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层下病变论文-郑驰

皮层下病变论文-郑驰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层下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腔隙性脑梗死,MRI

皮层下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郑驰[1](2015)在《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MRI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MRI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患者和6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按照疾病种类,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为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患者,对照组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MR表现及临床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病灶发生于分水岭区的概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的概率显着低于对照组,病情进展速度以及预后不良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病灶直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MR表现和病理机制显着不同,前者预后差,病情进展较快,应尽早给予干预。(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5年09期)

殷鑫浈,赵国华,张宝荣,吴鼎文[2](2015)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患者颅内大动脉病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arteriopathy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成年发病的非动脉硬化性、非淀粉样变的遗传性小动脉病,是由于NOTCH3基因突变所致。以往CADASIL的诊断要点之一就是缺乏任何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新近有研究提出可能有20%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病,50%患者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等危险因素,且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与卒中反复发作和卒中早发有关。从发病年龄及存活时间分析,也允许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背景同时存在。故我们分析了经基因确诊的18例患者的颅内大动脉病变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经NOTCH3基因检测证实的10个CADASIL家系中18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通过头颅磁共振扫描评估患者颅内白质病变、皮质下梗死病灶及颅内大动脉病变情况,并对存在大血管病变组和无病变组的血管危险因素、磁共振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发病年龄从27岁到56岁,其中8例有血管病危险因素,头颅磁共振显示18例存在颅内脑白质病变,14例存在皮质下梗死灶,14例外囊受累,13例累及颞极,5例存在颅内大血管病变。两组比较发现有大血管病变组较无病变组的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增高(80.0%vs15.4%,p=0.022),而其它危险因素及磁共振特征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组经基因确诊的CADASIL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和相关颅内病变特点,且CADASIL患者可以合并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颅内大动脉病变,还可以合并存在大面积卒中发作,故不能因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颅内大动脉病变或大面积卒中而轻易排除CADASIL的诊断,应进一步行皮肤活检或NOTCH3基因突变检测以明确诊断。(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5-29)

邵杰[3](2015)在《探讨术中超声在切除颅内皮层下病变以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术中超声(IOUS)在切除颅内皮层下病变以及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研究术中超声监测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第一部分探讨术中超声(IOUS)在切除颅内皮层下病变以及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术中超声(IOUS)在切除颅内皮层下病变以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中的39处颅内病变在开颅手术中使用IOUS进行精确定位,寻找最佳手术入路,并引导手术切除的全过程,明确病变切除范围并且观察残余情况。结果:所有病变均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并且完整切除,28例非功能区病变全切除,术后无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7例功能区病变术中全切,4例术后瘫痪加重,半年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IOUS可准确定位颅内皮层下病变,指导最佳手术入路,引导术中病变的完整切除,保护周围正常神经功能结构,提高了全切率和手术疗效,降低了复发率和并发症,其实时性、安全性和实用性使其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第二部分术中超声监测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术中超声监测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33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按术中是否采用术中超声监测手术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16例,术中通过超声检测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制定最佳手术入路,并通过实时扫描,监测病灶的切除情况,病灶切除后再次超声探查有继发性出血以及残余病灶。另17例为对照组,按照传统手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切除时间、切除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病灶均在显微镜下全部切除。影像学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达100%。(2)两组患者病灶在手术显微镜下均被发现,超声引导组患者术中病灶显示率为100%,并完整显示病灶的大小、位置、范围及形态,准确定位。(3)病灶平均切除时间超声引导组为(51.23±10.36))min,少于对照组的(79.22±27.35)min;并发症发生率超声引导组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两组上述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实时超声引导辅助脑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对病灶的精确定位,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帮助术者选择最佳入路,最大程度上地保护了周围脑组织,缩短了手术用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不良预后,在神经显微外科手术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殷鑫浈,万锦平,吴鼎文,赵国华,张宝荣[4](2014)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患者颅内大动脉病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arteriopathy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成年发病的非动脉硬化性、非淀粉样变的遗传性小动脉病,是由于NOTCH3基因突变所致。以往CADASIL的诊断要点之一就是缺乏任何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新近有研究提出可能有20%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病,50%患者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等危险因素,且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与卒中反复发作和卒中早(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4论文汇编》期刊2014-03-27)

蓝美锐,李涛[5](2013)在《神经导航与术中超声在脑皮层下病变手术中的联合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与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36例术中超声引导与MRI导航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及23例普通手术患者的对比分析,评价MRI导航及术中超声引导在手术计划拟定,病灶定位,病灶边界确定,监测有无肿瘤残余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神经导航与术中超声组定位病灶准确率为100%,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6例。所有患者术后48 h内复查MRI,病变切除程度与术中超声结果均符合。随访3~12个月,1例不全失语患者及1例偏瘫仍较术前差。术后无感染及死亡病例。普通手术组定位病灶准确率为70%,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13例。结论:MRI导航与术中超声各有优缺点,并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应用对神经外科病变最大化切除、神经功能保护、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很高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3年09期)

胡荣亮,余健敏,黎冠东,李方明,陈颂玲[6](2012)在《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对额叶执行功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对额叶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2例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患者为试验组,2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两组均通过完成词汇流畅性试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图形流畅性试验(figure fluency test,FFT)来反映额叶执行功能。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成绩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词汇流畅性试验、图形流畅性试验成绩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患者的正确数明显少于健康老人组(P<0.05)。结论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可导致额叶执行功能下降,是引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2年18期)

王梁,高国栋[7](2010)在《术中超声定位在显微神经外科切除皮层下小病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皮层下小病变准确的手术定位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医生的难题,以往通过X片标记物定位、神经导航定位及CT、MRI定位等往往存在手术打开颅骨后缺乏定位标志,术中脑脊液丢失造成导航定位漂移等问题,降低了定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9-10)

葛海洋[8](2010)在《脑皮层下小血管病变及脑大动脉硬化病变与脑萎缩的相关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皮层下小血管病变及脑大动脉硬化病变与脑萎缩的相关性。【方法】通过10例临床上确诊脑萎缩的病人的调查,收集其临床基本资料,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烟酒嗜好以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塞病史等情况,并收集其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脑大血管的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及图像,最终以这些来评判其脑皮层下小血管病变和脑大动脉硬化病变的情况。【结果】在脑皮层下小血管病变方面,除诊断考虑烟雾病的2号病例以外,其余病例的颅脑MRI都能发现显着的弥漫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 WML)和多发的脑腔隙性梗塞灶(lacunar infarcts, LI);而在脑大动脉硬化病变方面,2号病例无明显的血管硬化征象依据,但血管狭窄明显,4、5、6号病例无这方面的影像学信息,余下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狭窄甚至闭塞。【结论】在颅脑MRI上,脑皮层下小血管病变及脑大动脉硬化病变与脑萎缩共存,提供了它们与脑萎缩可能有关的临床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4-01)

周滟,李红伟,沈加林,路青[9](2006)在《CHIPS对于评价白质病变和皮层下血管性痴呆之间关系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胆碱能通路上的白质高信号评分 (Cholinergic Pathways Hyperintensities scale,CHIPS)对于评价白质病变和皮层下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3T Achieva Philips磁共振机进行头颅 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和矢状面的PFE T1WI,和(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期刊2006-10-01)

黄华品,车春晖,郑安,殷晓山,庄晓芸[10](2005)在《体感诱发电位的高频振荡成分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病变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s)高频振荡(HFQs)成分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病变的异常表现,及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在一组诊断明确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病变的病人共70例中,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和高频振荡成分的检测,比较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和高频振荡成分的异常率和异常模式。结果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的异常率为86%,HFOs的异常率为45.7%;两者的异常模式有两者同时异常4.3%,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正常,HFOs异常41.4%,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异常,HFOs正常4.3%。结论体感诱发电位高频成分和常规成分的异常反映感觉传入过程中不同的紊乱模式,高频成分对皮层下的神经纤维轻度脱髓鞘更为敏感,对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是一个有益的扩充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皮层下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与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arteriopathy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成年发病的非动脉硬化性、非淀粉样变的遗传性小动脉病,是由于NOTCH3基因突变所致。以往CADASIL的诊断要点之一就是缺乏任何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新近有研究提出可能有20%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病,50%患者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等危险因素,且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与卒中反复发作和卒中早发有关。从发病年龄及存活时间分析,也允许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背景同时存在。故我们分析了经基因确诊的18例患者的颅内大动脉病变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经NOTCH3基因检测证实的10个CADASIL家系中18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通过头颅磁共振扫描评估患者颅内白质病变、皮质下梗死病灶及颅内大动脉病变情况,并对存在大血管病变组和无病变组的血管危险因素、磁共振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发病年龄从27岁到56岁,其中8例有血管病危险因素,头颅磁共振显示18例存在颅内脑白质病变,14例存在皮质下梗死灶,14例外囊受累,13例累及颞极,5例存在颅内大血管病变。两组比较发现有大血管病变组较无病变组的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增高(80.0%vs15.4%,p=0.022),而其它危险因素及磁共振特征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组经基因确诊的CADASIL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和相关颅内病变特点,且CADASIL患者可以合并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颅内大动脉病变,还可以合并存在大面积卒中发作,故不能因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颅内大动脉病变或大面积卒中而轻易排除CADASIL的诊断,应进一步行皮肤活检或NOTCH3基因突变检测以明确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层下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郑驰.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MRI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医药.2015

[2].殷鑫浈,赵国华,张宝荣,吴鼎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患者颅内大动脉病变的研究[C].2015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3].邵杰.探讨术中超声在切除颅内皮层下病变以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苏州大学.2015

[4].殷鑫浈,万锦平,吴鼎文,赵国华,张宝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患者颅内大动脉病变的研究[C].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4论文汇编.2014

[5].蓝美锐,李涛.神经导航与术中超声在脑皮层下病变手术中的联合应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3

[6].胡荣亮,余健敏,黎冠东,李方明,陈颂玲.皮层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对额叶执行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

[7].王梁,高国栋.术中超声定位在显微神经外科切除皮层下小病变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8].葛海洋.脑皮层下小血管病变及脑大动脉硬化病变与脑萎缩的相关性探讨[D].浙江大学.2010

[9].周滟,李红伟,沈加林,路青.CHIPS对于评价白质病变和皮层下血管性痴呆之间关系的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2006

[10].黄华品,车春晖,郑安,殷晓山,庄晓芸.体感诱发电位的高频振荡成分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病变的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

标签:;  ;  ;  

皮层下病变论文-郑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