016年分别较处理CK提高10.21%、8.37%、3.47%;小麦生长后期垄覆黑膜(H)氮素的积累转运量高于垄覆普通膜(P)和垄覆降解膜(J),普通膜和降解膜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P、J、H处理2a的平均产量和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16.22%、16.63%、24.90%和46.57%、45.05%、61.08%。降解膜和普通膜的增温保墒效果相当,黑膜保墒效果最好,增温效果并不显着,垄覆黑膜可有效促进冬小麦生长后期氮素的积累转运,节水增产效果最优。(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02期)

土壤水热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甘蔗种植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探究适宜的耕作管理方式,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和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学研究基地典型甘蔗种植区内,设置粉垄耕作+无秸秆覆盖处理(T0)、免耕+无秸秆覆盖处理(NT0)、粉垄耕作+秸秆覆盖处理(TS)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S)等4个处理,原位监测其5、20和4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内的土壤水热状况的变化及原因。[结果]秸秆覆盖处理(TS和NTS)相比于无覆盖处理(T0和NT0)显着降低了土壤温度(P<0.05,下同)且土温日变幅变幅较小,保持了土壤温度的稳定。粉垄耕作相比于免耕更有利于土壤热能的传导,升温迅速,在气温降低后具有增温效应。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T0处理在试验期土壤含水量比试验开始前提高31.3%,差异显着。整个研究期内5~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同一耕作处理下,TS比T0、NTS比NT0分别高出15.4%和5.7%;同一覆盖处理下,TS比NTS、T0比NT0分别高出11.3%和2.0%,差异均显着。同时,经粉垄耕作后下层土壤水分可供给上层。[结论]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有效调节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粉垄耕作+秸秆覆盖的耕作管理方式可作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热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雯,张雄,白盼盼.不同覆膜材料对土壤水热状况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榆林学院学报.2019

[2].陈晓冰,朱彦光,李帅,韦灵,陈廷速.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9

[3].于庆峰,苗庆丰,史海滨,胡敏,张俊友.耕作方式对秸秆覆盖玉米田春播期土壤水热盐状况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孟德臣,宗宪春,郗登宝,蔡翠萍,刘金文.地膜覆盖对重度盐碱地土壤水盐状况及羊草移栽效果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

[5].霍轶珍,丁春莲,银花,韩翠莲.不同材料覆盖对马铃薯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6].赵凯男,常旭虹,张赵星,王德梅,陶志强.地膜覆盖对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灌浆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8

[7].李晶,何志斌,杜军,陈龙飞,蔺鹏飞.冬灌对冻融期干旱区荒漠绿洲农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8].王鹏飞.土壤水热状况和胡麻生长对地膜及氮肥种类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8

[9].银敏华.集雨模式与氮肥运筹对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和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10].王星垚,李援农,银敏华,徐袁博,任全茂.不同地膜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冬小麦植株氮素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8

标签:;  ;  ;  ;  

土壤水热状况论文-王雯,张雄,白盼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