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民运动论文-樊启俭,李世立

新国民运动论文-樊启俭,李世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国民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汾阳县,新国民运动,自卫团,抗日根据地

新国民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樊启俭,李世立[1](2015)在《日军在汾阳县推行“新国民运动”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1942年11月至1943年初,随着日军在中国国内及太平洋、东南亚地区战事的失利,迫使侵汾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一齐进攻的“总力战”改变为“保民、养民、教民”的“新国民运动”,成立了“新国民运动实施委员会”,建立了“维持会”和“自卫团(本文来源于《吕梁日报》期刊2015-11-07)

曾德刚[2](2008)在《北京“新国民运动”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为了把中国变为其稳定后方和物资供应地,授意汪伪政权及各地的伪政权配合日本的大东亚战争进行经济掠夺、军事清剿和思想奴化。汪伪中央政权也正要利用这次机会扩展中央政府的权力,改造"党"和"政府",遂在沦陷区大张旗鼓地展开了"新国民运动"。简述在华北政务委员会的中心城市北京进行的"新国民运动"。(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谢晓鹏[3](2007)在《汪伪的“新国民运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后期,汪伪政府曾推行过一场所谓的“新国民运动”,直至汪伪政权垮台,该运动才收场。其实质是汪伪政府为维护统治秩序、配合日军行动而奴化国民的运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杏春,常省桥,丛岩才,纪昆,宫洁民[4](2005)在《血与火的悲壮档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国民运动”是汉奸汪精卫于1941年11月11日在汪伪四中全会上提出的。该会的宣言称“新国民运动就是使人人认定和平反共建国为中国唯一出路,要集合人力物力,以促进全面和平的实现。”1941年12月31日,汪伪中央政治委(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报》期刊2005-09-02)

郭秀峰[5](2002)在《汪伪的“新国民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42年春天,汪精卫得意洋洋地乘坐他的“海鹣”号专机到苏州视察“清乡”,伪宣传部长林柏生为了采访新闻方便,要我陪同他乘汪的专机同赴苏州。汪精卫对伪军和民众集会的演讲,除了反复“大东亚战争”、“东亚共荣圈”一套卖国滥调以外,还有一些企图整顿伪区内军心民心的言词。(本文来源于《钟山风雨》期刊2002年04期)

郑立柱[6](2001)在《侵华日军在冀中推行“新国民运动”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右翼势力精心策划修改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经日本文部省审定后,正式公布于众。这部书稿歪曲历史事实,全面为侵略战争翻案,充满了谎言与诡辩。然而,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想掩盖抵赖是徒劳的,只能是欲盖弥彰。本文通过记述日伪在中国冀中推行“新国民运动”及其破产的事实,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期刊2001年05期)

武锦莲[7](1983)在《汪伪政权的“新国民运动”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为支持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就极力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方针。汪精卫为了适应日寇加强对沦陷区控制和掠夺的需要,为了强化其伪政权,所以仿效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故伎,于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发起了一个“新国民运动”,翌年元旦又抛出了“新国民运动纲要”。(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3年03期)

新国民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为了把中国变为其稳定后方和物资供应地,授意汪伪政权及各地的伪政权配合日本的大东亚战争进行经济掠夺、军事清剿和思想奴化。汪伪中央政权也正要利用这次机会扩展中央政府的权力,改造"党"和"政府",遂在沦陷区大张旗鼓地展开了"新国民运动"。简述在华北政务委员会的中心城市北京进行的"新国民运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国民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樊启俭,李世立.日军在汾阳县推行“新国民运动”始末[N].吕梁日报.2015

[2].曾德刚.北京“新国民运动”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3].谢晓鹏.汪伪的“新国民运动”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4].杏春,常省桥,丛岩才,纪昆,宫洁民.血与火的悲壮档案[N].中国档案报.2005

[5].郭秀峰.汪伪的“新国民运动”[J].钟山风雨.2002

[6].郑立柱.侵华日军在冀中推行“新国民运动”始末[J].党史博采.2001

[7].武锦莲.汪伪政权的“新国民运动”剖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标签:;  ;  ;  ;  

新国民运动论文-樊启俭,李世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