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煤液化残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液化残渣,溶剂萃取浆液,固液分离,过滤
煤液化残渣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栋,程时富,辛凡文[1](2019)在《煤液化残渣溶剂萃取浆液的固液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采制煤液化残渣溶剂萃取浆液样品,利用激光粒度仪表征浆液中固体颗粒的粒度特征,表明煤液化残渣萃取浆液中的固体粒度主要集中3~40μm,D(10)为5μm,D(0.1)为1μm。实验采用死端过滤、卧螺离心等方式对萃取浆液进行一级固液分离,利用内错流膜管对一级分离清液进行进一步固液分离,考察不同分离方式对萃取浆液的分离效果,试验证明孔径10μm的金属板能过滤分离出萃取浆液中的99.9%固体;在180℃时,转鼓?350mm卧螺式离心机能分离出85%的固体,采用1μm以下的内错流膜过滤再处理离心清液能基本全部分离出离心清液中的固体。(本文来源于《神华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王超[2](2019)在《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及煤炭相关资源为主要能源结构的国家之一,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的模式使得我国无论是国民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将煤炭清洁化、高效化地利用是各种煤炭利用技术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发展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现代煤化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煤快速热解和煤加氢液化工艺作为煤制油过程在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与安全、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尖锐敏感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解决途径。但现有煤快速热解制油工艺仍面临小粒径粉煤利用率低、含油热解煤气夹带粉尘导致焦油质量差等瓶颈问题,而煤加氢液化工艺末端产出的液化残渣的再加工利用成为难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固体热载体法的双循环固体燃料热解制油工艺,设计构建了新型固体燃料热解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期为解决制约煤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以及为煤液化残渣高效连续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实现双组分颗粒快速分级颗粒分级器为纽带,有序地连接其他反应单元构成两个独立的循环回路,将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热解、过滤、燃烧从空间上完全独立开来,为固体燃料的热化学转化提供了独立可控的优选工艺参数。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开展了煤及煤液化残渣的热解实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构建的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主要单元结构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冷态调试。颗粒分级器中进料气与分级气形成两路互不干扰的流动线路,基于双组分颗粒终端速度的差异,在合适的分级气速下可实现双组分颗粒高效快速地分级;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中具有文丘里效应的颗粒提升文丘里管、文丘里进料器以及文丘里洗涤器实现了固体热载体颗粒的循环、原料颗粒的快速进料以及废烟气快速冷却,还保证了固体热载体输送管路的料封性能,为DLRS双循环系统提供了相对独立并互不窜气的反应空间;采用径向移动颗粒层过滤器用于热解产物的除尘,其同心的双百叶窗结构具有优先排出堆积于内流道细颗粒的特点,为热解器采用流化床操作提供了较为宽泛的操作缓冲空间,循环滤料的连续排出与补入使得其具有操作压降小、过滤效率高等优点。(2)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神木煤(SM)和榆阳煤(YY)的热解,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煤热解焦油产率均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均在热解温度为515℃时达极值,产率分别为3.5%和11.9%,分别为铝甑实验值的89.7%和108.2%,热解加热速率的差异对于有着更高挥发分的YY煤的影响更为有利;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在较高床料溢流比操作时,尤其在高流化气速下对热解不利;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热解油的获得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热解油中粉尘含量只有0.2%左右,在较高的流化气速下仍有较好的过滤效果;热解油萃取分析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两种煤热解焦油的正己烷可溶物(HS)均有所降低;轻质组分HS随流化气速和过滤器温度升高而降低。热解油的GC/MS分析表明:两种煤的热解油中稠环芳烃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且相差不大,SM煤热解油中的轻芳烃与脂肪烃含量高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相反地SM煤热解油中的酚类与杂环类含量小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3)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探索通过固体热载体法热解方式提取残渣中重质有机质资源的方法,探究了降低残渣粘结性和残渣连续进料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残渣中含有的芳香烃等高分子量有机物使其具有加热易软化熔融以及强粘结性,热解极易结焦。通过向残渣中掺混一定比例的掺混物料,可降低残渣的粘结性,在相同掺混体积比条件下石英砂的破粘效果最佳,当掺混体积比高于3及以上时,残渣的粘结性基本消除。采用螺旋进料器与文丘里进料器组合进料,并配合双层导管水冷却的方式可以避免残渣提前软化、实现以粉体状态快速连续地进料。热解实验结果表明:热解油产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后趋于平缓,在热解温度550℃左右,热解油产率可达20%,明显高于慢速加热的铝甑热解油产率;流化操作气速比U/Umf由1.2升高至2.8时,热解油产率由20%增加至23%,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残渣热解油产率并不随残渣粒径变小而单调增加。热解油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热解气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通过热解方式来获得热解油的过程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残渣热解油中粉尘含量仅为0.2%~0.5%左右,在较高流化气速下过滤效果仍然较好;热解过程中残渣中大部分的液化重质油正己烷可溶物(HS)得到回收转移进入了热解油中,而大部分的沥青烯A和前沥青烯PA则在热解过程经历缩聚等反应形成了热解半焦等重质产物;热解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残渣中沥青烯A转变为HS;过滤器温度的升高会降低热解油的品质。热解油HS组分的GC/MS以及热解油的红外分析表明,残渣萃取组分与热解油的组成在热解前后没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6)
王超,徐绍平,冯艳春,王光永,肖亚辉[3](2018)在《煤液化残渣固体热载体法热解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煤加氢液化残渣基本物性进行了考察,针对其加热易软化熔融、强黏结性等特性带来的进料困难、热解黏结以及粉尘与热解油气难以分离等问题,构建了集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和移动颗粒层除尘为一体的双循环反应系统,探讨了利用该系统连续热解残渣提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残渣可萃取物占残渣1/2以上,其含有的高分子量有机物使其具有强黏结性。通过配入一定比例惰性物料,可以有效地降低残渣的黏结性。采用螺旋进料器与文丘里进料器组合进料,并配合双层导管冷却的方式可以实现残渣连续顺畅地进料。固体热载体双循环反应系统残渣热解实验表明,采用石英砂掺混进料、流化床快速热解和移动颗粒层过滤除尘技术,可从残渣中高效提取清洁的热解油。热解温度为500℃,流化操作气速比U_0/U_(mf)为2. 8,石英砂-残渣掺混比为4∶1时,热解油产率达23%,是铝甑值的2. 1倍。(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张振伟,赵立东,刘帆[4](2018)在《煤液化残渣(DCLR)改性剂在宁夏彭青一级公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煤液化残渣(DCLR)加工的改性剂铺筑试验路。首先对DCLR改性剂进行室内试验,采取干法拌合工艺掺加到沥青混合料中,然后对沥青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试验检测。选择彭青一级公路作为试验路,通过对拌合、摊铺、碾压及路面检测进行系统总结,提炼施工工艺,形成完整的施工方案,为类似项目借鉴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8年12期)
张宜洛,陈阳阳,李晨,王佳伟,董飞龙[5](2018)在《干法掺入煤液化残渣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干法掺入煤液化残渣(LQ)的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性能,将煤液化残渣通过替代部分矿粉的方式掺入到沥青混合料中,对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试件进行路用性能试验分析,系统地研究干法掺入LQ对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中通过干法工艺添加LQ可以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降低,同时低应力水平下LQ沥青稳定碎石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颜丙峰,王光耀,王学云,吴艳[6](2018)在《煤液化残渣精制沥青制备中间相沥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高压釜进行热缩聚反应,对煤液化残渣精制沥青在热缩聚过程中生成的中间相沥青进行了研究。通过元素分析、偏光显微镜对热缩聚产物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压力及搅拌等对中间相生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410~430℃,停留4~6 h条件下可以生成中间相沥青,反应初期提高压力有利于中间相的生成,有搅拌的热缩聚效果好于无搅拌的情况。(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常卫科,徐洁,孙伟,袁桂梅,陈胜利[7](2018)在《煤液化残渣中硫的氧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四氢呋喃溶解煤液化残渣,将煤液化残渣分离为油相和四氢呋喃不溶物固体,之后测定其中各形态硫的含量,发现煤液化残渣中98%(质量分数)的硫存在于四氢呋喃不溶物固体中,且主要以磁黄铁矿的形式存在。故此以四氢呋喃不溶物为原料进行空气氧化,研究其中硫的氧化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干空气氧化四氢呋喃不溶物,四氢呋喃不溶物总含硫量减少,氧化过程中生成硫酸盐和单质硫,其中单质硫在氧化过程中进入气相而脱离四氢呋喃不溶物固体;湿空气氧化四氢呋喃不溶物,四氢呋喃不溶物总含硫量基本不变,反应过程中仅有硫酸盐生成。实验条件下,氧化过程由磁黄铁矿颗粒上覆盖的硫酸盐产物层中的氧扩散控制,扩散活化能为26.25 k J/mol。(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李雪冰,李丽,黄泽春,闫大海,于泓锦[8](2017)在《水煤浆气化炉协同处置煤液化残渣的PAHs排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现场工程试验方法对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炉协同处置煤液化残渣(CLR)过程中多环芳烃(PAHs)的排放特征及环境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空白工况(不混磨CLR制浆)和协同处置工况(混磨15%CLR制浆)下,气化炉内温度、压力与合成气组分变化及所有排放节点固态液态气态排放物中16种PAHs含量及毒性当量浓度分析,评估CLR协同处置过程中PAHs的环境风险及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炉协同处置15%液化残渣过程对气化炉自身产气量及压力无显着影响,炉内温度升高5~11℃,对H2和CO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协同处置过程造成部分气态排放产物和液态排放物中PAHs含量增加,但增幅很小,且毒性当量浓度也远低于标准限值,新增环境风险很小;协同处置过程使固态排放产物中PAHs含量显着增加,但总毒性当量浓度依然较低,固态产物中PAHs的排放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冯雷,赵鹏,秦杨晓[9](2017)在《煤液化残渣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中国城市道路以沥青路面为主,然而由于沥青路面的各种病害,使其在建成不久后就被损坏~([1])。因此,改善沥青性能,从而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就成为道路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所以在解决现有路面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国内的能源结构,做到环保、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期刊2017年09期)
常卫科,徐洁,孙伟,陈胜利,张胜振[10](2017)在《煤液化残渣中硫的迁移和转化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煤液化残渣利用过程中,硫化物迁移和转化规律,介绍了煤液化残渣中硫的来源及分布,总结了煤液化残渣在加氢液化、气化制氢、热解、燃烧等过程中硫化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对煤液化残渣中硫的迁移和转化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结果表明,无机硫逐渐向有机硫转化,H2S是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介质;H_2S、CS_2、SO_2等气态硫化物是煤液化残渣利用过程中的主要气态副产物;部分硫化物转化为大分子有机硫进入二次产品,影响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煤液化残渣,需寻找残渣中无机硫转化为单质硫或大分子有机硫的新方法,循环利用气体硫化物,开发新型煤液化催化剂,减少单质硫助剂使用量。(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煤液化残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及煤炭相关资源为主要能源结构的国家之一,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的模式使得我国无论是国民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将煤炭清洁化、高效化地利用是各种煤炭利用技术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发展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现代煤化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煤快速热解和煤加氢液化工艺作为煤制油过程在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与安全、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尖锐敏感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解决途径。但现有煤快速热解制油工艺仍面临小粒径粉煤利用率低、含油热解煤气夹带粉尘导致焦油质量差等瓶颈问题,而煤加氢液化工艺末端产出的液化残渣的再加工利用成为难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固体热载体法的双循环固体燃料热解制油工艺,设计构建了新型固体燃料热解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期为解决制约煤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以及为煤液化残渣高效连续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实现双组分颗粒快速分级颗粒分级器为纽带,有序地连接其他反应单元构成两个独立的循环回路,将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热解、过滤、燃烧从空间上完全独立开来,为固体燃料的热化学转化提供了独立可控的优选工艺参数。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开展了煤及煤液化残渣的热解实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构建的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主要单元结构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冷态调试。颗粒分级器中进料气与分级气形成两路互不干扰的流动线路,基于双组分颗粒终端速度的差异,在合适的分级气速下可实现双组分颗粒高效快速地分级;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中具有文丘里效应的颗粒提升文丘里管、文丘里进料器以及文丘里洗涤器实现了固体热载体颗粒的循环、原料颗粒的快速进料以及废烟气快速冷却,还保证了固体热载体输送管路的料封性能,为DLRS双循环系统提供了相对独立并互不窜气的反应空间;采用径向移动颗粒层过滤器用于热解产物的除尘,其同心的双百叶窗结构具有优先排出堆积于内流道细颗粒的特点,为热解器采用流化床操作提供了较为宽泛的操作缓冲空间,循环滤料的连续排出与补入使得其具有操作压降小、过滤效率高等优点。(2)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神木煤(SM)和榆阳煤(YY)的热解,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煤热解焦油产率均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均在热解温度为515℃时达极值,产率分别为3.5%和11.9%,分别为铝甑实验值的89.7%和108.2%,热解加热速率的差异对于有着更高挥发分的YY煤的影响更为有利;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在较高床料溢流比操作时,尤其在高流化气速下对热解不利;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热解油的获得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热解油中粉尘含量只有0.2%左右,在较高的流化气速下仍有较好的过滤效果;热解油萃取分析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两种煤热解焦油的正己烷可溶物(HS)均有所降低;轻质组分HS随流化气速和过滤器温度升高而降低。热解油的GC/MS分析表明:两种煤的热解油中稠环芳烃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且相差不大,SM煤热解油中的轻芳烃与脂肪烃含量高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相反地SM煤热解油中的酚类与杂环类含量小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3)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探索通过固体热载体法热解方式提取残渣中重质有机质资源的方法,探究了降低残渣粘结性和残渣连续进料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残渣中含有的芳香烃等高分子量有机物使其具有加热易软化熔融以及强粘结性,热解极易结焦。通过向残渣中掺混一定比例的掺混物料,可降低残渣的粘结性,在相同掺混体积比条件下石英砂的破粘效果最佳,当掺混体积比高于3及以上时,残渣的粘结性基本消除。采用螺旋进料器与文丘里进料器组合进料,并配合双层导管水冷却的方式可以避免残渣提前软化、实现以粉体状态快速连续地进料。热解实验结果表明:热解油产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后趋于平缓,在热解温度550℃左右,热解油产率可达20%,明显高于慢速加热的铝甑热解油产率;流化操作气速比U/Umf由1.2升高至2.8时,热解油产率由20%增加至23%,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残渣热解油产率并不随残渣粒径变小而单调增加。热解油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热解气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通过热解方式来获得热解油的过程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残渣热解油中粉尘含量仅为0.2%~0.5%左右,在较高流化气速下过滤效果仍然较好;热解过程中残渣中大部分的液化重质油正己烷可溶物(HS)得到回收转移进入了热解油中,而大部分的沥青烯A和前沥青烯PA则在热解过程经历缩聚等反应形成了热解半焦等重质产物;热解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残渣中沥青烯A转变为HS;过滤器温度的升高会降低热解油的品质。热解油HS组分的GC/MS以及热解油的红外分析表明,残渣萃取组分与热解油的组成在热解前后没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液化残渣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国栋,程时富,辛凡文.煤液化残渣溶剂萃取浆液的固液分离研究[J].神华科技.2019
[2].王超.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王超,徐绍平,冯艳春,王光永,肖亚辉.煤液化残渣固体热载体法热解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8
[4].张振伟,赵立东,刘帆.煤液化残渣(DCLR)改性剂在宁夏彭青一级公路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
[5].张宜洛,陈阳阳,李晨,王佳伟,董飞龙.干法掺入煤液化残渣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性能[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颜丙峰,王光耀,王学云,吴艳.煤液化残渣精制沥青制备中间相沥青的研究[J].炭素技术.2018
[7].常卫科,徐洁,孙伟,袁桂梅,陈胜利.煤液化残渣中硫的氧化规律[J].中国粉体技术.2018
[8].李雪冰,李丽,黄泽春,闫大海,于泓锦.水煤浆气化炉协同处置煤液化残渣的PAHs排放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7
[9].冯雷,赵鹏,秦杨晓.煤液化残渣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7
[10].常卫科,徐洁,孙伟,陈胜利,张胜振.煤液化残渣中硫的迁移和转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洁净煤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