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锴(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潍坊262200)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应该根据职专学生的现状,语文课程应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有所侧重。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用性职业综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后简称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这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专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1.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要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2.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之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可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如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
三、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1.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职专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3.学生的脑动起来。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突破。
四、教学评价应淡化分数,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根据目前职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我们应强化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简化知识理论的考查,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的量化。笔者曾在所教班中尝试过这样的考查方法:把考查内容分为四块,即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口头交际、专业有关文体写作活动,并分阶段进行考查。在学期中进行口头交际的考查,在期中进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的测试,然后期末进行一次和专业有关的文体写作,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结合专业,考查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应该根据职专学生的现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这样才能为学生接受、让家长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