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硫酸肝素论文-杨小伟

去硫酸肝素论文-杨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去硫酸肝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去硫酸肝素,肝癌转移,因子Ⅷ,VEGF

去硫酸肝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伟[1](2010)在《N-去硫酸肝素对Walker-256种植性大鼠肝癌转移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去硫酸肝素对SD大鼠种植性肝癌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用Walker-256癌组织种植SD大鼠肝脏建立肝癌模型。种植3天后,3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组10只,N-去硫酸肝素组20只。分别从尾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100ul与N-去硫酸肝素10mg/kg·d,每周两次,共3周。术后第21天,处死所有动物,观察肿瘤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因子Ⅷ和VEGF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生理盐水组10只大鼠全部肿瘤转移,N-去硫酸肝素组20只大鼠中有12只发生转移,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出血等副作用。生理盐水组平均微血管密度(MVD)为80.90±15.30,N-去硫酸肝素组为66.85±17.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生理盐水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80%)明显高于N-去硫酸肝素组(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去硫酸肝素通过抑制肿瘤组织VEGF表达、减少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并且无出血等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4-01)

孙亚飞[2](2009)在《N-去硫酸肝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及VEGF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wistar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角膜碱烧伤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Wistar大鼠碱烧伤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N-去硫酸肝素结膜下注射,对照组采用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在碱烧伤后3、7、10天观察角膜混浊、新生血管、前房出血等情况;观察各种CRNV的生长情况,计算CRNV的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在3、7、10天较对照组混浊程度减轻(P<0.05)。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前房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变慢,CRNV面积减少(P<0.05),VEGF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盐水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N-去硫酸肝素治疗角膜碱烧伤有改善角膜微循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减轻白细胞浸润等作用;VEGF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一定剂量的N-去硫酸肝素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减少角膜内VFGF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4-01)

张东祥[3](2009)在《N-去硫酸肝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b-FGF、TGF-β_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无血管化是角膜的主要特征。在感染、外伤及其他原因诱导下,可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引起视力严重损害。新生血管形成机制复杂,许多生长因子和调节因子参与这一过程。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TGF—β1)表达情况。本实验用N-去硫酸肝素(N-desulfated heparin)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观察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通过观察其对Wistar大鼠CNV组织中b-F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药物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角膜碱烧伤提供新的思路。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四组:Ⅰ组治疗组(结膜下注射0.5g/L N—去硫酸肝素0.05ml)12只、Ⅱ组对照组(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0.5mg)12只、Ⅲ组空白对照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05ml)12只、Ⅳ组正常对照组4只。Ⅰ组、Ⅱ组、Ⅲ组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采用裂隙灯观察新生血管在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可明显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各组间新生血管面积在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Ⅰ组b-FGF与TGF—β_1表达量明显减少,与Ⅱ组比较,Ⅰ组b-FGF在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灰度值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其TGF—β_1在造模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灰度值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b-FGF和TGF—β1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一定剂量的N—去硫酸肝素可减少b-FGF、TGF-β1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从而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4-01)

韩俊毅,卢爱国,范慧敏,刘中民,郑珊[4](2009)在《N-去硫酸基团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造模肠穿孔诱发急性肺损伤治疗作用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幼猪肠穿孔脓毒症诱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动物模型基础上,比较N-去硫酸基团肝素与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方法:23只雄性幼猪随机分为:A组为假手术对照组(n=5),B组为模型组(n=6),C组为N-去硫酸基团肝素治疗组(n=6)及D组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n=6)。于建立肠穿孔脓毒症诱发急性肺损伤模型后,在机械通气基础上,即刻在C组予静脉注射N-去硫酸基团肝素12mg/kg,D组予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抗Xa因子300IU/kg,观察比较动脉血气、肺动态顺应性、呼吸系统阻力、血流动力学、肺干湿重比、病理组织检查。结果:C组PaO2/FiO2、肺干湿重比相对较B组明显改善,呼吸系统阻力下降,肺动态顺应性下降不明显,肺组织病变减轻。D组仅肺干湿重比减轻,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好转。结论:N-去硫酸基团肝素对肠穿孔脓毒症诱发的急性肺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相对于低分子肝素在采用实验剂量下的治疗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外科理论与实践》期刊2009年02期)

陈明祥,陈金联,陆金来,洪静,陈维雄[5](2008)在《N-去硫酸肝素对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bFGF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去硫酸肝素对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加入含不同浓度N-去硫酸肝素(0.1、1.0g/L,N-去硫酸肝素组)的RPMI 1640培养液,并设对照(为培养液),每组平行3个样本.培养12、24h,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细胞bF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1、1.0g/LN-去硫酸肝素组培养12、24h,bFGF的表达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t=7.502,P=0.002;t=55.416,P=0.000;t=52.221,P=0.000;t=48.080,P=0.000);相同时间下各浓度的N-去硫酸肝素组中bFGFmRNA的表达(CT值)较对照组高.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细胞bFGF蛋白及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结论:N-去硫酸肝素可以显着抑制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bFGF的表达,且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8年17期)

陈明祥[6](2008)在《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血管形成及肿瘤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而胃癌的转移是造成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对胃癌的转移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往的研究表明,肝素为高度硫酸化蛋白多糖,作为抗凝剂,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然而,由于肝素强烈的抗凝活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对肝素进行化学修饰,可降低其抗凝活性,但可增强其抗肿瘤作用。肝素、非抗凝性肝素和多硫酸化肝素类似物被显示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结合到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抑制他们的活性。我们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NODSCID小鼠胃癌转移模型及体外培养的SGC-7901胃癌细胞的作用,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及ELISA方法检测胃癌细胞bFGF表达,旨在为胃癌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第一部分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和血管形成的影响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NODSCID小鼠转移模型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表达、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NODSCID小鼠胃癌转移模型。移植后一周,20只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9%氯化钠组)与10mg/Kg N-去硫酸肝素(N-去硫酸肝素组),每周两次,共叁周。第六周处死动物,观察肿瘤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bFGF基因mRNA表达。结果0.9%氯化钠溶液组10只小鼠9只有肿瘤转移,N-去硫酸肝素组10只小鼠只有两只转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出血等不良反应。0.9%氯化钠溶液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9.1±3.4,N-去硫酸肝素组为4.7±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7,P<0.05)。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N-去硫酸肝素组bFGFmRNA(2.60±0.56%)相对表达量较0.9%氯化钠溶液组(30.65±6.84%)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P<0.01)。结论N-去硫酸肝素通过抑制胃癌组织bFGF基因表达和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N-去硫酸肝素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第二部分N-去硫酸肝素对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表达bFGF的影响目的:探讨N-去硫酸肝素对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加入含不同浓度N-去硫酸肝素(0.1、1mg/ml,N-去硫酸肝素组)的RPMI1640培养液,并设对照(为培养液,对照组),每组平行3个样本。继续培养,分别12h、24h。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ELISA结果显示,对照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bFGF在培养胃癌细胞的上清液表达显着上升(12h对24h,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0.1、1mg/ml N-去硫酸肝素组培养12、24h,bFGF的表达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mg/mlN-去硫酸肝素作用12h、24h,与0.1mg/mlN-去硫酸肝素相比,bFGF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0.1mg/ml、1mg/ml N-去硫酸肝素作用24小时与作用12小时相比,bFGF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N-去硫酸肝素各浓度组胃癌细胞bFGFmRNA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细胞bFGF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为1mg/ml>0.1mg/ml(P<0.05),存在剂量依赖性。在同一浓度,予N-去硫酸肝素作用24h,胃癌细胞bFGF mRNA表达较12h显着降低(P<0.05,1mg/ml N-去硫酸肝素组),提示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细胞bFGF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N-去硫酸肝素可以显着抑制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bFGF的表达,且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4-01)

陈金联,陈维雄,朱金水,洪静,陆金来[7](2006)在《非抗凝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非肥胖性糖尿病(non-obesity diabetes,NOD)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转移模型的肿瘤转移抑制、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NOD SCID小鼠胃痛转移模型,20只小鼠均分成2组。移植后1周,分别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组)与10 mg/kg N-去硫酸肝素(N-去硫酸肝素组),每周2次,共3周。第6周处死动物,观察肿瘤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VEGF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VEGF mRNA表达。结果0.9%氯化钠溶液组10只小鼠9只有肿瘤转移,N-去硫酸肝素组10只小鼠只有2只转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出血等不良反应。0.9%氯化钠溶液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9.1±3.4,N-去硫酸肝素组为4.7±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7,P<0.05)。0.9%氯化钠溶液组有9只VEGF阳性表达,明显高于N-去硫酸肝素组的2只(P<0.05)。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N-去硫酸肝素组VEGF mRNA(Ct:19.56±1.53)表达较0.9%氯化钠溶液组(Ct=16.38±1.68)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5,P<0.05)。结论N-去硫酸肝素通过抑制肿瘤组织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N-去硫酸肝素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杂志》期刊2006年12期)

陈金联,陈维雄,朱金水,陈明祥,陆金来[8](2006)在《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转移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转移和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SGC-7901人胃癌组织原位移值SCID小鼠30只,分试验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其中试验组建立胃癌转移模型。术后d 3开始,试验组动物分别静脉注射NS(NS组,10只),每次100μL,每周2次,共3 wk;或N-去硫酸肝素(肝素组,10只),剂量为10 mg.kg-1.d-1,每周2次,共3 wk。术后wk 6末,所有动物处死。取部分胃癌组织作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NS组肿瘤转移率为80%(8/10),肝素组转移率为20%(2/10)。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SCID小鼠伴有癌转移者其胃癌中P-选择素mRNA表达较不伴癌转移者明显增强;肝素组10只中7只P-选择素mRNA表达较低。此外,正常胃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水平较低。NS组P-选择素mRNA表达较正常小鼠明显增强,肝素组P-选择素mRNA表达较NS组低,P<0.05。N-去硫酸肝素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P-选择素表达与胃癌转移密切相关,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具有抗转移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学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陈金联,陆金来,陈明祥,陈维雄,朱金水[9](2005)在《N-去硫酸肝素对SCID小鼠胃癌血管生成和VEGF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 小鼠转移模型肿瘤转移抑制、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SCID小鼠转移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移植1 wk,分别从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 与N-去硫酸肝素[10 mg/(kg·d)](N-去硫酸肝素组),2次/wk, 共3 wk.第6 wk处死动物,观察肿瘤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VEGF的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肿瘤转移率为80%,N-去硫酸肝素组转移率为2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出血等副作用.生理盐水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8.0±3.1,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4.3±1.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差别有显着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分别为90%与20%(P<0.05).结论:N-去硫酸肝素通过抑制肿瘤组织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并且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5年22期)

陈金联,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罗小蓉[10](2005)在《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血管生成及抑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裸鼠模型肿瘤生长抑制、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皮下移植裸鼠模 型,随机分成4组。移植1周后,分别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卡铂(5 mg·kg~(-1) ·d~(-1) ),N-去硫酸肝素(10 mg·kg~(-1) ·d~(-1) ), 及卡铂(5 mg·kg~(-1) ·d~(-1) )与 N-去硫酸肝素(10 mg·kg~(-1) ·d~(-1) ),每周3次,共3周。第7周处死动物,测量肿瘤大小与重量、抑瘤 率、微血管密度(MVD)、胃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对照组、卡铂组、N-去硫酸肝素组、卡铂与 N-去硫酸肝素联合组的肿瘤重量 (mg)分别为1750. 4±144. 2、 1655. 0±157. 4、 1118. 0±116. 2与725. 6±130. 0,抑瘤率分别为5. 6%、36. 1%和58. 5%。MVD 分别为 14. 8±4. 5、 13. 2±4. 1、 3. 8±1. 7与3. 4±1. 8。凋亡指数分别为1. 37±0. 19、 3. 85±0. 22、 11. 81±2. 9与18. 85±3. 24。与对照组、卡铂 组相比,N-去硫酸肝素组、卡铂与 N-去硫酸肝素联合组的胃癌生长、微血管密度明显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高。结论:N-去硫酸肝 素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N-去硫酸肝素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05年05期)

去硫酸肝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wistar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角膜碱烧伤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Wistar大鼠碱烧伤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N-去硫酸肝素结膜下注射,对照组采用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在碱烧伤后3、7、10天观察角膜混浊、新生血管、前房出血等情况;观察各种CRNV的生长情况,计算CRNV的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在3、7、10天较对照组混浊程度减轻(P<0.05)。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前房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变慢,CRNV面积减少(P<0.05),VEGF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盐水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N-去硫酸肝素治疗角膜碱烧伤有改善角膜微循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减轻白细胞浸润等作用;VEGF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一定剂量的N-去硫酸肝素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减少角膜内VFGF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硫酸肝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伟.N-去硫酸肝素对Walker-256种植性大鼠肝癌转移的抑制作用[D].苏州大学.2010

[2].孙亚飞.N-去硫酸肝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及VEGF表达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

[3].张东祥.N-去硫酸肝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b-FGF、TGF-β_1表达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

[4].韩俊毅,卢爱国,范慧敏,刘中民,郑珊.N-去硫酸基团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造模肠穿孔诱发急性肺损伤治疗作用的对比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

[5].陈明祥,陈金联,陆金来,洪静,陈维雄.N-去硫酸肝素对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bFGF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

[6].陈明祥.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血管形成及肿瘤转移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

[7].陈金联,陈维雄,朱金水,洪静,陆金来.非抗凝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6

[8].陈金联,陈维雄,朱金水,陈明祥,陆金来.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转移的抑制作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

[9].陈金联,陆金来,陈明祥,陈维雄,朱金水.N-去硫酸肝素对SCID小鼠胃癌血管生成和VEGF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

[10].陈金联,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罗小蓉.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血管生成及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5

标签:;  ;  ;  ;  

去硫酸肝素论文-杨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