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匀间隙论文-郑跃胜,任建华,舒胜文,张佳

非均匀间隙论文-郑跃胜,任建华,舒胜文,张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均匀间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相对湿度,击穿电压,气体绝缘,非均匀电场

非均匀间隙论文文献综述

郑跃胜,任建华,舒胜文,张佳[1](2019)在《空气湿度对非均匀交流电场下短间隙击穿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气间隙击穿前出现电晕或辉光放电时,湿度对交流击穿电压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受影响的电极结构具体参数范围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揭示空气湿度对非均匀交流电场下短间隙击穿特性的影响规律,设置电极间隙距离范围为1~5 cm和高压电极半径范围为0.1~2 cm,进行了相对湿度对空气间隙工频击穿电压影响的试验研究。在给定电极结构参数范围内,结果表明当电极半径>0.5 cm时,相对湿度对击穿电压几乎没有影响;当电极半径<0.5 cm时,相对湿度对击穿电压有一定的影响,开距越大影响越显着;当电极半径为0.3 cm时,相对湿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最大。结合复合击穿判据进行分析,当几何结构参数大于临界值时流注击穿判据仍然是有效的,当几何结构参数小于临界值时击穿电场公式在部分区域需要考虑相对湿度进行一定的修正。结果可为非均匀空气绝缘间隙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岳烜德[2](2018)在《垫片填充非均匀间隙的复合材料装配结构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飞机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复合材料构件成型精度较低,装配时常在配合面间产生间隙,当间隙较大时,需要进行填隙补偿。工程应用中发现,不恰当的填隙补偿方式会造成较大的装配应力,还有可能造成层间局部损伤。本文首先分析复合材料翼盒的结构,从中抽象出了带有楔形间隙的双端固支模型和单搭接模型,针对这两种模型分别研究了装配连接及拉伸受力两个过程,分析了楔形间隙及其填隙补偿方法对复合材料装配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研究了楔形间隙大小与跨距对复合材料装配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使用双端固支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设计了专用的实验装置用于模拟施加螺栓预紧力,分析预紧力作用下复合材料的弯曲变形与表面应变;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建立了包含层间内聚力单元的有限元模型,用于分析复合材料的层间应力及损伤。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预紧力时,靠近间隙大端的位置表面应变较大,并随着间隙的增大和跨距的减小而有所增加,液体垫片补偿可以降低高应变区的应变值。靠近螺栓头的内聚力单元应力集中程度及局部损伤状况较为严重,并随着间隙的增大而进一步恶化,液体垫片补偿可以显着改善应力集中与局部损伤情况。通过蔡-吴强度理论计算层内单元的失效指数,并对其频率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靠近复合材料板表面的单元中,失效指数较高的单元所占比例较大,而中间层单元较小。随着间隙的增大与跨距的减小,表面各危险层高失效指数单元的比例有所增大,液体垫片的加入可以降低这一比例。(2)研究了液体-可剥垫片混合补偿对复合材料装配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双端固支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复合材料表面应变状态、层内应力分布、层间应力及损伤情况等。研究表明,混合补偿的效果介于液体垫片补偿和强迫装配之间,随着可剥垫片比例的增大,各测点应变值将更接近强迫装配。对应力水平较大的层内单元进行分析可知,随着可剥垫片比例的提高,失效指数较高的单元比例会小幅上升。(3)研究了楔形间隙对复合材料装配结构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拉伸实验研究了单搭接接头的力学特性,并建立了相应的渐进损伤有限元模型,分析接头的拉伸刚度、峰值载荷,及拉伸过程中孔内损伤起始与扩展规律。研究表明,液体垫片补偿可以提高接头的拉伸刚度与峰值载荷,随着垫片厚度的增大,拉伸刚度与峰值载荷有所降低。在液体-可剥垫片混合补偿研究中,随着可剥垫片比例的增加,接头的峰值载荷有所降低,拉伸刚度有所提高,但影响很小。随着楔形间隙的增大,相同载荷下内孔损伤有所加剧,填补液体垫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孔损伤。(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王镇柱,林启权,董文正,胡成武[3](2017)在《圆筒形件非均匀间隙拉深筒壁高度的解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计算圆筒形件的筒壁高度对于合理设计模具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非均匀间隙的拉深成形为例,建立了考虑屈服应力和非均匀间隙值的筒壁高度的新的解析模型,并获得了非均匀间隙的分布函数。拉深工艺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非均匀间隙拉深可以有效降低圆筒形件的制耳高度,且筒壁高度的理论值与试验结果非常吻合。(本文来源于《创新塑性加工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第十五届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七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交流会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0-13)

向宏辉,葛宁,高杰,唐凯,杨荣菲[4](2018)在《周向非均匀叶尖间隙对轴流压气机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跨声速单级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转子外机匣椭圆度产生周向稳态非均匀叶尖间隙布局结构,在高转速压气机试验器上详细开展了周向非均匀叶尖间隙对压气机性能特性与稳定边界影响的试验研究。同时,结合转子叶尖间隙流场动态压力精细化测量,揭示了周向非均匀叶尖间隙触发压气机内部流动失稳的物理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转子叶尖周向非均匀间隙对压气机流量、压比和效率基本没有产生影响,但对气动稳定性具有显着影响。随着转子机匣椭圆度增大,稳定工作边界逐渐向右下方偏移,压气机稳定工作范围不断减小;不同转速下,压气机稳定裕度损失程度并不相同,高转速工作区域的压气机稳定裕度损失程度要大于中低转速工作区域的;周向非均匀叶尖间隙会导致原有转子叶片气动负荷沿径向重新分布,弱化转子叶片尖部气动加功能力;设计转速时,相比于小间隙情况,大间隙下的泄漏涡与通道激波相互作用,使得相邻叶片压力面侧的高静压低速区域扩大,加重对转子通道的堵塞作用。(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伟,季磊磊,施卫东,张扬,周岭[5](2016)在《混流泵非均匀轮缘间隙流场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非均匀轮缘间隙下混流泵叶轮内部流场,基于RNG k-ε模型,采用SIMPLEC算法对混流泵在0、0.3、0.5 mm偏心距下的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有、无偏心状态下混流泵外特性、叶片表面静压分布、周向压力和湍动能分布以及轮缘间隙流场的流线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采用的网格类型、湍流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混流泵的内部流动特性。0.5 mm偏心距下混流泵扬程最大下降了9.8%,设计工况点效率下降了4.3%,高效点向大流量偏移;偏心对混流泵叶轮进出口压力分布影响较大,靠近偏心一侧的叶片出口轮缘处压力分布呈现沿径向梯度分布趋势且周向压力分布严重不均;非均匀轮缘间隙严重干扰了端壁区流场,使轮缘间隙流场的泄漏流、二次流等不稳定流动现象明显增多,湍动能耗散随着偏心距增大不断加剧,水力损失增大,是造成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张晶辉,马宏伟[6](2015)在《波浪形非均匀间隙封严结构影响涡轮性能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波浪形非均匀间隙封严结构和均匀轴向间隙封严结构下轮缘封严气流对涡轮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燃气入侵与出流结构受到静盘、动盘及主流切向速度的影响,以低于动盘转速同向旋转,并改变了转子的进气条件,增强了压力面马蹄涡强度,因此对转子出口流场造成很大影响.封严气流与上游导叶尾迹的相互作用引起转子通道内熵增,造成涡轮效率的下降.与均匀轴向间隙封严结构相比,波浪形非均匀间隙封严结构使大的入侵与出流结构破碎为小的结构,对涡轮性能的负面影响减小,涡轮效率提高了0.9%.结果证明了波浪形非均匀间隙封严结构在具有较好的封严效果的同时提高了涡轮性能.(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珏星,杨爱玲,李国平,陈二云,戴韧[7](2014)在《非均匀叶顶间隙对轴流泵流动激励力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轮涡动将引起轴流泵叶轮顶部间隙沿周向不均匀,从而导致附加的流动激励和噪声。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不同偏心度条件和流动工况下的轴流泵非定常流场,研究运行工况和周向非均匀间隙对泵内叁类流动激励力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在同一偏心度下,流量的减小均会引起叁类激励力脉动增加且脉动峰值朝低频方向偏移。随着叶轮偏心度的增加,叁类激励力的幅值增加,且轴频信号逐渐占主导,从偏心度0增至60%,轴频幅值增量在10倍级左右。数值结果还发现:由于非均匀叶顶间隙非对称效应,壳壁激励力脉动最大值并不出现在最小间隙处,而是出现在偏离最小间隙约60°左右的位置。(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郑殿春,夏云双,赵大伟,陈春天,王佳[8](2013)在《非均匀场下SF_6短间隙正电晕放电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索SF6气体放电过程的微观机制,对大气压下10mm针-板电极SF6气体间隙的正电晕放电通道中带电粒子行为进行了研究。在尖-板电极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SF6间隙放电过程带电粒子电离、附着、复合、扩散以及光致电离的影响,给出了SF6短气隙正电晕放电过程的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时空行为的表征方程,以及与空间电荷场耦合的泊松方程,并采用通量校正输运法(flux-corrected transport,FCT)对粒子连续性方程进行求解,获得了放电过程中带电粒子的时空行为规律及空间电场分布发展规律,并从空间电荷密度、放电参数、电场强度等方面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许新勇,李敏芝,马震岳,张宏战,何鹏程[9](2009)在《基于非均匀间隙的充水保压蜗壳施工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基于保压缝隙不均匀差异性概念的仿真算法,考虑钢蜗壳和混凝土的接触,通过ABAQUS大型有限元程序计算实现了保压蜗壳浇筑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仿真;研究保压浇筑后蜗壳和混凝土之间的初始缝隙开度随机组运行过程的变化和接触界面的接触性态,并给出施工过程中钢蜗壳应力随浇筑过程的变化规律,对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做了细致分析。通过和简化方案对比,得出仿真方案更符合工程实际的结论。研究成果对保压蜗壳的施工过程监测和长期运行安全评价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张耀明,柴山,马浩,曲庆文,赵又群[10](2001)在《非均匀气流场中的汽轮机短叶片间隙气流激振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流体动力学出发 ,应用动量定理研究了定叶片出气边具有一定厚度的非均匀气流场中汽轮机的间隙气流激振力 ,将气流速度展开成 Fourier级数 ,并综合考虑了叶片的各项设计参数 ,并应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导出了在非均匀气流场中汽轮机直叶片级、扭叶片级短叶片的间隙气流激振力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1年03期)

非均匀间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合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飞机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复合材料构件成型精度较低,装配时常在配合面间产生间隙,当间隙较大时,需要进行填隙补偿。工程应用中发现,不恰当的填隙补偿方式会造成较大的装配应力,还有可能造成层间局部损伤。本文首先分析复合材料翼盒的结构,从中抽象出了带有楔形间隙的双端固支模型和单搭接模型,针对这两种模型分别研究了装配连接及拉伸受力两个过程,分析了楔形间隙及其填隙补偿方法对复合材料装配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研究了楔形间隙大小与跨距对复合材料装配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使用双端固支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设计了专用的实验装置用于模拟施加螺栓预紧力,分析预紧力作用下复合材料的弯曲变形与表面应变;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建立了包含层间内聚力单元的有限元模型,用于分析复合材料的层间应力及损伤。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预紧力时,靠近间隙大端的位置表面应变较大,并随着间隙的增大和跨距的减小而有所增加,液体垫片补偿可以降低高应变区的应变值。靠近螺栓头的内聚力单元应力集中程度及局部损伤状况较为严重,并随着间隙的增大而进一步恶化,液体垫片补偿可以显着改善应力集中与局部损伤情况。通过蔡-吴强度理论计算层内单元的失效指数,并对其频率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靠近复合材料板表面的单元中,失效指数较高的单元所占比例较大,而中间层单元较小。随着间隙的增大与跨距的减小,表面各危险层高失效指数单元的比例有所增大,液体垫片的加入可以降低这一比例。(2)研究了液体-可剥垫片混合补偿对复合材料装配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双端固支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复合材料表面应变状态、层内应力分布、层间应力及损伤情况等。研究表明,混合补偿的效果介于液体垫片补偿和强迫装配之间,随着可剥垫片比例的增大,各测点应变值将更接近强迫装配。对应力水平较大的层内单元进行分析可知,随着可剥垫片比例的提高,失效指数较高的单元比例会小幅上升。(3)研究了楔形间隙对复合材料装配结构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拉伸实验研究了单搭接接头的力学特性,并建立了相应的渐进损伤有限元模型,分析接头的拉伸刚度、峰值载荷,及拉伸过程中孔内损伤起始与扩展规律。研究表明,液体垫片补偿可以提高接头的拉伸刚度与峰值载荷,随着垫片厚度的增大,拉伸刚度与峰值载荷有所降低。在液体-可剥垫片混合补偿研究中,随着可剥垫片比例的增加,接头的峰值载荷有所降低,拉伸刚度有所提高,但影响很小。随着楔形间隙的增大,相同载荷下内孔损伤有所加剧,填补液体垫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孔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均匀间隙论文参考文献

[1].郑跃胜,任建华,舒胜文,张佳.空气湿度对非均匀交流电场下短间隙击穿特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9

[2].岳烜德.垫片填充非均匀间隙的复合材料装配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3].王镇柱,林启权,董文正,胡成武.圆筒形件非均匀间隙拉深筒壁高度的解析模型[C].创新塑性加工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第十五届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七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交流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4].向宏辉,葛宁,高杰,唐凯,杨荣菲.周向非均匀叶尖间隙对轴流压气机性能的影响[J].航空学报.2018

[5].李伟,季磊磊,施卫东,张扬,周岭.混流泵非均匀轮缘间隙流场数值计算[J].农业机械学报.2016

[6].张晶辉,马宏伟.波浪形非均匀间隙封严结构影响涡轮性能的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15

[7].王珏星,杨爱玲,李国平,陈二云,戴韧.非均匀叶顶间隙对轴流泵流动激励力的影响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

[8].郑殿春,夏云双,赵大伟,陈春天,王佳.非均匀场下SF_6短间隙正电晕放电行为[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3

[9].许新勇,李敏芝,马震岳,张宏战,何鹏程.基于非均匀间隙的充水保压蜗壳施工仿真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09

[10].张耀明,柴山,马浩,曲庆文,赵又群.非均匀气流场中的汽轮机短叶片间隙气流激振力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

标签:;  ;  ;  ;  

非均匀间隙论文-郑跃胜,任建华,舒胜文,张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