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骨论文-杨敏

生物骨论文-杨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磨削,纳米粒子射流,生物骨,对流换热

生物骨论文文献综述

杨敏[1](2019)在《医用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式冷却生物骨微磨削热力学作用机理与温度场动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磨削是骨外科手术中常见和基本的操作,临床神经外科医生采用生理盐水滴灌式微磨削实现对骨组织的去除,冷却效率低、手术区域能见度差,凭经验调整磨削用量易导致手术温度过高,而人体骨及神经、血管都极易受到高温的影响;磨削温度过高引起的骨坏死、神经不可逆的热损伤是骨外科手术的瓶颈问题之一。同时,生物骨组织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的硬脆材料,在磨削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微裂纹产生,微裂纹极易扩展连通导致骨断裂;机械应力过大引起的骨裂纹损伤(力损伤)是外科骨磨削的另一技术瓶颈,严重限制了微磨削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而骨组织去除过程中热损伤及力损伤问题的本质及科学本源都可归结为机械工程的热力学问题,依此,本文提出一种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式冷却生物骨微磨削新工艺,借鉴机械工程领域对磨削热损伤及裂纹损伤的抑制措施,解决外科骨手术的瓶颈,为临床外科骨手术避免或降低热力损伤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为此,本文开展了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式冷却生物骨微磨削热力学作用机理的研究,研究了微磨削区纳米粒子射流对流传热机理,揭示了纳米级固体粒子强化换热机制,建立了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冷却条件下的对流换热系数数学模型;揭示了微磨削区热量分配机制,建立了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冷却微磨削区热分配系数模型;研究了硬脆生物骨材料微磨削力学行为,建立了生物骨微磨削尺寸效应下的最小切屑厚度模型;揭示了硬脆骨材料应力传递及裂纹扩展机理,建立了延-脆转变临界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揭示了生物骨延性域去除动态热源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冷却生物骨微磨削温度场动态模型。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了微磨削区纳米粒子射流喷雾液滴对流传热机理,揭示了喷雾液滴粒径概率密度分布机制,探索了射流参数对喷雾边界的影响规律;采用韦伯数及拉普拉斯数分析了液滴撞击热源表面后的动态行为,对有效换热液滴粒径进行了概率统计分析;探索了单颗纳米流体液滴换热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冷却条件下的对流换热系数模型,探索了射流参数、液滴铺展特性参数对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2)设计并搭建了符合喷雾式冷却边界条件的对流换热系数测量系统,解决了目前管内对流换热系数测量不符合实际喷雾式冷却工况,导致喷雾式冷却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误差大的瓶颈问题;分析了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通过测量纯生理盐水喷雾及不同医用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冷却的对流换热系数,分析了对流换热系数理论模型的误差;揭示了纳米级固体粒子在微磨削区的强化换热机制。(3)研究了硬脆生物骨材料延性域去除机理,揭示了骨材料微磨削力学行为,探索了生物骨微磨削延性域去除未变形切屑厚度阈值分布规律;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建立了生物骨微磨削尺寸效应下的最小切屑厚度数学模型;揭示了硬脆骨材料应力传递及裂纹扩展机理,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延-脆转变临界未变形切屑厚度数学模型。(4)研究了生物骨材料延性域去除未变形切屑厚度阈值区间,搭建了单颗磨粒划擦实验平台,采用与人体骨力学性能最相近的新鲜牛股骨对硬脆骨材料延性域去除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综合采用磨削力比、单位磨削力及比磨削能随单颗磨粒未变形切屑厚度的变化趋势,判定了硬脆骨材料微磨削行为,分析了生物骨材料最小切屑厚度及延-脆转变临界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精度;揭示了纳米粒子的抗磨减摩机制对生物骨材料延性域去除未变形切屑厚度阈值区间的影响规律。(5)揭示了微磨削区热量分配机制,基于纳米粒子射流对流传热机理,建立了热分配系数模型;分析了生物骨材料去除方式对微磨削区能量产生及消耗形式的影响机制,建立了骨延性域去除动态热流密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冷却生物骨微磨削温度场动态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分析了骨干磨削热损伤域。(6)研究了纳米粒子射流生物骨微磨削温度场,搭建了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冷却生物骨微磨削实验平台,通过测量骨微磨削力及骨表面不同测量点的温度,分析了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式生物骨微磨削温度场动态模型精度;研究了骨材料微磨削温度场动态特性,揭示了纳米粒子粒径及浓度对骨微磨削温度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陆悦[2](2018)在《抽查利剑 直指临床试验违规与虚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讯 (陆悦)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明确2018年第二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督抽查项目。此次抽查涉及10个注册申请项目,将对其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组织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具体检查时间安排和抽查的临床试验机构由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18-11-29)

罗旭,李丹,梁英杰[3](2016)在《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修复寰枢椎可复性脱位:后路固定植骨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表明,腰椎融合中生物骨材料植骨与自体髂骨移植相当,却明显降低了二次手术的风险,同时能更好地改善椎体功能障碍指数。目的:评价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在寰枢椎可复性脱位后路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28-72岁,均施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寰椎采用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固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分2组进行植骨融合:试验组(n=34)采用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颗粒植骨融合,对照组(n=38)采用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植骨融合率、疼痛缓解、颈椎功能恢复、颈椎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脱位复位内固定满意,颈部切口均I/甲愈合,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两组疼痛、颈椎功能、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颈椎功能、颈椎曲度和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试验组取骨量、疼痛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进行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内固定并植骨融合,可迅速缓解疼痛,减少取骨量,植骨融合率良好,颈椎功能恢复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43期)

李成伟,范东伟,姜佳岐,杜国红,王为民[4](2016)在《核磁共振技术测量生物骨密度的设备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诊断骨质疏松症多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方法测得的骨密度数据作为依据,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量的辐射,且准确性不高.该文设计并改进了一套核磁共振装置,通过在发射和接收线圈之间增加快速切换开关(Q-switch),使得核磁共振自旋回波的回波时间缩短至80μs的超短回波时间范围,实现了对T_2弛豫时间很短的骨组织核磁共振自旋回波信号的采集;将T_2弛豫时间谱和双能X射线方法测量的骨密度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核磁共振T_2弛豫时间谱上300~500μs之间的峰值与骨密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随着骨密度的增大,相应的T_2弛豫时间峰值缩短;利用核磁共振T_2弛豫时间谱技术,结合双能X射线吸收方法,提出了一种测量生物离体骨骼样本骨密度的方法.该测量方案具有测量速度快、对人体完全无害、跨时期比较性强等优点,很好的弥补了现有测量方法的不足,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阮建伟,孔劲松,黄杨,宫小康,王海宝[5](2016)在《纳米丝强化型生物骨水泥治疗椎体骨质疏松骨折的细胞学机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RGD/纳米壳聚糖强化型磷酸钙骨水泥(CPC)与硫酸钙骨水泥(CSC)对体外间充质干细胞(MSC)粘附、增殖能力及促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大鼠骨髓MSC,分别与CPC(CPC组)、壳聚糖强化型CPC(CPC-CH组)、RGD基团修饰的壳聚糖强化型CPC(CPC-CH-RGD组)、CSC(CSC组)、壳聚糖强化型CSC(CSC-CH组)以及RGD基团修饰的壳聚糖强化型CPC(CSC-CH-RGD组)体外接触式共培养4周。取培养液检测粘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E选择素(E-selaction)含量、MSC细胞增殖率、凋亡率;并观察成骨细胞分化情况和矿化钙结节,测定成骨分化标记物OC、BMP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使用CPC还是CSC作为基质骨水泥对MSC黏附、增殖、凋亡及促成骨分化功能无影响(P>0.05),与强化剂的配伍对MSC黏附、增殖、凋亡及促成骨分化功能有影响(P<0.05)。其中CPC-CH-RGD组和CSC-CH-RGD组ICAM-1水平、E-selaction、MSC增殖率、成骨分化阳性率、钙结节数、OC m RNA表达量,BMP m RNA表达量均偏高,MSC凋亡率偏低,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GD/纳米壳聚糖强化型骨水泥能够促进体外MSC黏附、增殖及促成骨分化功能,可能为其改善骨质疏松患者预后的重要细胞学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6年04期)

陆兮,申学振,郭旗,李宏亮,王江涛[6](2016)在《生物骨横穿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山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为模型,比较生物骨横穿钉和Rigidfix固定重建ACL的生物力学特征,探讨生物骨横穿钉的初始固定效果。方法采用12只山羊左右侧膝关节模拟ACL重建,实验组为生物骨横穿钉组(n=12),对照组为Rigidfix组(n=12)。生物力学实验包括位移数据、失效载荷、最大载荷等。选取载荷-位移曲线近似直线的斜率作为抗拉刚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疲劳试验中,两组在循环200、400、1000次的位移分别为(0.53±0.11 vs.0.55±0.11)cm、(0.78±0.16 vs.0.84±0.17)cm、(1.21±0.26 vs.1.23±0.28)c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骨横穿钉组的最大失败载荷与失效载荷分别为(944.225±223.073)N、(864.864±191.209)N;Rigidfix组为(900.568±86.375)N、(807.473±68.125)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拉刚度,生物骨横穿钉组(237.215±92.126)N/mm与Rigidfix组(230.357±49.792)N/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骨横穿钉与Rigidfix在离体生物力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生物横穿钉有临床应用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雷蕾[7](2016)在《骨组织修复用生物骨水泥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骨组织修复材料领域,可任意塑形并能在特定条件下快速自固化的生物骨水泥已成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综述了聚甲酯丙烯酸甲酯、磷酸钙、磷酸镁等生物骨水泥,并介绍了不同生物骨水泥的主要成分、固化机理及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本文来源于《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期刊2016年03期)

贾仁杰[8](2016)在《一种新型生物骨材料对犬牙槽嵴缺损修复的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建立比格犬牙槽嵴缺损模型,对比此种新型生物骨材料与Bio-Oss骨粉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差异,并探讨和分析使用屏障膜和不使用屏障膜时其引导成骨效果的区别,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选用成年健康本地比格犬6只,雌雄不限,术前分别拔除双侧下颌第叁,第四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自然愈合3个月后,于双侧下颌骨缺牙区分别制作两个长宽高分别为9mm×7mm×5mm的叁壁箱状缺损模型,同侧两个缺损间隔5mm。对四个缺损进行随机处理,分为Bio-Oss骨粉联合Bio-Gide膜组、生物骨材料联合Bio-Gide膜组、生物骨材料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周、4周、8周、12周、24周对6只比格犬拍摄螺旋CT,测量骨缺损处CT值(Hounsfield unit,HU),并对CT值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implant16.0软件对CT图像进行叁维重建,测量骨缺损处体积并计算12周和24周时骨体积吸收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螺旋CT观察及CT值测量。在各个时间点Bio-Oss骨粉联合Bio-Gide膜组、生物骨材料联合Bio-Gide膜组测量的CT值大小相近,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4周、8周、12周生物骨材料组CT值小于以上两组,进行两两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以上叁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CT值最小,除8周后与生物骨材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与各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叁维重建观察测量骨体积及骨吸收率。叁维重建观察符合CT观察特征。骨体积测量值1周时Bio-Oss骨粉联合Bio-Gide膜组、生物骨材料联合Bio-Gide膜组及生物骨材料组的骨缺损区的骨体积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数值最小,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4周、8周、12周、24周时Bio-Oss骨粉联合Bio-Gide膜组、生物骨材料联合Bio-Gide膜组比较无差异(P>0.05),生物骨材料组数值较以上两组数值小,且两两比较存在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数值最小,与其余各组均存在差异(p<0.05)。骨吸收率计算得出相同时间点Bio-Oss骨粉联合Bio-Gide膜组、生物骨材料联合Bio-Gide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两个时间点骨体积吸收率进行统计分析,12周的骨吸收率与24周的骨吸收率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此种新型生物骨材料具有一定的骨引导作用和修复骨缺损的性能,其效果与Bio-Oss骨粉相近。2.此种新型生物骨材料联合Bio-Gide膜使用时可获得比单独使用更好的成骨效果。(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05-20)

陆兮[9](2016)在《生物骨横穿钉在山羊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基础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横穿式固定方法的代表物Rigidfix在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手术中有着不影响术后核磁检查、固定点接近关节线,且与肌腱移植物和骨隧道360。接触的优势被广泛推崇,但是术后骨溶解、断钉的风险仍存在,而且造价昂贵。生物骨,即同种异体皮质骨,已有临床应用百年历史,生物力学性能良好,有较强的骨传导和骨诱导的作用。因而我们将生物骨制备成与Rigidfix一致的规格,与Rigidfix进行生物力学、影像学、组织学的对比试验,分析两者的异同点,进一步探讨生物骨横穿钉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可行性。为此我们进行了两部分试验。第一部分:生物骨横穿钉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离体实验研究方法:采用24例新鲜冷冻山羊膝关节模拟前交叉韧带重建,实验组为生物骨横穿钉组(n=12),对照组为Rigidfix组(n=12)。生物力学实验包括位移数据、失效载荷、最大载荷等。选取载荷-位移曲线近似直线的斜率作为抗拉刚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统计学意义。结果:疲劳试验:以20次循环位移为基准,在第1、30、200、400、1000次特定循环中位移分别为:(-0.66 vs.-0.79)cm、(0.46vs.0.39)cm、(0.53 vs.0.55)cm、(0.78 vs.0.84)cm、(1.21 vs.1.23)cm。位移大小在两组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单次拔出实验:生物骨横穿钉组的最大失败载荷与失效载荷分别为944.225N±223.073N、864.864N±191.209N;Rigidfix组为900.568N±86.375N、807.473N±68.125N,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拉刚度,生物横穿钉组(237.215±92.126N/mm)与Rigidfix组(230.357±49.792N/mm)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骨横穿钉与Rigidfix在离体生物力学上无明显差异。第二部分:生物骨横穿钉重建山羊前交叉韧带的在体实验研究方法:使用28只山羊(共计56个膝关节)建立重建ACL膝关节实验动物模型,使用配对设计,随机抽取每只山羊左右膝关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利用生物骨横穿钉进行ACL重建术,对照组利用Rigidfix行ACL重建术。在四个时间点(0周、6周、12周、24周)分别随机抽取7只山羊处死,其中5只山羊行生物力学测试(单次拔出实验),2只行组织学(HE、Masson叁色)染色,所有山羊均行双侧膝关节X线检查。结果:6周生物骨横穿钉组的最大失败载荷、失效载荷和刚度分别为260.354N±48.055N、223.579N±42.632N、159.372±10.512N/mm; Rigidfix组为245.127N±53.129N.165.456N±36.271N、144.198±10.131N/mm;12周生物骨横穿钉组的最大失败载荷、失效载荷和刚度分别为320.339N±60.127N 270.382N±50.172N、102.765±9.347N/mm; Rigidfix组为300.768N±51.352N、 211.121N±49.194N、95.686±9.131N/mm;24周生物骨横穿钉组的最大失败载荷、失效载荷和刚度分别为600.569N±56.125N、560.213N±40.672N、53.421±8.472N/mm; Rigidfix组为577.256N±47.357N、510.148N±59.327N.50.853±7.313N/mm.不同时间点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模式:前期(6周)两组间均为固定钉切割移植物,移植物被拖出;后期(24周)多为移植物从胫骨隧道入口处和股骨隧道入口处断裂。两组间的组织愈合情况良好,生物骨横穿钉组无断钉情况,Rigidfix组存在1例断钉。结论:生物骨横穿钉生物力学性能优于Rigidfix,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从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提示两者愈合过程无明显区别。生物骨横穿钉有应用临床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6-05-04)

邓立庆,谭振,谢小伟,康鹏德[10](2016)在《含rhBMP-2活性生物骨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含rh BMP-2生物活性骨修复山羊胫骨缺损后的生物学性能和新成骨特点。评价其局部成骨活性及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骨缺损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24只健康成年山羊,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于双侧胫骨内侧正中,距平台下约20mm,制作成直径为10mm的圆形胫骨骨缺损模型,分组植入材料,A组:含rh BMP-2活性生物骨;B组:自体髂骨;C组:硫酸钙;D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时进行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以观察和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影像学显示:术后4周可见含rh BMP-2活性生物骨开始降解吸收,骨缺损区有新生骨形成;8周可见缺损区骨痂性愈合;12周可见骨愈合,髓腔再通,皮质骨增厚。组织学显示:4周时植骨区出现大量骨小梁,材料开始降解;8周可见骨小梁融合成片,材料大部分降解;12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可见板层骨,骨髓腔再通,材料被完全降解、吸收。[结论]含rh BMP-2活性生物骨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活性和修复骨缺损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生物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北京讯 (陆悦)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明确2018年第二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督抽查项目。此次抽查涉及10个注册申请项目,将对其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组织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具体检查时间安排和抽查的临床试验机构由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骨论文参考文献

[1].杨敏.医用纳米粒子射流喷雾式冷却生物骨微磨削热力学作用机理与温度场动态模型[D].青岛理工大学.2019

[2].陆悦.抽查利剑直指临床试验违规与虚假[N].中国医药报.2018

[3].罗旭,李丹,梁英杰.生物骨材料混合自体髂骨修复寰枢椎可复性脱位:后路固定植骨融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4].李成伟,范东伟,姜佳岐,杜国红,王为民.核磁共振技术测量生物骨密度的设备及方法[J].波谱学杂志.2016

[5].阮建伟,孔劲松,黄杨,宫小康,王海宝.纳米丝强化型生物骨水泥治疗椎体骨质疏松骨折的细胞学机制考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6

[6].陆兮,申学振,郭旗,李宏亮,王江涛.生物骨横穿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

[7].雷蕾.骨组织修复用生物骨水泥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6

[8].贾仁杰.一种新型生物骨材料对犬牙槽嵴缺损修复的影像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6

[9].陆兮.生物骨横穿钉在山羊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基础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

[10].邓立庆,谭振,谢小伟,康鹏德.含rhBMP-2活性生物骨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

标签:;  ;  ;  ;  

生物骨论文-杨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