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耶稣基督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约》,历史耶稣,保罗书信,《约翰福音》
耶稣基督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黄根春[1](2013)在《《新约》中的耶稣基督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基督教文献和同时代的非基督教文献分析来看,《新约》记载的耶稣都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生活在罗马统治下第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人物。本文从《新约》书卷的成书时间以及经文的不同层次去分析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表达的耶稣形象。保罗之前基督教信仰群体所关注的耶稣是一个信徒所依靠的拯救者形象,这些在保罗书信中得到一定的反映。出于某种原因,保罗很少谈及历史的耶稣,因此,从保罗书信中所得到的关于耶稣的信息只是一鳞半爪。《约翰福音》清楚地要证明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他就是上帝本身。尽管符类福音的神学主旨是告诉读者耶稣乃是上帝的儿子,然而,它们搜集并呈现了不少关于耶稣基督生平事迹的材料,从这些资料中能得出一个初步的耶稣形象。但是目前学术界从符类福音中探讨出来的耶稣形象还不算清晰,这就为将来引入新方法的进一步探讨留下很多空间,其中包括心理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侯朝阳[2](2013)在《沉默的言说者:论《宗教大法官》中的耶稣基督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核心情节《宗教大法官》中,耶稣基督作为一位沉默的言说者的形象而出现。在基督谜一般的沉默背后,是他整个身体在开口说话,是他关于精神自由和爱的言语的静静流淌。这使他突破了语言的弹性与限度,实现了真理的另类言说,也使滔滔雄辩的宗教大法官内心受到震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耶稣基督面容独树一帜的刻画为后世作家重新创造耶稣形象提供了范型。(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3年01期)
张璟慧[3](2010)在《藉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论即故即新的创作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艺术在形式上显得变化不大,这正体现了艺术创作的某种方式,以中国古典美学观之,即为"即故即新,以故为新"。它强调以连续性为着眼点看故与新的关系,在保持某种一致性中求变化进而体现自我的艺术个性。这种方式绝非"横空出世"、"惊世骇俗",追求变化与创新,又不背离既定传统,是一种看似"柔弱"却有力的艺术创作方式。(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张璟慧[4](2009)在《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呈现——试论“悖论式”的文艺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复兴时代,耶稣.基督形象发展史中开始出现"耶稣为何被天主抛弃"的追问。此追问缘于对人性的关注,即"文艺"赖以"复兴"的原点与基础。然而,意在关注人、人性的文艺复兴,却在对人本的追求中逐渐远离了"文艺"赖以"复兴"的基础与起点。由此,某种意义上说,文艺复兴是悖论性的。(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张璟慧[5](2009)在《在“修正”与“求取平衡”中前行——藉西方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表现及其成因试论艺术历史的某种发展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中世纪的文化背景,可以看出中世纪耶稣形象的艺术特点有叁个方面,而这叁个方面的特点的形成又缘自于叁个成因,以此观西洋美术史发展轨迹,那就是在"修正"与"求取平衡"中前行。(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张璟慧[6](2009)在《“化”的方式:“乱里春秋”与艺术创作——藉现当代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呈现论艺术创作的某种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当代耶稣.基督形象艺术表现出众多的"容貌",折射出艺术历史发展轨迹中文艺创作的某种方式,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相关理论观照之,即所谓的"乱里春秋"。它强调要打破既有的模式,具体到文艺创作,即要求艺术家要敢于融合不同的元素,建立一种属于自我的生命、艺术逻辑,将任何可能性都视为根本追求,所谓艺术创作的自由与新意,才是不受限制与拘束的。而实际上,"乱里春秋"的方式,就是人类文化自身运行的方式,即"化"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09年03期)
褚潇白[7](2009)在《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符号人类学为主要方法,探讨明清时期基督教和反基督教绘画艺术中耶稣基督形象的呈现形态及其人类学意识。本论文力图呈现如下叁个层面的内涵:首先,基督教绘画艺术中耶稣基督形象的符号形式;其次,各种不同形式之耶稣基督形象的符号微调过程;第叁,通过分析种种耶稣基督形象的表现方式,呈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大变动时代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类学意识。本文较细致地分析了基督教绘画艺术的赋予形式,尤其是它所基于的民俗文化折射在耶稣基督形象上的要素,以显示各种不同形态基督教绘画艺术的特殊的修辞学含义。论文第一章论述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的绘画艺术所呈现的耶稣基督形象及其符号微调过程。早期,传教士们以西洋技法和西洋塑像通过圣母与小儿耶稣基督形象显示基督信仰的人伦维度。后来,传教士们通过成年耶稣基督形象,显示出基督信仰更广泛的符号学意义,更采用中国版画的表现形式,以十字架为背景呈现耶稣基督形象。耶稣基督位格的十字架特性被作为核心观念呈现为对于中国文化本土性意识的挑战,显示惟有在以十字架为理解中国历史的符号所指时,历史描述才能够生长出救赎的意识。第二章探讨清代内地会传教士绘画艺术中耶稣基督形象的本土化形态。内地会传教士深入草根阶层,用故事性叙事和寓言性符号呈现一个充分表达了日常生活诉求之道的耶稣基督形象,以真实地面对生活的困厄并且在超越的维度中蔑视困厄的方式,显示基督信仰之日常存在的勇气和盼望,从而表述耶稣基督作为救赎的符号之于生活的直观形式。第叁章探讨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绘画艺术中的耶稣基督形象。与基督教大传统把耶稣基督安放在基督信仰的中心不同,拜上帝教只是借用耶稣基督形象,把他作为中介性符号。本章认为这正体现了洪秀全和拜上帝教对基督信仰和本土性意识这二者关系的独特调整,即以本土性意识转化性地诠释了耶稣基督形象的符号所指。第四章从反教绘画运动妖魔化耶稣基督形象来分析基督信仰与本土性意识的巨大张力及其人类学根源。当基督信仰在乡村社会传播,当教会成为隐约对立的符号出现在乡村之时,耶稣基督这个符号尖锐地挑战了乡村文化、乡绅身份和他们的话语权力。乡绅们通过妖魔化耶稣基督形象,显示乡村不需要耶稣基督的符号,却反讽地显示了牺牲之爱(十字架)在乡村生活中的在场。第五章分析《天路历程》中文版绘画艺术的修辞学方式。对《天路历程》中文版而言,记忆本身是一种救赎的降临,唤起记忆就是唤起向着天国的历程。惟有重新开启这种记忆之门并且在新的记忆里转化救赎的空间形式,即唤起对耶稣基督的记忆,救赎之“门”才会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民族志的深描。本章从“门”这个符号入手,分析《天路历程》中文版所显示的耶稣基督的修辞学与民族志的关系。第六章探讨土山湾天主教绘画艺术中的耶稣基督形象。土山湾艺术家群体把耶稣基督表达为一种记忆的治疗。土山湾艺术家们都是些孤儿和流离失所的人群,他们遭社会抛弃,挣扎于死亡的边缘。而在土山湾这个天主教工艺场,他们不仅延续了肉体的生命,更驱散了记忆的恐惧。在他们的笔下,基督形象被呈现为治疗性的图像,图像是一种记忆的仪式和治疗的符号。正是在土山湾绘画艺术的表达中,耶稣会和内地会传士们一直所致力的基于本土性意识之耶稣形象成为真正的本土记忆,成为本土性意识的隐喻和象征。第七章总结了耶稣基督形象这叁百年间的“变形记”,阐释了变形过程中民俗文化显示在耶稣基督形象之上的多维性特质,以及因着耶稣基督这个符号的植入所导致的民俗文化的意识形式的某种程度的转化。在这个复杂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过程中,耶稣基督逐渐成为从明清之际到晚清期间民俗文化的一个新符号。(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4-14)
耶稣基督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核心情节《宗教大法官》中,耶稣基督作为一位沉默的言说者的形象而出现。在基督谜一般的沉默背后,是他整个身体在开口说话,是他关于精神自由和爱的言语的静静流淌。这使他突破了语言的弹性与限度,实现了真理的另类言说,也使滔滔雄辩的宗教大法官内心受到震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耶稣基督面容独树一帜的刻画为后世作家重新创造耶稣形象提供了范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耶稣基督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黄根春.《新约》中的耶稣基督形象[J].圣经文学研究.2013
[2].侯朝阳.沉默的言说者:论《宗教大法官》中的耶稣基督形象[J].俄罗斯文艺.2013
[3].张璟慧.藉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论即故即新的创作方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张璟慧.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呈现——试论“悖论式”的文艺复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张璟慧.在“修正”与“求取平衡”中前行——藉西方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表现及其成因试论艺术历史的某种发展轨迹[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6].张璟慧.“化”的方式:“乱里春秋”与艺术创作——藉现当代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呈现论艺术创作的某种方式[J].南都学坛.2009
[7].褚潇白.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