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氟尿嘧啶论文-刘丽,周桂林

五氟尿嘧啶论文-刘丽,周桂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氟尿嘧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_2激光,五氟尿嘧啶,复发性尖锐湿疣,炎性因子

五氟尿嘧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周桂林[1](2019)在《CO_2激光联合五氟尿嘧啶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CO_2激光联合五氟尿嘧啶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4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240例;参照组采用CO_2激光疗法,试验组以CO_2激光联合五氟尿嘧啶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炎性因子水平及复发率。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试验组IL-2水平高于参照组,IL-4水平低于参照组;试验组1年内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O_2激光联合五氟尿嘧啶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有助于减少炎性因子,且不易复发,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17期)

陈茜[2](2019)在《维生素B_2对五氟尿嘧啶抗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结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向低龄化发展。结肠癌的死亡率较高仅次于常见的肺癌和肝癌,五氟尿嘧啶(5-fuorouracil,5-FU)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但是,临床数据表明,单独使用5-FU治疗中晚期结肠癌患者成功率仅为10%-15%,同时还会伴随产生耐药性和较强的毒副作用。为了提高药物治疗效果,近年来将药物与活性物质联用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维生素,食物来源广泛,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承担多样的生理功能,近来研究表明其具有潜在的抗癌性。而临床上,癌症患者膳食补充维生素又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本实验将常见的14种维生素与5-FU联用探究其对5-FU抗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并筛选出具有提高5-FU疗效潜力的维生素,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其能否协同5-FU抑制结肠肿瘤活性,从而减少5-FU用量、缓解其毒副作用,为临床上给予结肠癌患者科学的饮食建议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14种维生素对5-FU在两种结肠癌细胞中细胞毒性作用影响比较采用MTT细胞增殖毒性试验,比较叁种浓度下14种维生素(VB_1、VB_2、VB_3、VB_5、VB_6、VB_9、VC、DL-α硫辛酸、VE、VD_3、VK_1、GSH、VB_(12)、生物素)单独以及联合5-FU对两种类型结肠癌细胞HCT116以及C26的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5-FU对C26和HCT116细胞IC_(50)(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13±0.80μmol/L和15.20±2.28μmol/L。叁种浓度下14种维生素与IC_(50)浓度的5-FU复配后,在C26和HCT116细胞毒性试验中,VB_2是单独和联用后抑制率均最高的。故选取VB_2与5-FU联用进行后续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实验。(2)维生素B_2与5-FU体外抗结肠肿瘤活性的联用效应采用Chou-Talalay Method法定量评价维生素与5-FU联用对细胞抗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通过CompuSyn软件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得到维生素与5-FU相对HCT116及C26细胞的联用指数(CI)(CI=1加和作用;CI<1协同作用;CI>1拮抗作用)以及二者最佳浓度配比。结果发现,5-FU与VB_2联用,对C26、HCT116细胞抑制率为50%、75%及90%时,对应的CI值分别为0.52、0.26、0.13及0.91、0.77、0.68,CI值均小于1因而二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并确定二者对C26以及HCT116细胞的最佳浓度比分别为1:20和1:2。(3)维生素B_2与5-FU联用对其体内抗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采用Balb/c结肠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维生素与5-FU联用对5-FU抗小鼠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通过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后荷瘤小鼠的瘤体积、瘤体比指数、抑瘤率、肝脾指数的变化探究药物联用对小鼠肿瘤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小鼠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探究联用对小鼠免疫及炎症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5-FU与VB_2联用后小鼠肿瘤抑制率从51.53±2.32%提高至76.18±4.37%;瘤体比指数从0.16±0.03下降为0.07±0.01,且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01);脾脏指数联用组与5-FU单用组相比显着降低;肝肾指数以及血尿尿素氮和血浆肌酐含量各组并无统计学差异;与5-FU治疗组血液尿酸含量108.50±18.66μmol/L相比,联用组尿酸含量仅为59.75±11.51μmol/L,显着下降(p<0.001);与VB_2联用后,5-FU组小鼠血液炎症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3(IL-3)、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降低。(4)维生素B_2影响5-FU抗肿瘤活性的分子机制采用细胞流式PI单染实验检测维生素与5-FU联用对结肠癌细胞HCT116以及C26的周期影响,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二者联用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用5-FU或VB_2均使PARP蛋白发生切割,但联用组切割条带增强显着,同时联用后引起LC3B蛋白上调,Bad蛋白表达增加,p53蛋白磷酸化诱导下游周期蛋白p21蛋白上调,促进癌细胞凋亡。周期实验,在C26细胞中联用组G_1期比例为75.12±4.90%较5-FU单用组64.02±2.54%明显提高,而在HCT116细胞中G_1期比例从61.09±0.15%上升到70.44±0.75%,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因此本文的结果表明不同维生素对5-FU的抗结肠肿瘤活性具有影响,其中VB_2对5-FU抗肿瘤活性影响显着。VB_2与5-FU联用能通过增强5-FU促凋亡、自噬作用引起细胞G_1期阻滞从而协同降低C26和HCT116结肠癌细胞活力,此外还能抑制Balb/c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降低尿酸水平、减缓炎症反应。这些结果说明VB_2与5-FU联用能提高其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为今后临床给予结肠癌病人科学的膳食建议、提高化疗药物疗效提供一种新方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5-01)

彭琪,葛莹莹,王帆帆[3](2018)在《季铵盐改性蒙脱石对五氟尿嘧啶的吸附和释药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钠基蒙脱石为原料,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氯化铵(CTAC)进行有机改性制备季铵盐改性蒙脱石(CMMT),之后吸附五氟尿嘧啶(5-FU),再用海藻酸钠(SA)进行包衣,最后测定该载药凝胶球的释药性能.考察p H值和释放时间等因素对载药凝胶球体外释放5-FU的影响规律,通过叁种体外释放模型对其释药数据进行拟合,探讨了凝胶球中5-FU的释放机理,说明了季铵盐改性蒙脱石作为5-FU治疗结肠癌控释载体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CMMT/SA对5-FU的载药量远大于MMT/SA,其载药量可达到0.6827 g/g;而载药凝胶球中5-FU的体外释放能力主要受释放介质p H值的影响,当p H 7.4时,5-FU/CMMT/SA中5-FU的累积释放率最大,可达到77.10%,在p H 1.5时的结果最小;一级动力学模型能比Korsmeyer-Peppas模型和Higuchi模型更好地拟合5-FU在不同p H下的体外释放情况.(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韩晓静,杨红,孙笑宇,王辉,王庆峰[4](2018)在《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五氟尿嘧啶载药体系的制备、释放及抗肿瘤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5-氟尿嘧啶类药物存在毒性大、体内代谢时间短等临床问题。目的:制备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5-氟尿嘧啶凝胶珠载药体系,考察其载药量、微观形貌、体外释放及对肝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方法:设置层状双氢氧化物-5-氟尿嘧啶溶胶液与海藻酸钠溶液的体积比分别为3∶5,4∶5,5∶5,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5-氟尿嘧啶凝胶珠,检测其载药量。将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5-氟尿嘧啶凝胶珠分别放置于pH=2.1,4.6,7.4的PBS中,定时检测5-氟尿嘧啶释放率。将肝癌SMMC-7 721细胞株分组培养,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5,10,20,40 mg/L)的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5-氟尿嘧啶凝胶珠、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5-氟尿嘧啶凝胶珠混悬液,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抑制率。结果与结论:(1)体积比3∶5,4∶5,5∶5载药体系的载药量分别为(3.09±0.08)%,(4.55±0.10)%,(5.47±0.14)%;(2)与pH=7.4条件比较,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5-氟尿嘧啶凝胶珠在pH=2.1,4.6条件下释放5-氟尿嘧啶速度较快,并且随着5-氟尿嘧啶负载量的增加,5-氟尿嘧啶的释放速度逐渐增加;(3)不同质量浓度海藻酸钠对肝癌SMMC-7 72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较小;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层状双氢氧/5-氟尿嘧啶凝胶珠、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5-氟尿嘧啶凝胶珠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且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5-氟尿嘧啶凝胶珠的抑制作用更强;(4)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5-氟尿嘧啶凝胶珠具备pH选择性缓释作用及较强的肿瘤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26期)

朱相展[5](2016)在《β-胡萝卜素协同五氟尿嘧啶对食管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管鳞癌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在我国高居第四位。据报道,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病人总体五年生存率不足20%。目前,化学治疗已成为肿瘤常规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长期使用化疗药物,如五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会造成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并且正常细胞及组织也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害,肿瘤患者不得不因为这些损害而放弃继续化疗。因此,如何在保证正常组织减轻或免受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前提下,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是目前恶性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近期大量体内外研究发现,天然化合物协同化疗药物使用不仅可以减轻化疗药物对细胞的毒副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肿瘤细胞凋亡率。因此,寻找低毒高效且作用靶点广泛的抗肿瘤天然化合物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β-胡萝卜素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共轭多烯烃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水果、蔬菜中。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前体,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两分子维生素A,在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经常食用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及水果能够有效降低各种癌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功能,并且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有关。近期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不同肿瘤细胞的增殖,包括乳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以及前列腺癌等。然而,目前有关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此外,β-胡萝卜素能否与5-FU发挥协同抗癌作用呢?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探讨β-胡萝卜素单独或联合5-FU的体内外抗食管鳞癌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β-胡萝卜素与5-FU联合用药治疗食管鳞癌奠定理论基础。本课题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食管鳞癌TE1、EC1、Eca109及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为研究对象,筛选β-胡萝卜素作用于食管鳞癌细胞的最优浓度及时间,并探讨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第二部分:以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及其裸鼠体内移植瘤为体内外研究对象,探讨β-胡萝卜素与5-FU联合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体外检测药物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筛选出药物作用于食管鳞癌细胞的最佳浓度及时间。药物处理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利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在m RNA水平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粘附因子E-cadherin、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及Cav-1/AKT/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等的表达水平变化。2.β-胡萝卜素联合5-FU对裸鼠体内移植瘤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皮下注射Eca109细胞建立食管鳞癌荷瘤裸鼠模型,待肿瘤体积至100~200mm3,将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即阴性对照组、β-胡萝卜素治疗组、5-FU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两天给药一次连续治疗叁周,通过测量荷瘤鼠体重及肿瘤块体积变化判断β-胡萝卜素联合5-FU对荷瘤鼠的毒副作用以及对荷瘤鼠的治疗效果。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ca109细胞的凋亡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肿瘤中PCNA、Bax、Bcl-2、Caspase-3的表达水平,HE染色检测裸鼠心肝脾肺肾等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第一部分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步研究1.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和迁移的影响β-胡萝卜素能够有效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其中,30μMβ-胡萝卜素作用TE1细胞48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50%以上,50μMβ-胡萝卜素作用EC1和Eca109细胞48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均达到50%。而β-胡萝卜素对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并无生长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β-胡萝卜素能够显着促进食管鳞癌细胞株TE1、EC1和Eca109的凋亡(P<0.05),且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P<0.05),明显降低周期蛋白Cyclin D1蛋白的表达(P<0.05),并且能够降低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此外,粘附因子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提高。2.β-胡萝卜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Cav-1在m RNA水平表达下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av-1/AKT/NF-κB信号通路中Cav-1、p-AKT(Ser473)、p-NF-κBp65(Ser536)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表达上调。第二部分β-胡萝卜素联合5-FU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步探讨1.β-胡萝卜素联合5-FU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和迁移的影响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发现,30μM 5-FU联合30μMβ-胡萝卜素组合处理细胞36 h后对Eca109的协同抑制率为60%±3.17%,而二者单独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0%±2.03%、22%±3.01%。β-胡萝卜素单独及联合5-FU处理后,Eca109细胞的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且差异显着(P<0.05)。同时,细胞明显出现凋亡特征:体积皱缩,与周围细胞分离,形态不规则或变圆,而药物联合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和对照组。此外,与单独作用组相比,药物联合组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并提升粘附因子E-caherin的表达。2.β-胡萝卜素联合5-FU抑制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增殖的机制初步探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av-1/AKT/NF-κB信号通路中Cav-1、p-AKT(Ser473)、p-NF-κBp65(Ser536)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表达上调,且联合处理组效果明显高于β-胡萝卜素或5-FU单独作用组。3.β-胡萝卜素联合5-FU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治疗叁周后,测量的肿瘤体积大小及重量分别是:对照组,(1198±156)mm3(0.38±0.08)g;β-胡萝卜素组,(949±92)mm3,(0.28±0.01)g;5-FU组,(652±88)mm3,(0.20±0.05)g;β-胡萝卜素联合5-FU组,(408±61)mm3,(0.12±0.03)g。与对照组相比,β-胡萝卜素组或5-FU组肿瘤体积及重量均明显减小,β-胡萝卜素联合5-FU组与单独处理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β-胡萝卜素组或5-FU组中Bax/Bcl-2比率、PCNA及Caspase-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而β-胡萝卜素联合5-FU组中Bax/Bcl-2比率、PCNA及Caspase-3表达水平较单独处理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5.02±0.81%)相比,β-胡萝卜素(12.15±1.44%)及5-FU单独处理组(23.03±2.67%)中Eca109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联合组细胞凋亡率(38.61±2.45%)较单独处理组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检测结果表明,连续治疗裸鼠叁周后,药物并没有引起裸鼠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1.β-胡萝卜素能够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初步分析其可能通过调节Cav-1/AKT/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发挥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体外研究表明,联合使用β-胡萝卜素能够降低5-FU使用量,二者能够发挥协同抗肿瘤效应,且协同抑制Cav-1/AKT/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3.体内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能够增强5-FU对食管鳞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促进癌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春晓[6](2016)在《驻极体联合化学促渗剂对五氟尿嘧啶体外经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瘢痕,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功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奋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瘢痕的产生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皮肤组织原有正常功能,严重者甚至可能致残,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或心理伤害。目前而言,瘢痕的治疗十分困难,尤其是寻找出一条低毒、高效、人体顺应性好的瘢痕治疗方式艰难而又意义重大。近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发现五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抑制过量胶原的合成,治疗瘢痕有较好效果。5-FU的分子量为130.08Da,在碱性环境下溶解显负极性。将5-FU制备成透皮给药系统具有缓控给药、易于吸收和生物安全等特点,同时患者不会因为一次性给药浓度过高引起不适,也不会因为单次给药吸收快,造成反复重复给药的麻烦。此外,5-FU透皮给药系统与驻极体联合作用可进一步实现控缓释精准给药的目的。本文以5-FU为模型药物,以不同极性和不同表面电位驻极体为促渗源,以氮酮、油酸乙酯和丙二醇等为化学促渗剂,以SD大鼠的瘢痕皮肤、腹部和背部皮肤为对象,研究驻极体、化学促渗剂以及驻极体联合化学促渗剂对5-FU溶液体外经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的促渗规律,为驻极体5-FU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一)驻极体促进5-FU体外经皮转运研究本文以5-FU为模型药物,利用栅控恒压电晕充电系统制备了不同表面电位的正、负极性驻极体,并通过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了驻极体作用下5-FU溶液中药物体外经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背部、腹部皮肤)的渗透规律和模型药物在皮肤内的滞留规律。结果显示:1)驻极体作用下,5-FU经瘢痕或正常大鼠皮肤的体外透皮规律基本相似。腹部皮肤的药物透过量最大,瘢痕皮肤的药物透过量最少。2)与未经驻极体作用的5-FU溶液(对照组)相比,正极性驻极体对5-FU的经皮渗透具有抑制作用;负极性驻极体对5-FU的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且等效表面电位越高,药物的累积渗透量越多。3)相同参数驻极体作用下,瘢痕皮肤角质层和去角质层瘢痕皮肤中5-FU的滞留量大于对照组和正常皮肤。4)相较于负极性驻极体,正极性驻极体可使更多的药物滞留于瘢痕皮肤角质层和去角质层瘢痕皮肤中,这有助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二)化学促渗剂促进5-fu体外经皮转运研究本文分别选用1%氮酮、3%氮酮、5%氮酮、10%油酸乙酯和7.5%丙二醇为化学促渗剂,研究化学促渗剂对5-fu溶液中药物经大鼠正常皮肤(腹部、背部)和瘢痕皮肤的体外经皮转运规律及其药物在皮肤内的分布。研究表明,1)在化学促渗剂作用下,5-fu经各类皮肤的体外经皮渗透规律基本相似,其中3%氮酮对5-fu的促渗效果最好。2)含不同化学促渗剂的5-fu溶液作用大鼠腹部、背部和瘢痕皮肤一定时间,各类皮肤角质层或去角质层皮肤中5-fu滞留量均大于不含化学促渗剂5-fu溶液的药物在各类皮肤中的滞留量。其中3%氮酮作用下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最大。此外,10%油酸乙酯也可有效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3)3%氮酮和10%油酸乙酯是较理想的化学促渗剂。(叁)驻极体联合化学促渗剂促进5-fu体外经皮转运研究将不同极性不同表面电位的驻极体分别作用于含3%氮酮和10%油酸乙酯的5-fu溶液,研究驻极体和化学促渗剂联合作用对5-fu经大鼠正常皮肤(背部和腹部)和瘢痕皮肤的体外转运规律及其药物在皮肤内的分布,寻找最佳的联合作用方案。结果显示,1)表面电位小于5000v的驻极体与3%氮酮联合作用,具有促进5-fu经皮渗透的作用。2)与3%氮酮和单用驻极体组相比(对照组),负极性驻极体联合作用3%氮酮,药物的累积渗透量显着增加。3)+5000v驻极体与3%氮酮联合作用后,大鼠皮肤角质层和去角质层皮肤,以及瘢痕皮肤中5-fu的滞留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其中去角质层瘢痕皮肤中药物的含量大于角质层中含量,且远大于经皮渗透量,这为增生性瘢痕组织提供更多治疗药物的同时降低了药物在体内的毒副作用。4)与驻极体与3%氮酮联合作用组相比,驻极体与10%油酸乙酯联合作用后,5-fu的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均略小。(四)驻极体5-fu贴剂药物体外经皮转运研究本文将5-fu制成压敏胶药物贴剂,选用5000v和-5000v驻极体制备了驻极体5-fu贴剂,考察驻极体5-fu贴剂释药规律以及体外经皮转运的特点,为进一步开展驻极体5-fu贴剂抑制增生性瘢痕生长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基础。结果显示,±5000v驻极体5-fu贴剂的5-fu体外累积释放量、体外经皮渗透量,以及角质层和去角质层皮肤中5-fu的滞留量均大于5-fu压敏胶贴剂组。这与驻极体外静电场改变基质的介电特性和贴剂的黏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将考虑增加化学促渗剂或调整驻极体的电学参数,进一步提高驻极体5-fu贴剂中药物的体外释放量和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沈依[7](2014)在《奥沙利铂联合五氟尿嘧啶术前短程冲击化疗对大肠癌组织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生命有极大的危害。近年来,随着国内膳食结构的改变等原因,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着上升。其发病率约排在恶性肿瘤的第叁位,且具有年轻化方向的趋势。大约有30%-50%的患者会发生转移性复发,并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手术是大肠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进展期大肠癌的复发率仍然很高。近年来,新辅助化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方法在大肠癌中的应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施行手术或放疗之前应用的全身性化疗,其目的是:①使原发肿瘤或转移病灶缩小,降低肿瘤分期,使不能切除的肿瘤变成可以切除,提高根治性手术的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②控制术前存在的微小癌及亚临床病灶,抑制由于手术作用引发的肿瘤增殖刺激,控制医源性转移;③在损伤肿瘤病灶的血管供应及淋巴管之前进行化疗,使化疗药物容易在肿瘤局部达到有效浓度,起到高剂量杀伤作用;④为术后判定或选择抗癌药物提供依据,有助于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并可协助评价预后,防止远处转移。尽管目前临床上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的资料肯定其疗效,但结直肠癌病人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是,术前新辅助化疗并非没有缺点。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会影响将患者机体术前调节到最佳状况的准备;大剂量多疗程的辅助化疗甚至使有些患者由于骨髓抑制不得不延期手术;对化疗不敏感的肿瘤患者来说,存在延误治疗、使病期进展的风险。Li等在96例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病人中,进行术后伤口愈合的系列研究,结果发现:新辅助化疗组病人切口愈合延缓的发生率为3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8%;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化疗组病人为21.9%,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所以,目前对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及疗程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术前短程化疗可以减少大剂量化疗对手术的影响,同时不会延误有不全性梗阻或缓慢出血的结直肠肿瘤病人的手术治疗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刘伟平等研究报告,术前短程冲击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化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毒副反应少,结束一个疗程的术前短程冲击化疗后均能行正常手术。奥沙利铂作为第叁代铂类药物,抗癌活性强,与5-Fu有协同作用,对多种肿瘤有效,毒副作用低,已经广泛的应用。近期有学者研究表明奥沙利铂化疗能够通过改变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Mitogen-activating protein,MAP)和蛋白酶体(proteasome)来降低结肠癌细胞中调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IAP)家族的新成员,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功能复杂,具有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转化并且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血管的生成和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等作用。Sohn等在HCT116人结肠癌细胞中发现奥沙利铂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浆中Survivin的表达。本研究通过对大肠癌患者术前奥沙利铂联合五氟尿嘧啶短程冲击化疗后,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检测调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进一步评估术前短程辅助化疗对大肠癌患者的治疗价值。【实验方法】对99例结直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进行术前奥沙利铂联合五氟尿嘧啶短程冲击化疗,叁日后手术。对照组49例,常规术前准备后手术。1.观察和记录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体重。入院后、手术前和手术后抽外周血检查全血和肝、肾功能。严密观察和记录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2.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survivin的强度。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根据制造商的推荐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技术(horseradish-peroxidase technique)进行survivin免疫组化染色。3.应用RT-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survivin mRNA的表达量。应用RT-PCR技术检测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的survivinmRNA的表达量。连续收集荧光信号,用Sequence DetectionSoftwareV1.2分析软件获取Ct值。根据Ct值和标准品浓度绘制标准曲线,计算扩增效率,计算Survivin mRNA的相对定量数。4.统计学分析采用SARS6.1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变量均用x±s描述,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实验结果】一、术前奥沙利铂联合五氟尿嘧啶短程冲击化疗对手术的不良影响实验组病人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腔感染、吻合口瘘、腹泻、肠梗阻、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等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均无统计意义,表明术前奥沙利铂联合五氟尿嘧啶短程冲击化疗是安全的,不会对手术造成明显影响。二、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survivin基因表达的强度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标本的survivin免疫组化的表达率分别为88.0%和95.90%,在两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survivin的表达率在新辅助化疗实验组低于手术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叁、应用RT-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survivin mRNA的表达量实验组survivin mRNA表达平均水平为18.1356±16.3216,明显低于照组的平均水平32.3904±18.6915,有显着差异(P=0.0041)。【结论】1.术前奥沙利铂联合五氟尿嘧啶短程冲击化疗后结直肠癌肿瘤组织的survivin基因表达比单纯手术组的表达低。2.术前奥沙利铂联合五氟尿嘧啶短程冲击化疗可以诱使结直肠癌肿瘤组织细胞凋亡。3.术前奥沙利铂联合五氟尿嘧啶短程冲击化疗对手术是安全的,不会引起术后短期内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5-01)

曲亚兰,宋继荣,王丹,张玉萍,卢北燕[8](2009)在《腹腔注射五氟尿嘧啶影响大鼠异位内膜生长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试验建立自体移植性子宫内膜异位症Wistar大鼠模型,探讨5-氟尿嘧啶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并比较不同给药剂量的疗效。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4周后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30mg/kg组、5-氟尿嘧啶20mg/kg组、5-氟尿嘧啶10mg/kg组,各2周,观察各组异位病灶在给药前后体积及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异位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值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各给药组异位病灶体积较用药前缩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用药后VEGF、MVD的表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5-氟尿嘧啶抑制异位病灶生长及模型鼠异位内膜分泌相关因子VEGF以及MVD的表达,提示随着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了解和预防措施的加强,5-氟尿嘧啶有望能作为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杨寒[9](2009)在《可注射五氟尿嘧啶针状植入剂的体内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属于抗代谢类抗癌药物,作为治疗实体瘤的药物已有40多年历史,但其半衰期短,且全身毒性大。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 PCL)作为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对人体无害,对许多药物有很好的渗透性,广泛用于各种药物制剂中。本文制备了含有5-Fu的针状植入剂,可用18G穿刺针将该植入剂直接注射植入肿瘤部位从而使5-Fu定位、持续、长期释放而作用于肿瘤组织,以期达到免除手术或术中后防止肿瘤复发的目的。本实验采用疏水性聚己内酯作为药物载体,水溶性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或水溶胀性明胶为添加剂,以5-Fu为模型药物,用哈克流变仪混合。用自制的模具挤出、冷却、脱模后得到含有5-Fu的针状植入剂。植入剂长约5 mm,最大直径约0.8 mm,均重约3 mg。建立了5-Fu的UV和HPLC两种体外分析方法。利用XRD和SEM表征植入剂的结晶性和形貌。考察药物含量(12.5 %,25 %,50 %)、添加剂种类(PEG,明胶)、添加剂含量(5 %,10 %,25 %)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入剂表面光滑,药物在植入剂中分布均匀;植入剂中的5-Fu、PCL和PEG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结晶性;植入剂中药物含量越大、释放越快;添加PEG或明胶,药物释放加快,且随着添加剂含量的增加,释放速度增加。采用荷瘤小鼠为动物模型,将灭菌后的可注射型植入剂利用穿刺针注射到肿瘤内部。在随后的7天内测量肿瘤的大小进行药效学的研究。并在不同时间取血、取肿瘤组织进行药动学的研究。研究发现,经统计学分析,同空白植入组、腹腔注射组、对照组相比,植入剂组别的肿瘤生长明显得到抑制;以植入剂给药的小鼠,血样中检测不到5-Fu,而肿瘤内部5-Fu的浓度相对很高,并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结果表明该注射型植入剂易于给药,对肿瘤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相比,对小鼠的全身毒性较小,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1-01)

五氟尿嘧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结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向低龄化发展。结肠癌的死亡率较高仅次于常见的肺癌和肝癌,五氟尿嘧啶(5-fuorouracil,5-FU)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但是,临床数据表明,单独使用5-FU治疗中晚期结肠癌患者成功率仅为10%-15%,同时还会伴随产生耐药性和较强的毒副作用。为了提高药物治疗效果,近年来将药物与活性物质联用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维生素,食物来源广泛,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承担多样的生理功能,近来研究表明其具有潜在的抗癌性。而临床上,癌症患者膳食补充维生素又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本实验将常见的14种维生素与5-FU联用探究其对5-FU抗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并筛选出具有提高5-FU疗效潜力的维生素,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其能否协同5-FU抑制结肠肿瘤活性,从而减少5-FU用量、缓解其毒副作用,为临床上给予结肠癌患者科学的饮食建议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14种维生素对5-FU在两种结肠癌细胞中细胞毒性作用影响比较采用MTT细胞增殖毒性试验,比较叁种浓度下14种维生素(VB_1、VB_2、VB_3、VB_5、VB_6、VB_9、VC、DL-α硫辛酸、VE、VD_3、VK_1、GSH、VB_(12)、生物素)单独以及联合5-FU对两种类型结肠癌细胞HCT116以及C26的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5-FU对C26和HCT116细胞IC_(50)(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13±0.80μmol/L和15.20±2.28μmol/L。叁种浓度下14种维生素与IC_(50)浓度的5-FU复配后,在C26和HCT116细胞毒性试验中,VB_2是单独和联用后抑制率均最高的。故选取VB_2与5-FU联用进行后续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实验。(2)维生素B_2与5-FU体外抗结肠肿瘤活性的联用效应采用Chou-Talalay Method法定量评价维生素与5-FU联用对细胞抗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通过CompuSyn软件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得到维生素与5-FU相对HCT116及C26细胞的联用指数(CI)(CI=1加和作用;CI<1协同作用;CI>1拮抗作用)以及二者最佳浓度配比。结果发现,5-FU与VB_2联用,对C26、HCT116细胞抑制率为50%、75%及90%时,对应的CI值分别为0.52、0.26、0.13及0.91、0.77、0.68,CI值均小于1因而二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并确定二者对C26以及HCT116细胞的最佳浓度比分别为1:20和1:2。(3)维生素B_2与5-FU联用对其体内抗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采用Balb/c结肠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维生素与5-FU联用对5-FU抗小鼠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通过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后荷瘤小鼠的瘤体积、瘤体比指数、抑瘤率、肝脾指数的变化探究药物联用对小鼠肿瘤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小鼠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探究联用对小鼠免疫及炎症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5-FU与VB_2联用后小鼠肿瘤抑制率从51.53±2.32%提高至76.18±4.37%;瘤体比指数从0.16±0.03下降为0.07±0.01,且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01);脾脏指数联用组与5-FU单用组相比显着降低;肝肾指数以及血尿尿素氮和血浆肌酐含量各组并无统计学差异;与5-FU治疗组血液尿酸含量108.50±18.66μmol/L相比,联用组尿酸含量仅为59.75±11.51μmol/L,显着下降(p<0.001);与VB_2联用后,5-FU组小鼠血液炎症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3(IL-3)、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降低。(4)维生素B_2影响5-FU抗肿瘤活性的分子机制采用细胞流式PI单染实验检测维生素与5-FU联用对结肠癌细胞HCT116以及C26的周期影响,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二者联用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用5-FU或VB_2均使PARP蛋白发生切割,但联用组切割条带增强显着,同时联用后引起LC3B蛋白上调,Bad蛋白表达增加,p53蛋白磷酸化诱导下游周期蛋白p21蛋白上调,促进癌细胞凋亡。周期实验,在C26细胞中联用组G_1期比例为75.12±4.90%较5-FU单用组64.02±2.54%明显提高,而在HCT116细胞中G_1期比例从61.09±0.15%上升到70.44±0.75%,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因此本文的结果表明不同维生素对5-FU的抗结肠肿瘤活性具有影响,其中VB_2对5-FU抗肿瘤活性影响显着。VB_2与5-FU联用能通过增强5-FU促凋亡、自噬作用引起细胞G_1期阻滞从而协同降低C26和HCT116结肠癌细胞活力,此外还能抑制Balb/c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降低尿酸水平、减缓炎症反应。这些结果说明VB_2与5-FU联用能提高其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为今后临床给予结肠癌病人科学的膳食建议、提高化疗药物疗效提供一种新方向和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氟尿嘧啶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丽,周桂林.CO_2激光联合五氟尿嘧啶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

[2].陈茜.维生素B_2对五氟尿嘧啶抗结肠肿瘤活性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9

[3].彭琪,葛莹莹,王帆帆.季铵盐改性蒙脱石对五氟尿嘧啶的吸附和释药性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韩晓静,杨红,孙笑宇,王辉,王庆峰.海藻酸钠/层状双氢氧化物-五氟尿嘧啶载药体系的制备、释放及抗肿瘤特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5].朱相展.β-胡萝卜素协同五氟尿嘧啶对食管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6

[6].王春晓.驻极体联合化学促渗剂对五氟尿嘧啶体外经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的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

[7].沈依.奥沙利铂联合五氟尿嘧啶术前短程冲击化疗对大肠癌组织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4

[8].曲亚兰,宋继荣,王丹,张玉萍,卢北燕.腹腔注射五氟尿嘧啶影响大鼠异位内膜生长的试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

[9].杨寒.可注射五氟尿嘧啶针状植入剂的体内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标签:;  ;  ;  ;  

五氟尿嘧啶论文-刘丽,周桂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