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占领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大同地区”,经济统制
占领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音[1](2019)在《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沉重的劫难和无法忘记的耻辱。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深受战争的荼毒。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开始,中国人民更加拖入战争漩涡,生产、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失去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因为,日本军国主义无所不用其极的掠夺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经济资源为其提供侵略战争资源。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城,殖民统治到1945年8月中旬。日本占领时期,为了能够把“大同地区”的经济完全纳入到其战争经济体制中,最大化地掠夺“大同地区”经济资源,殖民统治“大同地区”的人民,故而在“大同地区”实行残酷的经济统制政策,建立了完全符合自己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经济资源供应基地。因为,“大同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等多种资源。当时,作为伪“蒙疆政权”的重要管辖区域,对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日本军国主义觊觎已久的经济资源侵略重要的目地之一。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本军国主义就对“大同地区”进行系统的调查。占领后更是通过成立一系列的侵华“国策”公司、伪政权以及日本财阀出资等手段,对“大同地区”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和剥削,并对其煤炭业等诸多国民经济领域实施全面的统制,控制“大同地区”的金融、财税、邮电、交通等产业。日本军国主义在“大同地区”进行的种种经济资源掠夺行径,严重破坏“大同地区”生产和生活环境,破坏“大同地区”经济秩序,使“大同地区”的人民生活困苦,给“大同地区”带来持久的灾难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本论文在充分占有日本侵华档案等丰富的一手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严肃认真的史料整理和分析,从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统制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危害后果以及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变迁等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为进一步揭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罪行,批驳当今日本军国主义美化侵华战争、推卸侵华战争责任的逆历史发展的行径提供充分的历史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朱瑞[2](2019)在《从占领阵地、提升“四力”到扩大主流版图——中国媒体融合政策的演进、挑战及新调试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对媒体融合的要求经历了从占领阵地、提升"四力"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的叁个阶段性要求。面对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当前的媒体融合政策面临着多方面的不足。2018年,中国的传媒管理机构虽已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调整,但媒体融合政策也应突破传媒业改造的狭隘视角,探索新调试框架。(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9年06期)
曲梦晨[3](2018)在《二战期间美国关于战后对日占领与改造政策的制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占领时期美国对日本实行的占领与改造,是日本继明治维新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极为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美国战后对日占领与改造政策并非在战争结束时仓促产生,而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长达叁年的研究、讨论、制定、决策过程后而最终确立的。通过对美国战后对日占领与改造政策形成的完整过程进行论述可以得出,美国战后对日本实施的占领与改造政策,直接来源于战时制定的对日占领与改造的政策方针;也就是说,占领军战后对日本实施的绝大部分改造方针,实际上早在战时便已制定出来。美国战后对日占领与改造政策的基本原则方针,源于美国国际主义的外交理念以及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国达成的各项国际声明、协议及宣言。而在战后对日政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将外交理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美国最终确立了对战后日本实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基本方向、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实行改造的基本方针,终极目标是使日本不再构成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最终在日本建立一个负责任的和平、自由、民主的政府。战时美国制定的战后对日占领与改造政策历时叁年(1942-1945),主要经历了叁个时期,即:领土问题委员会(TS)时期(1942.8-1944.1),即战后对日政策的研究阶段;战后计划委员会(PWC)时期(1944.1-1944.12),即战后对日政策的制定阶段;叁部协调委员会(SWNCC)时期(1944.12-1945.9),即战后对日政策的决策阶段。国务院承担了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国务院的“日本派”,即日本研究学者以及战前长期驻留在日本的外交官员们对具体政策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参与了绝大部分战后对日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在日本派的影响下,美国决策者在战时末期接受了暂时保留天皇制的建议,对日本较早投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美国决策者也采纳了日本派利用天皇以下的日本政府实行间接统治的建议,从而对战后日本的占领与改造工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美国政府的其他机构如陆军部、海军部、战略情报局、战时新闻局等对于战后对日政策的形成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战后对日占领与改造政策之所以能够顺利落实,与日本投降时及战后一段时期对美国而言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尤其是美国在战时乃至战后对日事务上始终保持着主导地位是分不开的。美国通过战争结束时在东亚地区军事上的主导地位,排除了苏联等国的影响,确立了对日本的绝对控制权,从而使美国战时制定的战后对日政策得以不受干扰地顺利落实。总而言之,从战后占领时期对日本的占领与改造情况来看,战时美国制定的对日占领与改造的政策计划不仅实现了,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政策之所以能够顺利制定并实施,主要是由于美国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将美国的外交理念、原则方针与日本的现实情况相结合,通过长期辩论后予以协调,在制定政策方针时,更多听取了由熟悉日本事务的日本研究学者和官员们组成的日本派的意见,并充分利用了战争结束时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最终实现了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与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郑璐[4](2018)在《二战后英美对日占领政策上的分歧与协调(1945-1952)》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美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新的领袖国。曾经的领袖国英国沦落为二等国家,话语权减弱。日本在战败后形式上由联合国进行军事占领,实际上由美国占领与管理达6年零8个月之久。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作为战胜国也积极参与了对日占领事务,英美两国出于各自利益在制定对日占领政策上出现分歧,但最终都得到协调。美国在占领初期对日政策的目标是确保日本不再成为对美国或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起一个和平与负责任的政府,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利,并支持反映在《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之中的美国目标,因此对日采取严苛的政策。但是随着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美国对日政策也有了明显的转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西方阵营的一员共同抵御共产主义。而英国在占领初期对日政策目标是避免日本出现全面的崩溃进而冲击英国在东亚的利益,因此主张对日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占领后期,英国认同美国拉拢日本加入西方阵营的做法,但害怕日本依赖美国而损害英国的利益因而积极推动对日媾和。在占领期间,英美两国的对日占领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外交上都存在分歧与协调,具体表现在占领方式、天皇问题、对日军事管理体制、战犯审判、和平宪法、工业生产、对外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战争赔偿问题、对日媾和及中国代表权问题上。最终出于防御共产主义阵营的共同目的两国达到协调一致,签订了《英美共同方案》。英美对日占领政策协调的结果是,日本由战败国一跃成为美国同盟,重新确立与英国的政治关系。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国,英国默认追随美国的脚步,英美关系更加和谐。日本通过英美两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分歧与协调,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国家利益,迅速地崛起成为亚洲强国。二战后,英国对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应夸大也不应忽视。(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期刊2018-05-30)
段彬[5](2018)在《印度对“麦线”以南地区的占领政策探析(1949-1959)》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1950年面对中国局势的深刻变化,尼赫鲁政府被迫调整对中国西藏的“缓冲国”政策,将其调整为所谓的“中国宗主权下的西藏自治”政策。在承认新中国的情况下,印度仍然保持最终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为维持在藏非法权益的施压筹码。与此同时,印度从安全利益角度出发,重拾英帝国时期实行的“科学边界计划”,抵御所谓的中国的渗透和威胁,最终在1950年11月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对华边界政策上的既定方针。这种既定边界方针单方面地将1914年的非法“麦克马洪线”视为是中印间的“已定边界,不容谈判”,并且将其视为是国家核心利益。1950年尼赫鲁政府的“麦克马洪线”的边界既定方针是印度对西藏政策调整的产物,由于激进进攻型的对藏“缓冲国”政策失败,那么保守防御型的“科学边界”政策便成为其替代性选择。在这种既定边界方针指导下,一方面尼赫鲁政府在1951-1954年以在藏特权和粮食问题向中国施压,企图迫使中国承认非法“麦克马洪线”;另一方面在“麦线”以南争议地区,1951年由阿萨姆总督亲自指挥,推行所谓的“新前进政策”,至迟在1956年底在占领区建立起一整套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东北边境特区”问题。“新前进政策”的目的是单方面改变争议地区现状,造成既占事实,支持其对华外交谈判桌上的边界主张,而1954年中印谈判中印度方面没有公开提出其“麦克马洪线”边界主张则是其在试探完中国政府的态度后,精心考虑到尚未在占领区建立起行政管辖体制而不便提出的结果。因此其对华边界政策上的两个层面相互配合,互相影响各自的实施效果。“东北边境特区”成形于尼赫鲁政府1951-1956年在“麦线”以南地区推行的建立行政管辖为标志的“新前进政策”。这种在争议地区建立实际控制的做法后来上升为一种成功经验和政治上“占领即拥有”的边界战略,成为1959年印度在西段地区“蚕食政策”的根源。1956年“印度边疆文官体制”的设立是“新前进政策”的重要内容,直接服务于“东北边境特区”的同化政策。语言政策上,印度巧妙地利用部落区没有书写文字的情况,推行印地语的天城体字母作为部落语的书写文字,从而为推行印地语的同化政策准备了条件。宗教政策上,尼赫鲁一方面积极邀请达赖访问印度,尊崇藏传佛教,积极拉拢占领区当地寺庙喇嘛,允许当地传统的寺庙学校存在,帮助修缮寺庙及其文化遗迹;另一方面却处心积虑的建立所谓的西藏文化研究中心,从而断绝这些地区僧侣向西藏寺庙学习佛教经典的传统,从而削弱拉萨在整个喜马拉雅山区藏文化和宗教圈的影响力。综上来看,在对待英帝国遗产的态度和边界政策的选择上,尼赫鲁政府一开始就单方面地将“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间的“已定”边界,并且千方百计地制造既成事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综合性地对华边界战略,这对中印关系发展有着复杂而又深远的影响。首先是这种单边主义边界政策不仅造成了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而且成为其后的历届印度政府在边界问题上挥之不去的政策包袱。其次是“东北边境特区”的产生企图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由一条战略边界变为具有文化认同的“文化边界”和拥有行政管理的“行政边界”,这是当今中印边界争端的焦点问题。最后是印度对待达赖的“双面政策”随着1959年达赖外逃而趋合流,利用达赖在佛教界的影响力,稳定被占领地区的僧俗信众的民心,帮助其强化和控制这些地区,并且战略上利用所谓西藏问题制华成为后来历届印度对“西藏流亡政府”政策的重要战略考虑,这也成为中印边界问题中解决中另一道障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12)
隋胜伟[6](2016)在《百亿LED产值照亮小榄创新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栏语今年是“十叁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小榄镇党委、镇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的方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推动小榄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今年上半年,(本文来源于《中山日报》期刊2016-11-21)
沈刚[7](2015)在《简牍所见秦代对南方新占领地区特殊统治政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对南部新估领地区所实行特殊政策有:使用新黔首、新地吏等身份称呼;新黔首另立名籍;向新占领区移民;对新地吏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为规范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地社会动荡,风俗迥异秦人,同时秦的施政方针也存在着内外有别的传统等。依靠法律与制度构建起基本的社会政治秩序,是秦代国家对南部新占领地区实施统治的根本政策取向。(本文来源于《简牍学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宋琳[8](2016)在《条分缕析精研政策 乘势而上占领高地》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叁五”开局之年,丹东迎来新一轮国家政策机遇。2015年12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分别从兴边富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财税支持等8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发展的31条“真金白银”政策举措。被纳(本文来源于《丹东日报》期刊2016-02-19)
董爱玲[9](2012)在《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原因探析——兼论日本占领华中初期的通货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1940年3月汪伪政权在日本支持下正式登场。汪伪政权成立以后,伪政府与日本政府共同筹划成立了伪中央储备银行。伪中储行的成立,既是日本军方与政府内部各派在占领华中初期通货政策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又是汪伪政府为了满足日本控制华中金融,掠夺华中经济的需求,同时也是汪伪政权为刚刚成立的伪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结果。在伪中储行成立过程中,日方对其进行种种干预和限制,以便实现对中储行绝对的控制权。伪中储行是在金融复杂的华中地区在日本侵略者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的,其发行的钞券及实施的金融措施无不体现日本方面的经济利益。(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2年08期)
陶希东[10](2011)在《全球社会危机与青年政策建设——基于“占领华尔街”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不断演变为一场具有传染性的全球社会危机,对世界青年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2011年9月爆发的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成为危机时期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的佐证。本文以世界青年人的发展为视角,以"占领华尔街"运动为对象,分析青年发展要素提出完善青年政策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1年11期)
占领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对媒体融合的要求经历了从占领阵地、提升"四力"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的叁个阶段性要求。面对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当前的媒体融合政策面临着多方面的不足。2018年,中国的传媒管理机构虽已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调整,但媒体融合政策也应突破传媒业改造的狭隘视角,探索新调试框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占领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佳音.日本占领时期“大同地区”经济统制政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朱瑞.从占领阵地、提升“四力”到扩大主流版图——中国媒体融合政策的演进、挑战及新调试框架[J].新闻战线.2019
[3].曲梦晨.二战期间美国关于战后对日占领与改造政策的制定[D].吉林大学.2018
[4].郑璐.二战后英美对日占领政策上的分歧与协调(1945-1952)[D].北华大学.2018
[5].段彬.印度对“麦线”以南地区的占领政策探析(1949-1959)[D].华东师范大学.2018
[6].隋胜伟.百亿LED产值照亮小榄创新路[N].中山日报.2016
[7].沈刚.简牍所见秦代对南方新占领地区特殊统治政策探析[J].简牍学研究.2015
[8].宋琳.条分缕析精研政策乘势而上占领高地[N].丹东日报.2016
[9].董爱玲.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原因探析——兼论日本占领华中初期的通货政策[J].求索.2012
[10].陶希东.全球社会危机与青年政策建设——基于“占领华尔街”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