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雕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公共雕塑,创新,历史文化
公共雕塑论文文献综述
孙雨萌[1](2019)在《传统与创新:南京老门东公共雕塑审美与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城南地区以商业着称,同时也是古代民居生活最发达的地方。老门东的历史雕塑聚集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公共雕塑一定要以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思维在当下新的时代中立足和发展。当代公共雕塑,就是要贴近生活,反应社会现实。在今天随着城市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审美层次。所以公共雕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上的体验,更要注重时代的创新性,同时也要保留一定的传统性,真正的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共雕塑。(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8期)
李伟[2](2019)在《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价值——评《城市公共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艺术》一书以其内容详实、知识结构系统完整、用语简明凝练等特点成为现代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参考阅读指导书籍。该书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和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教材,编者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专业角度出发,注重艺术设计公共空间的景观特性、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协调性、设计作品整体性和系统性,囊括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基本概念、设计基本原则、基本(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李小蔓,刘松松[3](2019)在《我国公共雕塑新风貌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这极大地促进了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公共雕塑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标志、地域文化的载体、人文精神的载体、历史痕迹的展现等,公共雕塑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公共雕塑展现出了一番新的风貌,但我国公共雕塑事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以及我国公共雕塑所展现出的优良的新风貌,希望能为我国公共雕塑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美术文献》期刊2019年05期)
郑晓东[4](2019)在《公共雕塑中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雕塑是城市文化的显现,积聚了年代感、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个地区的灵魂与形象。公共雕塑不仅仅可以让公共区域内部的景观设计更加别致,也可以让城市规划更为规范,体现出城市精神人文气息,符合城市民众的审美需求,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因此文章以部分城市为案例对公共雕塑中的地域文化还有人文精神的渗透进行分析研究,争取能够给相关学习者带去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04期)
马利[5](2019)在《公共雕塑中儿童形象的原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荣格作为分析心理学的奠基人,提出了基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虽有其神秘主义的成分,但作为以人为本的心理学说,他对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荣格看来,原型是具有普遍一致性的超越个人的先验形式。"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1])本文选取了四个以儿童形象为创作原型的公共雕塑,艺术形式(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9年02期)
赵紫钰,许雅柯[6](2019)在《高校公共雕塑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高校公共雕塑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品质参差不齐、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照搬原有的雕塑作品、缺乏创意、缺乏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从传承优秀文化、彰显个性、提倡环保、与时俱进等方面探析高校公共雕塑设计的发展方向,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探索更多的高校公共雕塑价值提升路径。高校公共雕塑设计应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富有典型性、时代性和文化性,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11期)
刘兴山[7](2019)在《上海外滩城市公共雕塑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上海外滩雕塑的起源出发,分析外滩雕塑产生的缘起与公共属性的根源所在,通过梳理外滩雕塑的演变特征,探索外滩公共雕塑在建立、存在、发展、毁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外滩公共空间的形成对公共雕塑出现形成的积淀作用、外滩空间公共文化的注入对公共雕塑出现的孕育过程、外滩空间的独特属性为公共雕塑呈现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通过研究揭示出外滩之所以形成公共雕塑的内部根源,夯实外滩公共雕塑研究的学术基础。论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外滩公共雕塑演变分成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843年—1941年,为外滩公共雕塑演变的第一个呈现时期,论述这个时期中空间文化、政治因素、公共内涵与第一个雕塑呈现时期形成的演变关系。第二阶段:1943年—1992年,为外滩公共雕塑演变的缺失时期,分析这个特殊阶段形成的历史因素、未落成的雕塑、造成的文化流失、对未来城市雕塑发展的借鉴等具体问题,深入阐述外滩公共雕塑缺失时期与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城市变迁的演变、文化背景的演变、历史进程的演变之间的因果关系,证得雕塑缺失时期形成与延续的内涵。第叁阶段:1992年—2008年,为外滩公共雕塑演变的第二个呈现时期,以分析空间建设与格局调整对外滩公共雕塑演变产生的内因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论述外滩空间的独特地理位置与历史承载特征对雕塑演变起到的根源作用,提出外滩这个时期的公共雕塑出现和造型表现对中国城市雕塑建设发挥的重大作用。此外笔者从创作实践角度运用“本体语言研究”方法,对外滩历史中出现的每件公共雕塑进行了详尽的排查,对外滩现存的雕塑实体、遗留残骸、存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和具体测量。对外滩公共雕塑的造型语言、表现手法、材料运用、尺寸设计、安装工艺等艺术创作手法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分析。笔者考察发现了外滩《红石纪念碑》遗址所在地,并对其进行实地勘测与具体尺寸分析;对《赫德像》底座造型的残片进行了断代和具体的尺寸测量;对《巴夏礼像》底座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具体尺寸和造型研究;对《汇丰铜狮》的实际存在环境和原作的演变痕迹,进行了具体的调研,为外滩公共雕塑整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数据,以充实上海外滩雕塑研究的学术内容。全文将外滩公共雕塑的演变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城市雕塑史”融合贯通,组合论证了外滩公共雕塑建立机制、建立方式、造型语言、空间因素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借鉴意义,提出外滩公共雕塑对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所带来的启蒙与昭示意义;阐述论证外滩人物雕塑的表现形式对中国早期人物纪念雕塑的启示作用;实证分析外滩纪念碑雕塑表现特征开启了中国近代纪念碑雕塑的序幕;理据再现外滩公共雕塑的演变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城市雕塑史的一个缩影,为中国近现代城市雕塑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证;最后,结合外滩现存公共雕塑现状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外滩现有空间中缺失现象产生的缘由,提出建设性意见。望将来研究成果能与中国近代城市雕塑的发展进行连接,使本研究的意义真正落到实处。(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9-04-08)
王雨微[8](2019)在《谈公共(雕塑)艺术在地域与文化方面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人民的精神需求也不断增加,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同时需要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因此公共艺术尤其是公共雕塑艺术成为了表现大众精神状态、体现城市成熟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雕塑的表现形式万万不能脱离大众,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来筑构。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公共雕塑艺术的地域性与文化性来探讨其现有的问题并对现有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期刊2019年03期)
阎慧云[9](2019)在《公共雕塑的禅意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第一引擎,伴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环境及精神世界的要求也逐级提升。公共雕塑以独有的空间尺度、造型语言、表现手法、材料质感,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对人的行为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禅宗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主张心地清净、朴素自然,在其境则给人安心恬淡之感,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当今艺术形态全球化的环境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将禅宗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宝藏运用于当代艺术设计创意中,不仅守住了传统禅宗文化的根脉,同时在人文领域确定了一种民族自信、一种文化自信,在全球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风采。本文基于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将公共艺术的发展、禅宗文化的内涵立足于新时代影响下,分析相关实例,探寻当代公共雕塑与禅宗文化有机结合的新路径,提出公共雕塑禅意营造的基本原则,总结禅文化影响下公共雕塑的视觉形态展现,旨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真正精髓,结合新时代的要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给予设计师灿然一新的视角,使禅宗文化绽放出新时代之花,为当代公共雕塑创意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杨羿枫[10](2019)在《论公共雕塑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大学泉城学院东山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以及城市基础建设备受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而校园景观雕塑作为一种特定的雕塑形式和载体,能有效反映出一所高校的校园特色、文化以及精神面貌,把高校的文化与精神这种抽象的意识以一种具象生动的形态展现给大众,并具有永久的传承性,可见校园景观雕塑对高校精神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01期)
公共雕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公共艺术》一书以其内容详实、知识结构系统完整、用语简明凝练等特点成为现代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参考阅读指导书籍。该书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和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教材,编者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专业角度出发,注重艺术设计公共空间的景观特性、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协调性、设计作品整体性和系统性,囊括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基本概念、设计基本原则、基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雕塑论文参考文献
[1].孙雨萌.传统与创新:南京老门东公共雕塑审美与文化意义[J].大众文艺.2019
[2].李伟.公共雕塑的隐性教育价值——评《城市公共艺术》[J].中国高校科技.2019
[3].李小蔓,刘松松.我国公共雕塑新风貌探析[J].美术文献.2019
[4].郑晓东.公共雕塑中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渗透[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5].马利.公共雕塑中儿童形象的原型研究[J].艺术工作.2019
[6].赵紫钰,许雅柯.高校公共雕塑设计探析[J].牡丹.2019
[7].刘兴山.上海外滩城市公共雕塑演变研究[D].上海大学.2019
[8].王雨微.谈公共(雕塑)艺术在地域与文化方面的问题[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
[9].阎慧云.公共雕塑的禅意表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10].杨羿枫.论公共雕塑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大学泉城学院东山校区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