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护理应用研究

骨科术后护理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骨科)

摘要:目的探究骨科术后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抽选我科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0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术后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骨科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骨科;术后护理

骨科是各大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骨科学在诊断、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加强骨科护理干预也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现抽选我科收治的50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骨科术后护理措施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0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7.5±1.6)岁。其中上肢骨折15例,下肢骨折21例,颈椎病8例,骨髓炎4例,关节炎2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以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术后护理评估

(1)身体状况评估:术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①体温的变化是人体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刺激后的一种防御反应。体温升高,常提示有某种刺激存在。术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②脉搏随体温而变化,失血、失液导致循环容量不足时,脉搏可增快、细弱、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但是,脉搏变快、呼吸急促也有心力衰竭的可能。③呼吸的评估尤为重要,长时间麻醉及随后的肺膨胀不全、胸廓形状的改变(即医源性血胸或气胸)可造成手术后的肺功能损害。在术后72小时或更长时间,每个值班班次均应检查肺功能,注意有关征象(如呼吸短促、胸痛、血红蛋白减少、体温升高等)。④术后疼痛常使患者难以主动咳嗽或深呼吸,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和持续的胸部物理治疗,术后常易出现肺不张和肺炎等并发症。护士应当经常帮助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可以在练习前给予止痛药,给胸或腹部切口外部加压固定使患者疼痛减轻,并向患者解释肺部分泌物的原因及其危害。患者了解肺部保健意义后会更加主动地锻炼。

(2)切口评估:包括有无渗血、渗液、感染和愈合不良等。

(3)引流管及引流物评估:包括是否安置引流管、引流是否通畅及引流物的色、质、量等。

(4)心理状况评估:骨科手术后是患者心理反应比较集中、强烈的阶段,随着原发病的解除,安全、顺利地度过麻醉和手术,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解脱感,但随之而来会担心手术给今后生活、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伤口疼痛、不舒适、担心术后并发症会使患者再次产生焦虑,甚至将正常的术后反应视为手术不成功或并发症。此时,医护人员应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介绍有关手术后的相关知识。

1.2.2术后护理措施

(1)创建舒适环境:创建安静、舒适的环境,尽量减少探视及陪护人员,以保证患者的睡眠和休息,降低伤口感染的可能,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2)术区及切口护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脱落及红、肿、热、痛等情况;若有,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若出现患肢高度肿胀、皮肤发凉、指(趾)甲苍白、按压不变色、肢端不能随意活动、稍加被动活动即感觉剧烈疼痛、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弱或消失等情况,表明肢体受压、血液循环障碍,也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处理,同时观察有无神经损伤。

(3)引流管护理:有伤口引流装置者,防止扭曲、松动,观察引流是否有效,伤口引流是否通畅,并记录引流物的颜色、量、性质。

(4)并发症护理:①渗血:骨科手术切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渗血。若出现大出血,切勿惊慌失措,立即用手压迫出血部位,以达到止血目的,同时告知医生给予进一步处理。②疼痛: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可出现疼痛。一般术后24小时内最为剧烈,2~3天以后慢慢缓解,可以酌情给予适当、适量的止痛剂或止痛药[3]。若疼痛呈持续性或减轻后又加重,需要警惕切口感染。③腹胀:一般为胃肠道功能受抑制、肠腔内积气过多所致。随着手术应激反应的消退,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若术后数日仍未排气,且伴有严重的腹胀,肠呜音消失,可能由腹腔内炎症或肠麻痹引起;若腹胀伴有阵发性绞痛,且肠鸣音亢进,警惕机械性肠梗阻[2]。④尿潴留: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时,主要是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排尿反射抑制所致[4]。同时,切口的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及患者不适应床上排尿等,可以采用听流水声、热敷并按摩膀胱区等办法诱导排尿。若不能排尿,是由于体位不适,可征求医护人员的许可坐起或站起排尿,小儿则由家长抱起排尿。若仍不能排尿,可由医护人员进行导尿。

(5)饮食护理:①全身麻醉及硬膜外麻醉可在术后6小时进食,患者清醒,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可进流质饮食,然后慢慢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或普食,臂丛麻醉可在术后4小时进食。②饮食宜进含锌、含钙高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及骨痂的生长;进高蛋白、高糖、富含胶原、微量元素(铜、锌、钙、铁)及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皮、肝、蛋黄、豆制品、胡萝卜、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补充足够的营养,促进机体恢复。

(6)活动护理:术后非制动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康复。早期活动可以增加肺通气量,有利于肺扩张和分泌物排出,预防肺部的并发症,同时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防止腹胀和肠粘连;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预防尿潴留[5]。进行功能锻炼还可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7)心理护理:根据患者术后的具体情况和出现不适的原因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给予对症处理;同时避免不良刺激,从而降低不良的心理反应,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2观察指标与结果

2.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骨科疾病病程长、卧床时间长,容易产生并发症,康复锻炼的难度大。同时,由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心理、疼痛、康复等问题都对患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骨科病房的护理工作流程,应具有专科特色和系统性。这样不仅能够使患者的满意度提高,还能使患者对治疗有充分的了解,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研究中两组骨科疾病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14例,有效9例,治疗显效率为56%,治疗总有效率为92%,24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8例,治疗显效率为32%,治疗总有效率为64%,17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术后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骨科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杨.减少骨科手术后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5).

[2]王军霞,徐艳芳,丁楠,李琨,吴迎春,郭锴.骨科患者术后死亡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

[3]张英霞,王芸.骨科术后护理对患者疼痛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23).

[4]张琳琳.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145-146.

[5]陈芳.心理护理与康复锻炼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5,(48):219,220.

标签:;  ;  ;  

骨科术后护理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