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肌灌注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MRI成像,心肌灌注显像,负荷
心肌灌注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潘玉坤,王佳佳,葛英辉[1](2019)在《负荷心肌MRI灌注成像在冠心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冠心病发病率、病死率均居心血管疾病首位,其发病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心脏MRI是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但常规心脏MRI无法显示早期隐匿性冠心病患者的异常心肌储备功能。负荷心肌MRI灌注成像在评估心肌缺血、心肌储备功能方面有明显优势。本文就负荷心肌MRI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负荷方式、图像特征、诊断效能及在冠心病预后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科伶,彭婉琳,徐旭,罗婷,张金戈[2](2019)在《“一站式”CT心肌灌注成像在评估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一站式"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与心脏磁共振(CMR)MPI的一致性,探讨其在评估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50例我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一支或多支狭窄程度≥90%、欲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于术前一周内行"一站式"CT-MPI检查,其中22例同时行CMR检查。采用后处理软件Ziostation2获取灌注缺损心肌、正常心肌的灌注参数并比较,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CT和CMR缺损/正常心肌相对灌注参数(rBF、rBV、rTTP、rMTT)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CT及CMR左心功能参数一致性。结果与正常心肌相比,灌注缺损心肌BV、BF下降,而MTT、TTP延长(P均<0.05)。CT和CMR测得rBV、rBF、rMTT及rTTP呈中到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685、0.641、0.871、0.733,P均<0.05)。Bland-Altman分析发现,22个点中,有21个点均位于一致限范围内,两种检查方式左心功能参数一致性较好。"一站式"CT-MPI扫描有效剂量为3.5(P_(25)~P_(75),3.3~3.8) mSv。结论 "一站式"CT-MPI能一次扫描同时获得冠脉解剖、心肌灌注和左心功能信息,测得的心脏参数与CMR一致,可用作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病情评估的选择方案。(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影,胡海峰,李卉,邓佳佳,周丹丹[3](2019)在《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本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对比分析超声叁维斑点追踪、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单独及联合诊断对急性心机梗死后心室重构诊断的符合率。结果: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诊断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一种检查方法(P<0.05);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患者,超声造影检出符合率达92%,磁共振增强扫描检出符合率达88%,而两者联合诊断的检出符合率高达96%。结论:彩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应用明显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诊断的符合率。(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何宏兵[4](2019)在《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62例冠心病患者均行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CT-MPI、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与灌注正常组比较,灌注异常组MBF、MBV明显低,TTP明显长(P<0.05);在ST段严重压低时CAG阳性组QT、QTc间期较CAG阴性组明显长(P<0.05);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MPI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91.11%、特异度70.59%、准确度85.48%,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71.11%、特异度94.12%、准确度77.43%;CT-MPI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准确率较CT-MPI检查、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明显大。CT-MPI联合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可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准确率,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赵爽,李娜[5](2019)在《心肌灌注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CT心肌灌注成像、核素心肌灌注成像、MR心肌灌注成像及心脏声学造影等心肌灌注的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心脏疾病诊断信息。(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崔楠,刘红梅,吴碧君,王珍,冷丽丽[6](2019)在《叁维斑点追踪成像结合实时心肌超声造影对冠心病患者PCI或CABG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叁维斑点追踪成像结合实时心肌超声造影对冠心病患者PCI或CABG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出我院2018年1~12月诊治的5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CI或CABG治疗,且术前、术后均行叁维斑点追踪成像结合实时心肌超声造影检查,以患者术前的检查结果为对照组,术后的检查结果为研究组,评价患者PCI或CABG术后的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结果:研究组PCI术后与CABG术后的SLP、T-SLP、A、K相比,均P>0.05;但两组的PI、MBF相比,均P<0.05。研究组PCI术后与对照组PCI术前的左心室各指标相比,均P<0.05;研究组CABG术后与对照组CABG术前的左心室各指标相比,均P<0.05。结论:叁维斑点追踪成像结合实时心肌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判定冠心病患者PCI或CABG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值得推行。(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07期)
莫绪凯,林铭霞,梁建业,刘伊勇,黄家熺[7](2019)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与心肌灌注评估冠心病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CT冠状动脉成像(CCTA)与CT心肌灌注成像(CTP)诊断冠心病(CAD)的价值。方法检索以血流储备分数(FFR)诊断为金标准,比较CTP、CCTA诊断CAD的研究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诊断试验数据。运用Meta-disc 1.4和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异质性检验、发表偏倚检测等,合并汇总敏感度、特异度、95%可信区间(95%CI),绘制出系统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同时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最终纳入文献9篇,研究血管1281支。依次以CTP、CCTA、CCTA联合CTP作为诊断指标进行分析,其汇总敏感性分别为0.73(0.68,0.78)、0.90(0.86,0.93)及0.80(0.75,0.84),汇总特异度分别为0.84(0.82,0.87)、0.65(0.61,0.69)及0.87(0.84,0.90),相应AUC分别为0.87、0.74、0.92。结论 CCTA联合应用CTP时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心肌灌注方面情况,在诊断CAD时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当二者结合时诊断效能更好。(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易妍[8](2019)在《心血管CT成像对冠状动脉形态学及心肌血流灌注功能学一站式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可行性探究目的探讨采用第叁代双源CT(DSCT)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并需要进行心肌血流功能学评估的患者,采用第叁代双源CT对入组患者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CTP)扫描。基于17段AHA心肌模型,对CTP图像以心肌节段为分析单位评估图像质量(1-4分依次对应图像质量由优到劣)。记录并评估CTP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36例患者(21名男性和15名女性;63.12±6.53岁)最终入组并进行低剂量CTP检查,扫描采用管电压及管电流自主调制技术,最终扫描管电压均自主选择为70kV,扫描管电流平均值为482.73±102.45 mmAs。CTP图像质量平均分为1.14±0.35。CTP检查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82±1.25 mmSv。结论低剂量CTP成像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显着降低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对于拟诊或确诊冠心病且需要进行心肌灌注评估的患者可行性良好。第二部分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准确性及参数评估最优化研究目的采用第叁代双源CT(DSCT)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探究其对于血流梗阻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和最优化血流灌注评估参数。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需要进行心肌血流功能学评估的患者,采用第叁代双源CT对入组患者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扫描(CTP)。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量(ICA/FFR)作为心肌缺血评估的参考标准,基于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评估CTP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比较分析各种评估方式及不同灌注参数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包括定性分析及针对于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透壁性心肌全层叁套灌注数据进行半自动定量分析和全自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中又进一步将心肌血流量(MBF)分为绝对值分析和相对值分析。相对值分析的计算方法为半自动化MBF绝对数值与MBF参考值的比值,根据全自动化方式获得的节段化绝对数值定义患者的MBF参考值,共叁种方式:1)患者17个节段的总体平均MBF绝对数值;2)患者17个节段的总体平均MBF绝对数值的上四分位数(75%位点);3)患者17个节段中取值最高的MBF绝对数值。结果52例患者(33名男性和19名女性;62.21±6.77岁)最终入组成功并完成低剂量动态负荷CTP检查,其中共有116支冠状动脉血管接受后续ICA/FFR检查治疗。CTP检查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86±1.27 mSv。根据ICA/FFR结果,32名患者(61.54%)的47支冠状动脉血管(40.50%)对应的322个心肌节段(36.4%)被诊断为存在血流梗阻性病变伴相应供血区心肌血流灌注减低。以血管为分析单位,半自动化测量心内膜下MBF绝对数值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其他评估方式及参数,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2.76%,100.00%100.00%,90.29%和 93.38%,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947(95%CI:0.908-0.983)。而MBF相对血流比值评估中,心内膜下MBF相对血流比值R3(AUC=0.909,95%CI:0.864-0.957),即采用患者最高血流心肌节段MBF绝对数值做为MBF参考值计算得出的MBF相对比值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采用第叁代双源CT实施低剂量CTP扫描方案对于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众多分析评估方法中,半自动化测量心内膜下MBF绝对数值是预测心肌缺血的最佳评估参数。而当采用MBF相对血流比值进行心肌缺血分析时,选择患者最高血流心肌节段MBF绝对数值做为MBF参考值计算得出的MBF相对比值结果具有最佳诊断效能。第叁部分多期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中单期冠状动脉CTA图像提取可行性及诊断准确性研究目的CT技术发展已实现CT心肌灌注成像(CTP)中冠状动脉血管树的完整覆盖。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基于动态负荷CTP多期图像的单期提取冠状动脉CTA(single-phas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SP-CTA)潜在临床价值。方法连续纳入出现冠心病相关典型临床症状患者,采用第叁代双源CT进行前瞻性动态负荷CTP检查和常规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成像检查。选择CTP多期图像中冠状动脉强化最优期像进行SP-CTA图像提取,并通过降四维降噪技术和运动伪影矫正技术提升SP-CTA的图像质量。采用定量分析方式评估SP-CTA图像质量,选择有创冠脉造影技术(ICA)作为诊断标准,比较单期提取SP-CTA和常规CCTA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共有56例患者(35名男性和21名女性;63.72±7.01岁)完成CTP及CCTA扫描,其中39名患者成功接受ICA。SP-CTA图像质量与常规CCTA相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基于血管节段层面评估结果显示,SP-CTA和常规CCTA在狭窄程度大于50%血管病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及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等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SP-CCTA:78.1%,94.9%,77.4%,95.1%,91.6%,0.935 vs.常规 CCTA:74.7%,95.3%,78.0%,95.3%,91.6%,0.937,P>0.05)。CTP和CTP结合常规CCTA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 3.92±1.72 mSv and 5.98±2.01 mSv(P>0.05)。结论基于CT心肌灌注扫描提取出的单期冠脉SP-CTA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与常规CCTA具有相当水平,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可以考虑对于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采用单期提取SP-CTA替代常规CCTA,并为真正意义上“一站式”心脏CT检查的实现提供了潜在可能性,这将对高度冠心病风险需要心肌缺血检测的患者带来较大临床意义。第四部分创新型一站式低剂量心血管CT成像对冠心病综合评估的临床价值目的探究采用第叁代双源CT进行创新型一站式低剂量心血管CT检查用于中高危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评估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和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采用第叁代双源CT(DSCT)对入组患者进行低剂量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扫描(CTP)。从CTP多期扫描图像中选取最佳冠状动脉强化期相并进行单期图像提取,构成单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SP-CTA)图像。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量(ICA/FFR)作为心肌缺血评估的参考标准,分别基于患者水平及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评估CTP和CTP联合SP-CTA(CTP+SP-CTA)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记录并评估CTP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65例患者(41名男性和24名女性;62.64±7.17岁)最终入组并进行CTP检查,根据ICA/FFR结果,39名患者(60.0%)的72支冠状动脉血管(40.4%)被确诊为存在血流梗阻性病变伴相应供血区心肌缺血。以血管为分析单位,CTP和CTP+SP-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 81.76%,82.28%,72.31%,86.57%,82.66%和 87.04%,91.30%,85.45%,92.31%,89.73%。CTP+SP-CTA的曲线下面积(AUC=0.959,95%CI:0.928-0.989)明显优于单独 CTP(AUC=0.894,95%CI:0.865-0.948)和单独 SP-CTA(AUC=0.830,95%CI:0.754-0.906)(P<0.01)。CTP 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86±1.69 mSv。结论创新型一站式低剂量心血管CT检查能够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在临床应用中对于需要进行心肌灌注评估的中高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和临床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李媛媛[9](2019)在《MR心脏灌注成像与双能量冠脉CT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CMR-LGE作横向对照,探讨双能量冠脉CTA心肌灌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及其定量诊断AMI的价值。方法:开胸直视下结扎猪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1天后行CMR-LGE、双能量DSCT扫描及延迟扫描检查,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分别测量梗死心肌与远隔梗死区域正常心肌的碘值及标准化的碘浓度(NID);对比分析CMR-LGE图像、DE-DSCT混合能量图像、DE-DSCT扫描及延迟扫描碘图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诊断指数,并利用ROC曲线分析计算AUC值;应用ROC曲线分析DSCT扫描及延迟扫描时梗死心肌的碘值、标准化的碘浓度(NID)的诊断阈值。结果:(1)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CMR-LGE图像、DSCT混合能量图像、DSCT扫描碘图及延迟扫描碘图主观诊断AMI的灵敏度分别为:93.0%、87.5%、100%、69%,特异度分别为:94%、82.1%、67%、47%,准确度分别为:93.9%、84.1%、73.2%、51.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7.7%、53.8%、40.5%、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4%、96.5%、100%、86%,Youden指数分别为:0.87、0.696、0.67、0.16,诊断指数分别为:1.87、1.696、1.67、1.16。(2)DSCT扫描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DSCT延迟扫描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梗死心肌DSCT扫描与延迟扫描、正常心肌DSCT扫描及延迟扫描的碘值及NI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碘值诊断AMI的能力:当选择1.48 mg/ml为诊断界值时,DSCT扫描碘值诊断梗死心肌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6.6%,ROC曲线下面积为0.999(95%CI 0.994~1.000);当选择1.85 mg/ml为诊断界值时,DSCT延迟扫描碘值诊断梗死心肌的灵敏度93.3%、特异度65.5%,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95%CI 0.717~0.954)。(4)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NID诊断AMI的能力:当选择0.058为诊断界值时,DSCT扫描NID值诊断梗死心肌的灵敏度100%、特异度100%,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95%CI 1.000~1.000);当选择0.394为诊断界值时,DSCT延迟扫描NID值诊断梗死心肌的灵敏度73.3%、特异度89.7%,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 0.710~0.968)。结论:主观评价AMI的诊断效能CMR-LGE高于双能量DSCT检查,静息态DE-CCTA碘浓度、NID值可定量评价AMI,双能量DSCT“一站式”检查在诊断AMI中具有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刘宇杰,任敏,赵会亚,张禄桐,曲绍辉[10](2018)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评估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依达拉奉是一种高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能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斑点跟踪成像(STI)技术能定量评价心肌整体和局部的形变特征。但应用STI技术评价依达拉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应用STI技术,类比缺血后适应,综合评价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不同给药方式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适应组、依达拉奉主动脉根部注射组和依达拉奉耳缘静脉注射组。剔除4例死亡及造模失败病例,每组9只。各实验组兔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45 min后,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缺血后适应组反复4次结扎30s(再灌注30 s后再持续灌注2 h;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组分别于再灌注前5 min内经主动脉根部或耳缘静脉给药后再灌注儿5 min。使用STI技术检测各组兔左心室长轴整体和局部共648个心肌节段的收缩期应变(Ssys)及达峰时间(T-Ssys)、峰值应变(Sp)及达峰时间(T-Sp)、收缩期应变率(SRsys)及达峰时间(T-SRsys)和舒张期应变率(SRd)及达峰时间(T-SRd)变化情况。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兔血浆中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等心肌酶学水平,TUNEL染色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①阻断前与阻断后STI比较:与阻断前比较,阻断后45分钟左室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波形杂乱,多数应变参数峰值明显减低,达峰时间延迟;②应变和应变率: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后,左心室长轴应变曲线波形紊乱,部分室壁应变曲线反向,达峰时间延迟,四腔心、两腔心、叁腔心切面整体和各节段Ssys、Ssp、SRsys、SRd均降低,与再灌注前比较无明显恢复;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和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组长轴整体和局部各指标明显恢复,T-Sp缩短。缺血后适应、依达拉奉不同给药方式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③ST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LSp、LSRsys检测兔心肌梗死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2%和72.5%、86.1%和75%;④观察者间重复性及差异性:计算两位观察者两次测量两腔心左室前壁心尖段的LSsp、LSRsys,观察者之间以及观察者内各个参数的测量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且评估观察者间检测指标的差异度<20%,在统计学接受范围内;⑤心肌酶学检查: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LDH、CK、AST、CK-MB水平较再灌注前均上升,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依达拉奉不同给药方式各指标显着降低,但叁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⑥病理学检查;单纯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凋亡,经缺血后适应和药物处理后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同时Bax基因表达下降,Bcl-2基因表达上升。结论应用STI技术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药物后适应的心肌保护效应准确度较高、可重复性强,与病理检测结果吻合,可用于临床评估心肌运动功能药物疗效和预后的有力工具。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功能损伤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且该效果与缺血后适应的效果接近,且能避免缺血后适应对冠状动脉造成的机械损伤,因此,依达拉奉用于药物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而且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及动脉给药方式的不同未影响心肌功能的恢复,进一步说明依达拉奉用于药物后适应的广泛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2-07)
心肌灌注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一站式"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与心脏磁共振(CMR)MPI的一致性,探讨其在评估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50例我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一支或多支狭窄程度≥90%、欲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于术前一周内行"一站式"CT-MPI检查,其中22例同时行CMR检查。采用后处理软件Ziostation2获取灌注缺损心肌、正常心肌的灌注参数并比较,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CT和CMR缺损/正常心肌相对灌注参数(rBF、rBV、rTTP、rMTT)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CT及CMR左心功能参数一致性。结果与正常心肌相比,灌注缺损心肌BV、BF下降,而MTT、TTP延长(P均<0.05)。CT和CMR测得rBV、rBF、rMTT及rTTP呈中到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685、0.641、0.871、0.733,P均<0.05)。Bland-Altman分析发现,22个点中,有21个点均位于一致限范围内,两种检查方式左心功能参数一致性较好。"一站式"CT-MPI扫描有效剂量为3.5(P_(25)~P_(75),3.3~3.8) mSv。结论 "一站式"CT-MPI能一次扫描同时获得冠脉解剖、心肌灌注和左心功能信息,测得的心脏参数与CMR一致,可用作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病情评估的选择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肌灌注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潘玉坤,王佳佳,葛英辉.负荷心肌MRI灌注成像在冠心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2].刘科伶,彭婉琳,徐旭,罗婷,张金戈.“一站式”CT心肌灌注成像在评估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王影,胡海峰,李卉,邓佳佳,周丹丹.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4].何宏兵.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9
[5].赵爽,李娜.心肌灌注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6].崔楠,刘红梅,吴碧君,王珍,冷丽丽.叁维斑点追踪成像结合实时心肌超声造影对冠心病患者PCI或CABG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的评价[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7].莫绪凯,林铭霞,梁建业,刘伊勇,黄家熺.CT冠状动脉成像与心肌灌注评估冠心病的Meta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8].易妍.心血管CT成像对冠状动脉形态学及心肌血流灌注功能学一站式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9].李媛媛.MR心脏灌注成像与双能量冠脉CT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对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
[10].刘宇杰,任敏,赵会亚,张禄桐,曲绍辉.超声斑点跟踪成像评估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