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丹阳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古代,丹阳铜,丹阳县,自然铜
丹阳铜论文文献综述
徐东升[1](2019)在《“丹阳铜”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丹阳铜",学界认为是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境内所产铜。其实它是指现代地质学上的自然铜。自然铜颜色为铜红色或浅玫瑰色、纯度非常高、延展性非常好,文献中称之为"纯铜""熟铜""似金""赤金""不出陶冶而生"等,即是根据这些特点而言。自然铜在中国分布于今湖北、云南、甘肃、长江中下游等地含有铜矿床氧化带,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即包括在其中,其历史上所产"好铜"也有被称为丹阳铜的记载,但丹阳铜之名并非源于丹阳县、丹阳郡,而是缘于"丹阳"代表的丹赤之色与自然铜的颜色一致。古代中医学把"黄铁矿"称为自然铜,掩盖了丹阳铜的真实面目,是引起丹阳铜问题产生争论及相关观点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福定,任松[2](2008)在《西汉丹阳铜官归属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一代,惟有丹阳一郡设有铜官,然记载简略,未明归属。丹阳铜上承春秋战国时的"吴越金锡",下启唐宋时期的"梅根冶"、"永丰监",为西汉一代铜器铸造和铜币铸造的铜料主要来源地之一。本文仅就丹阳铜官行政归属作一探讨。(本文来源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郭怀中[3](1994)在《“丹阳铜”产地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丹阳铜”产地考略郭怀中汉“丹阳铜”闻名全国,时人称之为“嘉铜”、“善铜”。但是,由于时代变迁,“丹阳铜”究竟产于何地,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此略作考证,以抛砖引玉。一位于今皖南的汉丹阳郡故地①,当时是我国重要的铜矿产地及冶炼基地之一,盛产嘉铜。据《元...(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1994年02期)
杨国宜,裘士京[4](1993)在《丹阳铜、梅根冶、永丰监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产铜之地,莫盛于东南"在我国历史上,有长达二千年的"青铜时代",铜及铜锡、铜铅合金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造型精美的各式礼器,犀利的兵器,华丽的饰物,名目众多的各式货币,以及生产、生活器具,无不需要大量的铜、锡、铅。到了铁器时代,虽然铜的使用已不如以前广泛,但其社会需求量仍然有增无减,被大量用于铸造钱币、制作佛像、法(本文来源于《钱币文论特辑(第二辑)》期刊1993-09-26)
魏嵩山[5](1979)在《西汉丹阳铜产地新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时期有所谓丹阳铜曾经一度称着当世。出于汉镜《簠斋藏镜》中有铭文谓“汉有嘉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而明”,《汉书·地理志》又载丹扬郡“有铜官”,古时阳、扬二字通用,据此则丹阳铜的得名是因其出产于丹阳郡。但西汉丹阳郡辖境甚广,包括今安徽、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西以及浙江天目山区。丹阳铜又产于该郡何处?迄今学术界尚存在着意见分岐。通常人们因为西汉丹阳郡治于宛陵,宛陵即今安徽宣城,遂以此为丹阳铜产地(如王仲殊《汉代物质文化略论》,载《考古通讯》1956年6期)。对此,裘忱耀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另以丹阳铜产于今安徽当涂县,因为据说是“查<宣城县志>,则无志出铜之山”,而今安徽当涂县即秦汉丹阳县治,其北有大、小金山,(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期刊1979年03期)
丹阳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一代,惟有丹阳一郡设有铜官,然记载简略,未明归属。丹阳铜上承春秋战国时的"吴越金锡",下启唐宋时期的"梅根冶"、"永丰监",为西汉一代铜器铸造和铜币铸造的铜料主要来源地之一。本文仅就丹阳铜官行政归属作一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丹阳铜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东升.“丹阳铜”论略[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李福定,任松.西汉丹阳铜官归属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3].郭怀中.“丹阳铜”产地考略[J].安徽史学.1994
[4].杨国宜,裘士京.丹阳铜、梅根冶、永丰监考[C].钱币文论特辑(第二辑).1993
[5].魏嵩山.西汉丹阳铜产地新考[J].安徽大学学报.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