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松华坝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华坝流域,磷素释放,有效磷,含水量
松华坝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学,郭建芳,谢春琼,李巍[1](2012)在《松华坝流域土壤磷素释放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在松华坝的两条支流——冷水河和牧羊河沿岸采集土样并进行全磷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影响松华坝流域土壤中磷素释放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1)松华坝流域土壤中总磷含量在叁个采样时期总体呈下降趋势;(2)土壤磷素流失量与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越高,磷素流失量也越大;(3)土壤磷素释放与土壤含水量关系比较密切,土壤含水量越高,磷素释放风险越大。(本文来源于《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20)
李云驹,潘剑君,许建初,苏宇芳[2](2012)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松华坝流域水资源的相对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省滇池松华坝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探讨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河道径流和总氮的影响及对水资源变化的相对作用,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两者相对作用程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气候是流域内河道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63.1%~96.6%。土地利用对河道径流变化的影响整体上偏小,但是差异较大;在降雨减少或不变时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12.2%~36.9%,在降雨增加时贡献率为3.4%~5.2%。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来看,耕地减少和草地增加可增加河道径流量,反之则减少。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都是影响水体总氮变化的主要原因,贡献率分别为68.2%和68.5%,而两者对水体总氮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当总氮数量变化较大,或者减少量超过40%时,土地利用的贡献率比较大,而当总氮负荷增加或者减少幅度较小时,气候的贡献率比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和总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耕地面积与总氮变化显着正相关(r=0.814),草地面积与总氮变化显着负相关(r=-0.895),而林地面积与总氮变化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李云驹,许建初,潘剑君[3](2011)在《松华坝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和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和评估生态补偿效率一直是生态补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直接关系到生态补偿实施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本文以云南省滇池松华坝流域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对不同生态补偿措施的生态补偿标准、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补偿效率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依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法计算的生态补偿标准(2.69×104元/hm2)可以作为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依机会成本法计算的生态补偿标准因受市场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不宜直接作为确定补偿标准的依据。根据意愿调查法计算的补偿标准(1.28×104元/hm2)可直接作为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依据。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相结合有利于确定更为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还表明不同的生态补偿措施具有不同的生态补偿效率,在假定的生态补偿措施中,种植结构调整、坡地退耕还林、平地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补偿效率依次降低。研究也暗示在实施生态补偿中应重视生态补偿措施的选择和生态补偿效率的评估。(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1年12期)
李云驹[4](2011)在《松华坝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生态补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自然资源。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水量短缺、水源污染和洪涝灾害等水资源危机正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保护水资源己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要课题。水资源危机的本质是水资源管理问题,其解决方法必然是在对水资源规律理解基础上的管理方法研究。已有研究发现,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水资源的主要原因。而山地区域是水资源供应的重要源泉,其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使水资源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而更大程度地改变时空分布和自然属性。因此,在山地流域进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并分析和探讨山地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改善流域管理和应对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云南滇池的松华坝流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就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作用程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和经济收益探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松华坝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耕地和草地,其土地利用类型在时空尺度上发生着较大变化,整体趋势是林地增加(17.8%),耕地减少(11.9%)。1974-1992年间是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时期,其次是2002-2008时期,最后是1992-2002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阶段是2002-2008时期其次是1974-1992时期,最后是1992-2002时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的变化幅度最大(500%),其次是林地(33.5%)和草地(7.9%),而在变化速率上,草地的最大(1.8%/a),其次是耕地(1.3%/a)和林地(0.6%/a)。林地、耕地、草地叁者之间的转化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林地的增加大都来源于耕地的减少(124.4%~103.3%),而耕地的减少主要是转化为林地(62.7%~69.5%)和草地(20.8%~24.2%)。2)气候是流域内河道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63.1%-96.6%。土地利用对河道径流变化的影响整体上偏小,但是差异较大;在降雨减少或不变时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12.2%~36.9%,在降雨增加时贡献率为3.4%~5.2%。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来看,耕地减少草地增加可能会增加河道(?)流量,反之则减少,而小面积林地增加(6%)和河道(?)流变化的关系不明显。3)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23.46%)可能会通过减少流域蒸发量(4.8%,9.4%)和增加基流(14.1%,20.9%)来增加河道(?)流(4.4%和11.3%)。而退耕还林或者还草对于地表(?)流也有不同影响,还林减少地表(?)流10.3%,还草增加地表(?)流10.2%。退耕还林效果还跟流域林地的空间分布有关系,坡耕地(>5。)和平耕地(<5。)还林相比,会减少地表(?)流(8.2%),增加壤中流(9.8%)和河道(?)流(4.4%)。4)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都是影响水体总氮变化的主要原因,贡献率分别为68.5%和68.2%,而两者对水体总氮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当总氮数量有较大变化时,或者减少量超过40%时,土地利用的贡献率比较大,而当总氮负荷增加或者减小较少时,气候的贡献率比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和总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耕地、草地和总氮变化具有显着相关性(0.814,-0.895),而林地和总氮变化没有显着相关性。5)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水土保持措施可分别减少水体总氮的38.8%、10.0%和14.8%。从不同坡度的耕地还林效果来看,坡地(>5°)还林减少总氮的数量是平地(<5°)还林的1.7倍。对于不同的作物类型,化肥施用量高的作物(蔬菜)总氮排放要远远高于化肥施用量低的作物。6)松华坝流域的化肥投入占作物生产投入的39.7%,其中粮食作物的化肥投入比例(61.5%)高于经济作物(44.1%)。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区域之间化肥施用量差异较大。教育水平、收入指数、农业收入比重、单位面积劳动力、耕地面积、粪指数与农户氮肥和有机肥的施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2=0.02)。7)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法计算的生态补偿标准(23185元/hm2)可以作为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机会成本法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9118.5元/hm2~21646.1元/hm2)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意愿调查法可以作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依据。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相结合更有利于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8)在所有生态补偿措施中,平地退耕还林具有最高的补偿标准(13620元/hm2),其次是坡地退耕还林(10110元/hm2)、水土保持(3000元/hm2),种植结构调整不仅不需要补偿,反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6735元/hm2):而就生态补偿效率来看种植结构调整最高,其次是坡地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平地退耕还林。创新点1)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地流域全面探讨了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变化的作用程度,并把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到生态补偿的研究中。2)对此分析了流域不同坡度耕地退耕还林对河道径流和总氮的影响,并讨论了两种措施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效率。(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3-01)
何承刚,冯彦,李运刚[5](2009)在《松华坝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USLE模型作为识别松华坝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的方法,利用DEM、土地利用、降雨和土壤类型数据库计算出USLE模型中的各影响因子及年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在牧羊河、冷水河和松华坝水库集水区中,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牧羊河集水区,占其控制面积的1.61%;而在冷水河与松华坝水库集水区所占比例则较小,分别占其控制面积的0.39%和0.19%。在松华坝流域的水质治理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关键源区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措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28期)
谢中伟[6](2009)在《松华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昆明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松华坝水库所在流域为研究区域,研究目的是为了识别流域农村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进而有重点分层次的治理农村非点源污染,确保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首先,综合多种关键源区识别方法,并结合流域实际,提出本文的识别方法:在污染指数法的框架内选用相关模型计算识别因子,估算流域非点源污染氮磷产生的潜在分布,然后在量化产生潜力的基础上引入迁移因子,从而识别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的关键源区。本文计算方法的潜力因子包括溶解态污染物潜力因子、颗粒态污染物潜力因子和居民生活及畜禽养殖污染潜力因子;迁移因子主要是距离受纳水体的远近。溶解态污染物产生潜力因子采用SCS模型和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浓度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颗粒态污染物产生潜力因子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流域内不同土壤类型氮磷本底含量值相乘获得;居民生活和畜禽养殖污染潜力则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局部平均排污系数法计算。叁类污染产生潜力量累加即可获得流域非点源氮磷产生潜在分布图。迁移因子的选择主要考虑了河道以最终受纳水体空间位置,采用潜在污染源与河道及最终受纳水体之间的距离进行分析,识别入库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情况。其次,从量化的角度分析流域内农业非点源污染氮磷流失的负荷-面积关系,结果显示占流域面积约30%的区域贡献了70%左右的负荷,这部分约30%的区域即为流域的农业非点源关键源区。最后,分析了松华坝流域的关键源区污染特征。氮素和磷素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主要分布在松华坝水库及冷水河下游沿岸,两者的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33.4%和27.2%;关键源区贡献的污染负荷分别是71.7%和67.4%。影响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影响磷元素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磷肥过量施用和农村居民生活和畜禽养殖。氮磷关键源区内主要用地类型均为耕地和人工林地,但是负荷强度不同,源区内村庄磷素的污染负荷强度远远大于氮素。(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20)
刘婷婷[7](2008)在《基于GIS的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信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家十分重视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问题,已将其列入《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发展计划当中。国内外众多实践将GIS技术广泛用于污染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灾害评估、区域环境规划等众多领域,GIS已成为环境管理的有效决策支持工具。应用GIS技术,可以将水环境领域中许多复杂多变的数据与空间位置相联系,将与水环境相关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更新,可以清晰地反映污染物来源、污染物的分布和污染程度。应用GIS与水环境模型相结合,可以合理地分析污染物排放的分布情况,计算污染负荷量及水环境容量,预测水中污染物分布,有助于污染源排放——水体污染物的一定响应的关系的分析,并实现水环境问题的空间可视化表达,为水环境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另外,同现代化的数据采集、传输方式相结合,研究和开发基于GIS的应用系统,利于集中规范的管理数据,并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该水环境管理和监督的效率,促进流域水环境信息化建设。本研究以云南省松华坝流域为对象,应用GIS组件开发技术,开发了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在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水环境管理决策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用户需求、数据需求和系统数据流程。参照有关的研究方法,选取适应总量控制定量计算需要的污染负荷统计模型和水质模型对松华坝流域重点污染控制因子的污染负荷量和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遵守软件工程方法,设计松华坝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建立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环境信息数据库系统,最后实现系统的功能,并使系统得到应用。从功能完整性角度,本系统满足了数据管理、污染负荷模型计算、水环境容量计算、模拟可视化多方面管理和决策需要;从功能实现角度,本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型计算满足管理和规划的决策需要,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区域水环境监督和管理效率,促进了松华坝流域的水环境信息化建设。(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5-01)
刘婷婷,史明昌,戴丽[8](2008)在《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以云南松华坝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将对当地水环境信息化建设和业务部门工作效率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决策提供必要依据。文章对信息采集、传输、主要技术和系统总体结构做了研究.介绍了系统功能和实现方法。系统本着低成本、开发简单、快捷、方便的原则,采用可视化开发工具、GIS组件、Access数据库集成模式,开发C/S结构的应用系统。系统实现了基本GIS功能、信息管理、水质模拟、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源分析等功能,满足当前业务数据分析管理需要,达到了一定辅助决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信息化》期刊2008年02期)
高嵩[9](2001)在《从松华坝流域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谈引水济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昆明市流域内可供水源的水资源量 ,以现状唯一可挖潜的水源———松华坝流域水源的可供水量分析入手 ,提出加大供水能力的不同措施与方法 ,分析最大可开发利用量 .根据昆明市用水量预测 ,通过水量平衡 ,认为本区水资源开发已不能满足昆明市经济发展需要 ,必须通过流域外调水来解决昆明市的用水问题 ,并提出在“引水济昆工程”实施之前缓解昆明市供水不足的一些对策与措施(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01年04期)
松华坝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云南省滇池松华坝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探讨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河道径流和总氮的影响及对水资源变化的相对作用,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两者相对作用程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气候是流域内河道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63.1%~96.6%。土地利用对河道径流变化的影响整体上偏小,但是差异较大;在降雨减少或不变时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12.2%~36.9%,在降雨增加时贡献率为3.4%~5.2%。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来看,耕地减少和草地增加可增加河道径流量,反之则减少。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都是影响水体总氮变化的主要原因,贡献率分别为68.2%和68.5%,而两者对水体总氮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当总氮数量变化较大,或者减少量超过40%时,土地利用的贡献率比较大,而当总氮负荷增加或者减少幅度较小时,气候的贡献率比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和总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耕地面积与总氮变化显着正相关(r=0.814),草地面积与总氮变化显着负相关(r=-0.895),而林地面积与总氮变化相关性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华坝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成学,郭建芳,谢春琼,李巍.松华坝流域土壤磷素释放影响因素研究[C].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2
[2].李云驹,潘剑君,许建初,苏宇芳.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松华坝流域水资源的相对作用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
[3].李云驹,许建初,潘剑君.松华坝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和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2011
[4].李云驹.松华坝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5].何承刚,冯彦,李运刚.松华坝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J].安徽农业科学.2009
[6].谢中伟.松华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D].云南师范大学.2009
[7].刘婷婷.基于GIS的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信息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8].刘婷婷,史明昌,戴丽.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以云南松华坝流域为例[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8
[9].高嵩.从松华坝流域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谈引水济昆[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