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行耦合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行耦合线,超宽带,阶梯阻抗谐振器,旁路耦合
平行耦合线论文文献综述
肖如奇,杨国,王奕,吴文[1](2017)在《基于平行耦合线的双陷波超宽带滤波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半波长平行耦合线结构,设计了一款高选择性的双陷波超宽带滤波器。首先通过半波长平行耦合线级联低阻抗传输线实现了超宽带带通滤波器;然后在平行耦合线两端加载阶梯阻抗谐振器,在通带两侧各产生一个传输零点,增强了超宽带滤波器的选择特性;最后通过引入短路阶梯阻抗旁路耦合的方法实现了超宽带滤波器的双陷波特性。利用HFSS进行仿真后结果表明,该超宽带通带范围为3.15GHz-10.15GHz,通带内插入损耗在0.5dB左右,且通带内群时延均小于1ns,上、下截止边沿衰减斜率为86.9dB/GHz和71.8dB/GHz,双陷波中心频率分别在5.81GHz和8.0GHz,双陷波内插入损耗均大于10dB,具有良好的抑制水平。(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胡世昌[2](2016)在《Ku波段平行耦合线和SIW滤波器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Ku波段的两种滤波器:SIW滤波器和平行耦合线滤波器。这两个滤波器技术指标相同:中心频率f0为14.9GHZ,3 d B带宽1.2GHZ,在13.35GHZ&16.4GHZ抑制大于40 d B。他们只是在实现结构和介质基片不相同,这里通过对这两种滤波器这几方法的介绍和对其最终性能对比,得出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根据不同场合来选用。(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6年14期)
崔冬暖,王建辉[3](2013)在《四种由叁条平行耦合线并接构成的T型滤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滤波器是射频收发系统中重要的微波器件,承担着有效滤除各种无用信号及噪声信号、降低各通信频道间的信号干扰,确保通信设备各部分的正常工作,实现高质量通信的任务。在本文,我们将叁条平行耦合线以不同的连接方式构成四种T型结构的滤波器,研究发现,当选取合适的阻抗和电长度时,滤波器可以实现带通和带阻的频率响应。我们分别运用ADS和HFSS软件进行了电路和电磁模拟仿真,并以Rogers 4350B基板制作了中心工作频率为3.0GHZ的四个滤波器进行实物测试验证,结果显示,仿真和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5-21)
张琦,李裕,万国宾,吕金榜[4](2012)在《Ku波段平行耦合线带通滤波器的仿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平行耦合线带通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利用Matlab编程结合ADS 2009软件的原理图与Momentum协同优化仿真,并给出中心频率在15GHz的带通滤波器设计实例及详细步骤。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方法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同时,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本文来源于《遥测遥控》期刊2012年06期)
师鹏燕,王敏锡,赵明洪[5](2009)在《平行耦合线定向耦合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平行耦合线定向耦合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根据耦合微带线和耦合带状线的主要特征,分别设计了频率为2.5GHz的平行耦合微带线定向耦合器和平行耦合带状线定向耦合器。根据给定耦合器的技术指标,确定耦合器的类型、结构。利用ADS软件环境设计了平行耦合线定向耦合器的电路模型,并对定向耦合器的S参数进行仿真、优化,已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频带范围内,耦合带状线定向耦合器的耦合性能优于耦合微带线定向耦合器。(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09年06期)
王海涛,张德斌,凌天庆[6](2008)在《利用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实现的两种平行耦合线定向耦合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紧凑的复合左右手传输线模型实现了两种新型平行耦合线定向耦合器。第一种定向耦合器为六端口双定向耦合器,形式为右手传输线/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右手传输线,通过调整传输线与传输线之间的距离,实现一分叁等分功率分配器的功能;第二种定向耦合器是在普通定向耦合器中,用部分复合左右手传输线代替右手传输线,通过调整它们之间的比例,可以使得耦合端和输出端的输出相位相等。设计的两种定向耦合器,均已通过实测验证。(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刘立青,闵洁,鹿磊光[7](2008)在《任意镜像阻抗平行耦合线滤波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任意镜像阻抗平行耦合线滤波器与传统的平行耦合线滤波器相比,通过选择合理的镜像阻抗,可以得到合适的耦合线的宽度与缝隙,因而使滤波器更容易加工。首先从理论上推导了任意镜像阻抗平行耦合线滤波器的设计公式。根据此理论,设计了80Ω的任意镜像阻抗平行耦合线滤波器。通过EM仿真验证了设计公式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08年04期)
谭欢,盖政祥,王建功,李平辉[8](2007)在《新型平行耦合线电调带通滤波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微带平行耦合线电调带通滤波器,这种电调滤波器在一般平行耦合滤波器的基础上额外添加一些集总元件,从而在整个调谐频率范围内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寄生通带抑制能力。在对可变电容添加位置进行了分析以后,设计仿真了一个电调带通滤波器,调谐滤波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07-10-01)
何志权[9](2007)在《平行耦合线滤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交错平行耦合带状线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及其过程,用此方法设计了7.5~18 GHz的带通滤波器,使用Microwave Office软件对此滤波器进行了仿真,并对滤波器进行了安装测试。(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对抗》期刊2007年03期)
叶健辉,潘武[10](2006)在《基于ADS的平行耦合线带通滤波器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归一化低通滤波器出发,阐述了平行耦合线带通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给出了一个中心频率在C波段的带通滤波器设计实例。根据给定的滤波器技术指标,确定滤波器类型、结构和最佳级数。按照设计要求利用射频和微波设计软件ADS(先进设计系统)对带外抑制和插入损耗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达到要求的插损、带内波纹和理想的带外抑制特性。给出了优化的结果仿真图,结果表明优化结果与设计要求一致。(本文来源于《电子工程师》期刊2006年11期)
平行耦合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Ku波段的两种滤波器:SIW滤波器和平行耦合线滤波器。这两个滤波器技术指标相同:中心频率f0为14.9GHZ,3 d B带宽1.2GHZ,在13.35GHZ&16.4GHZ抑制大于40 d B。他们只是在实现结构和介质基片不相同,这里通过对这两种滤波器这几方法的介绍和对其最终性能对比,得出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根据不同场合来选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行耦合线论文参考文献
[1].肖如奇,杨国,王奕,吴文.基于平行耦合线的双陷波超宽带滤波器设计[J].微波学报.2017
[2].胡世昌.Ku波段平行耦合线和SIW滤波器的对比[J].电子世界.2016
[3].崔冬暖,王建辉.四种由叁条平行耦合线并接构成的T型滤波器[C].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2013
[4].张琦,李裕,万国宾,吕金榜.Ku波段平行耦合线带通滤波器的仿真设计[J].遥测遥控.2012
[5].师鹏燕,王敏锡,赵明洪.平行耦合线定向耦合器的设计[J].信息技术.2009
[6].王海涛,张德斌,凌天庆.利用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实现的两种平行耦合线定向耦合器[J].微波学报.2008
[7].刘立青,闵洁,鹿磊光.任意镜像阻抗平行耦合线滤波器的设计[J].无线电工程.2008
[8].谭欢,盖政祥,王建功,李平辉.新型平行耦合线电调带通滤波器设计[C].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07
[9].何志权.平行耦合线滤波器[J].舰船电子对抗.2007
[10].叶健辉,潘武.基于ADS的平行耦合线带通滤波器的优化设计[J].电子工程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