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鳞茎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蒜属植物,气培,基盘切割,腋芽发生
鳞茎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任梓铭[1](2019)在《基于气培体系的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属(Lycoris)为东亚特有的多年生球根花卉,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及生态价值。中国是石蒜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产地,其中又以占据了全国80%以上种质的浙江、江苏省等,为石蒜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化分布中心。石蒜属植物花色丰富、花型独特,已逐渐成为了优良的鲜切花、盆花及园林景观配置材料。然而由于受到幼年生长期长、自然繁殖率低的限制,自然繁殖方式已不能满足持续增长的鳞茎需求量,并且大规模的鳞茎采挖,已经对石蒜属植物野生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高效人工繁育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目前园林应用广泛的两种石蒜属植物: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Ls)及忽地笑(Lycoris aurea,La)为研究材料,基于气培条件下的鳞茎块繁殖法,从形态学、细胞学、亚细胞学、生理水平上对石蒜属植物的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展开比较研究。首次在石蒜属植物研究中结合PacbioIso-seq和Illumina RNA-seq进行联合测序,构建了石蒜属植物全长参考转录组及小鳞茎发生及发育相关基因池数据库,并基于该平台系统地进行了种间及种内两种比较模式下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功能分析,初步揭示了创伤诱导的乙烯生物合成及其信号传导与小鳞茎发生能力间的相关性,将研究目标聚焦在基盘切割造成的创伤刺激引起的乙烯生物合成及其信号传导、植物创伤响应反应与创伤诱导的植物再生关系中。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的分子机理,以及有效推动原产于我国的野生球根花卉的人工繁育体系构建及种球商品化育种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气培条件下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阶段确定为了探究在自然条件下的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在不添加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通过基盘切割处理诱导小鳞茎发生的方式建立了气培小鳞茎发生及发育研究体系,并从形态学、组织学、亚细胞学、生理水平等层面展开种间对比研究,首次将气培条件下的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早期感受阶段(0-3d),(2)腋芽萌发及伸长阶段(3-9d),(3)小鳞茎形成阶段(9-15d),(4)小鳞茎发育及膨大阶段(15-45d)。并基于再生小鳞茎数量统计分析,将两者分别定义为高增殖率表型(Ls)和低增殖率表型(La)。同时,经由该体系确定的小鳞茎发生方式、发生组织部位以及发生关键时期,为后续转录组测序取样点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2.基于“腋芽起源”的小鳞茎发生方式确定本研究基于气培体系证实了石蒜属植物小鳞茎的腋芽发育起源方式。并基于小鳞茎于鳞片远轴端连接基盘处组织发生的特点,揭示了基盘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的必要性。同时,气培体系还揭示了石蒜属植物“由顶向基”的小鳞茎发生方式,即由内层鳞片向外层鳞片发生;亚细胞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淀粉粒在这一过程中的旺盛代谢活动,表明在受到基盘切割刺激后,细胞中淀粉代谢响应的迅速性,也首次将球根花卉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这一生物学过程的研究聚焦到发生前期无肉眼可见形态变化的感受态阶段(0~6h)。3.联合测序构建石蒜属植物全长参考转录组基于建立的气培发生研究体系和划分的四个主要生长阶段,对两个种的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对比取样(Oh,6h,48h,6d,15d,27d,36 d),在石蒜属植物研究中首次结合Pacbio Iso-seq及Illumina RNA-seq开展双平台联合测序,通过分平台测序并整合两平台测序结果,构建获得了石蒜属植物的全长参考转录组。利用Illumina HiSeq Xten转录组测序平台完成了换锦花及忽地笑两个种7个时期共计42个样品的测序,共得到352.12Gb原始下机数据(Clean Data)。经过进一步质控后共获得Final cleaned reads换锦花为486,423,193条,忽地笑为526,792,197条。其中,换锦花的Final cleaned reads被进一步用于校正Pacbio Iso-seq数据中的低质量序列,该平台共获得转录本序列258,031条。七个均匀选自小鳞茎发生及发育阶段的样品等量混合后于Pacbio RS II平台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获得Clean data共计10.39 Gb。其中低质量序列经由Illumina clean reads进一步校正,联合高质量序列共同去冗余后获得全长转录本序列37,518条。经过两平台数据整合及质控后,获得最终Finaltranscriptome assembly包含全长转录本序列285,128条,预测基因数量为204,933个。以构建的“参考转录组”为参,获得Illumina平台所得Clean reads的比对率分别为76.75%(换锦花)和68.35%(忽地笑)。共鉴定获得转录因子及转录调节子分别为4,074个及1,262个。通过与多个蛋白数据库比对,及GO和KO注释,获得了全长转录本的基因注释结果。4.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中的比较转录组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ImpulseDE2方法分别获得种间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112,779个(Lavs Ls),种内DEG为换锦花67,973个,忽地笑36,251个。全局热图分析揭示了基盘切割处理后6h基因表达的显着性差异,表明转录水平的调控和种间差异的发生远早于形态变化的出现,其中6 h瞬时上调表达基因在换锦花中占比最大,而瞬时下调表达基因则是忽地笑中占比最大的部分。KEGG富集分析获得的与乙烯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代谢途径、氨基酸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在两种中表现出基因表达模式的显着差异,初步揭示了高增殖率表型与活跃乙烯生物合成的密切相关性,并首次提出了创伤诱导的内源乙烯合成在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小鳞茎发生促进型中活跃的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传导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应对基盘切割的活跃的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传导与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能力紧密相关。种间表达量对比分析揭示了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传导路径关键基因ACO,ACS,ERS1,ERS2,ETRI,ETR2,EIN4,CTR1,-EIN2,EIN3/EIF1在高增殖率表型(Ls)中的显着上调表达模式,表明活跃的乙烯合成可能对创伤诱导的小鳞茎发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并基于乙烯的创伤响应性,通过分析创伤响应相关基因进一步揭示了快速的创伤响应能力与小鳞茎发生能力间的相关性;(2)基盘切割的双重作用不同于传统研究中基盘切割破坏顶芽,从而促进腋芽萌发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基于创伤响应相关基因ANAC071、RAP2.6L、ACS2、LOX2等在高增殖率表型(Ls)中的快速响应性,揭示了基盘切割在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中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基盘切割消除了鳞茎内部的顶端优势,通过调控生长素转运促进小鳞茎(腋芽)萌发;另一方面基盘切割造成的创伤可能作为一种信号启动并促进了小鳞茎(腋芽)发生。同时,占比最高的转录因子(TF)和转录调节子(TR)家族的ERF和AUX/IAA共同揭示了乙烯和生长素在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参与性,并提出生长素对小鳞茎发生的调控可能经由响应生长素而产生的乙烯介导,而作为一种防御性响应激素,乙烯的合成又对生长素转运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调控石蒜属植物小鳞茎的发生及发育。(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宋建琴[2](2019)在《浙贝母鳞茎发育响应钾浓度的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的两个浙贝母品种(浙贝1号:狭叶型种,多籽贝:宽叶型种)在不同钾素水平下鳞茎生物量、药用有效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探明浙贝母鳞茎生长发育状况与钾素水平的关系;通过测定两个浙贝母品种在不同钾素水平下鳞茎中碳同化代谢相关物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明确钾素影响浙贝母鳞茎碳同化物代谢的关键物质和关键酶,揭示浙贝母鳞茎发育响应钾素的生理机制。方法1.实验设置两年重复大田试验(2017年和2018年),叁个施钾水平((0,80和160 kg K_2O hm~(-2))系统研究钾素对浙贝母鳞茎发育的影响。2.运用排水法等测定浙贝母新老鳞茎的体积、鲜重和生物量,比较不同施钾量下浙贝母新老鳞茎发育状况的差异。3.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鳞茎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探究不同施钾量对浙贝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4.通过测定浙贝母新老鳞茎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揭示施钾量对浙贝母鳞茎碳代谢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5.通过对浙贝母新老鳞茎中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分析不同施钾处理下两个浙贝母品种中碳代谢关键酶的差异。结果1.施钾能显着增大浙贝母鳞茎的体积、鲜重和生物量,其中施钾量为80 kg K_2O hm~(-2)时增大效果最明显,施钾量为160 kg K_2O hm~(-2)时增大效果不如80 kg K_2O hm~(-2)。2.施钾能影响浙贝母钾素累积量的动态累积过程,施钾量为80 kg K_2O hm~(-2)时浙贝母鳞茎的理论最大钾素累积量,最大钾累积速率和平均钾累积速率均有明显增加。3.适量施钾能提高浙贝母新鳞茎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但从整体的动态变化趋势来看,鳞茎中的钾浓度与贝母素甲含量成正相关,与贝母素乙含量成负相关,与有效成分总量无显着相关性。与浙贝1号相比,多籽贝有效成分含量受钾素的影响更大。4.与未施钾相比,施钾处理能增加浙贝母鳞茎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促使鳞茎淀粉积累,有利于鳞茎的膨大,施钾量为80 kg K_2O hm~(-2)时鳞茎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显着增加,施钾量为160 kg K_2O hm~(-2)时,浙贝母鳞茎中碳代谢物质含量也有所增加,但略低于80 kg K_2O hm~(-2)处理。5.浙贝母鳞茎中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在施钾量为80 kg K_2O hm~(-2)时最高,其次是160 kg K_2O hm~(-2),0 kg K_2O hm~(-2)处理时酶活性最低,淀粉酶活性则与之相反,在0 kg K_2O hm~(-2)处理中最高。与浙贝1号相比,多籽贝中酶活性和物质含量受钾素的影响更大。结论适量施钾能显着增大浙贝母鳞茎的体积、鲜重和生物量,影响浙贝母鳞茎的钾素累积动态过程;施钾能提高浙贝母新鳞茎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但对浙贝1号的提高效果不如多籽贝,就整体动态变化而言,钾浓度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较为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适宜的施钾量能显着增加浙贝母鳞茎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提高鳞茎中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对鳞茎中的淀粉酶活性则有抑制作用。两个不同的浙贝母品种对钾素的敏感性不同,与浙贝1号相比,多籽贝对钾素更敏感。(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吕享[3](2018)在《杜鹃兰假鳞茎串“分枝”发育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为兰科(Orchidaceae)杜鹃兰属(Cremastra)多年生珍稀药用植物。以其干燥假鳞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活血化瘀等功效。其假鳞茎中含有丰富的活性分子,特别是近些年发现了多种抗肿瘤活性成分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然而,杜鹃兰存在严峻的资源问题:自然条件下种子结实率不到5%,且种子无胚乳,种胚仅有一团未分化成熟的细胞构成,致使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能进行有性繁殖。杜鹃兰假鳞茎则几乎成为其唯一的繁殖器官。遗憾的是,每年仅由其一年生假鳞茎萌发1个芽,长成1个新的假鳞茎,逐年形成假鳞茎串。假鳞茎串中其它假鳞茎上的侧芽因受到抑制而未进行分枝生长,致使其繁殖系数极低。且有关地下茎的分枝发育调控机制鲜有报道。因此,探明杜鹃兰假鳞茎串“分枝”发育的调控机制,以期为破除侧芽被抑制提供新思路,进而为杜鹃兰分子育种和地下茎分枝发育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以叁年生杜鹃兰为材料,研究了杜鹃兰侧芽形态发生过程及其休眠规律;以打顶和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处理杜鹃兰假鳞茎串从转录组水平、基因表达水平以及激素水平分析探讨了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独角金内酯互作调控杜鹃兰假鳞茎串分枝发育的内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的显微结构分析技术,并结合qRT-PCR分析手段,研究了侧芽的休眠规律。结果表明,打顶诱导了侧芽萌发;显微结构分析发现,侧芽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在侧芽萌发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即从休眠期的皱缩形态逐渐变成圆润饱满的形态;水分检测结果表明,侧芽萌发过程中其自由水含量逐渐增加,束缚水含量先减少后稍有增加;qRT-PCR检测发现,细胞壁扩张蛋白基因αEXPA1、EXPA2、EXPA6以及水通道蛋白基因PIP1-2和PIP2表达上调,而液泡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基因δTIP表达下调。因此,杜鹃兰侧芽休眠可能是由某些因子调控细胞壁修饰蛋白及水通道蛋白的转录水平,从而营造侧芽内低自由水胁迫环境,诱使侧芽进入休眠。2.探讨了打顶对侧芽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并通过外源激素(ZT和GA_3)处理侧芽进一步证实植物激素在调控侧芽破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打顶后侧芽内IAA水平明显降低(P<0.05),然而侧芽萌发后,IAA水平有所升高,但仍显着低于对照(P<0.05);CTK水平变化趋势与IAA水平变化相反;在侧芽萌发过程中,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打顶组ABA水平都是下降的,只是打顶组下降得更快,打顶15 d后,较对照达到显着水平(P<0.05);GA3是逐渐升高的,打顶15 d后显着升高(P<0.05);外用玉米素分别诱导了51.67%二年生假鳞茎上的侧芽萌发和35.00%的叁年生假鳞茎上的侧芽萌发;外用GA3并未诱导侧芽萌发;另外,qRT-PCR分析发现,打顶后CaIPT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上述结果说明,IAA水平降低和CTK水平升高是杜鹃兰侧芽萌发的必需条件,且可能通过IAA控制CaIPT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芽中CTK水平,从而控制杜鹃兰侧芽破出;GA3和ABA水平的变化与杜鹃兰侧芽生长有关,但它们的水平变化不是侧芽破出所必需的。3.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杜鹃兰分枝发育的调控途径。分析结果表明,转录测序获得了597,053,172条高质量的基因片段(clean reads),组装成了239,732条平均长度为921 bp的基因(unigenes)。与7大公共数据库进行mapping,有179,559条基因(74.90%)是高度相似的。对获得的5,988个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均显着富集在激素信号转导和激素代谢上,说明植物激素在调控杜鹃兰侧芽破出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对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调控分枝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DEGs进行表达热图分析,发现在TD2时期,生长素降解代谢酶基因(CaDAO)、细胞分裂素合成关键酶基因(CaIPT和CaCYP735A)、维持分生组织细胞活性的调控子(CaWUS)和分枝的正调控因子(CaWRKY71)是高表达的,而分枝负调控因子(CaBRC1)低表达;在TG2时期,生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CaYUCCA)和细胞分裂素降解代谢关键酶基因(CaCKX)高表达,而CaDAO、CaIPT、CaCYP735A和CaWRKY71基因低表达。在此期间,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中有其特异的响应分子表达。这些结果说明了生长素通过其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细胞分裂素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控制细胞分裂素水平,实现间接负调控侧芽生长。4.通过打顶和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处理杜鹃兰假鳞茎串,探讨了生长素负调控杜鹃兰分枝发育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打顶、NPA和TIBA处理后,侧芽内生长素水平迅速降低;CTK水平则快速升高。qRT-PCR检测发现,分枝正调控因子CaWRKY71在侧芽转化期表达上调,而萌发期则不表达;生长素氧化降解代谢酶基因CaDAO的快速表达可能是受CaWRKY71基因诱导,进而降低了IAA水平;生长素水平降低的信号促进了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CaIPT和CaCYP735A的表达,同时抑制了独角金内酯合成关键酶基因CaCCD7和CaCCD8的表达;细胞分裂素水平升高,促进了CaWUS的表达,同时抑制分枝负调控因子CaBRC1的表达。萌发期,芽生长信号诱导了生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CaYUCCA的表达;生长素水平升高的信号又促进独角金内酯合成关键酶基因(CaCCD7和CaCCD8)和细胞分裂素分解代谢酶基因CaCKX的表达,致使细胞分裂素水平降低,但依然显着高于对照(P<0.05),受其调控的分枝负调控因子CaBRC1仍然被抑制。由此推断,生长素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和独角金内酯的水平间接负调控杜鹃兰侧芽的生长。(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10-01)
张进忠,孙嘉曼,李朝生,韦莉萍,范燕萍[4](2019)在《百合鳞茎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通过同源克隆技术克隆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颗粒结合淀粉合酶(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酶(SSS) 3类百合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分析这叁类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变化,测定百合鳞茎膨大发育中淀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 AGPase具有GlgC家族蛋白PLN02241蛋白结构特征及cl11394家族蛋白ADP_Glucose_PP与NTP_transferase结构域,获登录号KP751443; GBSS与SSS具有cl10013家族蛋白Glyco_transf_5,GT1_Glycogen_synthase_DULL1_like结构域,获登录号分别为KP751444、KP751445。(2)百合鳞茎形成与膨大发育过程中,淀粉含量呈现递增趋势,鳞茎盘开始分化茎杆时其淀粉含量最高,达到44.52%。鳞茎与叶片部位的叁个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均逐渐增加;在鳞茎膨大后茎杆分化阶段,叁个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AGPase、GBSS、SSS在鳞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10.79,6.92和5.12,叶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6.79,5.22和4.41,鳞片中的表达量大幅度高于叶片;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淀粉含量、鳞茎的膨大发育成正相关。这为鳞茎的繁殖生产提供了可通过调节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促进百合鳞茎膨大发育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4期)
王鹏程,李云,裴锋,杨振容,董朝晖[5](2018)在《鳞茎繁育湖北贝母生长发育规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摸清湖北贝母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其产量和效益,更好地促进产业化发展,分别从重庆、湖南引进鳞茎,与本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3个产地的湖北贝母发根时间、开花时间基本相同,都是以种茎内幼芽生长发育为主导,一个幼芽最终形成一个鳞茎。湖北贝母只有幼芽健壮,才能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润根[6](2017)在《龙牙百合生长发育及其鳞茎增重规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万载龙牙百合为试材,探讨龙牙百合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对鳞茎的发育形成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龙牙百合鳞茎形成过程中需耗尽种球所有养分,新生鳞茎从种球茎盘上萌发后逐渐长大;产量、分瓣数与种球重量均呈极显着相关,生产上宜用中等大小的鳞球做种;鳞茎生长和地上部茎叶生长呈一定的相关性。试验探索了龙牙百合生长发育和鳞茎形成规律,可为龙牙百合栽培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7年06期)
刘秀慧[7](2017)在《大蒜鳞茎生长发育的观察和转录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蒜(Allium sativum L.)具有重要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鳞茎是主要食用器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形状和大小的差异。目前,对于大蒜鳞茎发育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与鳞茎膨大相关农艺性状观测、鳞茎解剖学结构观察及鳞茎8个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测序分析。从形态解剖和分子水平上初步解析大蒜鳞茎的长发育机理,为大蒜高产和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发育期大蒜植株生长和鳞茎膨大相关农艺性状的动态观察。以白皮蒜‘特选261’、‘特选36-1’和紫皮蒜‘中蒜1号’、‘脱毒蒜’、‘特选17’共5个大蒜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一系列表型性状观察,结果表明:5个大蒜品种鳞茎高、鳞茎直径和鳞茎干重均表现稳步上升,根毛干重和地上部分干重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品种间株高、株幅、叶长、叶宽、鳞茎直径、鳞茎鲜重、根毛干重、地上部分干重、鳞茎干重的增速‘中蒜1号’均优于其他品种;‘中蒜1号’和‘脱毒蒜’属于晚熟类型,‘特选17’、‘特选36-1’和‘特选261’属于早熟类型,在早熟蒜中‘特选17’相对高产;紫皮蒜‘中蒜1号’、‘脱毒蒜’、‘特选17’的鳞茎直径增速较比白皮蒜‘特选261’、‘特选36-1’快,接近收获期,紫皮蒜地下部分干重也显着高于白皮蒜;植株地上部干重变化与地下鳞茎干重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针对大蒜多品种间多性状综合比较,根据大蒜鳞茎干重、鲜重生长变化,找出了大蒜地上部植株生长和地下部鳞茎膨大的关键时期和转折点,为从分子水平研究鳞茎发育提供了依据,对新品种选育和高产优质栽培具有理论指导意义。2.鳞茎生长发育的解剖学结构观察。通过对鳞茎不同发育时期的徒手解剖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鳞茎生长发育主要可四个时期:大蒜新叶萌发期,鳞芽分化期,鳞芽膨大期,鳞茎成熟期;鳞茎分化特点:小鳞芽着生位置多集中在花茎周围最内层1~2叶腋间,鳞芽排成两轮;小鳞芽的形成与分生细胞团所在位置有关,且生长锥显出明显的原套原体结构;分生组织细胞核中染色体变化活跃,分生细胞团内部有淀粉粒的积累,维管组织的形成也发生在细胞团周围,木质部具有发达的导管,成熟的蒜瓣木质化程度较高;鳞茎中维管束为周韧维管束,有限外韧型,数目众多,导管为螺纹导管。通过鳞茎生长发育的解剖学结构观察,可以发现在鳞茎的膨大过程,其内部细胞和组织也随之发生着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为从细胞水平解释鳞茎的膨大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分析鳞茎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差异表达和功能分析提供依据。3.大蒜鳞茎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分析。对鳞茎8个不同发育时期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03.12Gb Clean Data组装共得到64,242条Unigene;使用BLAST将Unigenes分别比对到COG、GO、KEGG、Pfam、Swissprot及NR数据库,最终获得24,604个有注释信息的Unigenes;应用MISA软件对1kb以上的Unigene分析,共获得5,353个SRR标记;分别对相邻两时期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研究基因在大蒜鳞茎发育中的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共得到135个显着富集的GO条目,其中76个参与生物过程,33个富集条目参与细胞组分,26个参与分子功能;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20个显着富集的途径,发现淀粉与蔗糖新陈代谢,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光合作用等途径在鳞茎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仇硕,唐凤鸾,夏科,李秀娟,赵志国[8](2017)在《龙牙百合增殖培养及鳞茎生长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龙牙百合为材料,筛选适宜的增殖培养基,并研究根块茎膨大将军和芸苔素内酯(BR)对其鳞茎膨大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牙百合丛生芽在培养基MS+6-BA 2.0 mg/L+NAA 0.25 mg/L中的增殖系数明显高于其他配方,达到7.3,地上部长势表现良好。以1/2MS+IBA 0.27 mg/L+NAA 0.3 mg/L+IAA 0.3 mg/L+6%蔗糖为基本培养基,龙牙百合丛生芽在加入1.0 ml/L BR的处理中生长最好,全株重量和鳞茎重量均最高,达到1.65 g/株和1.33 g/个,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2.0 g/L根块茎膨大将军和1.0 mL/L BR喷施龙牙百合幼苗后,鳞茎鲜重分别为14.65 g/个和14.91 g/个,是对照的108.8%和110.7%,氨基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08.0%和108.5%,蛋白质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14.4%和113.0%。龙牙百合最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25 mg/L,2.0 g/L根块茎膨大将军和1.0 mL/L BR喷施能提高鳞茎产量及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赵健,赵志国,唐凤鸾,蒋庆鸿,龚庆芳[9](2017)在《叁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白及幼苗假鳞茎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一年生白及幼苗为材料,通过测定生物量、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及多糖含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浓度的芸苔素内酯(BR)、萘乙酸(NAA)和茉莉酸甲酯(Me-JA)喷施对白及幼苗假鳞茎快速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表明:1.6×10~(-4)mmol·L~(-1)的BR处理组,假鳞茎鲜重达3.39 g/株,高于其他处理组,分别是清水对照(CK1)和沼气肥对照组(CK2)的1.19倍和1.25倍;单个假鳞茎(单株)的新生萌芽数也高于其他处理,达到2.17个,说明生产效益至少可提高19%。把两个对照组和叁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后假鳞茎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即1.6×10~(-4)mmol·L~(-1)的BR、0.5 mmol·L~(-1)的NAA和0.25 mmol·L~(-1)的Me-JA)进一步测定假鳞茎氨基酸、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发现CK2氨基酸含量最高,高达8.58%,而CK1含量最低,仅为5.21%,叁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组分别是7.26%、7.53%和5.69%。蛋白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沼气肥对照组、1.6×10~(-4)mmol·L~(-1)BR、0.5 mmol·L~(-1)NAA、0.25 mmol·L~(-1)ME-JA和清水对照组,它们的含量分别是11.6%、11.0%、10.5%、9.14%、7.72%,这说明与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叁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后白及多糖含量分别为24.2%、26.5%、26.5%,均远高于清水对照(19.3%)和沼气肥对照(21.8%)。综合分析认为,1.6×10~(-4)mmol·L~(-1)的BR能同时提高白及假鳞茎的产量和质量。该研究结果对于白及规模化种植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7年01期)
Yun,WU,Yi-ping,XIA,Jia-ping,ZHANG,Fang,DU,Lin,ZHANG[10](2016)在《低浓度腐殖酸处理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百合离体小鳞茎膨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鳞茎发育问题研究是缩短百合育种周期、加快百合种球产业化生产的关键,而碳水化合物代谢则是影响小鳞茎发育的重要因子。离体快繁技术因更高效的繁殖速率及易控的环境条件,是鳞茎发育问题研究的替代途径,但目前有关离体条件下鳞茎发育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采用腐殖酸处理东方百合‘索邦’,研究其对于鳞茎膨大的影响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调控路径。创新点:本研究首次采用安全无残留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腐殖酸处理,并探讨了其对百合离体鳞茎发育的有效影响及内在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生理生化机制。方法:以构建的离体模式体系下形成的百合单芽,接种至含不同浓度腐殖酸(0、0.2、2.0和20.0 mg/L)的培养基上,每隔15天取样一次,测定株高等7个形态指标;同时,取鳞茎测定主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蔗糖、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关键淀粉合成酶(AGPase、SSS和GBSS)活性。结论:随腐殖酸处理浓度升高,相对鳞茎重量下降,从而打破库–源平衡,低浓度腐殖酸(0.2 mg/L)处理效果最佳,鳞茎重量为468 mg(为对照的2.9倍),鳞茎直径达11.68 mm。具体来说,低浓度腐殖酸处理可促进根系发育,并在发育早期大幅促进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并通过加速蔗糖/淀粉利用及转换延缓了碳饥饿出现时间。(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6年11期)
鳞茎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测定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的两个浙贝母品种(浙贝1号:狭叶型种,多籽贝:宽叶型种)在不同钾素水平下鳞茎生物量、药用有效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探明浙贝母鳞茎生长发育状况与钾素水平的关系;通过测定两个浙贝母品种在不同钾素水平下鳞茎中碳同化代谢相关物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明确钾素影响浙贝母鳞茎碳同化物代谢的关键物质和关键酶,揭示浙贝母鳞茎发育响应钾素的生理机制。方法1.实验设置两年重复大田试验(2017年和2018年),叁个施钾水平((0,80和160 kg K_2O hm~(-2))系统研究钾素对浙贝母鳞茎发育的影响。2.运用排水法等测定浙贝母新老鳞茎的体积、鲜重和生物量,比较不同施钾量下浙贝母新老鳞茎发育状况的差异。3.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鳞茎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探究不同施钾量对浙贝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4.通过测定浙贝母新老鳞茎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揭示施钾量对浙贝母鳞茎碳代谢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5.通过对浙贝母新老鳞茎中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分析不同施钾处理下两个浙贝母品种中碳代谢关键酶的差异。结果1.施钾能显着增大浙贝母鳞茎的体积、鲜重和生物量,其中施钾量为80 kg K_2O hm~(-2)时增大效果最明显,施钾量为160 kg K_2O hm~(-2)时增大效果不如80 kg K_2O hm~(-2)。2.施钾能影响浙贝母钾素累积量的动态累积过程,施钾量为80 kg K_2O hm~(-2)时浙贝母鳞茎的理论最大钾素累积量,最大钾累积速率和平均钾累积速率均有明显增加。3.适量施钾能提高浙贝母新鳞茎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但从整体的动态变化趋势来看,鳞茎中的钾浓度与贝母素甲含量成正相关,与贝母素乙含量成负相关,与有效成分总量无显着相关性。与浙贝1号相比,多籽贝有效成分含量受钾素的影响更大。4.与未施钾相比,施钾处理能增加浙贝母鳞茎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促使鳞茎淀粉积累,有利于鳞茎的膨大,施钾量为80 kg K_2O hm~(-2)时鳞茎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显着增加,施钾量为160 kg K_2O hm~(-2)时,浙贝母鳞茎中碳代谢物质含量也有所增加,但略低于80 kg K_2O hm~(-2)处理。5.浙贝母鳞茎中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在施钾量为80 kg K_2O hm~(-2)时最高,其次是160 kg K_2O hm~(-2),0 kg K_2O hm~(-2)处理时酶活性最低,淀粉酶活性则与之相反,在0 kg K_2O hm~(-2)处理中最高。与浙贝1号相比,多籽贝中酶活性和物质含量受钾素的影响更大。结论适量施钾能显着增大浙贝母鳞茎的体积、鲜重和生物量,影响浙贝母鳞茎的钾素累积动态过程;施钾能提高浙贝母新鳞茎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但对浙贝1号的提高效果不如多籽贝,就整体动态变化而言,钾浓度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较为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适宜的施钾量能显着增加浙贝母鳞茎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提高鳞茎中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对鳞茎中的淀粉酶活性则有抑制作用。两个不同的浙贝母品种对钾素的敏感性不同,与浙贝1号相比,多籽贝对钾素更敏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鳞茎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任梓铭.基于气培体系的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宋建琴.浙贝母鳞茎发育响应钾浓度的生理机制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
[3].吕享.杜鹃兰假鳞茎串“分枝”发育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8
[4].张进忠,孙嘉曼,李朝生,韦莉萍,范燕萍.百合鳞茎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广西植物.2019
[5].王鹏程,李云,裴锋,杨振容,董朝晖.鳞茎繁育湖北贝母生长发育规律观察[J].浙江农业科学.2018
[6].李润根.龙牙百合生长发育及其鳞茎增重规律的探讨[J].种子.2017
[7].刘秀慧.大蒜鳞茎生长发育的观察和转录组特征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8].仇硕,唐凤鸾,夏科,李秀娟,赵志国.龙牙百合增殖培养及鳞茎生长发育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7
[9].赵健,赵志国,唐凤鸾,蒋庆鸿,龚庆芳.叁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白及幼苗假鳞茎生长发育的影响[J].广西植物.2017
[10].Yun,WU,Yi-ping,XIA,Jia-ping,ZHANG,Fang,DU,Lin,ZHANG.低浓度腐殖酸处理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百合离体小鳞茎膨大(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