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万千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深入,而对风景园林生态学的研究也逐步完善,并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提出海绵城市新理念至今,一直广受人们关注,基于这一理念建设的城市会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同时,还能在下雨时发挥吸水、储水以及净水等功能,从而合理利用所存储的水,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市内涝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看,部分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但是在强降雨情况的影响下,城市还会出现严重的内涝情况,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的目的,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通过降低影响开发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但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风景园林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用地紧张、园林建设需求量过大等等,所以,风景园林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将海绵城市的建设作为基础,落实立体绿化建设措施,积极开展土壤改良工程,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
1.海绵城市理论内涵
水生态和水环境之间存在的联系,主要是指较为复杂化的生态问题,其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实际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解决城市中的水资源,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依据水体和河道自身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不可以在基础上解决问题的存在。水生态系统出现失调的情况是导致水生态系统出现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从水生态系统进行,制定有效的改善系统方案,对水生态系统的能力和构成进行整合,改善传统意义上城市雨水管理的工作,摒弃以往治标不治本的工作方案,依据构建雨水花园或是植草沟等生态方案,从而实现调整城市水资源排放的目标,对于存在的径流问题,可以依据获取场地源头的方案进行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据应用调蓄净化的方案,和回收应用来解决径流雨水存在的综合问题,以此在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安全排放问题,从而降低城市出现洪涝问题的概率,减少城市径流污染的影响变化,从基础上解决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形态。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
2.1、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中风景园林道路的规划方法主要有道路的景观绿化以及人行道雨水排放等。其中针对城市道路的景观绿化,对于道路的本凹陷绿地,其主要有将路面雨水径流到城市绿化带的作用,以此形成一个绿色的存储系统,来降低降雨入渗和净化。对于城市道路渗透便道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道路的雨水渗透功能,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城市道路的路面污染比较严重,就得要充分的重视是否要应用到渗透路面之中。另外,对于城市道路人行道的路面雨水径流消化,一般都应用的是LID树池型的方式。与此同时,在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渗透路面主要就是利用各类技术来改变成为可渗透的路面,其实质上就是一类直接性的降低地表径流的措施,应用渗透路面可以有效的环节现如今的雨水环境,从根本之上来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主要有水泥砖块以及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渗透材料的应用研究。
2.2园林自然排水系统设计
针对园林之中的自然排水系统设计,主要就是在现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之上,在路面之上铺设集水管,进而将其直接性的排入到河流或湖泊之中,但是依照地下水来技术的补充并保留雨水、土壤以及植物。其中主要涵盖: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在这自重,植物的抗涝性可以显著的强化过滤与雨水的渗透。
2.3、公园建筑物的规划设计
雨水花园主要就是在浅凹陷种植灌木、花木和其它工程措施植物之中区域,雨水花园则是注重应用土壤以及植物,保障于雨水的渗透,从根本之上来降低径流量。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之中,雨水花园就是要把雨水管理系统以及城市景观设计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雨水的问题,还达到了美化环境的目的。
2.4、人工湿地的规划设计
自然湿地保护和人工湿地的建设,这是在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湿地是由初级净化槽(没有雨水渗后的第一步净化)以及二次净化池(主要是通过雨水排放排出,在进一步净化土壤入渗雨水)。在一级净化池与二级净化池、二级净化池和清水池之间连接水泵。
3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规划中的实例分析
位于柏林的波茨坦广场承载着东、西柏林分裂而遗留的历史创伤,由戴水道设计。广场建设中,水面用地占总面积的19%,可收纳周边屋面和地面雨水约1.5万m3,以水作为设计主题能够营造出的所有可能性捕获了人们的想象力;以雨水作为如厕冲水和灌溉绿色空间的建议符合生态需求。另外,这样的设计提供了建造阶段不降低地下水位、且能够适当收集建筑体滑落雨水、填充附近运河的可行性。
玛琳黛德丽广场水体是波茨坦广场设计的亮点,水体自主体部分向流动阶梯滑行,在此处创造出具有韵律感的波形结构,之后毗邻广场,水体从两侧缓缓移动穿过线形水阶,清晰地与建筑体形态呼应。最终,水流进入一个狭窄的水渠。这一设计的实施使水质保持很好,对于降雨也具备一定的缓冲能力,同时能够节约建筑物内部的净水消耗量。用设计语言来讲,这一处具有城市水敏特征的设计赋予了波茨坦广场开放空间独特的魅力。
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设计研究的一大突破,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它通过利用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地上和地下相结合、人工和自然相结合,解决了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起到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相关建设的分析,借以提醒在园林规划中应秉承节水优先、系统整治的原则,着力建设集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于一体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
[2]张韬.浅析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6)
[3]何东进,洪伟,胡海清.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4]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