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型范畴化认知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型范畴,鬼,认知机制,立象以尽意
原型范畴化认知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交军,李国英[1](2019)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汉字“鬼”之认知机制抉隐》一文中研究指出鬼之真身到底为何?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入手,对汉语文字材料进行严谨推导后,证实汉字之"鬼"乃先民观物取象于祖考之骸骨,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学古老而重要之认知法则的实践产物,为中华民族"立象以尽意"汉字美学命题的哲理阐发。其发生学原理与演变史路径乃汉字"形、音、义"与"书(象)、言、意"的完美组合和黄金搭档,堪称中国先民认知世界、表述世界、规约世界、解译世界的一个经典例证,是我们重建传统朴学与民族文化认同的中国编码、认知经验与人文底座,对汉语词汇、人类思维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超群[2](2018)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的认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为框架,对交替传译的宏观认知过程进行阐释。吉尔(Gile)将交替传译分为理解和产出两个阶段:从深层认知角度分析,理解是一个抽象、浓缩,寻找"原型"的过程,产出则是从"原型"向外辐射,变异至非常接近源语大范畴的过程。本文分析了译员如何通过词语、语句、篇章3个层次的"缩放"完成范畴—原型—范畴的认知运作机制,进而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为口译训练提供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刘银婷[3](2016)在《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的原型效应及认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平面类名词属于原型成员,平面功能类和可张开类名词属于非原型成员,原型成员之间具有一些典型的原型特征。通过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发现共时层面的语料与其历时演变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分析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对量词"张"所修饰名词的历时演变的影响及在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中的作用。通过从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依靠转喻机制形成的名词比重大于隐喻,隐喻机制时常发生,生命力强,转喻机制的稳定性高,一旦发生便保持较高的持久性。(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08期)
王学文[4](2009)在《词类偏移的原型认知效应及非范畴化操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类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范畴的原型认知效应为词类的偏移提供了心理依据;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是词类偏移的心理操作方式。词类偏移反映了汉语词类的真实面貌和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是正常的语言现象。(本文来源于《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原型范畴化认知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为框架,对交替传译的宏观认知过程进行阐释。吉尔(Gile)将交替传译分为理解和产出两个阶段:从深层认知角度分析,理解是一个抽象、浓缩,寻找"原型"的过程,产出则是从"原型"向外辐射,变异至非常接近源语大范畴的过程。本文分析了译员如何通过词语、语句、篇章3个层次的"缩放"完成范畴—原型—范畴的认知运作机制,进而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为口译训练提供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型范畴化认知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黄交军,李国英.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汉字“鬼”之认知机制抉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2].李超群.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的认知机制研究[J].外文研究.2018
[3].刘银婷.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的原型效应及认知机制[J].文教资料.2016
[4].王学文.词类偏移的原型认知效应及非范畴化操作机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