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善关系论文-孙薇

美善关系论文-孙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子,君子人格,美,善

美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孙薇[1](2018)在《孟子人格美学中的美善关系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善关系是先秦儒家美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孟子继承孔子美善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美和善的内涵,并且提出自己关于美和善关系的看法,其核心论述是在评价乐正子人格时所提出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究其本质,孟子对于美善关系的言说是在美善合一的基础上展开,但是由于在人格层面进行言说,因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立足《孟子》的文本,从君子人格的角度切入对美善合一在孟子人格美学思想中引发的叁个问题进行讨论,叁个问题分别是美善合一在君子人格中如何得以可能,美善合一在君子人格中的具体表现以及美善合一的最终旨归。全文一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从君子人格的伦理基础性善论出发,从心性和身体两个层面讨论作为道德范畴的人格如何转变为美学范畴,使得美和善在君子人格中得以合一。第二章从君子人格的两重境界出发,对君子人格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超越进行诠释,在对审美内涵和审美超越性诠释的过程中对美和善合一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第叁章对美善合一所指向的儒家人生境界进行阐发,此人生境界是君子人格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所追求的至乐之境,“乐”作为情感连通了道德的善和审美的美,君子人格在“反身而诚”中可以体会到“大乐”,实现其最高追求。此至乐之境所揭示的儒家美学的特征则是中和之美。(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2)

周玲[2](2016)在《王阳明心学的美善关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兼具审美与道德修养意义的形式结构,在此结构中,作为主体的"良知"所呈现于心的知情意结构差异,客体层面则依次呈现为事物、意象与"良知"自身的不同演变,由此"致良知"呈现出"心——事物","心——意象"和"良知——良知"叁个层次,对应于此,王阳明心学的美与善表现出美善并行、美对善的超越、美善合一叁种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关系形态。(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薛富兴[3](2016)在《环境伦理学视野下的美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善二分乃现代美学核心观念,当代西方代表性环境伦理学家则重美善之关联,重自然审美价值对环境伦理与环境保护之建设性作用。以当代环境伦理学之自然内在价值观与功能价值观为基础,可彻底深入地反思传统自然美学,为当代环境美学奠定正确基础。以自然自身之善观念为基础,可以对美善关系、美与美感之内涵得出全新理解,为当代美学基础理论开出新境界。(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周玲[4](2015)在《王阳明心学的美善关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兼具审美与道德修养意义的形式结构,在此结构中,作为主体的"良知"呈现于心的知情意结构差异,客体层面则依次呈现为事物、意象与"良知"自身的不同演变,由此"致良知"呈现出"心—事物"、"心—意象"和"良知—良知"叁个层次。对应于此,王阳明心学的美与善表现出美善并行、美对善的超越、美善合一叁种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关系形态。(本文来源于《王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杨尚翡[5](2014)在《论音乐视域中的美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真"求科学、"善"求德行、"美"求美好,叁者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最高要求。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其美与审美都是其最重要、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性,而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特征的艺术,最终目的是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美感。笔者将试着从哲学角度寻找依据,探讨音乐的美善关系。据此论述:1.美的概念2.何为音乐中的美3.美的音乐为哪些4.音乐中美和善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钱海燕[6](2005)在《以美储善——论当代视野下的美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善,作为人类社会万古常新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自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对伦理学作了精细的研究之后,历史上各派思想家都对它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在人们的实践和精神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的种种伦理学体系。而伦理、道德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古往今来所有中国思想家“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求善。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基础。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道德就是求善的学问,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善的智慧”。美与善紧密相联,它也是伦理学的一个核心价值范畴,对这两个范畴的深入剖析,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伦理学的本质。所以在研究伦理学时,不能不重视美、善关系的研究与把握。本文以字源学基础上的“美”、“善”同源为出发点,挖掘儒家伦理及中国古典美学中“以美储善”的思想渊源,揭示审美在道德完善中的作用;进而分析美、善在当代境域的相遇,说明当前倡导“以美储善”的现实及其理论意义;主张通过培养审美意识来提升道德境界和完善道德人格,以期让人类步向崇高、美好与幸福。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美和善的一般关系,从考察美、善字源学上的互训到美、善与实践的关联,阐明了美、善这两个概念的紧密联系和美统摄、超越善的学理渊源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则分别从儒家伦理和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对“以美储善”的历史传统作了实证分析,揭示审美在道德完善及人格完成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时代要求,从对照美和审美意识与善和道德意识等等的特征入手,具体分析美、善在当代境域相遇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旨在说明审美意识的加强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此乃第叁部分;第四部分是从汲取传统道德、审美智慧到美育再到践履美、善叁个层面步步深入,展开分析在当代如何实现“以美储善”的具体对策和途径,主张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怀进而达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并以此情怀和境界规范道德与科技的发展,引领高雅的文化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人的和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章渊[7](2002)在《关于孔子美善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一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美善关系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对立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体系,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在时下关于“文艺精神价值取向”的讨论中,文艺与人、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道德、文艺与审美等等问题,再次成为了文艺批坪的热点,而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可以从孔子美善关系思想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云南电大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章渊[8](2001)在《关于孔子美善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美善关系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对立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体系,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在时下关于"文艺精神价值取向"的讨论中,文艺与人、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道德、文艺与审美等等问题,再次成为了文艺批评的热点。本文认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可以从孔子美善关系思想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借鉴,孔子美善关系思想不论在正面还是负面的意义上均能给我们以一定的启发。(本文来源于《德宏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李欣[9](2001)在《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和善都是超验的慨念,并非我们平时易于理解的经验中的事物。既非经验因而无法由普遍归纳形成定义,而以经验为依托的语言也濒于困境,所以美和善的意义总显得虚灵莫测。在本体论视域中考察美和善,不仅给予美和善以超验概念的地位,而且使之和真一道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体系中确定其自身的意义。 本文从词源学的角度追溯了本体论Ontology与本体substance的真实意义,指出On-tology所研究的being与亚里士多德使用的substance一词存在着深刻的不同:being是纯粹超验域中之物,而substance总与经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亚里士多德时而指substance为现实经验中的具体事物,时而又指为与经验性质的质料不同的“形式”,这种矛盾即源于being和substance两词的不同,而且“形式”也完全不同于being。这种含混却因亚里士多德的非凡影响而被遗忘了,当17世纪郭克兰纽首创Ontology一词时,大家实际上已经默认了 Ontology之研究 being正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对 substance的研究。这成为传统意义本体论的研究进路,但这种进路很快导致了本体论一词被拒斥,而形而上学日趋失落,康德哲学勇气十足地面对着这种艰难处境。 通过康德哲学的启示,我们发现了这一艰难的原因正是因为substance一词意义上的混淆。被指为substance的具体事物固然不能为being所指,即使“形式”(form)也不能。用康德的术语来说,“形式”是先验的(transcendental),而being是超验的(transcendent)。前者虽有其独立于经验的品质,但必须在经验的保证下才能有其效用。后者则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它可以自足地构成知识。误以先验者为超验者必致以先验班研究对象而用本体论之名即成(?)妄,而以形而上学之研究对象为先验者则真正超验意义的形而上学即成失落。恢复本体论的名誉和重建形而上学实际上成为一桩工作,即寻求真正的超验之物。 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者提出的价值论(Axiology)为这一寻求提供了契机。此词在我国一直被等同于theory of value,这不但是误解,而且也忽视了此词提出的初衷。他们认为:“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在。哲学不能再跻身于特殊科学的活动中。“价值论与经验科学断然不同,只有它才是寻求超验者的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如此,而且价值论完全可以承担真正意义本体论的研究任务,这从哲学史上对价值的研究可以见出。苏格拉底首先讨论了价值的超验性质,证明价值为超验之物。柏拉图接续他的老师给予价值以本体地位。康德则对价值和事实加以厘定,反复申明价值的优先位置。 一且一这样以价值为本体的一种新理论体系即能成立,可以名之为价值本体论。但这种本体一定须从!dealism上予以了解,而不能从Materialism上认定。Materialism指向的是真,Idealism指向的是善和美,后两者成为价值本体论的研究对象。 然而既称之为本体,那么在数目上必须为一。显然善和美虽然是价值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但只有二者之一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本体。对善和美的关系的研究在此成为必要。善和美既为价值论的研究对象,二者必然是超验的,从超越经验的方式上可以区分出两种:纵向上升式和横向企盼式。在这样的两种方式中发现善和美处在两种不同的关系形态中。这些不同都须取决于对经验事实的不同态度。 纵向上升的超越方式使人在面对经验事实的依赖时,主观地在当下断然拒绝这种依赖,因而使精神获得自在境界,此种境界即名之为美。因而美成为化去对经验事实的执着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人发现了不可被化去的“善”的理念,此理念即成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此即价值本体。柏拉图和康德都对此种方式中的美善关系极为心会,前者以介乎人神之间的一种“大精灵”喻指向善的过程,而后者则明确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横向企盼的超越方式承认人对经验事实的依赖性,但认为通过各种力量人可以摆脱这种依赖,而摆脱依赖的过程成为一个无限性的时间向度。此向度之外则成就一个自在境界“美”,只是美成为终极而非过程。但此种美却成为保证无限过程中受难意识与奋斗精神的信仰,以一种逆涸的过渡方式再次指向了“善”理念,此理念在过程中凸显。基督神学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都在此种方式之下处理美善关系,只是基督教认为人摆脱经验依赖的力量属于上帝的恩典,而马克思则认为属于人类自身的劳动。 真善美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追求眉而这种讨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极为有益。同时,既 \为世界性的现代危机的缓解提供了思路,又为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反思提供了理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1-04-30)

张节末[10](1994)在《美善关系理论的一个古典范本──嵇康《声无哀乐论》再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严谨的理论分析,摧破了传统产有哀乐论的片面和有关的音乐神话及迷信,提出音乐之美在于其自然之和,可以对之进行客观的科学研究;哀乐之清产生于社会的人生事件;音乐以其和谐而不是情感内涵作用于听者,可以培养审美情感,感发哀乐之情和增进道德人(本文来源于《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4年03期)

美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兼具审美与道德修养意义的形式结构,在此结构中,作为主体的"良知"所呈现于心的知情意结构差异,客体层面则依次呈现为事物、意象与"良知"自身的不同演变,由此"致良知"呈现出"心——事物","心——意象"和"良知——良知"叁个层次,对应于此,王阳明心学的美与善表现出美善并行、美对善的超越、美善合一叁种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关系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孙薇.孟子人格美学中的美善关系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周玲.王阳明心学的美善关系探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薛富兴.环境伦理学视野下的美善关系[J].社会科学.2016

[4].周玲.王阳明心学的美善关系探析[J].王学研究.2015

[5].杨尚翡.论音乐视域中的美善关系[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钱海燕.以美储善——论当代视野下的美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章渊.关于孔子美善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一点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02

[8].章渊.关于孔子美善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1

[9].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

[10].张节末.美善关系理论的一个古典范本──嵇康《声无哀乐论》再探索[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标签:;  ;  ;  ;  

美善关系论文-孙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