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中继网络论文-袁毅

协同中继网络论文-袁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协同中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理层安全,协同中继网络,频谱共享,能量采集

协同中继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袁毅[1](2017)在《保障协同中继网络安全性的传输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传输速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移动端的使用场景也变得极其丰富。然而,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也因网络结构的复杂化而受到威胁,基于传统密钥体系的密码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信息安全性,但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迅猛发展,传统密码学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鉴于此,物理层安全研究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协同中继网络具有提升系统容量和增大信号覆盖等方面的优势,但因其网络结构复杂,存在多节点,且开放性强等特性,信息的安全传输容易受到威胁。物理层安全结合了无线信道的空间特性与时变特性,可以用于保障协同中继网络的信息安全传输。本文进行了基于瑞利信道下的认知协同中继网络安全研究、Nakagami信道下的认知协同中继网络安全研究和结合能量采集技术的协同中继网络安全研究。对于前两项研究,将协同中继网络与频谱共享技术相结合,中继通过机会式中继选择策略进行选择,文中推导了系统的正安全容量概率与安全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安全中断概率在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渐近情况。第叁项研究是将协同中继网络与无线能量采集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分配能量采集技术的安全传输协议,合理的使用全双工技术与协作干扰技术来保障信息安全传输,文中不仅推导了系统的安全吞吐量指标,并且根据安全可靠性折衷思想,推导了中断概率与窃听概率的表达式。分析推导的结果通过MATLAB平台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协同中继网络与频谱共享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可以看出,认知协同中继网络可以通过增大主用户干扰容忍峰值和扩大次级网络规模来提升安全性能;基于机会式中继选择的优势,可以通过增大中继个数来抵抗窃听;并且,过时信道状态信息对系统安全性能具有很不利的影响。在结合能量采集技术的协同中继网络安全研究中可以发现,系统安全吞吐量随时间分配因子的增大而先增后降,可以通过遍历搜索的方法找出时间分配因子的最优取值,进而指导实际系统的设计。(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7-05-16)

张振海[2](2016)在《认知协同中继网络混合频谱共享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频谱分配机制下,静态的频谱分配机制与动态的频谱利用方式之间的不匹配,使得有限的频谱资源越来越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无线通信需求。认知无线电的提出大大提高了无线频谱的利用效率,而协同中继传输方式的引入提高了衰落环境下信道容量和覆盖性能,从而使得认知协同中继网络成为时下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协作频谱共享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针对以不同的频谱共享方式(Underlay,Hybrid Underlay/Overlay)与授权系统共享频谱的认知双向中继网络,分别在干扰功率约束、最大中断概率约束场景下对其进行研究。相比于传统的正交转发协议,本文也对非正交译码转发这种新的中继转发协议对认知协同中继网络频谱效率的提升进行了探讨研究。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机会中继选择下认知中继网络的双向传输技术研究:双向传输相比于以往的单向传输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利用信道进行信息传输,从而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为此,在考虑了授权系统发射节点对认知系统传输干扰的基础上,本论文研究了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双向传输问题,定义了认知双向中继系统的中断概率,通过理论推导,分别给出了 Rayleigh衰落条件下系统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和其在高信噪比条件下的渐进表达式,同时也探究了网络中关键节点位置变化对系统中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认知双向中继系统只有在授权系统干扰固定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满分集增益M;随着授权系统对次级系统干扰功率的增大,认知系统中断性能不断恶化,可以通过增加中继的数目来弥补由于授权系统干扰而导致的系统中断性能损失;通过将中继节点部署在源节点间的对称位置上,认知系统能够获得更高的中断性能,这也表明在设计认知协同中继网络时关键节点的位置规划很有必要。2、中断概率约束下认知双向中继网络混合频谱共享研究:在认知中继网络中,由于服务请求的随机性,授权系统的传输活动往往是突发的,其对次级系统的干扰往往也是随机的。为此,本论文用一个两状态离散时间马尔可夫模型来描述授权系统的传输行为,对认知双向中继网络的混合频谱共享进行了研究。相比于以往的干扰功率约束,本论文采用了授权系统最大中断概率约束来保证授权系统的服务质量。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知,授权系统的发射节点对认知系统的干扰不能忽略,当其发射功率逐渐增大超过一定的阀值,认知系统的中断性能急剧恶化;在频谱使用率相对较低(≤0.1)的情况下,次级系统的中断性能受授权系统随机传输活动的影响最大;在同时考虑最大中断概率约束和峰值发射功率约束时,认知系统会出现“中断饱和”现象;授权系统与次级系统中断性能之间的折中关系仅仅维持在一定的门限之前,门限大小往往取决于认知系统传输功率限制。3、基于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的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研究:关于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研究中通过正交转发方式得到的高阶分集增益是以降低频谱效率为代价的,近年来提出的非正交转发这种新的中继转发方式能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还未在认知协同中继网络中研究过。为此,本论文研究了基于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的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理论推导了认知中继系统中断概率的近似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能够突破正交转发协议1/2的频谱效率上限,获得大于1/2传输效率的高阶分集增益;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下系统的中断性能随着中继数目的增大而改善,但是当中继个数增加到一定数目,这种改善趋势变缓慢;相比于传统的正交译码转发方式,基于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的认知中继系统能够获得更好的中断性能;随着译码信噪比门限的逐渐增大,系统正确译码的条件限制越来越苛刻,系统最终将退化为非协同模式。(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03-10)

张彭炜[3](2015)在《认知协同中继网络下的物理层安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无线网络对传输速率成百倍的需求增长与日益殆尽的频谱资源成为了一对急需解决的矛盾。认知无线电具备学习能力,能够通过频谱感知利用空闲频谱资源,大幅提高频谱利用率。因此,在传统的协同中继网络中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组成的认知协同中继网络既能可靠的传输信息,又能高效的利用无线频谱资源,是解决前面所述矛盾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信息可能会被未经授权的窃听者窃听而造成损失。与传统的物理层以上的加密方式相比,物理层安全具有计算量小、复杂度低等优点。因此,认知协同中继网络下的物理层安全性能分析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课题先研究了基于Underlay频谱共享场景下的多天线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中断性能,为后面的多天线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物理层安全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然后研究了多天线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物理层安全相关问题。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理想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很难获知,因此本论文还研究了在CSI非理想的情况下,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物理层安全相关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贡献如下:1、研究了多天线多用户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中断性能。为了获取多天线分集和多用户分集来对抗衰落,本论文研究采用多天线传输并存在多个认知用户的协同中继网络。在此基于存储转发(DF)协议的认知中继网络下,推导了系统中断概率的闭式表达式,并在高信噪比条件下通过推导系统的近似中断概率表达式来研究系统的分集度。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中断性能会随着天线数目和认知用户数目的增加而得到改善。同时,若认知发射机与中继天线数目为N,认知用户数目为L,则系统的分集度为N×min(N,L)。当天线数目小于认知用户的数目时,系统的分集度完全由天线数目决定,与认知用户数目无关;当天线数目大于等于认知用户数目时,系统的分集度由天线数目和认知用户数目共同决定。2、研究了多天线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物理层安全。在存在多个潜在窃听者的多天线认知协同中继网络下,本论文在瑞利衰落信道下给出了保密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和近似表达式,分析了系统的保密分集度,并进行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折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窃听者数目增加对系统保密中断性能造成的损失完全可以通过增加认知系统的发射、接收天线数目来弥补。增加天线数目还可以同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若认知发射机和中继的天线数目为N,则系统的保密分集度为N,即系统的保密分集度仅仅取决于天线数目,与窃听者数目无关,而保密阵列增益由天线数目和窃听者数目共同决定。换言之,窃听者的存在只会影响系统的保密中断性能,不会影响系统的分集性能。3、研究了认知协同中继网络在非理想CSI条件下的物理层安全。在实际情况中,授权系统与认知系统之间的理想信道状态信息很难获知,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本论文给出了认知协同中继网络在非理想CSI情况下的保密中断概率。研究表明,CSI的非理想会使得系统保密中断概率上升,但增加中继的数目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在相同信噪比条件下,随着中继数目的增加,CSI理想的情况和CSI非理想的情况下保密中断性能的差距越来越大。此外,该认知协同中继网络中第一跳链路CSI非理想对系统保密中断概率造成的影响比第二跳链路CSI非理想造成的影响大。同时,非理想CSI不会影响系统的分集度,只会造成保密中断性能的下降。(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12-01)

陈德川,王磊,杨炜伟,杨文东[4](2015)在《非可信中继网络中目的协同干扰方案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已有的非可信中继参与的目的协同干扰方案的性能,文章设计了新的目的协同干扰方案,即实现中继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功率的分配。文中推导了该方案下安全中断概率的闭式表达式。为最大化瞬时安全速率,求得了最优的功率分配因子和近似的最优功率分配因子,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方案下的渐进性能。理论分析表明在大信噪比的场景下,目的协同干扰可获得绝对的安全。最后,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时变增益相比固定增益的目的协同干扰方案可获得更优的安全中断性能,近似的最优功率分配因子可以替代最优的功率分配因子。(本文来源于《军事通信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王林,芮国胜,张洋[5](2015)在《协同通信中双向多中继网络的中断概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频率非选择性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研究了双向多中继协同通信系统的中断概率性能。首先基于模型的信号传输过程分析了系统的信道容量。然后根据单条链路接收信噪比的累积分布函数,推导了系统中断概率的闭合上界表达式;根据接收端采取最大比合并时的接收信噪比最大,计算了信噪比最大时的概率密度函数,推导了系统中断概率的闭合下界表达式。最后,结合具体的数值仿真对不同参数下的系统中断概率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结果,并且还表明了双向多中继模型的中断概率优于双向单中继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吴亚峰[6](2015)在《协同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用户对通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增加通信速率的同时保证系统安全性一直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协同中继技术具有提升系统容量、扩大信号可覆盖范围以及降低发射源功率等优势,该技术成为当代的研究热点,也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协同中继无线通信网络中更加开放的无线资源和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使得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物理层安全技术利用无线信道的空间特性,直接从物理层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现有文献对协同中继网络的安全性能分析时存在问题:在较为实际的协同中继通信场景中,各节点难以获得完全信道状态信息,加大安全传输方案设计难度;当前研究未同时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能全面而合理的评价系统性能。本文考虑更为现实的通信场景,设计了一种高效且低复杂度传输策略。首先,提出一种非可信中继系统模型,使用有限反馈技术在发送端仅知道部分合法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情况下进行通信。该模型通过在目的节点发送人工噪声干扰信息,并在接收时进行自干扰消除保证安全通信。其次,研究了放大转发非可信中继系统下物理层安全性能特性,并推导了相关安全性能指标的闭合表达式。再次,通过理论分析和Matlab仿真,分析了有限反馈技术对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得到了反馈比特数和发射天线数关于安全中断概率和接收中断概率的单调性。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同时兼顾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最优反馈比特数的自适应选择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有限反馈的非可信中继通信系统中,通过目的节点发送人工噪声干扰信息,系统获得正安全容量;随反馈比特数的增加,安全中断概率单调增加,系统安全性逐渐变差,接收中断概率单调减少,系统可靠性逐渐变好;对接收信干噪比设置合理阈值以选择适宜的反馈比特数,可以在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同时最大化系统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5-04-10)

龚艳君[7](2015)在《协同中继网络的高能效安全中继选择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几年来,蜂窝网络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增长。无线设备和服务的大量需求,导致无线通信技术的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量剧增。同时由于移动设备电池寿命非常有限,因此必须控制无线网络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由于无线媒介具有广播特性,使得保密信息在无线通信过程中极易被窃听。提高无线通信安全的传统方法是在网络层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但是由于智能设备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采用传统方法很难保证系统安全。因此能够利用无线信道特性来提高数字通信系统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可见,提高能源效率和物理层安全是下一代无线网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安全协同中继网络的高能效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方案,该方案能够同时满足通信可靠性和物理层安全的要求。针对AF和DF两种协作策略,推导了最小化系统总功耗的中继选择准则。我们还定义了可靠性和安全性中断概率(RSOP)作为系统性能的衡量指标,并且推导了本文所提AF和DF方案RSOP性能的闭合表达式。最后,通过Monte Carlo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案的能源有效性和RSOP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AF和DF两种高能效安全中继选择方案,从系统总功耗和RSOP性能两个角度都明显优于直接传输。(2)就物理层安全而言,本文AF和DF方案采用基于信噪比的约束条件比基于安全容量的约束条件要求更高,保障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3)对于本文提出的DF方案,只要使得源节点发送功率满足源节点到中继节点之间链路的可靠性要求,其采用最优中继选择准则和广义最优中继选择准则时的RSOP性能和本文提出的AF方案相同。(4)通过增加中继数目,可以大幅度提高本文AF和DF方案的能源效率和RSOP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5-04-10)

邢佳[8](2015)在《频谱共享下认知协同中继网络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认知无线电和协同通信技术的认知协同中继网络,在高效利用频谱资源的同时,还能通过协同中继传输来提高认知用户的抗衰落及覆盖性能。本论文针对以Underlay方式与授权系统共享同一频谱的认知协同中继网络,分别在信道状态信息(CSI)非理想、采用多天线正交空时块编码(OSTBC)传输、采用基于集群的多跳传输叁种场景下对其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非理想CSI下认知中继网络的研究:在Underlay频谱共享场景下,为限制认知用户(SU)对授权用户(PU)的干扰,认知系统需要获知SU与PU之间干扰链路的CSI。但在实际中,理想的CSI往往是不可获得的。为此,本论文研究了干扰链路CSI的非理想对授权系统及认知系统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分别在Ray leigh衰落及Nakagami-m衰落条件下,给出了授权用户干扰概率以及认知系统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当CSI非理想且不对认知用户采取功率控制机制时,授权用户的干扰概率始终为0.5,因此在非理想CSI下对认知用户采取更严格的功率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CSI的非理想虽然不影响认知系统的分集度,但会显着降低系统的中断性能,且第一跳干扰链路CSI非理想的影响比第二跳的影响大得多;可以通过增加中继的数目来弥补由于CSI非理想而导致的系统中断性能损失。2、采用OSTBC传输的多天线认知中继网络的研究:OSTBC是一种实现多天线分集的简单手段。本论文对采用多天线OSTBC传输的认知中继网络进行研究,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及其在高信噪比条件下的渐进表达式。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知,该多天线认知中继系统可以获得满分集增益;与单天线时的情形类似,在同时考虑峰值干扰功率约束和峰值发射功率约束时,认知系统会出现中断饱和现象;当峰值干扰功率约束或峰值发射功率约束很小时,天线数目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够改善认知系统的中断性能,而当峰值干扰功率约束和峰值发射功率约束足够大时,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加,认知系统的中断性能显着提高。3、基于集群的多跳认知中继网络的研究:多跳中继传输可以提高无线系统的覆盖性能。本论文研究了采用解码转发(DF)部分中继选择协议的基于集群的多跳认知中继网络。考虑到认知系统内部传输链路CSI的非理想,本论文推导了Nakagami-m衰落信道下认知系统精确的中断概率和误比特率(BER)以及高信噪比下的渐进中断概率。在高信噪比下的渐进分析表明,认知系统的分集度只取决于认知系统内部各传输链路衰落参数的最小者,而不受非理想CSI的影响。结果还表明,认知系统的传输链路比认知系统与授权用户之间的干扰链路对认知系统中断性能的影响更大;对于发射功率受到PU干扰功率约束限制的认知用户来说,增加中继跳数是一种提高其传输性能的有效手段;此外,增加每个集群内的可用中继数目也可以减轻CSI非理想带来的性能损失。(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3-13)

方涵[9](2012)在《协同无线中继网络编码的链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一代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IMT-Advanced)引入无线中继技术以扩展覆盖范围,同时也考虑利用协同中继技术获得空间分集增益,从而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数据的传输速率。为了解决中继传输中,中继链路需要占用额外的资源,无法保证中继传输的高频谱效率的问题,网络编码技术被提出以进一步提高IMT-Advanced系统的无线中继传输性能。网络编码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它要求中继节点不仅仅转发接收到的信息,而是进行相应的信号处理后再转发。将网络编码运用到无线中继网络中,结合其特性可以增大无线网络的吞吐量,减少中继转发数据包的次数,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在实际的无线环境下,由于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不可避免的造成各条无线链路都将存在传输误差。因此,在实际的衰落信道下,采用网络编码的中继系统距离多播系统理论容量界很远,甚至可能出现小于不采用网络编码的中继系统容量的情况。为了保证无线中继网络编码方案能够具有较好的性能增益且能够在实际无线中继系统中应用,本文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研究不同中继网络编码的物理层增强技术,以提高网络编码在无线中继环境下的链路传输性能。文章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适用于双向中继和多址接入中继两种应用场景的网络编码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本文介绍了基于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 AF)/译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 DF)的几种常用网络编码,并对比了各种方案的中断概率/误码率,评估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2、在双向中继场景中,为了提高网络编码映射的正确率,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天线中继的Sum-Difference网络编码映射方案,通过理论推导和编程仿真验证了通过新算法中继节点可有效提高网络编码映射的正确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AM)的简化映射方案,通过仿真验证简化算法可在保证算法性能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算法复杂度。3、在多址接入中继场景中,若中继对源端的信号判决有误,并将该错误信号重构为网络编码信号,则会引起错误扩散,导致目的节点性能的急剧下降。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互信息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案。中继节点在对源信号进行判决时,通过计算互信息来判断判决的可靠性。中继在转发网络编码信号的同时,转发互信息。为对比该方案的性能优势,论文将其与基于AF、DF、EF (Estimate-and-forward,估计转发)叁种转发方案的网络编码进行了对比,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新方案在各种信道条件下都能有效降低误码率。(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12-01)

张利[10](2012)在《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双向中继网络协同通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双向中继网络作为协同通信系统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网络模型,是当需要通信的两个节点之间距离较远或者信道质量较差的时候,加入中继节点辅助两个终端节点的信息传输。该模型目前已经被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目前的无线双向中继网络的数据交互方式中可以发现,这些方式都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降低了带宽利用率。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作为通信领域中的一项重大突破,改变了传统的存储转发的中继协同通信方式,在网络的中继节点处引入了对信息流的编解码操作,有效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在多播网络中,网络编码也可有效的利用所有的网络链接,实现均衡网络负载。本文围绕协同通信技术和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双向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广播策略,将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双向中继网络并引入自动重传请求协议(ARQ),提出能够显着提高系统吞吐量的网络编码协同方案和分组网络编码协同方案。2、针对采用网络编码后导致网络传输时延提高的缺陷,提出选择性重传网络编码协同方案,在提高吞吐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传输时延。此外,本文分别从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两方面对所提出方案的性能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11-20)

协同中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的频谱分配机制下,静态的频谱分配机制与动态的频谱利用方式之间的不匹配,使得有限的频谱资源越来越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无线通信需求。认知无线电的提出大大提高了无线频谱的利用效率,而协同中继传输方式的引入提高了衰落环境下信道容量和覆盖性能,从而使得认知协同中继网络成为时下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协作频谱共享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针对以不同的频谱共享方式(Underlay,Hybrid Underlay/Overlay)与授权系统共享频谱的认知双向中继网络,分别在干扰功率约束、最大中断概率约束场景下对其进行研究。相比于传统的正交转发协议,本文也对非正交译码转发这种新的中继转发协议对认知协同中继网络频谱效率的提升进行了探讨研究。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机会中继选择下认知中继网络的双向传输技术研究:双向传输相比于以往的单向传输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利用信道进行信息传输,从而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为此,在考虑了授权系统发射节点对认知系统传输干扰的基础上,本论文研究了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双向传输问题,定义了认知双向中继系统的中断概率,通过理论推导,分别给出了 Rayleigh衰落条件下系统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和其在高信噪比条件下的渐进表达式,同时也探究了网络中关键节点位置变化对系统中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认知双向中继系统只有在授权系统干扰固定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满分集增益M;随着授权系统对次级系统干扰功率的增大,认知系统中断性能不断恶化,可以通过增加中继的数目来弥补由于授权系统干扰而导致的系统中断性能损失;通过将中继节点部署在源节点间的对称位置上,认知系统能够获得更高的中断性能,这也表明在设计认知协同中继网络时关键节点的位置规划很有必要。2、中断概率约束下认知双向中继网络混合频谱共享研究:在认知中继网络中,由于服务请求的随机性,授权系统的传输活动往往是突发的,其对次级系统的干扰往往也是随机的。为此,本论文用一个两状态离散时间马尔可夫模型来描述授权系统的传输行为,对认知双向中继网络的混合频谱共享进行了研究。相比于以往的干扰功率约束,本论文采用了授权系统最大中断概率约束来保证授权系统的服务质量。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知,授权系统的发射节点对认知系统的干扰不能忽略,当其发射功率逐渐增大超过一定的阀值,认知系统的中断性能急剧恶化;在频谱使用率相对较低(≤0.1)的情况下,次级系统的中断性能受授权系统随机传输活动的影响最大;在同时考虑最大中断概率约束和峰值发射功率约束时,认知系统会出现“中断饱和”现象;授权系统与次级系统中断性能之间的折中关系仅仅维持在一定的门限之前,门限大小往往取决于认知系统传输功率限制。3、基于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的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研究:关于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的研究中通过正交转发方式得到的高阶分集增益是以降低频谱效率为代价的,近年来提出的非正交转发这种新的中继转发方式能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还未在认知协同中继网络中研究过。为此,本论文研究了基于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的认知协同中继网络,理论推导了认知中继系统中断概率的近似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能够突破正交转发协议1/2的频谱效率上限,获得大于1/2传输效率的高阶分集增益;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下系统的中断性能随着中继数目的增大而改善,但是当中继个数增加到一定数目,这种改善趋势变缓慢;相比于传统的正交译码转发方式,基于非正交译码转发协议的认知中继系统能够获得更好的中断性能;随着译码信噪比门限的逐渐增大,系统正确译码的条件限制越来越苛刻,系统最终将退化为非协同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同中继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袁毅.保障协同中继网络安全性的传输技术研究[D].华侨大学.2017

[2].张振海.认知协同中继网络混合频谱共享与性能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6

[3].张彭炜.认知协同中继网络下的物理层安全性能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5

[4].陈德川,王磊,杨炜伟,杨文东.非可信中继网络中目的协同干扰方案性能分析[J].军事通信技术.2015

[5].王林,芮国胜,张洋.协同通信中双向多中继网络的中断概率分析[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5

[6].吴亚峰.协同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与性能分析[D].华侨大学.2015

[7].龚艳君.协同中继网络的高能效安全中继选择方案[D].华侨大学.2015

[8].邢佳.频谱共享下认知协同中继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9].方涵.协同无线中继网络编码的链路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10].张利.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双向中继网络协同通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标签:;  ;  ;  ;  

协同中继网络论文-袁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