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里木盟论文-孛·额勒斯

哲里木盟论文-孛·额勒斯

导读:本文包含了哲里木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卓索图盟,哲里木盟,旺都特那木济勒,僧格林沁,纳希,多尔济,大照壁,喀喇沁亲王府,蒙古人,札萨克

哲里木盟论文文献综述

孛·额勒斯[1](2017)在《在哲里木盟和卓索图盟辽阔的大地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六11月11日,早上。8时20分出发。经赤峰南收费站、后叁道沟大桥、牛营子服务区、乃林沟大桥、金家沟大桥、锦山南、四十家子,来到王爷府镇,拜谒历史上的喀喇沁右翼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王府。走过府前广场,大照壁高大雄伟,气魄宏(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日报》期刊2017-12-29)

孛·额勒斯[2](2017)在《在哲里木盟和卓索图盟辽阔的大地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未忧彼岸将为壑,只恐吾山尽化云——元·刘善因《城楼待雨》北元帝国中叶的公元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是博迪阿拉克汗在位的最后一年,科尔沁部首领、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支持北元大汗博迪阿拉克汗抗拒右翼蒙古阿拉坦汗的东(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日报》期刊2017-11-27)

张士尊[3](2017)在《移民进入哲里木盟南部各旗与通江口的开放与繁荣》一文中研究指出乾隆末年,移民开始跨过柳条边进入哲里木盟蒙地。嘉庆年间,清朝政府陆续在哲里木盟东部各旗境内设置昌图、长春、奉化、怀德、康平等厅县。由于移民越聚越多,土地大量开垦,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从而导致通江口的开放,并逐渐走向繁盛。(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斯琴[4](2017)在《清末民国时期哲里木盟图什业图旗开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清廷对图什业图旗推行全面开垦政策,由官方设局,招民垦种,以此替代了蒙旗对垦区的管理权。清末民初图什业图旗的开垦事件,是哲里木盟以及周边诸多蒙旗官垦的缩影。探讨该旗的开垦问题,对于研究哲里木盟地区的官局开垦,有着典型的意义。而本文以图什业图旗的开垦为切入点,系统阐述该旗垦务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等若干问题。图什业图旗开垦伊始,其境内陆续设立了若干个地方放垦机构,以此代表官方与该旗札萨克等商办垦务。地方放垦机构则是管理各个荒段的地方荒务行局,其局员负责与蒙旗商谈、开展垦务工作,地方行局的设置对蒙旗的放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旗的放垦工作几乎是由地方荒务行局来完成的,因而称之为官局丈放,或官垦。纵观清末民初图什业图旗的垦务,清廷虽以“招集垦户,开荒实边”为宗旨,但实则是通过变卖蒙旗土地,以达到盈利的目的。全面开垦图什业图旗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该旗的土地管理权,而且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4)

白梅荣[5](2016)在《清代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历史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是清代内札萨克蒙旗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历史不仅是科尔沁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清代内蒙古蒙旗基层社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喀喇沁、土默特等外旗蒙古人在清前期以“教习蒙古”方式迁入哲里木盟地区的历史为切入点,采用实证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清代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历史进行专门研究。试图揭示入清后在内蒙古东部蒙旗社会变迁中形成的“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的背景、迁入的进程、各方的管理及对科尔沁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等若干问题。全文由前言、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五部分组成。“前言”,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前人研究状况、论文史料来源、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等。第一章“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及其迁入历史背景”,主要论述清代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的名称、定义、由来及“外旗蒙古人”迁入哲里木盟地区的历史背景。认为清朝的“借地养民”政策及内地汉民的大量涌入导致喀喇沁、土默特蒙古人失去土地,“金丹道事件”等社会动乱对卓索图、昭乌达盟蒙古人带来沉重灾难。从而他们为讨生计越过旗界迁入哲里木盟地区,以“外旗蒙古人”之名义融入,并参与到该地区的农耕事务。从哲里木盟角度来说,允许“外旗蒙古人”迁入是蒙旗为了推行“额存谷”制度及获取私垦利益等维护清朝政策、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策略。第二章“外旗蒙古人迁入哲里木盟地区的推进过程”,系统梳理了喀喇沁、土默特人为中心的“外旗蒙古人”在整个清代连续不断地迁入哲里木盟地区的缘由及进程。其中包括康雍年间的“教习蒙古”、乾嘉道时期的“私垦”、“金丹道事件前后的流入”到清末“官垦”而引起的大面积迁入等内容。认为,朝廷以及卓索图盟、哲里木盟均围绕自身利益采取灵活的政策或策略,为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第叁章“清代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社会属性及管理”,重点分析了以乾嘉道年间流入科尔沁“法库等地”耕种的喀喇沁、土默特等旗蒙古人的出身成分及原籍旗隶属关系、外旗蒙古人与迁入地蒙古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到“相互排斥”过程,并围绕“闲散扎兰赛保贪污公款案”对外旗蒙古人迁出地和迁入地所采取的双重管理模式以及蒙旗“阿勒巴”(赋役)的种类、形式等进行论述。又将同一时期流入的汉民与“外旗蒙古人”进行对比,将二者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外旗蒙古人”依靠语言优势在哲里木盟地区得到比同期流入的汉民更大的生存空间,以与本旗蒙古人“混杂而居”的形式融入到当地社会和文化。第四章“喀喇沁土默特等外旗蒙古人对哲里木盟蒙旗社会的影响”,主要从外旗蒙古人对哲里木盟地区的人口基数及其结构、经济形态、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的影响等展开论述。认为“外旗蒙古人”是清代哲里木盟蒙旗农业人口的主要构成,从而推动了科尔沁地区由牧转农进程和半农半牧经济类型的产生以及哲里木盟蒙古族居住村落的形成。并在口语、起名、种养、饮食及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彻底地影响了科尔沁地区原住民,为当今科尔沁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新的内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5-25)

白苏雅拉图[6](2015)在《清末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垦务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绪叁十年(1904),清廷对内蒙古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推行全面开垦政策,由官方设局,招民垦种,以此替代了蒙旗对垦区的管理权。清末杜尔伯特旗垦务是哲里木盟以及周边诸多蒙旗官垦的缩影。因此,探讨杜尔伯特开垦问题,对研究哲里木盟地区官局开垦,有着典型的意义。本文以杜尔伯特旗的开垦为切入点,系统阐述该旗垦务过程中放垦机构的设立,省蒙商办垦务经过,官局丈放与开垦期间收支情况以及放垦期间各方态度与垦务案件的审理等若干问题。杜尔伯特旗开垦伊始,清廷在其境内陆续设立了若干地方放垦机构,以此代表官方与该旗札萨克商办垦务。地方放垦机构是管理各个荒段的地方荒务行局,其局员负责与蒙旗商谈开展垦务工作。地方行局的设置对蒙旗的放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末杜尔伯特旗的放垦工作几乎是由地方荒务行局来完成的,因而称之为官局丈放,或官垦。该旗主要对铁道两旁荒地与沿江荒地以及安达厅管辖内的荒地进行开垦。在开垦过程中蒙旗台丁及其垦户与放垦机构始终保持着对立的态度。纵观清末杜尔伯特旗垦务,清廷虽以“招集垦户,开荒实边”为宗旨,但实则是通过变卖蒙旗土地,以达到筹款的目的。全面开垦杜尔伯特旗政策的实施,给该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5)

高月[7](2014)在《危机处理与权力渗透:清末新政时期的蒙地开垦——以哲里木盟札萨克图旗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抵制外部势力的渗透,并进行中央权威的渗透,统合蒙旗,固边实圉,是清末官方开发蒙地所秉持的理念。而如何将理念付诸实际,则需要对机会的把握。札萨克图旗私放蒙荒和乌泰私借俄债为官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官方通过危机处理,成功地化危为机,从而最终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本文来源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刘亚楠[8](2014)在《民国时期哲里木盟鼠疫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哲里木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总面积为5.95万平方公里,有蒙古、汉、回、朝鲜、达斡尔等27个民族,人口为303.6万。哲里木盟的建置始于清朝,清政府设3府、4厅、1州、12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自1928年底归入民国政府管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哲里木盟处于伪满洲国统治之下,先后改称兴安南分省、兴安南省、兴安南地区,分别隶属于兴安局、蒙政部、兴安总省;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至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鼠疫多发地区,而哲里木盟隶属东北地区。进入民国以来,特别是1928—1948年间恰好是哲里木盟鼠疫大流行时期,连年的鼠疫流行给当时的政权以严峻的执政考验,促使政府与社会积极应对。自1918年哲里木盟有人间鼠疫记载以来,每一时期的政权都对哲里木盟的鼠疫问题密切关注,并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文明程度的不同提出过不同的治理措施。本文主要探究1928—1948年间叁次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分析每次鼠疫暴发的原因、所采取的防治政策和措施以及取得的防治成效。第一次是1927—1928年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混战以及土匪横行,地方政权较不完善。虽成立了哲里木盟历史上第一个防疫委员会,但没有采取较为有效的防疫措施根除鼠疫灾害,致使哲盟地区鼠疫连年频发。如在1933、1934、1937、1938、1939、1942年的6个年代发病人数在300—1000人之间,1940、1941、1943、1944、1945、1946、1947、1948年的8个年代发病人数在1000人以上;第二次是1940—1945年处于日伪统治时期。由于日伪的残暴统治和面对鼠疫暴发时的不作为行为,尤其是实施“兼屯并户”的措施,导致了哲盟地区连年暴发鼠疫且每年发病及死亡人数都在1000人以上,是哲盟鼠疫史上疫情较严重时期;第叁次是1947—1948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造成的社会动乱,引发了哲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鼠疫大流行。仅1947年哲盟发病人数为19305例,其中死亡人数达到了16139人。党和政府通过建立专业的鼠疫防治机构、严格的鼠疫情报制度以及鼠疫预防注射等应对机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成效。纵观民国时期的哲里木盟鼠疫防治工作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认识防治的效果的差异,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哲盟地区的经济社会史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哲盟地区的鼠疫防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和社会进步事业提供了借鉴经验。(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0)

立立[9](2014)在《清代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开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是内蒙古近几个世纪以来首次农耕文化出现并不断发展的转折点,也是现代内蒙古农牧交错形成发展的起始点。自清代开始的草原垦殖,改变了内蒙古延续了几百年的游牧状态,使内蒙古的社会、经济逐次改变为以牧为主的半牧半农、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直至部分地区成了纯粹的农耕区。可以说农耕是近代内蒙古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时期的蒙旗土地开垦问题一直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迄今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论文以清朝中后期的时间段为中心,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对象,利用一些当地档案及史学材料,并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对清朝中后期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开垦、经过及开垦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科尔沁左翼后旗是哲里木盟最早开垦的蒙旗之一。因此,探讨该旗的土地开垦问题,对于研究内蒙古东部蒙旗土地开垦以及农业发展社会变迁的历史,具有典型的意义。论文的结构以导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叁部分、第四部分、总结及参考书目等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由来及所辖版图。第二部分介绍了清代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开垦背景及原因。开垦原因归纳为满清对蒙政策的转变、内地自然灾害、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清朝繁重的苛税、蒙旗的招垦、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地理条件及满清公主格格的随嫁等七个方面。第叁部分着重介绍了清代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开垦过程。第四部分介绍了清代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开垦事件,对当今本地区社会经济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4-04-25)

高海格[10](2013)在《探究清末至民国期间哲里木盟扎赉特旗开垦》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重点探述了清末至民国期间哲里木盟扎赉特旗开垦蒙地的问题。这一历史时期扎赉特旗的蒙地开垦事件,是哲里木盟及周边蒙古地区开垦蒙地运动的缩影。因此,探讨该旗的土地开垦问题,对于研究上述地区的土地开垦以及农业发展的历史,有着典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文中又深入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扎赉特旗开垦事件。论文以充足的资料与翔实的史料将整个扎赉特旗百多年的开垦过程及后果做了较为清晰地论述。论文的结构以导论、参考书目以及由叁大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扎赉特旗的由来及出荒开垦的相关背景。认为,关内人口的暴涨和连年的灾荒,迫使众多破产汉民涌向关外,从事蒙地开垦,将把大片的蒙古草原变成了农耕地。第二章重点讨论了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扎赉特旗历次开垦的缘由、过程、规模、数量等。认为,各历史阶段的开垦虽然有其不同背景和手段,但历次开垦的结果却是以掠夺土地,消耗蒙地资源为目的。第叁章论述了延绵百多年的扎赉特旗开垦事件,对本地区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及深远影响。最终得出如不及时制止这种野蛮地、盲目地、无节制并掠夺式地开垦,那么不久的将来扎赉特地区将变成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全面崩溃、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不毛之地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9)

哲里木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未忧彼岸将为壑,只恐吾山尽化云——元·刘善因《城楼待雨》北元帝国中叶的公元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是博迪阿拉克汗在位的最后一年,科尔沁部首领、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支持北元大汗博迪阿拉克汗抗拒右翼蒙古阿拉坦汗的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哲里木盟论文参考文献

[1].孛·额勒斯.在哲里木盟和卓索图盟辽阔的大地上[N].呼伦贝尔日报.2017

[2].孛·额勒斯.在哲里木盟和卓索图盟辽阔的大地上[N].呼伦贝尔日报.2017

[3].张士尊.移民进入哲里木盟南部各旗与通江口的开放与繁荣[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

[4].斯琴.清末民国时期哲里木盟图什业图旗开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5].白梅荣.清代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历史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6].白苏雅拉图.清末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垦务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7].高月.危机处理与权力渗透:清末新政时期的蒙地开垦——以哲里木盟札萨克图旗为中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

[8].刘亚楠.民国时期哲里木盟鼠疫防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9].立立.清代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开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0].高海格.探究清末至民国期间哲里木盟扎赉特旗开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  ;  ;  ;  ;  ;  

哲里木盟论文-孛·额勒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