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流域泥石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溶地区,泥石流,土壤侵蚀,集水单元
小流域泥石流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蔡英桦,钟华介,毛庆亚[1](2019)在《基于集水单元的岩溶山区小流域泥石流敏感性评价——以贵州威宁二塘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岩溶区小流域,查明了泥石流分布及土壤侵蚀现状,分析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并对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了计算,选取了地形地貌和物源状态两类评价因子,基于集水单元完成了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是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质来源,评价结果与泥石流分布特征及活动历史相符合,为指导研究区泥石流防治工作和岩溶区小流域泥石流敏感性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益敏,杨蕾,魏苏杭[2](2019)在《基于小流域单元的怒江州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了解区域泥石流易发程度的整体特征和空间异质性,为区域宏观层面国土空间布局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提供依据。基于小流域评价单元,选择距断裂带距离、岩性、melton比率、流域延伸率、流域高差率、河流弯曲系数、流域水系密度、平均植被覆盖度、年均降水量、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等11个评价指标,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CF和多因子迭加权重确定法开展怒江州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将易发性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并以研究区历史泥石流灾害对易发性评价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极高易发区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1%,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数量占泥石流总数的29.75%;高易发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2.29%,发生泥石流的数量占22.59%。最后通过独立样本验证,易发性评价模型性能(AUC=0.742)良好。怒江州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与历史泥石流灾害点空间分布较为吻合,表明选取的易发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为怒江州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曹泽辉[3](2019)在《基于多源遥感技术的震后小流域泥石流侵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震后泥石流侵蚀作用强烈,具有显着的产沙输沙能力和地貌效应,但目前震后泥石流侵蚀建模定量分析困难。本文以汶川地震震后牛圈沟为典型研究区,采用多源遥感、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坡体-沟道-流域”产沙单元,融合雷达遥感D-InSAR与Amplitude Tracking技术,生成场次泥石流侵蚀前后的高精度叁维形变场,利用坡体、沟道、流域不同级别的产沙单元,研究震后泥石流侵蚀特征,定量分析震后泥石流的泥沙输移特征与过程,得出不同产沙单元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2008-2010年叁场泥石流作用下,坡体侵蚀总量分别为120.70×10~4m~3、61.56×10~4m~3、68.25×10~4m~3,沟道侵蚀总量分别为12.65×10~4m~3、4.97×10~4m~3和9.02×10~4m~3,流域产沙量分别为79.76×10~4m~3、19.02×10~4m~3和24.62×10~4m~3。其中2008-5-12碎屑流造成的坡体、沟道、流域总侵蚀量均大于2009和2010年泥石流相应的侵蚀产沙量。2)坡体泥石流侵蚀产沙量占各级沟道产沙量的50%以上,是各级沟道泥沙主要来源,且沟道等级越低,坡体泥沙贡献率越大。坡体产沙主要以凸型、凸凹性、混合型坡体为主,占坡体总产沙的85%以上,坡体产沙量与坡体面积存在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坡体侵蚀速率与高差呈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与坡体坡长和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3)流域内沟道侵蚀表现为大冲大淤,淤积区集中在主沟河道较窄处、弯曲部位和泥石流沟口。但在河道顺直且落差较大的河道处则表现为强烈的下切侵蚀,沟道侵蚀量与沟道面积呈正相关关系,沟道侵蚀速率与沟道面积无明显关系,与沟道沟长呈负相关,而与沟道高差和比降呈现正相关关系。4)各级流域的泥沙输移能力不同,流域级别越大,泥沙输移比越小,输沙能力越弱,其中一级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最低,为0.23,叁级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最高,为0.92,流域产沙特征受流域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其中流域侵蚀量与流域面积呈正相关,侵蚀速率与沟床比降呈正相关,而与流域圆度比和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且流域产沙特征受多种因素控制。研究结果可以为震后灾区泥石流灾害防灾减灾、流域泥沙调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1)
虢传文[4](2019)在《小流域泥石流成灾条件分析——以叁江口泥石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易发泥石流的流域面积一般为0.5~10 km~2,太大或太小的流域面积都不易发生泥石流。叁江口泥石流的流域面积为0.11 km~2,属于小流域爆发的泥石流,本文以此为例,分析了该泥石流的3个主要成灾条件,即流域的地形地貌、物源及水源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资源信息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张鹏,刘春娟,马金珠[5](2019)在《甘肃南部典型小流域泥石流灾变链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前人对灾害链的研究及实地勘察,分析山地灾害链的发育类型与结构,采用SINMAP斜坡稳定性分析模型,进行小流域斜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流域内不稳定区域分布特征。利用多重灾种链式演化模式中的聚焦型模型,分析典型小流域泥石流沟汉林沟链首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其链首灾种为地裂缝、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及沟谷泥石流。由于汉林沟沟口相对狭窄,沟道的排导能力较弱,在极端降雨或其他地球外营力下形成的大型沟谷泥石流,极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坝体在无法承受巨大的泥石流体冲击时,极易发生坝体溃决,形成大型山洪灾害,因此汉林沟流域发生泥石流灾害后最终形成的灾害链为山洪灾变链。(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1期)
吴昊[6](2018)在《小流域泥石流治理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所提出的小流域泥石流治理方案仅仅是一个对以往治理过程的小结,要遏制泥石流灾害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必须在各方面进行根不治理。在充分掌握泥石流的分布及危害,了解治理必要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展治理方案的深入研究,多方面评价方案的可行性,足以保证小流域中长期的泥石流灾害得以减轻,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云南省水利学会2018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2)
杨涛,唐川,朱金勇,刘鑫磊,徐惠梁[7](2018)在《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小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7月10日汶川县绵虒镇持续性暴雨引发岷江小流域内的泥石流群事件,使得岷江堵塞、公路摧毁和居民受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经过野外实地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及地形数据处理,首先对流域内8条重点泥石流沟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了流域内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得出研究区8条泥石流的危险性结果为:瓦窑沟、新店沟、苏村沟3条泥石流沟为低危险,安家沟、草坡磨子沟、华溪沟3条泥石流沟为中危险,大溪沟、簇头沟2条泥石流沟为高危险。其次,选择危险性较高的簇头沟在与实际降雨频率相同的条件下运用FLO-2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重现泥石流暴发现状,得出其堆积扇危险特征,最后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作出危险性评价,得到危险性分区图。经统计计算得出簇头沟堆积扇中,高危险性面积占61%,中危险性面积占19%,低危险性面积占20%。该危险性评价对泥石流风险评估、预警预报、工程治理工作和危险范围分区可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10期)
吴昊[8](2018)在《云南小流域泥石流治理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云南小流域泥石流的分布及危害小流域一般指集水面积在5~30km2的自然汇水区域。泥石流系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土壤侵蚀类型的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泥石流多分布于同时遭受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的不稳定冲沟或高陡边坡等区域,其中灾害性泥石流又主要集中于地形阶梯间的过渡带或过渡带内的断裂带,尤其是活动性深大断裂带的软弱岩石地区,黏性泥石流的暴发频率最高,泥(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8年18期)
乔建平,王萌,吴彩燕,樊晓一[9](2018)在《汶川地震扰动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以都江堰白沙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风险区划、风险概率、风险受损率、风险防御工程效益4要素,以汶川大地震极震扰动区的都江堰白沙河为研究区,开展了典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风险综合评估研究,建立了综合要素评估模型。评估结果显示,高、较高风险区面积占全区的15.76%;在大暴雨条件下,发生风险的概率>0.85;占全区65%固定资产的风险受损率>1;当进行有效工程治理后风险损失将得到折减,高风险区为37%,较高风险区为32%。综合要素评估法能够更准确预测评估区可能遭受的损失情况,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郭岐山,肖建兵,关新芳[10](2018)在《平武县石坎河小流域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工程防治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坎河小流域位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带上,强震后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显着增强。本文收集整理了震前、震后流域内地质灾害的数据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流域内地质环境条件、震后9a内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其治理工程情况,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工程防治的最佳时机。通过研究得出:(1)石坎河流域支沟纵坡降大,主沟纵坡降相对较小,暴发多次泥石流灾害后支沟沟道多下切,主河道淤积严重,灾害迭加放大效应明显;(2)石坎河流域暴发多次泥石流灾害后河谷变宽,地形改变较大、物源减少明显,流域内暴发泥石流的规模逐渐减小,未来暴发的泥石流规模一般不会再超过2013年7月9日的泥石流规模;(3)石坎河流域泥石流工程防治最佳时机应为2013年7月9日泥石流灾害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小流域泥石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展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了解区域泥石流易发程度的整体特征和空间异质性,为区域宏观层面国土空间布局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提供依据。基于小流域评价单元,选择距断裂带距离、岩性、melton比率、流域延伸率、流域高差率、河流弯曲系数、流域水系密度、平均植被覆盖度、年均降水量、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等11个评价指标,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CF和多因子迭加权重确定法开展怒江州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将易发性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并以研究区历史泥石流灾害对易发性评价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极高易发区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1%,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数量占泥石流总数的29.75%;高易发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2.29%,发生泥石流的数量占22.59%。最后通过独立样本验证,易发性评价模型性能(AUC=0.742)良好。怒江州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与历史泥石流灾害点空间分布较为吻合,表明选取的易发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为怒江州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流域泥石流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宇,蔡英桦,钟华介,毛庆亚.基于集水单元的岩溶山区小流域泥石流敏感性评价——以贵州威宁二塘河流域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
[2].李益敏,杨蕾,魏苏杭.基于小流域单元的怒江州泥石流易发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3].曹泽辉.基于多源遥感技术的震后小流域泥石流侵蚀特征[D].湘潭大学.2019
[4].虢传文.小流域泥石流成灾条件分析——以叁江口泥石流为例[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
[5].张鹏,刘春娟,马金珠.甘肃南部典型小流域泥石流灾变链预测研究[J].人民黄河.2019
[6].吴昊.小流域泥石流治理方案研究[C].云南省水利学会2018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8
[7].杨涛,唐川,朱金勇,刘鑫磊,徐惠梁.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小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8].吴昊.云南小流域泥石流治理方案研究[J].中国水利.2018
[9].乔建平,王萌,吴彩燕,樊晓一.汶川地震扰动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以都江堰白沙河流域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10].郭岐山,肖建兵,关新芳.平武县石坎河小流域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工程防治建议[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