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颞骨岩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维重建,火棉胶切片,岩骨,叁维坐标系
颞骨岩周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魏先锋[1](2014)在《颞骨岩部叁维重建及其内部结构的叁维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颞骨岩部制备火棉胶切片,结合计算机及叁维图像处理技术,建立岩骨叁维模型,清楚地显示岩骨诸结构的空间形态和毗邻关系,为探讨该区域的形态结构提供资料依据。以岩骨表面解剖结构为标志,建立叁维坐标系,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精确定位研究,用于指导经岩骨相关手术入路的有效开展。材料方法1.选择生前无耳疾的成人尸头,男性尸头14例(27侧颞骨),女性尸头10例(20侧颞骨),经过脱钙、脱水、浸胶、包埋和硬化、切片等过程,数码相机连续拍摄切片。局部切片结构在体视显微镜下放大观察。2.选取一例男性和一例女性的双侧颞骨切片用于建模,使用PhotoShop6.0软件对切片图像进行处理和定位,在Amira软件中,提取各结构的轮廓曲线,建立岩骨及其内部结构的叁维模型。利用软件集成的测量工具,对不同结构的相互距离、角度等数据进行测量。3.选取男性右侧岩骨切片进行建模,在Amira软件中,建立原始叁维坐标系,然后转化为生理坐标系,以内耳门外下唇为坐标原点,测算生理坐标下岩骨内外各结构的叁维坐标值;以岩浅大神经与膝状神经节交点、以及以匙突中心和锥隆起中心分别作为坐标原点,测算生理坐标下岩骨内外各结构的叁维坐标值。结果1.3例男性切片和1例女性水平切片获得成功,切片厚度在40μm~200μm之间,采集图片3000余张。不染色组基本能观察到半规管、耳蜗、前庭水管、乙状窦、面神经、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内耳道等岩骨内结构,各结构边界清晰,易于辨认。局部细微结构在体视显微镜下清晰显现。茜素红染色组1例男性和1例女性水平切片,采集图片1500余张。获得了较完整的人岩骨组织连续切片及其放大后的图像信息。茜素红染色组比不染色组更能清晰观察到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等神经结构。2.成功重建出了男女双侧的岩骨模型,重建的岩骨叁维图像清楚的显示了岩骨诸结构的空间形态和毗邻关系,各结构的形态、位置准确。重建出的结构包括岩骨、叁个半规管、前庭、耳蜗、圆窗和卵圆窗、前庭水管、内淋巴囊、颈内动脉管、颈内静脉管、舌咽通道、迷走通道、乙状窦、岩下窦、内听道、内听道底、面神经、锥隆起、匙突等。3.岩骨模型中,以内耳门外下唇为坐标原点,测量出了岩骨内外诸结构的叁维生理坐标值及距离;以岩浅大神经与膝状神经节交点为原点,测量出了岩骨内外诸结构的生理坐标值及距离;以匙突中心为原点,测量出了岩骨内外诸结构的生理坐标值及距离;以锥隆起中心为原点,测量出了岩骨内外诸结构的生理坐标值及距离。结论1.首次应用火棉胶对颞骨岩部进行整体包埋,用Microtome860滑动切片机对包埋块进行连续切片,获得的内耳结构的二维图像,可以清晰观察内耳细微结构形态,为临床影像诊断学和断层影像学提供了丰富、完整、连续的薄层断面解剖学资料,为影像识别解剖结构或病变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在体视显微镜下,这些薄切片能清晰地显示壶腹嵴、蜗管及细小的神经和血管,为岩骨形态学领域提供了全新可靠的研究途径。2.利用非染色火棉胶连续切片进行岩骨结构叁维重建是可行的,本实验首次对岩骨及其内部结构进行系统、全面的叁维建模。运用该模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精确显示岩骨结构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和毗邻关系。临床外科医生能够更加方便地在叁维模型上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讨论病情和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以及注意事项,提供手术的准确性,对影像诊断学、耳显微外科和颅底外科手术学有较大价值。3.首次建立生理坐标系下,以内耳门外下唇为坐标原点,建立岩骨内部各解剖结构的叁维坐标,以及测算外下唇至各重要结构的距离,为颅后窝入路手术中以内耳门为标志,避免损伤骨迷路、面神经等重要结构奠定了数据基础。4.生理坐标系下,以膝状神经节与岩浅大神经交点为坐标原点、以及以匙突、锥隆起作为坐标原点,对岩骨内外各结构进行精确的叁维定位研究,比以前单纯靠测量距离来判断手术范围更加精确,对岩骨内外结构之间叁维空间关系提供了更丰富、更精确的信息。可用于指导经岩骨相关手术入路的有效开展,提高其手术效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杨卫忠,陈春美,石松生,王锐,陈建屏[2](2007)在《中颅底锁孔入路颞骨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颅底锁孔入路颞骨岩部的重要结构关系,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模拟临床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对13具(26侧)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颞骨岩部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内耳道内侧缘、棘孔、蝶岩沟、弓状隆起和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经棘孔后缘垂直于蝶岩沟的交点与膝状神经节连线位于Glasscock叁角中棘孔和弓状隆起连线的内侧,构成新的叁角位于Glasscock叁角内侧,准确定位岩骨内颈内动脉,能避开鼓膜张肌和咽鼓管;岩浅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根据弓状隆起的走行定位内听道长轴。结论经棘孔后缘垂直于蝶岩沟的交点、岩浅大神经和弓状隆起为标志定位岩骨内重要结构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证;中颅底锁孔入路具有创伤小、暴露好和并发症少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处理骑跨颅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刘军,李贵宝,孙基栋,曲元明,徐广明[3](2006)在《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叁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赵江民,张力伟,戴建平,詹炯,李小光[4](2003)在《颞骨岩部轴位、冠状位及长轴冠状位CT对颞骨岩部结构显示的比较及CT扫描方法的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别观察颞骨岩部组织结构在轴位、冠状位及冠状斜位薄层CT螺旋扫描上的表现,探讨不同方位CT薄层螺旋扫描和重建对颞骨岩部各结构显示的价值。方法冠状斜位薄层CT螺旋扫描:随机选择无颞骨病变CT检查病人32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35.03±8.45岁,男性18例,女性14例。应用GE/SynergyHilight螺旋CT机扫描,先行常规横轴位扫描,确定颞骨岩部的解剖方位后。让患者将头置于冠状扫描头架内,扫描侧面部向对侧旋转40—45°,根据定位像将扫描架上方向足侧倾斜20~30°,再使扫描基线与眶耳线垂直,由后向前分别对双侧颞骨岩部进行CT螺旋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150mAs,矩阵512×512,FOV200mm,螺距1.0,层厚1mm,骨算法连续1.0mm层厚重建。其中10例扫描后行颞骨岩部1.0mm层厚轴位多层重建。轴位薄层CT螺旋扫描:随机选择无颞骨病变CT检查病人10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36.06±9.26岁,男性4例,女性6例。应用GE/Synergy Hi-(本文来源于《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3-10-01)
黄素群,李兴国,傅希玥,王廷华[5](2003)在《颞骨岩尖部及其邻近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测颅底外岩尖部的解剖结构 ,为颅脑外科、耳鼻喉科等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游标卡尺和厚度测量仪 ,观测 10 0侧成人颅骨标本 ,观察 6 3侧颞骨颈动脉管在岩尖部走行、位置及骨质结构特点。结果 岩尖部外面境界距离均数分别为 :内侧缘左 0 .6 8cm ,右 0 .73cm ;外侧缘左 1.46cm ,右 1.41cm ;前缘左 1.0 8cm ,右 2 .18cm ;后缘左 0 .6 8cm ,右 0 .73cm ;测量了颈动脉管在岩尖部骨质内的有关数据 ;观察了岩尖部骨质结构特征并按气化程度进行分型。结论 颈动脉管在岩尖部走行位置偏前靠上 ,上壁最薄 ,下壁厚度变异大 ;岩尖部骨质以硬化型居多 ,占 42 %。(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颞骨岩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中颅底锁孔入路颞骨岩部的重要结构关系,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模拟临床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对13具(26侧)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颞骨岩部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内耳道内侧缘、棘孔、蝶岩沟、弓状隆起和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经棘孔后缘垂直于蝶岩沟的交点与膝状神经节连线位于Glasscock叁角中棘孔和弓状隆起连线的内侧,构成新的叁角位于Glasscock叁角内侧,准确定位岩骨内颈内动脉,能避开鼓膜张肌和咽鼓管;岩浅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根据弓状隆起的走行定位内听道长轴。结论经棘孔后缘垂直于蝶岩沟的交点、岩浅大神经和弓状隆起为标志定位岩骨内重要结构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证;中颅底锁孔入路具有创伤小、暴露好和并发症少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处理骑跨颅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颞骨岩周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魏先锋.颞骨岩部叁维重建及其内部结构的叁维定位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
[2].杨卫忠,陈春美,石松生,王锐,陈建屏.中颅底锁孔入路颞骨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J].福建医药杂志.2007
[3].刘军,李贵宝,孙基栋,曲元明,徐广明.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
[4].赵江民,张力伟,戴建平,詹炯,李小光.颞骨岩部轴位、冠状位及长轴冠状位CT对颞骨岩部结构显示的比较及CT扫描方法的优选[C].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
[5].黄素群,李兴国,傅希玥,王廷华.颞骨岩尖部及其邻近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