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帚霉论文-王秋颖

粘帚霉论文-王秋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帚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粉红粘帚霉菌,灰霉病,茉莉酸,乙烯

粘帚霉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颖[1](2019)在《粉红粘帚霉引发的番茄抗灰霉病的抗病信号传导通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灰霉病是一种严重的番茄真菌病害,主要是由灰霉Botrytis cinerea(B.cinerea)侵染引起,日常生产中番茄灰霉病会严重降低番茄的品质和产量。化学防治易诱导B.cinerea的耐药性,且污染环境和人畜健康;生物防治不会诱导耐药,无环境污染,对植株本身和人畜健康友好,是防控灰霉病的极具研发潜力的途径之一。粉红粘帚霉菌Clonostachys rosea(C.rosea)作为粘帚霉属的一员,可有效防控植物灰霉病、叶霉病等病害,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生防真菌之一。C.rosea在诱导番茄对灰霉病抗性的过程中,不同激素途径是如何通过协同又拮抗、交叉又独立的信号转导途径进行调控的尚缺乏详细报道,更缺乏对机制的深入探讨。为了深入探索C.rosea在引发番茄对抗灰霉病的抗病性信号传导中,C.rosea对不同激素调控路径下番茄发病程度、关键防御酶系、第二信使调控、关键诱导抗性基因变化、叶绿体及保卫细胞气孔调节等的影响,深入分析这些抗性相关信号及抗病关键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与调控机制;本研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的4种激素缺失突变体番茄品种Spr2(茉莉酸表达缺失)、nor(乙烯表达缺失)、NahG(水杨酸表达缺失)和Gib3(赤霉素表达的缺失),及相应的野生型番茄品种(CM、AC和MM)为试验材料,从植物生理水平、植物病理以及基因分子水平上分析探讨C.rosea引发番茄对灰霉病的抗病性作用机制。在病原菌入侵时,C.rosea诱导番茄植株产生诱导抗性的过程中所有调控信号及关键基因的作用机制是怎样整合的提供直接证据,也为C.rosea引发植物对抗真菌病害的相关抗性机制探索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体外试验:C.rosea对B.cinerea具有重寄生作用,可抑制B.cinerea菌落生长,将其吞噬分解并最终解体。C.rosea无菌发酵液,具有极强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可抑制B.cinerea孢子萌发、诱导菌丝畸形、使菌丝无法延长、抑制B.cinerea的呼吸作用、改变其生存条件,导致其无法生殖传代,最终被抑制生长而逐渐死亡。(2)单独B.cinerea感病处理:JA、ET、SA和GA3均参与了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内生免疫反应,当以上任一激素缺失时,番茄更易感病。B.cinerea激发了植物内生免疫中的被动免疫,以及主动免疫中的PTI基础免疫模式;B.cinerea可能产生了有效抑制PTI的效应因子,从而使各番茄植株的PTI抗性失活,进而呈现感病状态。(3)B.cinerea+C.rosea诱导处理:C.rosea显着降低灰霉病病程;C.rosea(和/或其代谢产物)本身或与B.cinerea的互作产物为诱导物激发子,引发了番茄对抗灰霉病的非寄主抗性;启动HR和SAR,诱导潜在防御基因atpA和Lexyl2活化,增强已活化基因WRKY和MAPK表达;C.rosea有效减轻B.cinerea侵染导致的细胞和叶绿体超微结构损伤;促进了PAL、PPO、O_2~-、H_2O_2和NO升高,降低CAT活性。因此,C.rosea显着诱导植株产生了更多的木质素、植物保护素、具有杀菌作用的醌类等物质;加速ROS爆发,加速对病原菌的抵抗应激;通过信号转导调控产生了极强的诱导性防御反应,从而使植株更加有效的抵抗灰霉的侵染。(4)JA调控途径:C.rosea诱导防御中的4条激素调控通路中,JA调控效果最为显着,GA最不显着。JA正向调控PAL、PPO和CAT酶活,诱导H_2O_2和NO积累,抑制O_2~-升高,促进MAPK、WRKY和Lexyl2基因上调表达,但抑制了atpA基因的高表达;JA调控了MAPK基因的高表达,有效的抑制了H_2O_2和NO的清除系统,加速了保卫细胞H_2O_2和NO的积累,或JA直接促进H_2O_2和NO提升,诱导气孔关闭;研究发现,番茄植株叶片的气孔保卫细胞调控规律与MAPK、H_2O_2和NO水平相关性极大。(5)ET及SA途径:C.rosea诱导抗病的过程中,ET可有效上调PAL活性、促进O_2~-的积累、下调CAT活性并抑制H_2O_2和NO的积累,ET对PPO活性可能正负调控或无直接调控关系;SA提升了PAL和CAT酶活性,抑制了H_2O_2积累,但SA对NO、O_2~-和PPO水平的调控则更为复杂,亦可能正负调控或者交叉调控的关系。(6)GA途径:C.rosea诱导抗病的过程中,赤霉素表达缺失突变体Gib3番茄品系的培育需外源GA3的添加,若不添加则Gib3品系呈侏儒状,若添加则植株易出现促生后死亡。与其他激素缺失突变体品系相比,Gib3品系由于外源赤霉素添加的影响,导致本研究中该品系诸多生理指标变化无显着规律可循。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C.rosea引发的番茄抗灰霉病的诱导抗性,是由多种植物体内因素参与调控的,包括保护酶系(PAL、PPO和CAT)、ROS、NO及应激反应的关键基因(MAPK、WRKY、Lexyl2和atpA)的表达情况。所有这些因素都受相关激素表达调控的影响,特别是茉莉酸的调控途径;茉莉酸、乙烯、水杨酸叁条途径既协同又拮抗、即独立又交叉,在不同的激素途径互作下,共同参与完成了C.rosea诱导产生的HR与SAR抗性模式。在植株本身的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的PTI基础免疫模式基础上,C.rosea产生的诱导因子可使番茄植株产生特异性更强的抗性基因和抗性蛋白,从而特异性的识别效应因子,由此触发了番茄植株的专化抗性ETI模式。本研究为C.rosea引发番茄对抗灰霉病诱导抗性的调控途径和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芦俊佳,徐荣,李永和[2](2018)在《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侵染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为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侵染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表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幼虫体壁的气门、节间膜等部位;接种14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萌发出芽管,并侵入体壁;接种26 h后,孢子和菌丝穿透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壁,且菌丝迅速生长;接种72 h后,菌丝穿出虫体表面,并长出产孢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菌丝在穿透幼虫体壁过程中,会伴随酶的参与和组织溶解现象;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附着于幼虫体壁的两个节间褶间的部位;接种14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进入表皮细胞层分泌物中;接种26 h后,菌丝侵入表皮并扩展蔓延,且在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接种38 h后,皮细胞层细胞排列松弛变成空泡;接种48 h后,菌丝充满虫体,表皮层出现大量菌丝。【结论】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及菌丝能寄生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并可致其死亡。观察结果准确反映了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并证实了侵染过程中酶与代谢产物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芦俊佳,夏举飞,庄飞,徐荣,曾廷潇[3](2018)在《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粉红粘帚霉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病原真菌的种类,以组织分离法对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进行虫生真菌的分离培养,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所得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中的高毒力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属25株菌株,其中以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出现频率最高,共分离到15株,均与GenBank中粉红粘帚霉相关菌株亲缘关系最近,ITS序列同源性达100%,属优势种。按照柯赫法则证实4个属的虫生真菌对楚雄腮扁叶蜂均有致病力,其中粉红粘帚霉致病力最强,其高毒力菌株SWFUYHL 02-01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致死中时为10 h;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其次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其菌丝生长无显着影响;在以不同种类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该菌株均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显着高于以其它糖为碳源时;适宜其生长的氮源是酵母浸出粉,适宜产孢的氮源是硝酸铵和尿素,以硫酸铵和酵母浸出粉为氮源时不产孢;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无机盐分别是MnSO_4和MgSO_4,添加CaCl_2的培养基上未见产孢;光照对粉红粘帚霉孢子萌发无显着影响。粉红粘帚霉菌株在采样点的出现频率与其生物学特性完全吻合。(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周翠[4](2017)在《粉红粘帚霉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粉红粘帚霉具有生长快、产孢量大、寄主范围广、寄生能力强、拮抗机制多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开展粉红粘帚霉对林果枝干病害的防治效果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从苹果枝干发病部位分离获得一株粉红粘帚霉菌株,本文研究了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杨蕊,郎剑锋,陆宁海,石明旺[5](2016)在《粉红粘帚霉对玉米茎基腐病的抑菌防病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粉红粘帚霉对玉米茎基腐病的抑菌防病作用,采用PDA平板和水琼脂对峙培养法测定粉红粘帚霉的抑菌作用,采用扣皿法测定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发酵液的抑菌作用,测定孢子液对玉米种子的促生作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粉红粘帚霉的苗期防病效果.结果表明:粉红粘帚霉对玉米茎基腐病具有生防潜力.病菌菌落扩展受到明显抑制,粉红粘帚霉菌丝重寄生病菌菌丝,导致菌丝细胞原生质颗粒化、溃解;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菌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JM发酵滤液对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第9天的抑菌活性最好,菌丝生长抑制率为50%;孢子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单株鲜质量;粉红粘帚霉对苗期玉米茎基腐病具有一定的防病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高航[6](2016)在《粉红粘帚霉对四种林果枝干病原菌的生防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 Botryosphaeria dothidea,Valsa mali,Valsa sordida,Fusarium oxysporum 病原引起的林果枝干病害是林果业重要的生物灾害,危害严重,目前生产中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防治效果不稳定,环境污染大。开展病害的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持续控制病害的方法,粉红粘帚霉具有生长快、产孢量大、寄主范围广、寄生能力强、拮抗机制多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开展粉红粘帚霉对林果枝干病害的防治效果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苹果枝干发病部位分离获得一株粉红粘帚霉菌株,对菌株分离鉴定并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在粉红粘帚霉形态和生长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粉红粘帚霉对不同病菌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菌落形态显示,粉红粘帚霉菌丝初为白色,边缘整齐,菌丝匍匐,较疏松,气生菌丝不发达,后变为粉红色,菌落表面有少许水溢出,菌落底部有橙红色色素产生,通过对粉红粘帚霉的培养观察可以看到粉红粘帚霉可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连续多代的生长特性测定,粉红粘帚霉的生长特性比较稳定,不会因为连续培养而退化,是一种稳定的生防菌。ITS序列测定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中提交的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菌株同源性达到100%,上述研究明确了该菌株为半知菌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粘帚霉属,粉红粘帚霉。通过对粉红粘帚霉生防效果的测定发现,同时接种粉红粘帚霉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苹果产生的病斑相对于单独接种致病菌产生的病斑小,先接种粉红粘帚霉后接种Botryosphaeria dothidea病斑直径最小,而单独接种粉红粘帚霉的苹果果实和枝条不出现病斑。粉红粘帚霉对Botryosphaeria dothidea,Valsa mali,Valsa sordida,Fusarium oxysporum抑制率均达到60%以上,粉红粘帚霉自身不具有致病性。粉红粘帚霉与 Botryosphaeria dothidea,Valsa mali,Valsa sordida,Fusarium oxysporum平板对峙培养和显微观察研究表明,四种病原菌菌丝与粉红粘帚霉菌丝交界处出现融合现象,粉红粘帚霉菌丝分支形成菌丝环或直接缠绕在病原菌的菌丝上,形成附着结构后深入菌丝内部,将病菌降解,致使病菌菌丝变色、萎焉直至死亡。上述结果说明粉红粘帚霉是一种稳定的、寄生能力强的生防菌,这是首次在林果枝干部发现的生防菌,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9-01)

王淑芳,马桂珍,孙漫红,李世东,暴增海[7](2016)在《粘帚霉几丁质酶GcCHI1的结构鉴定及其抑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分离纯化自链孢粘帚霉(Gliocladium catenulatum)HL-1-1菌株的几丁质酶Gc CHI1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并测定该酶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机制。【方法】几丁质酶Gc CHI1化学结构鉴定采用Nano-ESI-MS/MS技术。该酶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病原菌孢子萌发和病原菌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等方法。【结果】获得几丁质Gc CHI1胰蛋白酶水解肽段的肽质量指纹谱图,较好的MS/MS图谱,以及3个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均<15个氨基酸),分别为LYNSNDAIEAFISR、VIGYFTQWGIYGR、LNLGIGYYGR。经Mascot数据库检索认为与来自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ls 34S1的几丁质酶A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几丁质酶Gc CHI1能明显抑制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菌核萌发。【结论】几丁质酶Gc CHI1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因此几丁质酶Gc CHI1是HL-1-1菌株抑菌作用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赵士振[8](2015)在《粉红粘帚霉防治果蔬灰霉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粉红粘帚霉作为一种具有大潜力的生防真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于目前果蔬灰霉病发病日益严重,病菌抗药性逐渐增强,导致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的情况,探索用粉红粘帚霉来防治灰霉病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本论文研究了利用粉红粘帚霉防治灰霉病的可能性,对粉红粘帚霉对灰霉的防病潜力进行了评估,取得以下结果:1、在菌株筛选过程中,通过对峙培养、抑菌物质活性测定、寄生菌核能力比较和苗期灰霉病防效等试验,发现菌株S-56在各个指标上都优于其它菌株,因此将其定位目标菌株。2、粉红粘帚霉S-56菌株可以很好地寄生土壤中灰霉的菌核,在20℃,30天时,其寄生率可达76%。粉红粘帚霉对灰霉菌核的寄生受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很大,在土壤含水充足,温度适宜的时,它能很好的寄生灰霉菌核,而在低温干旱条件下完全不能寄生灰霉的菌核。3、粉红粘帚霉S-56菌株可以很好地抑制灰霉在病残体上产孢,在提前12h接种粉红粘帚霉时,病残体上几乎没有灰霉孢子产生,抑制率达到100%。但当延缓接种时间,其效果就会逐渐减弱。4、用浓度为106spore/ml的粉红粘帚霉S-56孢子液对番茄进行喷雾,可以很好的抑制灰霉病的发生,防效可达87.9%,与农药嘧霉胺相当。5、对粉红粘帚霉的固体发酵技术进行了探索,发现在以麦麸和玉米粉(3:1)为发酵基质,在含水量为62%、温度为24℃时最适宜粉红粘帚霉产孢。产孢量可达1.7×109个孢子/克干基质。在此基础上对粉红粘帚霉的商品化可湿性粉剂的开发进行了尝试,开发了粉红粘帚霉的可湿性粉剂和水悬浮剂,为以后的进一步开发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亮[9](2015)在《粉红粘帚霉基因在黑曲霉中的表达及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和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廉价、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糖化酶和内切葡聚糖酶是降解它们最关键的酶类。为了利用丰富的淀粉和纤维素资源,就必须获得性质优良的糖化酶和内切葡聚糖酶。真菌来源的糖化酶和内切葡聚糖酶是目前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研究的主要部分。过氧化氢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酶制剂,它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氧气,在食品、医药,纺织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因此,开发出真菌来源的新型过氧化氢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实验室(蛋白质表达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前期对粉红粘帚霉菌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获得了粉红粘帚霉全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进而为新型酶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通过采用氨基酸序列比对方式,并结合相关序列的功能注释信息,从粉红粘帚霉全基因组中挖掘到了5个相关酶的基因(糖化酶基因g3440,内切葡聚糖酶基因45家族g8456和g1028,内切葡聚糖酶基因5家族g204,过氧化氢酶基因g2092)。为了实现分泌型表达,对各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序列进行了信号肽检测,证实了5个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均含有信号肽。本实验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构建了5个基因的pGm重组质粒,并将其分别转化黑曲霉G1进行重组表达。获得了叁个基因的成功表达,其分别是:糖化酶基因g3440,内切葡聚糖酶基因g1028,过氧化氢酶基因g2092。测定了叁种酶粗酶液的活性及相关酶的性质,结果表明:糖化酶活性达292.85 U/mL,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5.0,该酶的耐热性较差,pH稳定性较好;内切葡聚糖酶活性达218.17 U/mL,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55℃和6.0;过氧化氢酶活性达640.15U/mL,最适温度和pH分别60℃和6.0。(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刘刚[10](2014)在《第十叁届国际木霉菌和粘帚霉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菌物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叁届国际木霉菌和粘帚霉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本届会议组委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陈捷教授主持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庄文颖研究员代表中国菌物学会致辞,国际权威杂志《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和《The(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4年28期)

粘帚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为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侵染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表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幼虫体壁的气门、节间膜等部位;接种14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萌发出芽管,并侵入体壁;接种26 h后,孢子和菌丝穿透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壁,且菌丝迅速生长;接种72 h后,菌丝穿出虫体表面,并长出产孢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菌丝在穿透幼虫体壁过程中,会伴随酶的参与和组织溶解现象;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附着于幼虫体壁的两个节间褶间的部位;接种14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进入表皮细胞层分泌物中;接种26 h后,菌丝侵入表皮并扩展蔓延,且在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接种38 h后,皮细胞层细胞排列松弛变成空泡;接种48 h后,菌丝充满虫体,表皮层出现大量菌丝。【结论】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及菌丝能寄生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并可致其死亡。观察结果准确反映了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并证实了侵染过程中酶与代谢产物的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帚霉论文参考文献

[1].王秋颖.粉红粘帚霉引发的番茄抗灰霉病的抗病信号传导通路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芦俊佳,徐荣,李永和.粉红粘帚霉SWFUYHL02-03侵染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3].芦俊佳,夏举飞,庄飞,徐荣,曾廷潇.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粉红粘帚霉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8

[4].周翠.粉红粘帚霉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J].山东林业科技.2017

[5].杨蕊,郎剑锋,陆宁海,石明旺.粉红粘帚霉对玉米茎基腐病的抑菌防病作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高航.粉红粘帚霉对四种林果枝干病原菌的生防作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7].王淑芳,马桂珍,孙漫红,李世东,暴增海.粘帚霉几丁质酶GcCHI1的结构鉴定及其抑菌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

[8].赵士振.粉红粘帚霉防治果蔬灰霉病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9].张亮.粉红粘帚霉基因在黑曲霉中的表达及酶学性质[D].天津科技大学.2015

[10].刘刚.第十叁届国际木霉菌和粘帚霉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农药市场信息.2014

标签:;  ;  ;  ;  

粘帚霉论文-王秋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