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共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共鸣理论,音响度,明亮度,向上极限
认知共鸣论文文献综述
陈香臻[1](2019)在《文学共鸣的认知诗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诗学作为认知科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更加关注文学阅读和普遍认知之间的关系。因此,基于认知模型,可以充分解释文本表达及其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功能。文学共鸣理论作为认知诗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理论,通过文本来解释读者的阅读感受。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解释文本的氛围。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它的研究及应用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采用这一理论对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进行探讨。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美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具有显着的哥特体征,以营造恐怖氛围为主,尽管也有学者对其小说的氛围进行了研究探索,但在文学研究当中大多是对其氛围的主观感受,其认知解释却鲜有涉及。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爱伦·坡的叁篇代表性的短篇故事《泄密的心》、《红死魔的面具》和《一桶白葡萄酒》作为分析文本,以Stockwell的文学——共鸣理论为框架,以文本特征为基础,立足于读者的认知过程,挖掘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注意——共鸣的关系以及变化在小说主题形成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泄密的心》中,最显着的文本特征是音响的创作技巧。通过叙述者内心世界的声音与小说虚构世界中的声音的对比,使得叙述者疯狂的内心得以突显,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在《红死魔的面具》中,假面舞会带来了快乐,但快乐是短暂的,而红死从明亮度上营造的阴郁的氛围,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却都是致命的冲击。《一桶白葡萄酒》中向上极限的文本特征,为读者呈现了蒙特利梭坚定的复仇之心及其步步为营的复仇计划。简言之,读者在音响度、明亮度以及向上极限产生的光环效应下对这叁篇短篇小说产生共鸣。本文认为,文学——共鸣理论对这叁篇故事的氛围和主题意义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它能够从认知层面解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小说氛围和主题的共鸣。(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3-01)
陈香臻[2](2018)在《文学共鸣的认知诗学探索——以爱伦·坡的《红死魔的面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着名的浪漫主义时期不同凡响的一位文学家,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其短篇小说荒诞怪异,其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这使得他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大的描写余地,也更容易造就一种恐怖的氛围。《红死魔的面具》中爱伦·坡为了制造恐怖氛围,独自杜撰了一个虚幻的,与世界隔离的王国,甚至还制造出一种能置人于死地且死相极其可怕的瘟疫,来渲染怪诞的恐怖气氛,使读者的内心惊心动魄。读者内心的震颤是如何发生的,文艺界并(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14期)
沈萍[3](2015)在《认知共鸣,阅读教学对话策略的最终归属》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多种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渠道,感受文本内在情韵,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文本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本文提出要设定情境,在和谐体验中走向共鸣;紧扣细节,在深度品味中走向共鸣;个性体验,在多元解读中走向共鸣;补充留白,在拓展揣测中走向共鸣,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导学》期刊2015年22期)
张冬素[4](2012)在《在叩问和互动中,廓清认知引发共鸣——浙江日报“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报道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2月份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在浙江全省各地各界人士中以各种方式展开,浙江日报不仅主动设置议题,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并在重要版面对讨论内容进行大篇幅呈现。到4月30日,已刊发讨论稿件47组,在全省各地组织各界互动活动30余场,参(本文来源于《新闻实践》期刊2012年06期)
凤宇飞[5](2012)在《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分歧与共鸣》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立论之本谈起,再逐步剖析和详解了二者之间的纷争与纠缠,最后指出:语用学迄今为止尚未脱离它的创始意图,即语义+语境的拓展;认知语言学则致力于概念结构的身体基础及其心理的建构模式。前者也倚重动态的语境,但却是静态过程的一种延伸,结果含义成了字面意义+语境变量的产物。后者处处强调动态的衍生和过程,表达和理解时充满主—客—主的多重互动,所有的符号都是交际境况的即时产品,字面意义的提法只不过是默认识解的代名词而已。即便在对待共同的议题,如关联时也表现出交际价值与心理取向的不同侧面。(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李静[6](2006)在《汉字构形特征与幼儿认知的共鸣——幼儿汉字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梳理与作品分析,从幼儿感知觉与汉字形态结构特征的关系、汉字构形思维方式与幼儿思维特点的关系、汉字透视取像特征与幼儿对画面组织方法的关系探讨了幼儿学习汉字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幼儿汉字教育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学前教育研究》期刊2006年Z1期)
认知共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着名的浪漫主义时期不同凡响的一位文学家,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其短篇小说荒诞怪异,其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这使得他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大的描写余地,也更容易造就一种恐怖的氛围。《红死魔的面具》中爱伦·坡为了制造恐怖氛围,独自杜撰了一个虚幻的,与世界隔离的王国,甚至还制造出一种能置人于死地且死相极其可怕的瘟疫,来渲染怪诞的恐怖气氛,使读者的内心惊心动魄。读者内心的震颤是如何发生的,文艺界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共鸣论文参考文献
[1].陈香臻.文学共鸣的认知诗学探索[D].宁夏大学.2019
[2].陈香臻.文学共鸣的认知诗学探索——以爱伦·坡的《红死魔的面具》为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3].沈萍.认知共鸣,阅读教学对话策略的最终归属[J].新课程导学.2015
[4].张冬素.在叩问和互动中,廓清认知引发共鸣——浙江日报“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报道的思考[J].新闻实践.2012
[5].凤宇飞.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分歧与共鸣[J].绥化学院学报.2012
[6].李静.汉字构形特征与幼儿认知的共鸣——幼儿汉字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