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放大镜里有知识

儿歌:放大镜里有知识

一、儿歌:放大镜里有学问(论文文献综述)

顾真[1](2021)在《托河鄂伦春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托河地区鄂伦春族居住地收集的语料为基础,从语音、构词、名词形态语法变化和动词形态语法变化这四方面对语料进行研究分析。本次调研的合作者有四位,分别是72岁的红英、65岁的何英华、64岁的巴尼花和62岁的空特乐,所有这四位调研合作者都是住在托河地区的鄂伦春族,除了空特乐受过较高的教育,其他三位均具有明显的语言本土性。从语音学角度对托河地区鄂伦春语进行语音形态分析,主要包括对元音系统、辅音系统、词的音节及其特征这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托河鄂伦春语的元音分为短元音和长元音,短元音包括/a/,/e/,/(?)/,/i/,/o/,/(?)/,/u/7个,长元音包括/aa/,/ee/,/(?)(?)/,/ii/,/oo/,/(?)(?)/,/uu/7 个。托河鄂伦春语的辅音包括/t/,/d/,/k/,/g/,/p/,/b/,/m/,/n/,/(?)/,/l/,/r/,/f/,/w/,/s/,/(?)/,/h/,/y/,/t(?)/,/d(?)/19 个。根据音节数量,托河鄂伦春语的词可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三种。根据田野调查中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分析可知,单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的较小部分,双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较多,多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的绝大部分。从构词法角度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鄂伦春语的构词手段以派生法为主,本研究从名词类词和动词类词两个角度对鄂伦春语的构词法和构词形态变化予以说明阐释。名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可接复数、领属、格等语法形态变化词缀;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可接态、体、式、时、人称等语法形态变化词缀。名词类词包括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等,动词类词包括动词、副词、形容词、助动词等。名词类词的形态变化现象分析主要包括数形态变化现象、格形态变化现象、领属形态变化现象、级形态变化现象四个部分。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态变化,单数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复数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复数意义的语法词缀;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格形态变化主要有主格、领格、宾格、不定宾格、造格、位格、不定位格、从格、位从格、不定方向格、与格、比格、方面格、有格等,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主格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其他格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相关意义的语法词缀;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领属形态变化主要分为人称领属和反身领属两大类,领属是指明事物所属关系的语法形态,人称领属指事物的所属为某人或某物,而反身领属则强调事物的所属为某人自己或某事物自己,人称领属根据数量可分为单数和复数两大类,根据人称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故而人称代词共有六个形态,也就有了六个接缀词缀,反身领属没有人称的差异,只有单复数的分别,故而反身领属只有两个形态,也就只有两个接缀词缀;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级形态变化较为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排序,依次为最低级、次低级、低级、一般级、高级、次高级和最高级七种,一般级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其他级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相关意义的语法词缀。动词类词的形态变化现象分析主要包括态形态变化现象、体形态变化现象、式和时形态变化现象、形动词形态变化现象和副动词形态变化现象五大部分,每个部分又会进行细化分析。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态形态变化可分为主动态、被动态、使动态、互动态四种,除了主动态无接缀词缀,直接为词干或词根外,其他三种态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体形态变化可分为完成体、未完成体、固定体、瞬间体、反复体、持续体和愿望体七种,每种体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式形态变化可分为陈述式、愿望式、命令式和假定式四种,所有的式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托河鄂伦春语的形动词形态变化可分为现在时形动词形态变化、现在将来时形动词形态变化和过去时形动词形态变化三种,这三种态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托河鄂伦春语的副动词可分为联合性副动词、完成性副动词、瞬间性副动词、紧接性副动词、趁机性副动词、伴随性副动词、渐进性副动词、延续性副动词、目的性副动词、条件性副动词、因果性副动词、终结性副动词十二种,所有副动词的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

陈启文[2](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指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赵本夫[3](2016)在《天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的世界大得足以容纳许多真理。——茨威格《异端权利》第一篇《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是说,任何东西都是有破绽的。天,也有破绽。天大的破绽。天漏村就是天空的一个破绽。在同一时间里,别的地方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天漏村则可能是另一番景象:浓云密布,电闪雷鸣。那雷电也来得猛,如一架状如枯枝

赵燕[4](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指出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叶田[5](2016)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策略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世界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字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独体与合体,独体字数量不多,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9年发布的《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确定了256个现代常用独体字,但独体字的构字能力极强,般可作为部件参与合体字的构成,在汉字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一年级是汉字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接触大量独体字的重要阶段。统计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生字表中收录的独体字数量最多,比例最大。鉴于独体字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奠基意义,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进行了一系列肤浅的研究,力求探索出较为科学高效的适用于小学一年级阶段的独体字教学策略。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首先是立足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实验教科书,分析本教材识字编排情况。其次是进入使用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合肥市某市属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包括对一年级语文教师进行有关独体字教学的访谈,对一年级师生的日常识字教学进行课堂观察,以该校为个案,总结出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的现状。第二部分是基于调研结果提出适用于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的策略,并据此实施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反思。一是识字情境引入策略,即紧扣课本、顺应识字;二是独体字识记策略,主要是运用字源分析法识记表意型独体字、运用俗文字解字法识记记号型独体字以及在结构重组规律下以熟字识记生字;三是独体字辨析策略,针对同音字、独体形近字,以及对一年级阶段所学独体生字的有序归类。而后将诸种独体字教学策略实际应用于一年级语文课堂,并予以记录。最后针对教学行动进行相应的反思。第三部分是在第一轮行动研究利弊得失的基础之上,再次制定更为科学的行动方案,实施小学语文一年级独体字教学行动,最后依据再行动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更为深入的再反思,并予以总结。通过本研究,得出了依托课本,综合运用识字情境引入策略、独体字识记策略、独体字辨析策略、独体字巩固策略等多种教学策略,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辅助独体字教学,及时予以有效肯定以保护儿童识字自信等主要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小学语文独体字教学有所助益。

王刚[6](2016)在《喀什噶尔》文中研究指明歌声离我远去你有你的喀什噶尔,我有我的喀什噶尔。——题记第一章1我是在喀什噶尔的舞台上第一次见到王蓝蓝的,那是我在喀什噶尔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长长的头发搭在脸前,让我无法看见她的脸。身边有无数的声音在咒骂她,说她是一个破鞋。在我青

周婧景[7](2013)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丁建顺[8](2013)在《收藏家》文中提出第一章当最后一抹夕阳隐入西边的莫干山那一片参差的群峦之后,武康镇上家家户户都点起了油灯。山里起风了。缕缕山风钻出沟壑,汇成一股风潮,顺着余英溪涌动而下,把古镇周遭几棵巨大的老樟树吹得哗啦啦发出一片声浪。临溪院落的屋檐被风刮落了瓦片,摔在阶沿石上清脆的崩裂声让余老爷余志贤听了很不舒服。油灯被窗缝里钻进的风吹得忽明忽暗,余志贤拉着细长而扭曲的阴

庄莹[9](2012)在《少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学生形象流变(1895-1945)》文中研究说明1895-1945年,在转变的中国,智识阶层试图通过想象和叙事为中国寻求一个集体的现代认同,并由此确立变革的有效方式与合法途径。学生被树立为现代性的象征,其原因不仅在于他们身上的新质符合了从精英到大众对于理想国民的想象和塑形,还在于这种想象和塑形的背后暗含着一个建立现代中国经验和价值谱系的吁求,一个将传统、现世与未来三者之关联做出合理阐释的努力,一个有关“新中国”愿景极为重要的中介概念,一个承载了意识形态与审美指向的乌托邦。对于学生形象的塑造,源丁国运式微的焦虑以及对于启蒙的呼唤,成为知识分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或文化理想所采取的一种迂回路线。本文的论述分为五章,选取留学生、新青年、女学生与“古老的青年”进行分类讨论。遵循的既是一个社群出现的时间顺序,同样也是一个逻辑顺序。留学生作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体象征,既勾勒出中国现代性诞生、流变、重塑与散落的线索,以及不同时期想象中国和想象西方的不同形态,同时又借助对这一群体形象的观照,表达出中西文化冲突之下个体的生存困境。对于新青年的塑造关联着新旧冲突的时代核心命题,新旧两分自五四后尤显,新青年被神圣化为进步观念的代名词,寄寓着革故鼎新的启蒙诉求,成为革命力量和现代意识的象征符号。在由寄托爱情到寄托革命的“娜拉模式”中,出走成为觉醒的同义替换。娜拉,由自由独立的象征演变为左翼革命动员的符号,生产着时代所需要的经验形态,并通过对这一经验的复制为女性解放以及知识青年的道路选择寻求一个集体的现代认同。作为在文学中被赋予了不同价值取向和现代意义的三种学生类别,在带着巨大的光环滑入既定轨道之时,也产生了离析的可能。“古老的青年”构成了“新青年神话”的反思与解构。论文第五章阐释作为知识生产主要场域的学院空间,对于文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塑造学生形象,并增强其身份意识和国民价值中的作用。大学被纳入到整体的“现代性”方案设计之中,它为“新中国”的叙述与论争提供了一个激荡与阐释的空间,也成为知识分子精神动向的一个侧面。诸种政治、文化、商业力量的冲突与制衡,围绕着“学生”形象的塑造形成了一个观念交锋的话语场,然而却又很快流于原型的重复,并最终经历了群体性的从启蒙到被启蒙的角色转换,其间的起承转合,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镜像。

程再凤[10](2011)在《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文中研究表明已有的对晚清民初知识分子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研究者在个案研究中颇能注意到个体早年经历对其人格或思想观念的影响,然而在群体研究中却常常忽视或者不愿对此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学界对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代际划分特别是晚清知识分子和“五四”知识分子群体的划分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对各代知识分子的特征也有不少学者曾做出论述,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生长于同一时代的知识分子拥有共同的集体记忆并且这种时代经历在他们身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观点是成立的。本文以晚清(1880-1910年)知识阶层的孩子们为研究对象,从生活史的研究角度,论述他们在晚清这一“转型时代”中是如何被塑造的,此一段经历究竟在他们生命中留下怎样的痕迹,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代际特征的形成有怎样的作用等问题。在晚清西潮东来的潮流中以及改(废)科举兴学堂的制度改革下,苦读登科入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晚清知识阶层不得不重新规划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家庭教育适时而动,与学堂教育相配合或相牵扯,完成知识人知识结构的更新与融合。儿时玩耍的游戏、不断摆弄的玩具留下了关于已经逝去的最美好的童真和最纯朴的乡土气息的记忆,它们也曾经为孩子们堆砌了一个想象自己的世界,晚清知识分子可以被看作是怀疑的一代,而他们的后辈则是行动的一代,后来的自我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想象自我的完成。早年的家庭情感经历,特别是与父母的感情,是他们后来生活与观念中不可跨越的问题,他们与父亲的或亲密或疏离或认同或背叛,成为窥探不同代际知识人复杂关系的缺口。无论是智识教育上的更新与固守,还是理想中的为国牺牲与光耀门楣,抑或家庭中顺从长辈与追求自我,都可见家庭与国家对孩子所有权之冲突与合作,家庭权力在晚清国民运动中萎缩,晚清知识阶层的后辈逐渐走出家庭向国家之民转变。

二、儿歌:放大镜里有学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歌:放大镜里有学问(论文提纲范文)

(1)托河鄂伦春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概况
    二、语言使用情况
    三、前期研究成果分析
    四、选题与意义
    五、基本框架
第一章 语音结构体系
    第一节 元音系统
        一、短元音系统
        二、长元音系统
    第二节 辅音系统
    第三节 词的音节及其特征
        一、单音节词及其特征
        二、双音节词及其特征
        三、多音节词及其特征
第二章 词汇分类及其结构体系
    第一节 名词
    第二节 动词
    第三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二、反身代词
        三、指示代词
        四、疑问代词
        五、方位代词
        六、形容词性代词
        七、副词性代词
    第四节 数词
        一、基数词
        二、序数词
        三、倍数词
        四、分数词
        五、概数词
        六、限定数词
        七、统计数词
    第五节 形容词
        一、外貌形容词
        二、性质、状态形容词
    第六节 副词
        一、时间副词
        二、程度副词
        三、范围副词
        四、语气副词
        五、行为副词
    第七节 感叹词、语气词和模拟词
        一、感叹词和语气词
        二、模拟词
第三章 名词形态论
    第一节 名词类词的数形态变化
        一、单数语法形态变化形象
        二、复数语法形态变化
        三、代词的数语法形态变化
    第二节 名词类词的格形态变化
        一、主格
        二、领格
        三、宾格
        四、不定宾格
        五、造格
        六、位格
        七、不定位格
        八、从格
        九、位从格
        十、不定方向格
        十一、与格
        十二、比格
        十三、方面格
        十四、有格
    第三节 名词类词的领属形态变化
        一、单数第一人称领属形态
        二、单数第二人称领属形态
        三、单数第三人称领属形态
        四、复数第一人称领属形态
        五、复数第二人称领属形态
        六、复数第三人称领属形态
        七、单数反身领属形态
        八、复数反身领属形态
    第四节 名词类词的级形态变化
        一、一般级
        二、低级
        三、次低级
        四、最低级
        五、高级
        六、次高级
        七、最高级
第四章 动词形态论
    第一节 动词类词的态形态变化
        一、主动态
        二、被动态
        三、使动态
        四、互动态
    第二节 动词类词的体形态变化
        一、完成体
        二、未完成体
        三、固定体
        四、瞬间体
        五、反复体
        六、持续体
        七、愿望体
    第三节 动词类词的式和时形态变化
        一、陈述式
        二、愿望式
        三、命令式
        四、假定式
    第四节 形动词的形态变化
    第五节 副动词的形态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词汇表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策略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识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二、一年级是儿童识字的关键阶段
        三、独体字是学好汉字的基础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独体字
        二、识字
        三、识字教学
        四、教学策略
    第四节 研究相关动态
        一、独体字解析的研究
        二、独体字教学的研究
        三、儿童识字心理机制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的识字编排情况
        一、识字整体编排
        二、独体字编排
    第二节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现状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与编码
        三、教师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四、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第二章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策略的制定、实施与反思
    第一节 识字情境引入策略
        一、识字情境引入策略的制定
        二、识字情境引入策略的实施
    第二节 独体字识记策略
        一、独体字识字策略的制定
        (一) 字源分析法识记表意型独体字
        (二) 俗文字解字法识记记号型独体字
        (三) 结构重组规律以熟字识记生字
        二、独体字识字策略的实施
        (一) 字源分析法识记表意型独体字的实施
        (二) 俗文字解字法识记记号型独体字的实施
        (三) 结构重组规律以熟字识记生字的实施
    第三节 独体字辨析策略
        一、独体字辨析策略的制定
        (一) 同音字辨析
        (二) 独体形近字辨析
        (三) 有序归类辨析
        二、独体字辨析策略的实施
        (一) 同音字辨析的实施
        (二) 独体形近字辨析的实施
        (三) 有序归类辨析的实施
    第四节 独体字教学策略的反思
        一、关于识字情境引入策略的反思
        二、关于独体字识记策略的反思
        (一) 字源分析法识记表意型独体字的反思
        (二) 俗文字解字法识记记号型独体字的反思
        (三) 结构重组规律以熟字识记生字的反思
        三、关于独体字辨析策略的反思
        (一) 同音字辨析的反思
        (二) 独体形近字辨析的反思
        (三) 有序归类辨析的反思
第三章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策略的再实施与再反思
    第一节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策略的再实施
    第二节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策略的再反思
        一、增加独体字巩固策略,及时巩固识字成果
        (一) 以写促识
        (二) 朗读强化
        (三) 阅读拓展
        (四) 游戏辅助
        二、依托课本,综合运用多种独体字教学策略
        三、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独体字教学
        四、及时予以有效肯定,保护儿童识字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现代常用独体字表》(音序检索表)
    附录二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课堂观察记录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喀什噶尔(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二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三章
    1
    2
    3
    4
    5
    6
    7
    8
第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五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六章
    1
    2
    3
    4
    5
    6
    7
第七章
    1
    2
    3
    4
    5
    6
    7
    8
    9
第八章
    1
    2
    3
    4
    5
    6
    7
    8
第九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第十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十一章
    1
    2
    3
    4
    5
    6
    7
    8
    9
第十二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十三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十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十五章
    1
    2
    3
    4
    5

(7)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一) 研究动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范围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一) 国内研究回顾与小结
        (二) 国外研究回顾与小结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三、其他
    注释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的相关研究与运用
        一、展览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二、教育项目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注释
第三章 国内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注释
第四章 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三、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注释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二、小结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一、适用于0——3岁儿童
        二、适用于3——6、7岁儿童
        三、适用于6、7——11、12岁儿童
        四、适用于11、12——18岁儿童
    第三节 小结
        一、0——3岁教育指南
        二、3——6、7岁教育指南
        三、6、7——11、12岁教育指南
        四、11、12——18岁教育指南
    注释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思路与成果
        二、理论之凝练
    第二节 论文局限与新意
        一、研究课题之新颖
        二、研究方法具针对性
        三、全方位搜集一手资料
        四、广采博取研究对象
        五、跨越国内外开展研究
        六、跨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一、研究展望
        二、前瞻未来
    注释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一层展区)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馆——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展区)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附录七 “请体验”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城市一角”展区)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附录十四 博物馆0———3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五 博物馆3——6、7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六 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七 博物馆11、12——18岁儿童教育指南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8)收藏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9)少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学生形象流变(1895-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可能的开端:从文学形象到集体想象物
    二、新兴社群与现代认同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留学生——自我认同的双重危机
    第一节 理想型留学生形象
        一、 现代性的象征与典范
        二、 想象中国的方式
        三、 理想型留学生形象的消失
    第二节 愤激颓废型留学生形象
        一、 个体经验与民族危机
        二、 创造社笔下的留学生形象
        三、 异域情爱:恋母情结、处女情结
    第三节 假洋鬼子型留学牛形象
        一、 “假洋鬼子”:一个语词背后的时间性语义流变
        二、 鲁迅:“假洋鬼子”的多重向度
        三、 从老舍到钱锤书:现代知识精英神话的破灭
第二章 新青年: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新与旧的界限
        一、 “新”:一个中介概念与修辞策略
        二、 科举废除前后的新质与旧态
        三、 新文学的参差对照:《战地莺花录》
    第二节 五四叙述:在结束与开始之间
        一、 《新青年》:五四新青年的一个侧面
        二、 “五四叙述”模式的开启:情爱叙事与父子冲突
        三、 《家》:“五四叙述”模式的定型
    第三节 革命青年的离家
        一、 “背影”的双重意蕴
        二、 “革命加恋爱”模式
        三、 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青年与大众
第三章 娜拉:个人、社会与革命之间的转译
    第一节 娜拉:出走模式中的时代符号
        一、 女学生的社会性别身份
        二、 《终身大事》——《隔绝》——《伤逝》:娜拉的集体出走
        三、 出走的隐忧
    第二节 革命对于娜拉的启蒙与改造
        一、 革命的第二天
        二、 冲出云围的月亮
        三、 《从军日记》与《女兵自传》:从日记到自传的一个视角
    第三节 个人、家、国关系的重建
        一、 娜拉走后究竟怎样
        二、 丁玲的个案
        三、 战时背景下的家国寓言
第四章 “古老的青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第一节 似新实旧:反讽及其限度
        一、 清末民初教育小说中对于学生的讽刺与隐忧
        二、 对于五四的反思:变态与常态
        三、 《赵子曰》:另一角度的五四叙事
    第二节 革命话语的移位
        一、 “雪积空庭凡榻寒”
        二、 《雾重庆》:革命与现实的迷津
第五章 学院空间:大学教育、文化格局与学院叙事
    第一节 现代大学的三个面向
        一、 政局、学府与学生运动
        二、 学生结社、群聚和精神取向
        三、 同乡、同门、同道与师承关系
    第二节 《未央歌》:现代文学中稀缺的大学叙事
        一、 迁徙:空间转移中的文学认同
        二、 大学叙事的家国想象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国家之希望——晚清孩子概观
    一、社会如何看待孩子
    二、期望中的孩子形象
    三、晚清知识阶层
    四、绅士家庭的孩子们
第二章 晚清绅士子弟的家庭教育
    一、甲午战前的家庭教育(1880-1894年)
    二、新旧并举的家庭教育(1895-1910年)
    三、最后的科举考试
    四、私塾还是学堂?
    五、小结
第三章 玩乐世界——小豪杰之塑造
    一、童年的游戏
    二、儿时耍货
    三、成人世界对孩子嬉戏的态度
    四、英雄故事
    五、豪杰的诞生
第四章 家庭情感
    一、传统社会家庭成员角色
    二、最完美的人——母亲
    三、孤儿寡母
    四、孩子眼中的父亲
    五、"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六、父子之间的冲突与纠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1880-1894与1895-1910出生组受教育经历
附表二:早年丧父或丧母
后记

四、儿歌:放大镜里有学问(论文参考文献)

  • [1]托河鄂伦春语研究[D]. 顾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2]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3]天漏[J]. 赵本夫. 作家, 2016(09)
  • [4]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5]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独体字教学策略个案研究[D]. 叶田.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6]喀什噶尔[J]. 王刚. 当代, 2016(01)
  • [7]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03)
  • [8]收藏家[J]. 丁建顺.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3(02)
  • [9]少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学生形象流变(1895-1945)[D]. 庄莹. 复旦大学, 2012(02)
  • [10]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D]. 程再凤.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儿歌:放大镜里有知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