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承载力调整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Q_3原状黄土,静强度,动强度,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承载力调整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居阳[1](2019)在《Q_3黄土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土地区工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黄土一般具有湿陷性等特征,影响黄土地基承载力的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对黄土地区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几次大地震(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造成了严重灾害,使得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动承载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鉴于此,本文以陕西境内Q_3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粒度组成(靖边砂黄土、洛川粉黄土、泾阳黏黄土)、不同含水率的Q_3原状黄土进行了动、静叁轴试验,对Q_3原状黄土动静强度特性、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黄土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应变软化型和应变硬化型。在相同的围压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黄土抗剪强度逐渐减小。在相同的含水率下,随着围压的增大,黄土抗剪强度逐渐增大。相比含水率,围压对抗剪强度的影响较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黄土黏聚力逐渐减小,内摩擦角也逐渐减小。相比内摩擦角,含水率对黄土黏聚力影响较大,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2)在同一含水率和围压下,随着破坏振次的增加,黄土动剪应力逐渐减小。含水率相同时,相同振次对应的动剪应力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围压相同时,相同振次对应的动剪应力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砂黄土动黏聚力逐渐减小,动内摩擦角变化不大。相比动内摩擦角,含水率对砂黄土动黏聚力影响较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大,粉黄土动黏聚力变化不大,内摩擦角逐渐减小。相比动黏聚力,含水率对粉黄土动内摩擦角影响较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黏黄土黏聚力逐渐减小,内摩擦角也逐渐减小。相比动内摩擦角,含水率对黏黄土动黏聚力影响较大。砂黄土动剪应力大于粉黄土以及黏黄土动剪应力。(3)随着正应力的增大,黄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逐渐增大。随着破坏振次的增大,黄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逐渐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砂黄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和黏黄土抗震承载力系数变化不大,粉黄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逐渐减小。从砂黄土到粉黄土到黏黄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大体上逐渐增大。从砂黄土到粉黄土到黏黄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平均值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30)
蒋友宝,杨伟军[2](2012)在《基于偏心距随机特性的RC框架柱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平地震与竖向荷载组合作用下的RC框架柱为研究对象,推导截面偏心距与荷载效应比的关系式。接着依据已有的水平地震概率模型与楼面恒荷载、活荷载概率模型,分析偏心距设计值在总体样本点与失效样本点中分别具有的保证概率。然后采用Monte Carlo方法分析RC框架柱可靠度水平随多个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RC框架柱的承载力抗震可靠指标随弯矩效应比和轴压比设计值的变化较为明显,且弯矩荷载效应比越大、轴压比设计值越小,对应的可靠指标越低。与设计目标可靠指标相比,现行规范中RC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是偏低的,在多数情形下应提高至0.9或1.0。这为合理进行RC框架柱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7期)
杨金招,翟丽旻,赵睿敏[3](2008)在《浅谈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_(RE)》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论述了在抗震设计中结构的作用效应与结构的抗力之间的关系,通过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来表现,揭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小于1的真正原因有叁个因素:1)地震动的特性;2)构件在地震中实际承载力比按照静力进行设计时承载力要高;3)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08年05期)
李世霞,王琳,刘坤[4](2008)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理解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设计人员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含义的不正确认识和应用,分析了规范采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正确理解与应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思路与方法,可为正确使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08年09期)
杨毅,张新培[5](2008)在《齿板受拉承载力调整系数K的简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加拿大TPIC-1996《金属齿板连接轻型木桁架的设计规程与规定》中齿板受拉承载力调整系数K的计算公式形式复杂不便使用的情况,在大量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提出调整系数K的简化计算公式,可提供给我国编制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使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沈益锋[6](2005)在《挤扩支盘混凝土灌注桩的数值模拟与承载力调整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挤扩支盘混凝土灌注桩是近年来工程界有较强生命力的新桩型,该桩型是采用仿生学的方法在原有等截面混凝土灌注桩的基础上研发成功的,其显着的特点就是具有较高的单方混凝土承载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然而,支盘桩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桩型的受力机理、盘间合理间距等方面都尚需进一步研究与深化。 本文首先通过对支盘桩施工机具的最新发展介绍,具体说明了支盘桩成桩工艺。同时,本文对支盘桩的荷载传递机理、承载力发挥性状及破坏形式通过一个具体工程实例做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其次在支盘桩承载力计算方面,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挤扩支盘桩混凝土灌注桩技术规程》编制过程中我们所做的工作,通过自编的程序及所收集的大量工程数据给出了支盘桩承载力计算公式中具体调整系数的取值范围。并且也对该规程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最后,本文通过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支盘桩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支盘桩下土体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分布范围,并从中找出最佳的盘间距和群桩中基桩的合理间距,提供了一个可供量化的设计计算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2-01)
秦晓霖[7](2001)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用时的典型错误 ,分析了其表现形式与错误根源 ,提出了正确理解与应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1年01期)
巫志辉,刘保健[8](1993)在《黄土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试验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西安、兰州等地黄土进行静、动强度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值。(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1993年04期)
麦桂桐[9](1992)在《偏压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正确应用及截面配筋简便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压柱的Y_RE系数是否正确应用对承载力影响较大,本文从公式推导和实际应用作了阐述。此外对偏压柱正截面配筋计算提出简便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1992年02期)
承载力调整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水平地震与竖向荷载组合作用下的RC框架柱为研究对象,推导截面偏心距与荷载效应比的关系式。接着依据已有的水平地震概率模型与楼面恒荷载、活荷载概率模型,分析偏心距设计值在总体样本点与失效样本点中分别具有的保证概率。然后采用Monte Carlo方法分析RC框架柱可靠度水平随多个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RC框架柱的承载力抗震可靠指标随弯矩效应比和轴压比设计值的变化较为明显,且弯矩荷载效应比越大、轴压比设计值越小,对应的可靠指标越低。与设计目标可靠指标相比,现行规范中RC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是偏低的,在多数情形下应提高至0.9或1.0。这为合理进行RC框架柱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承载力调整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居阳.Q_3黄土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9
[2].蒋友宝,杨伟军.基于偏心距随机特性的RC框架柱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杨金招,翟丽旻,赵睿敏.浅谈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_(RE)[J].河南建材.2008
[4].李世霞,王琳,刘坤.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理解和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
[5].杨毅,张新培.齿板受拉承载力调整系数K的简化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
[6].沈益锋.挤扩支盘混凝土灌注桩的数值模拟与承载力调整系数研究[D].浙江大学.2005
[7].秦晓霖.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应用[J].建筑结构.2001
[8].巫志辉,刘保健.黄土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试验论证[J].工业建筑.1993
[9].麦桂桐.偏压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正确应用及截面配筋简便计算[J].建筑结构学报.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