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僭越,叙事,囚徒,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
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霞[1](2016)在《“都是我的囚徒”—论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僭越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在叙事中对"内向本体僭越"情有独钟,其僭越技巧经历了初期作品中的模棱两可到后期作品中的自信张扬,僭越主体也从初期的作品中人物到叙述者代理人再到叙事者,直到后期作品中的作者本人。这一特殊的叙事方式使作品中上层叙事者或人物可以任意入侵内层叙事,而内层人物始终在上层叙事的掌控下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技巧方式完美地阐释了纳博科夫的人物塑造理念:"我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我的囚徒。"(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王卫东[2](2009)在《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流散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散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在二十世纪它有了新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产生了新的流散叙事。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具有多年跨国及跨文化经历和体验,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与流散相关。他的叁种流散叙事,即怀旧性流散叙事、反思性流散叙事、超越性流散叙事,展示了二十世纪流散叙事的叁个基本主题,同时体现了二十世纪流散叙事的纯净美、深刻美和自由美。(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夏凌云[3](2006)在《生之谜》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是当代着名的俄裔美国学者、文体学家、作家和翻译家。英美评论界在对纳博科夫的评价上有叁种:彻底的否定,高度的赞扬以及折衷性的态度。持否定态度的认为纳博科夫的所有作品技法痕迹明显,是一种反文学,是一个彻底的“欺骗”。以约翰·厄普代克为代表的则持肯定态度,认为纳博科夫是自福克纳以降美国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是乔伊斯以来最有风格,独具创造性的文学大师之一。而哈罗德·布鲁姆对纳博科夫的评价较为中肯,是折衷性态度的代表。他认为纳博科夫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家,在俄国文学与20世纪西欧文学进行衔接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1955)、《普宁》(1957)、《微暗的火》(1962)进入现代经典之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而其晚期作品《透明物》(1972)(又译作《梦锁危情》)却是评论界涉及较少的一部作品。《透明物》是纳博科夫以往小说艺术精华的浓缩,并且有了新的突破。作品抛却了《洛丽塔》的华丽铺陈,《微暗的火》的艰深晦涩,《阿达》的光怪离奇,以平易的文字,娓娓的叙述展现于世人。本文拟在对《透明物》的文本分析基础上,探索作品的主题意义,并在厘清纳博科夫的艺术创作阶段与创作风格的同时总结纳博科夫创作中的现代和后现代文学理念。文本分析从叙述者、叙述结构、文本嵌套入手,主题分析从纳博科夫的意识观、时空观和艺术观入手。国内外在研究纳博科夫时,容易将其作品归入互文关系的统一的整体,而忽视了其中各个作品之间的细小差别。因此对《透明物》这部作品的分析是个有益的探索。 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 前言总体上介绍纳博科夫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倾向。对形式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理解贯穿于纳博科夫创作生涯的始终。进入创作晚期,纳博科夫所擅长的诸如神秘叙述者、视角转换、自我指涉、元小说等创作技巧在《透明物》中依然得到秉承,同时作品显露出作者的后现代主义倾向,所反映出的文学理念则于无声处“像透明物体,从内里向外闪耀光芒”,这因此也成为此书的主旨之一。 正文由叁章组成。第一章从文本层面分析《透明物》。《透明物》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解读起来却有一定难度。经过推理,纳博科夫制造的叙述者“我”和“我们”可以理解为已去世的R先生以及和他生活在另一世界的同伴,即“影子同伴”。《透明物》分别以活人和死者的不同视角来观察世界,将叙述结构的统一性瓦解,为小说中的另一部书《隐喻》的出现提供可能。两部小说既平行又相互杂糅,形成(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詹树魁[4](2003)在《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俄裔小说家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公认的奇特人物,经常引起评论界的争议。许多评论家赞誉他为英语文学中最好的文体家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哈罗德·布鲁姆以《洛丽塔》为例,认为对纳博科夫作为文体家的成就无论怎样的赞誉都不为之过分。约翰·厄普代克称他为“大师”,认为他的小说无论在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给人们所带来的思考愉悦方面,其深度在他同时代的美国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对纳博科夫也有反面的批评。唐纳德·莫顿认为纳博科夫过分强调主观性,因而他笔下的人物简直象一些唯我主义者,一些完全将自己禁锢在内心世界的个体人物,他们似乎不知道外部现实的客观存在。乔纳森·拉本认为,纳博科夫的英语混杂着陈旧的语法和运用不当的俚语,他的小说语言本身是英语、法语和俄语的大杂烩。然而,布鲁姆对纳博科夫的评价还是中肯的:如果纳博科夫现在享有过高的声誉,他在创作高峰仍然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家。 尽管西方国家对纳博科夫已有大量的评论,本文试图另辟蹊径,论证纳博科夫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文风、他的俄罗斯贵族身世以及他表述现实的科学精确性和艺术想象力,而且在于他的小说充满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体现出美国20世纪小说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 纳博科夫生前不屑于自己的作品被贴上任何流派的标签。但是将他的作品置于更为广阔的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诗学范畴中加以研究,不仅不是牵强附会,而且非常有必要。特别是,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纳博科夫的作品才在中国文学和评论界引起特别的关注,迄今为止,与对纳博科夫作品的大量翻译工作相比,我国除少数知名学者对他的个别作品进行过评论以外,尚未出现对其全部作品进行总体研究的成果。希望本文将有助于我国对纳博科夫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广泛研究。 作为现代性的文化产物,现代派文学是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反叛和否定。无论启蒙运动的初衷如何,其结果必然会促进现代性的产生;无论现代主义赞同还是反对现代性,现代性永远是现代主义的温床。而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后者指的是后工业社会文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变化、发展和倾向。 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之后的线性发展结果,因为它具有和现代主义相同的美学特点。伊·哈桑指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并没有一层铁幕或中国的万里长城。本文赞同这一观点,并认为同一时期的作家并不属于同一个流派,而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可以创作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纳博科夫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为了论证纳博科夫从最初现代主义刁、说的创作实验转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本文将论证纳博科夫的小说写作生涯可分为现代主义时期和后现代主义时期,并详细探讨纳博科夫在这两个时期中不同的创作特点。纳博科夫的英语小说是他成为美国作家的基础,也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本文在前言部分重点讨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诸问题,并指出纳博科夫既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家又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重要地位。第一部分首先指出现代主义的普遍特点。现代主义以独特个人风格的成就为基础,然而不论现代主义具有何种特征,其关键的思想特征是异化和个性的丧失,主要的形式特征是片断。 第一章追溯纳博科夫从欧洲大陆到美国的现代主义实验历程,继而指出纳博科夫同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的异同。纳博科夫流亡欧洲的原因和道路与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都汇集在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主流中。纳博科夫彻底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和思维方式,但仍然保留着果格里和普希金式的俄罗斯文学传统.这部分是由于个人经历的原因,他的,卜说经常表现无以归属的流亡生活和对艺术的追求。和英美小说家乔伊斯、沃尔夫、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不同,纳博科夫极端反对弗洛伊德学说。 第二章详细分析小说《塞·奈特的真实生活》以印证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寻求对动荡、暂短、僵化的社会生活的应付方式。对纳博科夫来说,他每次小说过程都是他在过去和现实中探索生活意义以及现实和虚幻、想象和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过程。似乎只有在对自己、他人甚至死去灵魂的探索中,他才能找回自己失去的俄罗斯之根,获得自己的文化归属,达到他所谓的“精神愉悦”的最高艺术境界。 第叁章探讨纳博科夫在小说《左佩的饰带》中的叙述方式:错位、拟人神抵和解围人物的介入。纳博科夫从不按时间顺序写作,只是在画面上填空。他在这部早期作品中就以叙述者介入剧情的方式对传统小说创作提出挑战. 第四章旨在分析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对戏仿技巧的运用.他认为讽刺是一堂课,而戏仿是一场游戏。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把戏仿当作一块跳板,以便跃进严肃情感的最高层次。他通过这种在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辛辣地刻划了少女恋狂亨伯特的人物形象。 第五章以回忆录《说吧,记忆》为例,探讨纳博科夫有关记忆?(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3-10-01)
梅绍武[5](1987)在《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当代着名的俄裔美国学者、文体学家、作家和翻译家。他1899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曾是一名法官,后因参加立宪民主党领导工作于1908年被捕入狱,1917年在临时政府任职,革命(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期刊1987年05期)
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流散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在二十世纪它有了新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产生了新的流散叙事。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具有多年跨国及跨文化经历和体验,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与流散相关。他的叁种流散叙事,即怀旧性流散叙事、反思性流散叙事、超越性流散叙事,展示了二十世纪流散叙事的叁个基本主题,同时体现了二十世纪流散叙事的纯净美、深刻美和自由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论文参考文献
[1].张德霞.“都是我的囚徒”—论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僭越叙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王卫东.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流散叙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夏凌云.生之谜[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詹树魁.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厦门大学.2003
[5].梅绍武.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J].世界文学.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