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谈论文-张琦

日内瓦会谈论文-张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内瓦会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永康,招商引资政策,国防科技工业,热点城市

日内瓦会谈论文文献综述

张琦[1](2017)在《王永康率团访问瑞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瑞士日内瓦讯(特派 张琦)9月5日到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率领西安市代表团,对瑞士进行访问。在国际名城日内瓦市,王永康和市长雷米·巴卡尼进行会谈。王永康介绍了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招商引资政策环境等。他说,西安和日内瓦距离遥远,但多(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17-09-08)

张飞[2](2016)在《卡特时期美国中东和谈政策研究—从日内瓦会议到戴维营首脑会谈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卡特时期美国中东和谈政策为研究对象,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从卡特上台到戴维营协议签订这段时间内美国中东和谈政策制定与演变的过程。在卡特成为总统之前,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就成了他的主要兴趣之一。因此,卡特上台之初就高度重视中东和谈问题。甚至在卡特总统就任前夕,卡特和万斯就已经计划万斯在1977年2月出访中东,作为万斯以国务卿访问的第一站。上台后,卡特摒弃了他的前任尼克松与基辛格运作的逐步外交,转而制定以在各方之间实现全面和平协议为路径的中东政策。通过国务卿万斯的两次中东访问和中东领导人访美等沟通,美国认为自己找到了全面解决中东和平问题的方案。美国基于与中东各国的双边会谈,逐步确立了能够拉进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双方立场的一份包含基本原则与共同关切的谈判草案和包含预备会议在内的谈判程序性方案,准备与苏联共同主持重启日内瓦会议。然而,随后的事实表明美国在中东各国的矛盾与分歧问题上过于乐观了,此外也忽视了美国国内与以色列对于苏联的担忧。1977年10月1日,美国和苏联发表联合公报,宣布美苏将共同主持即将召开的中东问题日内瓦会议。这一事件直接转变了美国人和以色列对于卡特政府中东政策的态度。美国人担忧卡特正在采取激进的方式推进日内瓦会议,甚至不惜允许苏联扩大它在中东的影响力,以色列人则担忧这个联合公报未来很可能被作为联合国242决议的补充,这样一来,巴勒斯坦问题就不在只是难民问题。双重压力之下,卡特政府不得不改变既定政策,与以色列妥协。最终同意与以色列发表一份各自表达立场,强调一致性的联合声明。在这一事件之后,中东和谈问题就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美国和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空间大大缩小了,美国开始单方面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彼此间的不信任也进一步加深,美国想要实现自身的政策目标,将不得不更深层次地卷入中东事务当中。在东东和平进程陷入困局后,卡特的“盟友”萨达特宣布将出访以色列。萨达特的耶路撒冷之行是阿以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却没能直接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一方面继续推动日内瓦会议的重启,另一方面也在协调埃以双边和谈。最终,当日内瓦会议遥遥无期,而埃及和以色列双方的谈判在利兹堡会谈之后也濒临破裂时,美国打出了自己的牌—戴维营会谈。最终一举促成了戴维营协议的诞生。1978年9月17日,戴维营协议的签订是卡特中东和谈政策的巨大成功,却与他最初的政策方向相去甚远。从卡特上台到戴维营协议签订这段不长的时间里,美国的中东和谈政策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因此,研究其中的动因将是本文的研究关注点。本文还将研究一些关键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决策者制定政策的背景和政策结果;阿以双方以及随后的埃以双方的谈判分歧如何让双方错失缔造和平的良机,美国又是如何把握时机让埃以双方在戴维营达成协议的。戴维营协议的签订成为了中东和平进程的转折。就协议达成的过程而言,不论是协议的支持者还是批评者(认为协议没有实现全面和平),大多承认美国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卡特政府的成功表明,一项成功的战略既取决于对客观因素的把握,也需要根据进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修正,还有赖于战略执行者的认知与独特品质。本文认为,卡特对于局势的判断、他自身的信念与政策风格以及他与埃以双方的关系主导了美国中东和谈政策的制定。卡特政府中东和谈政策的演变,体现了政策进程的复杂性和政治性,也体现了卡特政府中东和谈政策的独特性。戴维营会议是建立在基辛格穿梭外交基础上的一种成功的大国调停新模式。卡特政府的政策从早期的综合性战略向戴维营会议的转变,体现了美国的战略洞察力以及灵活的战略手段。分析这一过程为我们研究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如何综合运用国际、国内条件获取战略成功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22)

荣正通,胡礼忠[3](2014)在《中美日内瓦会谈与钱学森回国》一文中研究指出1954—1955年,处于相互隔绝和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进行了叁个阶段的外交谈判,最终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从两国解密的外交档案来看,着名火箭专家钱学森的回国问题是当时中美在平民回国问题上外交博弈的焦点。经过多次试探,中美双方在会谈中逐渐形成了等价交换的默契。钱学森的顺利回国是中方在中美日内瓦会谈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际论坛》期刊2014年03期)

陈效卫,李博雅,刘歌[4](2014)在《力图最小代价稳定乌克兰局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导致11人死亡的乌政府军“反恐行动”,乌政府称,乌有责任采取“一切必需措施”平息东部地区局势,维护国家和平。俄罗斯总统普京15日在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通话中认为,乌军事行动令人难以接受,同时呼吁联合国和国际社会予以谴责。普京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通话时(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4-04-17)

王钰深[5](2013)在《伊核谈判“加时赛”仍未见分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布鲁塞尔11月10日电(驻欧王钰深)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谈判7日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原定8日结束,却意外进入“加时赛”,延长一天。然而经过3天紧张讨论,会议最终无果而终,并定于20日继续进行。 下轮会谈含金量降低 在10日清晨,核(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3-11-11)

孙华[6](2013)在《伊核谈判:十年僵局今朝或被打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德黑兰11月8日专电(驻德黑兰首席孙华)伊朗同“5+1”六国的日内瓦第二轮核谈判8日进入第二天。分析认为,僵持了十多年的伊朗核问题有可能在此次核谈中取得进展。 伊朗称“一年内解决问题” 此次日内瓦谈判是“温和派”总统鲁哈尼就任(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3-11-09)

徐琳[7](2013)在《伊核问题曙光初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期两天的新一轮伊朗核问题谈判10月16日在日内瓦落下帷幕。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历史性地达成共同声明,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2008年7月以来,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先后在日内瓦、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莫斯科以及阿拉木图等地举行多轮对话,但由于双方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3-10-18)

于毅[8](2013)在《叙危机日内瓦会谈无果而终》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国-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别代表卜拉希米11日在日内瓦与俄罗斯副外长波格丹诺夫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举行了会谈,但未能就解决叙危机达成协议。 据报道,叙反对派将于近期提出包括9点内容的“权力过渡计划”。之前叙利亚总统在6日提出了一项分叁阶段(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3-01-13)

贺艳青[9](2011)在《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实现——兼论1955年前后的中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54年底到1955年初筹备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期间,苏联在国际场合对美国施加压力,加上中国的主动争取,美国终于同意进行中美大使级会谈。随后,在实现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过程中,中国同苏联密切配合:首先是希望使会谈同四国政府首脑会议相呼应,促使美国讨论台湾局势等问题;在无法实现这一目的时,中国又根据形势调整了会谈策略,试图以缓和的姿态争取同美国讨论台湾局势等问题。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终于得以实现。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中苏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配合和团结协作,同时也可以看出中苏关系利益的不一致。(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金良祥[10](2010)在《是谈判还是聋子的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轮伊核问题的会谈已经如期于12月6日在日内瓦举行。然而,美伊之间的根本分歧依然如旧,此番会谈很可能仍将是一次“聋子的对话”。   对于美国来说,伊朗的核活动有着极为复杂的国际政治内涵,包括对不扩散体制的挑战,以及对美国所主导的中东地区安全秩(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0-12-07)

日内瓦会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卡特时期美国中东和谈政策为研究对象,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从卡特上台到戴维营协议签订这段时间内美国中东和谈政策制定与演变的过程。在卡特成为总统之前,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就成了他的主要兴趣之一。因此,卡特上台之初就高度重视中东和谈问题。甚至在卡特总统就任前夕,卡特和万斯就已经计划万斯在1977年2月出访中东,作为万斯以国务卿访问的第一站。上台后,卡特摒弃了他的前任尼克松与基辛格运作的逐步外交,转而制定以在各方之间实现全面和平协议为路径的中东政策。通过国务卿万斯的两次中东访问和中东领导人访美等沟通,美国认为自己找到了全面解决中东和平问题的方案。美国基于与中东各国的双边会谈,逐步确立了能够拉进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双方立场的一份包含基本原则与共同关切的谈判草案和包含预备会议在内的谈判程序性方案,准备与苏联共同主持重启日内瓦会议。然而,随后的事实表明美国在中东各国的矛盾与分歧问题上过于乐观了,此外也忽视了美国国内与以色列对于苏联的担忧。1977年10月1日,美国和苏联发表联合公报,宣布美苏将共同主持即将召开的中东问题日内瓦会议。这一事件直接转变了美国人和以色列对于卡特政府中东政策的态度。美国人担忧卡特正在采取激进的方式推进日内瓦会议,甚至不惜允许苏联扩大它在中东的影响力,以色列人则担忧这个联合公报未来很可能被作为联合国242决议的补充,这样一来,巴勒斯坦问题就不在只是难民问题。双重压力之下,卡特政府不得不改变既定政策,与以色列妥协。最终同意与以色列发表一份各自表达立场,强调一致性的联合声明。在这一事件之后,中东和谈问题就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美国和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空间大大缩小了,美国开始单方面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彼此间的不信任也进一步加深,美国想要实现自身的政策目标,将不得不更深层次地卷入中东事务当中。在东东和平进程陷入困局后,卡特的“盟友”萨达特宣布将出访以色列。萨达特的耶路撒冷之行是阿以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却没能直接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一方面继续推动日内瓦会议的重启,另一方面也在协调埃以双边和谈。最终,当日内瓦会议遥遥无期,而埃及和以色列双方的谈判在利兹堡会谈之后也濒临破裂时,美国打出了自己的牌—戴维营会谈。最终一举促成了戴维营协议的诞生。1978年9月17日,戴维营协议的签订是卡特中东和谈政策的巨大成功,却与他最初的政策方向相去甚远。从卡特上台到戴维营协议签订这段不长的时间里,美国的中东和谈政策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因此,研究其中的动因将是本文的研究关注点。本文还将研究一些关键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决策者制定政策的背景和政策结果;阿以双方以及随后的埃以双方的谈判分歧如何让双方错失缔造和平的良机,美国又是如何把握时机让埃以双方在戴维营达成协议的。戴维营协议的签订成为了中东和平进程的转折。就协议达成的过程而言,不论是协议的支持者还是批评者(认为协议没有实现全面和平),大多承认美国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卡特政府的成功表明,一项成功的战略既取决于对客观因素的把握,也需要根据进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修正,还有赖于战略执行者的认知与独特品质。本文认为,卡特对于局势的判断、他自身的信念与政策风格以及他与埃以双方的关系主导了美国中东和谈政策的制定。卡特政府中东和谈政策的演变,体现了政策进程的复杂性和政治性,也体现了卡特政府中东和谈政策的独特性。戴维营会议是建立在基辛格穿梭外交基础上的一种成功的大国调停新模式。卡特政府的政策从早期的综合性战略向戴维营会议的转变,体现了美国的战略洞察力以及灵活的战略手段。分析这一过程为我们研究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如何综合运用国际、国内条件获取战略成功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内瓦会谈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琦.王永康率团访问瑞士[N].西安日报.2017

[2].张飞.卡特时期美国中东和谈政策研究—从日内瓦会议到戴维营首脑会谈的转变[D].南京大学.2016

[3].荣正通,胡礼忠.中美日内瓦会谈与钱学森回国[J].国际论坛.2014

[4].陈效卫,李博雅,刘歌.力图最小代价稳定乌克兰局势[N].人民日报.2014

[5].王钰深.伊核谈判“加时赛”仍未见分晓[N].解放日报.2013

[6].孙华.伊核谈判:十年僵局今朝或被打破[N].文汇报.2013

[7].徐琳.伊核问题曙光初现[N].解放军报.2013

[8].于毅.叙危机日内瓦会谈无果而终[N].光明日报.2013

[9].贺艳青.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实现——兼论1955年前后的中苏关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10].金良祥.是谈判还是聋子的对话?[N].文汇报.2010

标签:;  ;  ;  ;  

日内瓦会谈论文-张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