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代小说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韩小说,古代小说理论,异同比较
古代小说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洪永权[1](2019)在《关于中韩古代小说理论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韩两国的古代文化交流较为密切,在古代小说理论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文章主要以朝鲜李朝时期和中国明清时期的古代小说理论进行对比,探讨中韩古代小说理论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方法,以相关作品或文学评论为依据,增强文章论述的说服力。(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0期)
李桂奎[2](2018)在《寻意觅趣: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不仅实现了理论的体系化,而且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008年首次出版的祁志祥主持的"十一五"普通高校国家级指南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系中国古代文论系统化、学科化的标志性事件。全书分文学观念论、创作过程论、文论方法论叁个部分,建构了以表情达意为主的民族文论体系。2018年,该书得以修订出版,又在原着的基础上增补了各门文学理论发展演变的内容。以下发表的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即为这一研究的新成果。文学是用文字状物叙事、言志抒情的体裁。如果说西方文学侧重于状物叙事,诞生了古代的模仿理论和现代叙事理论;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则侧重于言志抒情,形成了表现主体的文学理论。所谓"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挚虞);"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张戒);即使写史,也要"寓主意于客位","有表微意在"(刘熙载)。中国古代诗词通过写景咏物来言志抒情,景语只是情语,咏物即是言志;中国古代戏剧、小说通过写人叙事来寄托讽谏、醒世明世,人和事只是表达、寄托作者主体思想情感的手段或道具。所以,"文以意为主"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万变不离的旨归;"言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词一以贯之的旋律;而寓意劝谏、醒世明世,则是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世代不休的主题。紧扣这一主题,以下诸文展开了各门文论历史脉络及其时代特征的追寻与剖析,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演进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叶春霞[3](2013)在《二十世纪古代小说理论关于“体”的着作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内容上来看,有关小说理论的着作可以分为"体"和"用"两个方面。本文着重从有关"体"的着作展开讨论,将"体"的着作做一简单梳理和粗评。(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3年08期)
何毅,张恩普[4](2012)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两种“貌离神合”的创作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有两种创作观念:一种是"认真地证明神迹"("发明神道之不诬"),另一种是"调谑中隐含真意"("为戏")。文章指出二者看似相反,实则却有相同的核心价值——创作态度的真实与真诚。而这两种创作观念及由此生成的创作方式却长期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以至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几乎成为绝响。文章在为它们正名的同时,也说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自身的价值:它不应仅被视为文学理论史研究的素材,它还具有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2年10期)
王齐洲[5](2012)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的新探索——简评陈卫星《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虽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大家把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和晚清西学东渐思潮下的新小说理论方面,而对于在中国古代小说家族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文言小说及其相关理论,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其(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非云华[6](2011)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理论中的“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以"味"论诗历史久远,先秦时论味,通过概念间的类比,以味论政,逐步建立起了"味"与美的联系。魏晋以来,文学观念开始独立,钟嵘赋予"诗味"丰富的情感内容和生动的形式美感特征,司空图则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揭示诗歌的深层意蕴,使"味"这一范(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1年02期)
陈丽媛[7](2010)在《认同与超越——论胡应麟小说理论对古代小说概念厘清的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应麟的小说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已经触及到了小说文体的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新变意义。对古代小说概念的精细化和文体的独立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小说观念是建立在他对小说文体独立性的充分尊重及对小说文体的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黄书泉[8](2010)在《重建中国小说理论资源——试论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的现代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小说这一古老的艺术类型在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学上的巨大嬗变,有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多方面因素,但就艺术上来说,其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西方现代小说和小说叙事理论的影响。西方现代小(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创作》期刊2010年01期)
秦川[9](2008)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是伴随着小说的产生而出现的,但其"理论"的概念及其具体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而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及其理论的研究上,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更为客观科学意义的角度来说,却有些美中不足。诸如"史统散而小说兴"的命题问题、古代小说的"劝惩教化"问题以及何为古代小说文体的本干和正宗问题等等,或是批评过于偏激,或是根本就没有触及,致使研究的结果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较为客观的分析,提出质疑并作更为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杨学民[10](2008)在《古代文气论的现代性转换——汪曾祺小说理论散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将古代文气论进行了现代性转换,建构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小说理论体系。小说创作就是行"气"过程。小说的结构是内在的节奏,受制于文气。小说的人物要神全气足,意境要气韵生动。语言是小说的本体。(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古代小说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不仅实现了理论的体系化,而且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008年首次出版的祁志祥主持的"十一五"普通高校国家级指南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系中国古代文论系统化、学科化的标志性事件。全书分文学观念论、创作过程论、文论方法论叁个部分,建构了以表情达意为主的民族文论体系。2018年,该书得以修订出版,又在原着的基础上增补了各门文学理论发展演变的内容。以下发表的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即为这一研究的新成果。文学是用文字状物叙事、言志抒情的体裁。如果说西方文学侧重于状物叙事,诞生了古代的模仿理论和现代叙事理论;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则侧重于言志抒情,形成了表现主体的文学理论。所谓"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挚虞);"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张戒);即使写史,也要"寓主意于客位","有表微意在"(刘熙载)。中国古代诗词通过写景咏物来言志抒情,景语只是情语,咏物即是言志;中国古代戏剧、小说通过写人叙事来寄托讽谏、醒世明世,人和事只是表达、寄托作者主体思想情感的手段或道具。所以,"文以意为主"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万变不离的旨归;"言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词一以贯之的旋律;而寓意劝谏、醒世明世,则是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世代不休的主题。紧扣这一主题,以下诸文展开了各门文论历史脉络及其时代特征的追寻与剖析,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演进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代小说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洪永权.关于中韩古代小说理论的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2019
[2].李桂奎.寻意觅趣: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历史演变[J].河北学刊.2018
[3].叶春霞.二十世纪古代小说理论关于“体”的着作概述[J].南方论刊.2013
[4].何毅,张恩普.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两种“貌离神合”的创作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12
[5].王齐洲.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的新探索——简评陈卫星《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2
[6].非云华.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理论中的“味”[J].长城.2011
[7].陈丽媛.认同与超越——论胡应麟小说理论对古代小说概念厘清的重要作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黄书泉.重建中国小说理论资源——试论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的现代转换[J].理论与创作.2010
[9].秦川.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0].杨学民.古代文气论的现代性转换——汪曾祺小说理论散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