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北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海苏北人,工人夜校,工人运动
苏北人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1](2015)在《苏北人与1925年上海反日爱国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数众多、长期遭受歧视、一直被学界忽视和误读的近代上海苏北人,在1925年二月罢工、五卅运动中是反抗日本资本家剥削和歧视的主力。苏北人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工人夜校中接受思想启蒙,日商纱厂的戴器吉、顾正红、姜维新、朱英如等苏北工人成长为工人运动的骨干分子,他们在反日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党、团、工会的倚重力量,但也表现出做事冲动、受帮会影响等缺点。1925年的反日爱国运动取得巨大成功,是中共领导人邓中夏、李立叁、瞿秋白等有效组织,苏北工人冒死敢拼,青年学生得力声援,以及商界人士积极援助等多方协作的结果,既不能单方面夸大苏北人的作用,亦应澄清海内外学者对近代苏北工人尤其是日商纱厂工人的忽视和误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上海工人运动史研究。(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许峰[2](2014)在《霓虹灯下的另类人群——当代文学中“苏北人”形象塑造及其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座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作家写上海,总离不开南京路、外滩、跑马厅、百乐门、咖啡馆等等。然而,繁华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个"穷街"的世界,隐藏着大量胼手胝足的劳动人民,尤其是苏北人。"谁不嫌弃苏北人?在上海,苏北姑娘对象都难找。……苏北人最穷了,又粗陋又低贱……"(王小鹰《苏北姑娘》)(1)由于各种原因,自晚清以来上海社会长期存在对苏北人的地(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4年03期)
徐峰[3](2013)在《苏北人与淮夷:同一片地域的两次族群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韩起澜(Emily Honig)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书的重要价值在于运用族群理论对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被无视的人群、社会关系和历史过程进行了重建。作为过渡地带的淮北、江淮地区在历史上见证了两次相似的族群建构,一次是西周时期的淮夷,一次则是韩起澜论述的苏北人。两者都是在中心-边缘结构中形成的,前者相对于西周王朝,后者相对于上海,族群的建构中,移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情境。(本文来源于《百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貟喜红[4](2013)在《大众文化史学中的族群研究:以《苏北人在上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韩起澜(Emily Honig)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是聚焦"族群研究"的大众文化史学的典范。本文从该着的文本研究出发,探讨作者的族群研究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建构了苏北人生活的诸多面相。(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3年04期)
李菁菁[5](2012)在《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是一个"五方杂处"①的社会。这是近现代上海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移民在上海的成长发展,是一边融入与适应这座城市的开放与现代,一边又在做着自我调衡与判断,寻找所谓的"老乡",进而联合、团结起来,这是面对大城市激烈的生存竞争,极其快速的生活、工作节奏所采取的自然保护策(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2年35期)
李长庆[6](2012)在《近代上海黑社会的苏北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上海黑社会是一个成员众多、规模庞大、破坏能量巨大、影响甚为广泛的犯罪群体,由于其徒众分布广泛,又缺乏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造成了其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帮派林立,苏北帮、潮州帮、宁波帮、湖北帮、汕头帮、上海帮等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几个犯罪群体,其中苏北人数量最多。苏北人在近代上海社会中的总人数规模大约为130万—150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各种天灾人祸涌入上海,力求实现心中的发家致富梦想。可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文盲,又缺乏相应的高级技能和投资资金以及各种上层社会关系,因此,大多数的苏北人往往会从事黄包车夫、码头工人、佣妇等各种技术含量低甚至无技术的下层服务性行业。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居住环境的恶劣,很多人为了改变现状就会选择加入黑社会,寻求改变命运的靠山,并从事偷窃、抢劫、绑架等各种黑色活动,甚至有的人在战争时期投敌叛国,做了“汉奸”。与整个近代上海黑社会有着共同的“叁大亨”一样,苏北人也有自己的领袖人物,比较重要的有顾竹轩和金九龄以及吴四宝。而被称为“苏北大亨”的顾竹轩,由于其性格彪悍、为人仗义同时又有一定的政治和商业投机头脑,受到了很多黑社会成员的拥护,被称为“苏北大亨”,其实力也曾一度接近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叁大亨”并引起了“叁大亨”的排挤,最终在激烈的斗争中坍台。可是,由于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帮助过共产党,赢得了共产党的好感,因此,解放后他还受邀出席了上海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受到了公正的待遇和评判。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尽管上海黑社会已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可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黑社会势力沉渣泛起的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予以坚决打击。不过,在坚决打击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设好叁个体系,也就是:强化社会控制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和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从而从根本上铲除黑社会滋生和蔓延的土壤。(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2-04-01)
陈蕙兰,杜玉兰[7](2012)在《从人事档案看苏南苏北人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遗传主要决定了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因素则决定了性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文化、家庭和父母的抚养方式、学校、同伴、社会变迁和生活事件等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2年06期)
应聂萧[8](2011)在《中共职工学校对上海苏北人的政治动员(1924-1927)》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由“衣被天下”的江南名邑变为华洋交汇、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上海移民中,江苏移民占一半以上,其中又以苏北人为数众多。上海苏北人贫穷落后且鱼龙混杂,曾长期遭受上海社会的歧视,这些不仅全国人民知道,连研究上海史的外国学者也清楚。但在1924-1927年的上海工人运动中,苏北人曾扮演过重要角色,无论是1925年的二月罢工、五卅运动,还是1927年的第叁次工人武装起义,苏北籍男工均成为运动的主力。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上海苏北人的研究一直是冷门。共产党人是如何动员上海苏北人的?是不是越穷越革命?这些问题更为学者们忽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沪西、沪东等工厂区苏北人比较集中的地方,通过职工学校的动员平台,采用通俗易懂、灵活机动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苏北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使之成为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骨干力量。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选题的意义、基本概念、学术回顾及研究的思路方法等。第二章则主要阐述动员的相关理论和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动员的有益探索。第叁章考察了苏北人移居上海的原因、从事的行业及在工厂中比重;共产党创办的职工学校及招生、教育的方式;苏北籍工人在职工学校接受启蒙的过程及表现。第四章探讨了中共职工学校的政治动员成效,并具体考察了职工学校中成长起来的苏北人在二月罢工、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叁次武装起义中的先锋作用。最后得出结论,职工学校的动员模式是我党团结和发动民众投入革命洪流的有效经验,在大革命时期的上海苏北人身上得到了验证,同时证明了贫穷不能自发导向革命,突显了职工学校的政治动员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12-27)
张玲[9](2011)在《“共舞台事件”中的上海苏北人》一文中研究指出1932年7月17日,国民党当局逮捕在劳勃生路(长寿路)、胶州路口共和大戏院召开的江苏省反帝大会代表90余人,其中13人被枪杀,70人被判刑,这个事件称为"共舞台事件"。本文利用档案、报纸媒体、当事者的回忆,中共中央、江苏省和上海市的相关革命历史文件等资料,对该事件中苏北人的政治表现及其根源作深入剖析,以期还原上海苏北人在当时工人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1年01期)
王波,杨立明,严维新[10](2010)在《激情满怀竞跨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苏北人”到“沿海人”有多遥远?在几年之前,开发区人还没有答案。可今天,开发区人会给人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嬗变,就在那奋斗的过程中,就在那思想的升华中,就在那自信的笑容中。 连日来,一股“争当自强沿海人”的热潮在市开发区不断涌动、厚积(本文来源于《连云港日报》期刊2010-10-12)
苏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言"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座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作家写上海,总离不开南京路、外滩、跑马厅、百乐门、咖啡馆等等。然而,繁华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个"穷街"的世界,隐藏着大量胼手胝足的劳动人民,尤其是苏北人。"谁不嫌弃苏北人?在上海,苏北姑娘对象都难找。……苏北人最穷了,又粗陋又低贱……"(王小鹰《苏北姑娘》)(1)由于各种原因,自晚清以来上海社会长期存在对苏北人的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北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玲.苏北人与1925年上海反日爱国运动[J].社会科学.2015
[2].许峰.霓虹灯下的另类人群——当代文学中“苏北人”形象塑造及其身份认同[J].文艺争鸣.2014
[3].徐峰.苏北人与淮夷:同一片地域的两次族群建构[J].百色学院学报.2013
[4].貟喜红.大众文化史学中的族群研究:以《苏北人在上海》为例[J].前沿.2013
[5].李菁菁.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J].神州.2012
[6].李长庆.近代上海黑社会的苏北人[D].扬州大学.2012
[7].陈蕙兰,杜玉兰.从人事档案看苏南苏北人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J].大家.2012
[8].应聂萧.中共职工学校对上海苏北人的政治动员(1924-1927)[D].上海交通大学.2011
[9].张玲.“共舞台事件”中的上海苏北人[J].学海.2011
[10].王波,杨立明,严维新.激情满怀竞跨越[N].连云港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