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病论文-刘宇,黄秋祥,关丽娟,徐健莹,李鉴基

痰饮病论文-刘宇,黄秋祥,关丽娟,徐健莹,李鉴基

导读:本文包含了痰饮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铜砭,刮痧,痰饮,经络

痰饮病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黄秋祥,关丽娟,徐健莹,李鉴基[1](2019)在《中医铜砭刮治在痰饮病保健与临证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铜砭刮痧治疗在痰饮病证保健与临证中的运用,介绍铜砭刮治的方法和技法要点。铜砭刮痧治疗痰饮证患者采用整体刮治的思路,其经络选穴遵循从刮治上肢经络穴位开始,按背部经络穴位、双胁肝胆经及肝脾脏腑投影区、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或辨证选择的对应部位、患者膝下等顺序进行;铜砭刮痧操作范围相对要大,操作时间相对要长,手法需柔和深透,以刮透为标准,常采用点刮、线刮与磨刮技法相结合。铜砭刮痧治疗痰饮病,可调动全身气血,充分发挥阳气温化的作用,将淤堵经络的痰饮之邪清理疏通。(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赖亚辉,陈丽平,卞华[2](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叶熙春辨治痰饮病用药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叶熙春对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及其用药经验。方法:针对158例痰饮病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出频次≥10的症状40种、频次≥20的药物72种,再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对有意义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158例痰饮病的常见症状23种,有咳嗽、咯痰、形寒、胸闷等;常用药物有40种,如茯苓、桂枝、葶苈子、苏子、杏仁、甘草、陈皮、半夏等;症状二联有25组,如形寒和肢冷等;叁联有26组,如形寒、痰多和气逆等;四联有9组,如气逆、咳嗽、痰白和痰多等;药物二联有8组,如苏子和半夏等;叁联有17组,如苏子、陈皮和茯苓等;四联有5组,如陈皮、茯苓、炮姜和半夏等。结论:痰饮病核心症状有咳嗽、咳痰、气逆、形寒、胸痛等,核心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核心方为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治疗用药多以温化痰饮等功效的药物,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国医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谢小涛,陈烨文[3](2019)在《《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是发展的。唐代《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不仅仅在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辨治饮病的方药,更明确提出了辨治痰病的方药[1-2]。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焘《外台秘要方》皆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医学着作,囊括汉、魏、晋、隋、唐的着名医家的医学实践,代表了唐代的医学成就。《千金方》《外台秘要方》丰富了治疗痰饮的方药[3-4],这都是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张仲景为痰饮的辨治开创了详尽的理法方药体系。对于痰饮(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卢丹,张岩,王璐颖,张诏[4](2018)在《苓甘五味姜辛汤及其类方治疗痰饮病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具有温肺化饮之功效,是治疗寒饮伏肺的方剂。痰饮病是津液运化失常,水液停聚于身体某一局部而引起的一种病变。临床上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痰饮病乃大势所趋且效如桴鼓,苓甘五味姜辛汤类方是在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的变化进行加减的一类方剂,对于痰饮病的治疗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加明显,但临床上对于此类方剂的分析比较及应用较少。本文通过分析苓甘五味姜辛汤及其类方的使用规律,进一步阐释此类方剂在治疗痰饮病中的优势,同时说明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在痰饮病中的具体体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33期)

赵鼎,彭欣,闫滨,张沁园,张诏[5](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痰饮病辨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方治疗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及处方用药。方法:通过Medcase V3. 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频数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从症状、病因、病机、处方用药等多方面对经方治疗痰饮病的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痰饮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形寒怕冷、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胸闷、咳嗽、水肿、大便稀薄、口干、头晕、呕吐、胃胀、心悸、腹胀、气喘等;舌象中频数较高的有质淡、质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苔白腻、质红;脉象频数较高的有细、弦、沉、滑、弱脉;病机依次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水湿内停、肝郁脾虚、气化不利、脾虚失运、痰热互结、痰饮伏肺及脾肾阳虚;常用药物有茯苓、生白术、桂枝、泽泻、白芍、生甘草、生姜、制附片、炙甘草、生半夏、猪苓、川芎、当归、干姜、生麻黄、细辛、法半夏、五味子、生黄芪、大枣、厚朴、全瓜蒌、陈皮等。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所得结果能初步反映经方治疗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戴斌,陈竞纬,张晖[6](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痰饮病用药组方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叶天士治疗痰饮病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用药提供指导。[方法]统计《临证指南医案·痰饮》中使用药物,将组方成分录入EXCEL,进行高频药物统计,整理后利用SPSS Modeler 18.0对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痰饮病的高频药物为茯苓、桂枝、半夏、生姜、炙甘草、人参、白术等,药性多温,归经多属脾肺。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关联较大的药对如茯苓-白术、桂枝-炙甘草、茯苓-生姜等。[结论]数据挖掘结果体现了叶氏内饮治脾、外饮治肾,开太阳、阖阳明的痰饮病治法,对临床实际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赵鼎[7](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以近30年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运用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以进一步探寻水湿痰饮病中医病机演变及治法方药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上的文献,对其近30年来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共1078诊次的全部资料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软件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方法挖掘、分析其临床症状、病机、舌脉、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078例患者中男性509例,女性547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岁。涉及中医病证135种,主要的中医病证有水肿、咳嗽、眩晕、痹证、喘证、泄泻、哮病、胃痛。涉及西医病症226种,主要的西医病症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腹泻、慢性肾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症状共计281种,主症为形寒怕冷、纳呆食少、疲倦乏力、水肿、咳嗽、胸闷、大便稀薄、口干、呕吐、腹胀、尿少、头晕、气喘。涉及病机150项,主要的病机有水饮内停、风寒束表、脾虚失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痰饮伏肺、水湿泛溢、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寒湿阻络、脾虚湿困、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涉及病理因素14种,分别为湿、水、气、饮、寒、痰、热、风、瘀、浊、毒、火、食、燥。涉及病位21种,分别为脾、肾、肺、胃、肝、表、心、经络。用药共计380味,主要的药物有茯苓、炙甘草、桂枝、生白术、白芍、生姜、泽泻、法半夏、干姜、大枣、制附片。聚类分析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得到14组核心方。方一为薯蓣丸+法半夏、白芥子,方二为半夏泻心汤原方,方叁为真武汤+炙甘草,方四为肾气丸原方,方五是桂枝茯苓丸去芍药,方六为小青龙汤原方,方七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方八为五苓散原方,方九为乌梅丸原方,方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石菖蒲、远志、琥珀,方十一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结论]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现代医家扩大了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范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脉象未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随之发生演变。水湿痰饮侵袭脾胃、肺脏、肝脾、肾脏、脾肾、肢体经络等不同部位,可选用相应的核心方进行治疗。治疗时以核心方为主,随兼夹病机、病理因素进行加减。(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15)

何霞[8](2018)在《张锡纯治痰饮病学术思想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痰饮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液代谢失调,水液输布异常而停聚于体内所导致的一种病证。近代着名医家张锡纯在痰饮病的诊治方面尤其重视肺、脾、肾叁脏,主要有敛肾降冲、温上焦心肺、健脾升清、祛痰降逆、祛痰开通及善用生龙牡化痰降火等方法,自拟理痰汤、理饮汤、健脾化痰丸等为代表方。(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8年04期)

刘宁,贾春华[9](2017)在《《金匮要略》水湿痰饮病的认知原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注家对《金匮要略》湿病、水气病、痰饮病研究甚多,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未带来新的认识。现引入隐喻认知的方法,推测湿病、水气病、痰饮病,分别以雾、云、水(或冰)为原型进行认识,探讨这些自然现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指出水气病并不等同于水肿病,《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多论水肿的原因更多源于始源域云的一般特征。在治疗方面,对相关方剂进行取象解读,发现其配伍体现了天地间水液循环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7年09期)

陈国权,张志峰[10](2016)在《《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脉偏弦"重在表述饮邪之偏积,而不像水气病之水气那样泛滥全身。如狭义痰饮之积在胃或积在肠或胃肠俱积、悬饮之积在胁下、溢饮之积在四肢、支饮之积在胸膈等概谓之"偏"。故饮邪为害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偏弦"重在"偏"而不在"弦"。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不能囿于"偏弦",主脉不主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痰饮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叶熙春对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及其用药经验。方法:针对158例痰饮病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出频次≥10的症状40种、频次≥20的药物72种,再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对有意义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158例痰饮病的常见症状23种,有咳嗽、咯痰、形寒、胸闷等;常用药物有40种,如茯苓、桂枝、葶苈子、苏子、杏仁、甘草、陈皮、半夏等;症状二联有25组,如形寒和肢冷等;叁联有26组,如形寒、痰多和气逆等;四联有9组,如气逆、咳嗽、痰白和痰多等;药物二联有8组,如苏子和半夏等;叁联有17组,如苏子、陈皮和茯苓等;四联有5组,如陈皮、茯苓、炮姜和半夏等。结论:痰饮病核心症状有咳嗽、咳痰、气逆、形寒、胸痛等,核心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核心方为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治疗用药多以温化痰饮等功效的药物,为临床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痰饮病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宇,黄秋祥,关丽娟,徐健莹,李鉴基.中医铜砭刮治在痰饮病保健与临证中的运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赖亚辉,陈丽平,卞华.基于数据挖掘的叶熙春辨治痰饮病用药经验研究[J].国医论坛.2019

[3].谢小涛,陈烨文.《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9

[4].卢丹,张岩,王璐颖,张诏.苓甘五味姜辛汤及其类方治疗痰饮病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8

[5].赵鼎,彭欣,闫滨,张沁园,张诏.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痰饮病辨治规律[J].西部中医药.2018

[6].戴斌,陈竞纬,张晖.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痰饮病用药组方规律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7].赵鼎.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8].何霞.张锡纯治痰饮病学术思想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8

[9].刘宁,贾春华.《金匮要略》水湿痰饮病的认知原型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

[10].陈国权,张志峰.《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

标签:;  ;  ;  ;  

痰饮病论文-刘宇,黄秋祥,关丽娟,徐健莹,李鉴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