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红花尔吉鸟类群落与植被类型关系研究(英文)

内蒙古红花尔吉鸟类群落与植被类型关系研究(英文)

一、内蒙古红花尔基鸟类群落与植被类型相互关系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乌云毕力格[1](2020)在《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文中指出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南部,为科尔沁沙地北部重要组成部分,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歇脚点,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自保护区建立以来鸟类相关文献较少。本论文于2017年6月-2019年10月对保护区境内的湿地、林地、沙地、草原、山杏林、山地、农田和居民区等不同栖息地类型和不同功能区鸟类采取样线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基础上,收集整理2012-2013年实地调查第一手数据资料和2014-2016年的繁殖鸟类监测数据,对保护区鸟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为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提供基本数据资料。本论文于2017年6月-2019年10月对保护区境内的湿地、林地、沙地、草原、山杏林、山地、农田和居民区等不同栖息地类型和不同功能区进行实地调查,共设置31条调查样线,此外还收集整理2012–2013年实地调查第一手数据资料和2014-2016年的繁殖鸟类监测项目数据,对鸟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给保护区提供开放性的数字化平台。本文共调查记录到175种鸟类,隶属于17目43科。其中非雀形目有115种,以鸻形目和雁形目为主;雀形目有60种,以鹀科(Emberizidae)、鹟科(Muscicapidae)和鹡鸰(Motacillidae)为主。居留型以夏候鸟和旅鸟为主。区系组成中古北种110种、广布种60种、东洋种5种;分布型有8种,其中古北型鸟类最多。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鸟类有16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30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鸟类有2种,附录Ⅱ鸟类有22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有2种,濒危(EN)物种有6种,易危(VU)物种有3种,近危(NT)物种有18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名录”)鸟类有110种。春、夏、秋、冬分别观察记录到109种、107种、98种和26种。2002-2013年,保护区鸟类组成增加1目2科19种,减少3目4科54种;2013-2019年,保护区鸟类组成增加1目8科60种,减少2种,其中本次新纪录鸟类有35种。在14个调查区域鸟类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哈日朝鲁>阿日宝力格>扎嘎斯台>坤都>乌和日朝鲁>黑哈尔河流>达拉哈>宝力格水库>巴彦花水库>玛尼图水库>罕苏木呼布塔拉>天山镇>温都日敖瑞>浩乐宝林场,分别调查到105种、101种、92种、72种、67种、63种、58种、55种、49种、37种、33种、22种、19种和7种;珍稀濒危鸟类分别有26种、28种、17种、18种、16种、8种、11种、10种、11种、9种、11种、5种、8种和1种。保护区湿地、林地、草原、山杏林、沙地、农田和居民区7种生境分别调查到133种、50种、26种、24种、16种、13种和11种。本文开始建设保护区鸟类物种档案,包括鸟类文字介绍、分布图和影像资料,收集整理139种鸟类的影像资料。本文中因所占篇幅限制而论文只展示保护区典型代表性的10种鸟类文字介绍和5种鸟类分布图。初步建设保护区微信公众号平台,介绍保护区概况、鸟类名录、鸟类档案及鸟类动态等内容为数字化保护区建设奠定基础。

刘梦洁[2](2020)在《浙江省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提出研究鸟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内容。这一研究有助于了解鸟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从而为鸟类保护和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了全面了解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于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对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在调查过程中在6个样带中选取六种不同的生境,对生境中鸟类群落的组成、群落结构、群落间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生物-环境变量相关性分析(BIOENV)法探究天童地区鸟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天童地区鸟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同时利用聚类分析,依据鸟类对森林的依赖性对鸟类进行集团划分,比较集团内部鸟类对环境因子选择的差异性;并从生态位角度探讨了典范对应分析中同一组鸟类对环境因子选择的差异性。内容如下:1.鸟类群落结构通过为期一年的调查,共记录到鸟类87种,属于11目33科。以生态类群分:分为鸣禽、陆禽、游禽、涉禽、猛禽、攀禽、走禽,其中鸣禽所占种类最多,占鸟类种类的78%。以居留类型分:留鸟有48种,占鸟类种类的55%;候鸟24种,其中冬候鸟19种,约占鸟类种类的22%,夏候鸟5种;旅鸟14种;迷鸟1种。从区系角度分:东洋界43种,约占鸟类种类的50%;古北界鸟类36种,约占鸟类种类的41%;广布种8种。依食性组成可分:杂食性鸟类数量最多,占38%;其次是食虫鸟,数量占32%;肉食性鸟类,数量占17%;食虫鸟、食种鸟、食谷鸟数量共占13%。本文研究表明,从鸟类一年中不同时期角度考虑,鸟类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越冬期最高;从生境角度考虑,鸟类多样性指数在竹林草地生境最高,丰富度指数在阔叶林最高。利用相似性系数比较不同生境之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相似度最高,其值为0.680,针阔混交林和农田次之,阔叶林和湿地的相似度最低。比较同一时期不同生境发现,鸟类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草地相对丰富;比较同一生境不同时期发现,鸟类丰富度在越冬期和秋迁期相对丰富。2.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环境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BIOENV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影响天童地区鸟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在鸟类生态学中,初次采用BIOENV分析方法分析鸟类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BIOENV丰度矩阵与环境因子矩阵的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为,春迁期与鸟类分布相关性最为紧密的环境因子子集为乔木高度、树木胸径、乔木盖度、草本灌丛盖度,相关系数为0.534;繁殖期与鸟类分布相关性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子集为乔木高度、树木胸径、乔木盖度,相关系数为0.770;秋迁期影响鸟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子集为树木胸径、乔木高度、乔木盖度、草本灌丛盖度,相关系数高达0.830;越冬期影响鸟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子集为树木胸径、乔木高度、乔木盖度,相关系数为0.396。建立生境-物种、生境-环境因子两个矩阵,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最终分析得出物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鸟类分布正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为乔木高度、乔木盖度、树木胸径、草本灌丛盖度,与BIOENV分析法得到的结果相同。典范对应分析(CCA)不仅可以分析出与鸟类分布正相关的环境因子,而且能分析出负相关的环境因子。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人为直接干扰是影响大多数鸟类分布的负相关环境因子,但是对少部分较亲人鸟类则是正相关环境因子。干扰因素中,人为间接干扰因素距路距离对鸟类分布影响不大。BIOENV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到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这两种分析结果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BIOENV分析的结果能够更直观的显示出环境因子与鸟类的正相关性,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在显示鸟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的同时,还能显示出负相关和相关性较弱的环境因子,可弥补BIOENV的缺陷。3.同一集团鸟类对环境因子选择的分析运用SPSS软件,采用最远邻元素聚类分析法,根据鸟类对森林的依赖程度,将鸟类划分为森林专性种、森林广幅种和非森林鸟类,非森林鸟类又根据实地观测现象划分为完全非森林鸟类和不完全非森林鸟类。集团分析结果发现,同一种鸟类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的森林依赖性集团。如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在春迁期、秋迁期和越冬期,均属于森林专性种,但在繁殖期则属于非森林鸟类。为了探究同一集团鸟类对环境因子的选择有无一致性,将同一鸟类集团内鸟种与典范对应分析结果做对比。研究结果得出,同一集团内鸟类对环境因子的选择没有严格的一致性,如在森林专性种中,春迁期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栗背短脚鹎、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属于同一集团,但在CCA排序图中,灰眶雀鹛更偏向于亲乔木高度,红头长尾山雀和栗背短脚鹎更偏向于亲隐蔽度。4.典范对应分析中同一组鸟类生态位分析使用Levins指数法测定鸟类在生境类型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采用Cowll、Futuyma提出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计算。对典范对应分析中同一组内鸟类进行生态位重叠比较分析,探究同一组内鸟类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为同一组内鸟类并未表现出绝对的高重叠值,也即变化差异较大,如白鹡鸰(Motacilla alba)与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其在CCA排序图上相距较近,属于同一组鸟类,对环境因子的选择极为相似,但这两者的生态位重叠值偏低。

蒲真[3](2019)在《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优化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布局,本文以东北地区91个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海拔和地形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和保护空缺分析的方法,评估了自然植被的保护现状,探讨了水平和垂直两个空间维度上的保护空缺,划定出了东北地区植被保护一级、二级优先区。以东北地区68个自然保护区作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大样地”,利用ArcGIS创建渔网功能,将东北地区均分成2893个20km×20km的网格单元,在R中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植被、海拔和地形等17个因子作为自变量,评估了我国东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分布格局。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划分了我国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级、二级和三级优先区,提出了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体类型是森林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野生动物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高海拔段的自然植被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中、低海拔段的自然植被未获得较好的保护,仍然存在保护空缺。栽培作物作为保护区内植被的主要人为干扰来源之一,未得到足够重视,极有可能严重威胁到了东北平原地区内陆湿地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一级优先区集中在长白山中部和东北部林区、辽河口、通辽东北部和呼伦贝尔高原,植被保护二级优先区分布在东北山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特别是大、小兴安岭交接地带,以及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和辽东丘陵地区。(2)内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VP)明显低于该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V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情况却相反,且VP最大值远大于VA最大值,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VP整体略低于该类型的VA,而VP和VA最大值相差不大。(3)东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一级、二级优先区总面积410,446.59km2,占东北地区陆域行政总面积的39.89%。其中一级优先区面积252,212.23km2,占划分总面积的61.45%,二级优先区面积158,234.36km2,占划分总面积的38.55%。将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分别与东北地区自然植被进行叠加分析,发现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共分布有8个自然植被型组(共99个群系),其中除草丛和沼泽之外,剩余6个植被型组中共有9个群系存在保护空缺。(4)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总面积为180,063.96km2,占东北地区陆域行政面积的14.43%。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级优先区面积18,084.93km22(10.04%),生物多样性保护二级优先区面积为109,667.06km2(60.9%),生物多样性保护三级优先区面积52,310.98km2(29.05%)。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县与东北地区陆域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叠加分析,建议优先对12个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7处区县新建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对6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贺晶[4](2018)在《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主要磷源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是中、俄、蒙国际重要湿地达乌尔湿地的组成部分,位于我国东北部。达乌尔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特殊地理位置和复杂生态因子结构使其对于保护群落组成和濒危动植物种类意义非凡,尤其是全球主要珍稀鸟类和大量迁徙水鸟。由于近些年气候干旱,降水减少,湿地周边草原区过度放牧,导致湿地面积缩小,湿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趋势,使湿地多种功能无法完全体现,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降低。湿地水体中的磷(P)含量增加是导致湿地水体恶化、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水质恶化的问题,本文通过野外采样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揭示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中降雨地表径流输送磷源、融雪地表径流输送磷源和水体底泥释放磷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自制模拟降雨装置,分析了湿地周边6种不同类型草原土壤降雨地表径流对草原湿地水体的磷输送量;结合超声波雪厚度测定装置和融雪径流模拟装置,分析了湿地周边6种不同类型草原土壤融雪地表径流对草原湿地水体的磷输送量;同时,通过自制湿地生境温度变暖模拟培养系统,探讨了温度升高情况下,湿地底泥释放对水体磷含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土壤在不同坡度下,降雨地表径流中总磷含量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坡度为0°时,6类土壤降雨地表径流中总磷含量变化范围为0.01到0.16 mg·L-1;在坡度为5°时,其变化范围为0.01到0.15mg·L-1;在坡度为15°时,对应的变化范围为0.01到0.38 mg·L-1。(2)降雨地表径流总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土壤硬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土壤有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6个指标。降雨地表径流总磷含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Y=7.429-0.439 SN-6.834 pH+1.721 SO+0.183 SW(r=0.487,P<0.01)。(3)不同类型土壤在不同坡度下,融雪地表径流中总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坡度为0°时,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4到0.20 mg·L-1,坡度为5°时,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3到0.12 mg·L-1。当坡度为0°时,6类土壤融雪地表径流中总磷含量的大小排序为:盐碱土>黑钙土>风沙土>草甸土>沼泽土>栗钙土;当坡度为5°时,对应的排序为盐碱土>沼泽土>草甸土>黑钙土>栗钙土>风沙土。(4)融雪地表径流总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土壤总磷含量,土壤磷酸铝含量和土壤磷酸铁含量。融雪地表径流总磷含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0.971+0.031 TP+0.056 Al-P-0.023 Fe-P(r=0.928,P=0.046)。(5)湿地底泥TP释放量,在环境温度培养下,其变化范围是0.01到0.13 mg·m-2.d-1,加热培养后其变化范围变为0.07到0.16 mg·m-2·d-1。加热培养会增加四种类型湿地上覆水的总磷释放量。湿地底泥DRP释放量,在环境温度培养下,其变化范围是0.00到0.07 mg·m-2·d-1,加热培养后其变化范围变为-0.03到0.03 mg·m-2·d-1。(6)湿地底泥TP释放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有Olsen-P、SOM、LOC、MLOC、HLOC、无机解磷菌、S-SO42-、MBP、SOC:TP、MBC:MBP 和黏粒百分含量11个指标,其中湿地底泥LOC、Olsen-P和SOC:TP含量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总磷释放量的主要决定性因素。(7)湿地底泥TP释放潜力,在环境温度培养下,其变化范围是-0.42到0.73 mg·m-2·d-1,加热培养变化后其范围变为-0.26到0.68 mg·m-2·d-1。DRP释放潜力在环境温度培养下,其变化范围是-0.38到0.70 mg·m-2·d-1,加热培养后其变化范围变为-0.36 到 0.48 mg·m-2·d-1。(8)湿地底泥DRP释放潜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有W-TP、W-DRP、粉粒百分含量、砂粒百分含量、MBC、pH、W-SO42-和APA8个指标,其中湿地底泥粉粒百分含量、砂粒百分含量和APA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FP-DRP的决定性因素。

王春晶[5](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认为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郭子良[6](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贾丽丽[7](2016)在《北京西山与地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北京市近郊区的西山林场静福寺林区和市中心的地坛公园内为研究地,对比了不同地点的鸟类群落结构差异。并从时空尺度上分析鸟类群落多样性、复杂性等的动态变化。对比香农-维纳指数,提出了群落多样性和复杂性衡量的指标,同时探讨影响群落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因素。研究借鉴了生态复杂学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地应用于鸟类群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研究采取样线法和样区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生境划分不同的区域,对鸟类群落展开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2014年至2015年,西山静福寺林区鸟类共计67种,隶属7目26科。对比2011-2012年调查,增加了2种,减少了1目1科。西山鸟类以鸣禽为主,占69%,猛禽次之,陆禽最少。区系组成以古北界为主,占61%,其次是广布种和东洋种,分别占27%和12%。优势种7种,即喜鹊、大山雀、大嘴乌鸦、灰喜鹊、红嘴蓝鹊、棕头鸦雀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北京市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为6种、24种,“三有”鸟类26种。落叶阔叶林鸟类群落复杂性和多样性最高,群落最稳定,针叶林结构复杂性最高,针阔混交林复杂性和多样性最低。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相似度最低。2.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地坛公园鸟类总计43种,隶属7目20科,对比2012年调查,增加了1目1科7种。公园以鸣禽为主,攀禽次之。区系组成与西山相似,以古北界为主,占61%,其次是东洋界和广布种,分别占23%和16%。公园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分别占44.1%和23.3%。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北京市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为8种、15种“三有”鸟类27种。优势种8种,均为伴人的鸟种。群落丰富度在春秋迁徙季节达到峰值,群落多度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春秋迁徙期群落结构最不稳定。根据生境划分5块区域,区域1苗圃区鸟类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度最高,优势度最低,群落结构最稳定。区域2侧柏林丰富度最低,多度最高,优势度最高。区域5针阔混交林人为干扰最严重,多样性较低。区域2和区域5的相似性最低。3.本研究结果验证了群落总复杂性L(S)、无序复杂性H12以及香农-维纳指数H1的重要影响因子为丰富度、优势度和均匀度。群落总复杂性、无序复杂性以及香农-维纳指数随均匀度和丰富度的增加而增加,随优势度的增加而降低。4.本研究结果验证了结构复杂性△S(12)的关键影响因子为丰富度、优势度、香农-维纳指数,其中丰富度与结构复杂性呈极显着正相关,对其影响最大。丰富度越高,结构复杂性越高;优势度越高,结构复杂性越低。5.在本研究中,群落的香农-维纳指数与总复杂性相关性接近1,对总复杂性的影响很大可以完全决定总复杂性。但群落的结构复杂性和无序复杂性相互独立,无明显相关,不能用无序复杂性测度结构复杂性。结构复杂性更适合用总复杂性与无序复杂性的差值测度。6.在本研究中,群落总复杂性由无序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共同决定,无序复杂性对总复杂性的贡献更大。

苏日娜[8](2015)在《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及保护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地处大兴安岭西南部山地,是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在保护区湿地、森林和草原3种典型植被中选择了14条样线对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保护区记录鸟类共计17目47科105属203种。本文共观察记录到鸟类15目40科85属13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种,Ⅱ级保护鸟类2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1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鸟类20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鸟类8种。保护区鸟类物种组成上雀形目明显多于其他各目鸟类,非雀形目鸟类中种数较多的依次为鸻形目、雁形目和年形目。保护区鸟类主要由夏候鸟和旅鸟组成,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鸟类为主,繁殖鸟类的分布型中古北型居多。湿地、森林和草原3种植被中分别记录到鸟类88种、56种和43种,占调查记录鸟类总种数的66.67%、42.42%和32.58%。据不同生境鸟类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总数进行保护优先性分析结果显示:4种湿地生境的保护优先性呈Ⅰ3>Ⅰ2>Ⅰ4>Ⅰ!;6种森林生境的保护优先性呈Ⅱ2>Ⅱ6>Ⅱ1>Ⅱ4>Ⅱ3>Ⅱ5;4种草原生境保护优先性呈Ⅲ>Ⅲ3>Ⅲ4>Ⅲ2;湿地、森林和草原3种植被的保护优先性呈Ⅰ>Ⅱ>Ⅲ。鸟类季节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春季种类最多,其次为秋季,冬季最少。春、夏、秋和冬季分别记录到94种、53种、77种和18种。春季5月份鸟类种类最丰富,数量也最多;夏季,种类和数量都不多,部分夏候鸟和旅鸟留在保护区内;秋季9月下旬和10月初达到徏徙高峰,个别物种的数量庞大;冬季,留鸟和少数冬候鸟在保护区内活动,种类较少。与保护区已有科学考察报告(2001-2003年)中的鸟类记录相比较后发现:本文(2012-2015年)新增了1目1科7属22种鸟类,减少(或未观察未记录到)了2目7科20属71种;鸟类多样性G-F指数比科考报告降低了0.0219;原有记录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6种,而本文观察记录到25种,其中保护区新增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4种,即角(?)(Podiceps auritus)、白额雁(Anser Albefron)、金鵰(Aquila chrysaetos)和黄爪隼(Falco naumanni);27种鸟类的居留型也发生了变化。

丁虎林[9](2013)在《浙江天童三种鹎科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文中指出栖息地选择研究是动物学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本研究室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鸟类群落组成做了基础研究,并以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黑鹎(Hypsipetes leucocephalus)、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等三种鹎科鸟类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因子对比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来分析三种鹎科鸟类在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的差异和各季节影响三种鹎科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进而探讨三种鹎科鸟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栖息地的不同需求。本研究结果既丰富了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理论机制,又为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和科学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天童鸟类群落组成分析本调查共记录了鸟类146种,隶属16目45科。分析了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居留型、地理型等。结果表明,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群落以留鸟为最多(39.0%),其次为冬候鸟(21.9%)和旅鸟(22.6%),夏候鸟最少(16.4%);地理型以东洋界种为最多,有77种,占总数的52.74%;古北界鸟类60种,占总数的41.10%;广布种9种,占6.16%。本研究的区系特征结果与浙东鸟类区系特征一致。在天童地区我们发现4个新纪录鸟种,分别为:灰喉山椒鸟(Pericrocotus solaris)、白眉地鸫(Zoothera sibirica)、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栗耳短脚鹎(Ixos amaurotis)2.不同栖息地鸟类群落比较六种典型栖息地鸟类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农田村落的鸟类数量最多,以下依次为林地、灌丛、人工绿地、竹林,鸟类数量最少的为针叶林栖息地;鸟类物种数统计结果显示:林地鸟种数量最多,其次为灌丛、农田村落、人工绿地、针叶林、竹林;对六种栖息地鸟类群落研究分析显示,留鸟、旅鸟和夏候鸟三种居留型均在林地栖息地中分布最多,冬候鸟在稀树灌丛栖息地中分布最多;鸟类群落总的物种数和总数量的变化相对同步,在春秋两季全年物种数和总数量达到高峰,夏季鸟类群落物种数和总数量达到全年最低值。结果表明,林地栖息地和灌丛栖息地在物种数和数量上明显高于其它栖息地。3.鹎科鸟类栖息地选择利用生态因子对比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三种鹎科鸟类的选择样方和利用样方在16个生态因子上的差异,以及影响各季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春季,三种鹎科鸟类的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在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高度等生态因子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夏季,三种鹎科鸟类的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在植被多样性、食物丰富度、栖息地类型、乔木高度等因子上差异显着(P<0.05);秋季,三种鹎科鸟类的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在在食物丰富度、水面积比、主干道距离、居民点距离等因子上差异显着(P<0.05);冬季,三种鹎科鸟类的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在食物丰富度、人干扰程度、主干道距离和居民点距离等因子上差异显着(P<0.05)。三种鹎科鸟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栖息地选择有显着差异。在春夏繁殖期,三种鹎科鸟类主要选择乔木和灌木盖度较高并远离人为干扰的具有良好隐蔽性的林地和灌丛栖息地;在越冬期,它们主要选择食物条件好的灌丛、农田等栖息地;三种鹎科鸟类在不同生态因子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差异。

乌日罕[10](2013)在《阿尔山市鸟类区系及群落结构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我们采用样带法对阿尔山市鸟类区系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03种,隶属于13目32科。其中夏候鸟60种,占阿尔山市鸟类总数的58.25%;留鸟32种,占31.07%;旅鸟6种,占5.83%;冬候鸟5种,占4.85%。繁殖鸟有92种,构成本地区鸟类区系的主体。阿尔山市鸟类区系反映出东北区与蒙新区、大兴安岭岭南与岭北相互渗透和过渡性特征。全市鸟类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鸟类种类占全国的13.64%,其中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鸳鸯、灰脸鵟鹰、黑琴鸡等15种。雀形目以鹟科、雀科、鹊鸰科、鸦科等鸟类居多。非雀形目鸟类以鸭科、鹰科、鹬科、隼科等鸟类居多。阿尔山市是森林和草原鸟类的重要繁殖地,是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在候鸟的保护上具有重要地位。按鸟类的生境分布系数划分,中性分布有60种,占总数的58.25%,构成了阿尔山市各生境鸟类群落组成的主体。鸟群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秋季节为高峰期,夏、冬季为平稳期。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指数高低为:林地>草地>湿地>山地>农田>居民区。随着人类活动程度的加剧,距离城镇较近、人类经常活动的生境,鸟类多样性明显较低。城镇化对鸟类区系组成有明显影响。首次对阿尔山市鸟类组成、区系特征、生态分布及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通过对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比较,提出了对阿尔山市鸟类及其生存环境保护的建议。阿尔山作为旅游城市,对其进行鸟类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可为环境保护及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二、内蒙古红花尔基鸟类群落与植被类型相互关系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红花尔基鸟类群落与植被类型相互关系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研究现状及意义
    1.2 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数字网络平台建设现状及意义
    1.3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现状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意义
2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历史沿革及建设现状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生物多样性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3.2 实地调查
        3.2.1 调查时间和区域
        3.2.2 调查内容及用具
        3.2.3 调查统计方法
    3.3 数字网络平台建设
4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1 种类组成
    4.2 区系分析
    4.3 珍稀濒危鸟类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4 讨论
5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时间分布特征及居留型分析
    5.1 季节分布特征
    5.2 居留型分析
    5.3 年际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
    5.4 讨论
6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空间分布特征
    6.1 空间分布特征
    6.2 生境分布特征
    6.3 珍稀濒危鸟类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4 讨论
7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档案建立
    7.1 文字介绍
    7.2 分布图
    7.3 影像资料
    7.4 分析讨论
8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8.1 微信公众号注册
    8.2 微信公众号结构设计
    8.3 微信公众号内容编写
    8.4 微信公众号建设实例
    8.5 分析讨论
9 结论及建议
    9.1 结论
    9.2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项目资助
附录: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

(2)浙江省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鸟类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
        1.1 国内相关研究
        1.2 国际相关研究
    第二节 天童山区域鸟类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4.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鸟类群落结构组成及生境选择情况
    第二节 鸟类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
        2.1 鸟类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BIOENV分析
        2.2 鸟类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CCA分析
    第三节 天童地区鸟类一年中不同时期集团结构的变化
        3.1 春迁期鸟类集团组成
        3.2 繁殖期鸟类集团组成
        3.3 秋迁期鸟类集团组成
        3.4 越冬期鸟类集团组成
    第四节 天童地区鸟类不同时期相同集团的生态位分析
        4.1 生态位宽度分析
        4.2 鸟类生态位重叠值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鸟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生境分析
    第二节 鸟类对环境因子的偏好
    第三节 从生态位角度和集团角度分析鸟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于天童山鸟类保护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研究所记录鸟类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名录
致谢

(3)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1.2.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2.2 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内涵及建设现状
    1.3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研究方法综述
        1.3.1 保护空缺分析(Gap)
        1.3.2 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评估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2 气候条件
    2.3 水文
    2.4 自然植被与物种概况
3 东北地区自然植被保护现状与保护优先区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
        3.3.2 水平空间上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3.3.3 垂直空间上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3.3.4 自然保护区对植被型组的空间保护空缺
        3.3.5 栽培作物的分布区分析
    3.4 讨论
4 东北地区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
        4.2.2 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
    4.3 讨论
5 东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空间分布评估
    5.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处理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5.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评估
        5.2.3 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情况
        5.2.4 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自然植被分布情况及保护空缺分析
    5.3 讨论
6 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方案
    6.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在各区县的分布情况
        6.2.2 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方案
    6.3 讨论
7 结论
    7.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与海拔段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
    7.2 植物保护的主要干扰是栽培作物
    7.3 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仍存在植被保护空缺和保护缺失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价值情况相关
    7.5 提出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布局优化方案
8 创新点与建议
    8.1 创新点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A
附表B
附表C
附表D
附表E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主要磷源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地的界定
        1.2.2 湿地的分类
        1.2.3 湿地的分布
        1.2.4 湿地的特定及其生态功能
        1.2.5 湿地的退化状况
        1.2.6 湿地恢复方法
    1.3 湿地水体磷源研究进展
        1.3.1 湿地水体磷指标的选择
        1.3.2 湿地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1.3.3 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磷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环境
    2.5 土壤类型
    2.6 空气质量特征
    2.7 植被特征
    2.8 经济和社会发展
    2.9 湿地资源
第三章 降雨径流对草原湿地水体的磷输送及其影响因素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概况
        3.1.2 实验设计
        3.1.3 指标测定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类型土壤的物理性质
        3.2.2 不同类型土壤的化学性质
        3.2.3 不同类型土壤降雨径流磷含量
        3.2.4 不同类型土壤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3.2.5 土壤类型、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3.2.6 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3.3 讨论
        3.3.1 不同类型土壤径流磷含量
        3.3.2 坡度、降雨轻度和土壤类型对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3.3.3 土壤性质对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3.3.4 降雨径流磷输送管控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融雪径流对草原湿地水体的磷输送及其影响因素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地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指标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研究区融雪密度检测
        4.2.2 不同类型土壤融雪地表径流特征
        4.2.3 土壤类型和坡度对融雪地表径流特征的影响
        4.2.4 土壤性质对融雪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类型土壤融雪地表径流磷含量
        4.3.2 坡度对融雪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4.3.3 土壤性质对土壤融雪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4.3.4 融雪径流磷输送管控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草原湿地底泥磷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实验设计
        5.1.3 取样方法
        5.1.4 指标测定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湿地底泥理化性质差异
        5.2.2 湿地底泥微生物生物量差异分析
        5.2.3 湿地水体基本性质差异
        5.2.4 湿地底泥碳氮磷含量比
        5.2.5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的影响
        5.2.6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底泥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5.2.7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上覆水基本性质的影响
        5.2.8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间隙水磷含量的影响
        5.2.9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碳库的影响
        5.2.10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磷释放量的影响
        5.2.11 加热和环境温度下不同类型湿地的磷释放潜力
        5.2.12 不同湿地释放量及释放潜力的风险评估
        5.2.13 湿地底泥磷释放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5.2.14 湿地底泥磷释放潜力的主要影响因子
    5.3 讨论
        5.3.1 不同类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
        5.3.2 加热对不同类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的影响
        5.3.3 温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湿地底泥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5.3.4 加热对不同类型湿地磷释放量及释放潜力影响
        5.3.5 湿地水体和底泥性质对磷释放量及释放潜力的影响
        5.3.6 不同类型湿地底泥磷释放的风险评估
        5.3.7 湿地底泥磷释放磷管控建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北京西山与地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态复杂性研究
        I.1.1复杂性研究及测度
        1.1.2 生态复杂性研究及测度
        1.1.3 群落结构复杂性与多样性
    1.2 国外鸟类群落的研究
    1.3 国内鸟类群落的研究
    1.4 北京地区鸟类群落的研究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北京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概况
        2.1.5 水文条件
        2.1.6 植被概况
    2.2 西山林场概况
        2.2.1 历史概况
        2.2.2 地理位置
        2.2.3 地形地貌
        2.2.4 气候条件
        2.2.5 植被概况
        2.2.6 鸟类概况
    2.3 地坛公园概况
        2.3.1 历史概况
        2.3.2 地理位置
        2.3.3 地形地貌
        2.3.4 气候条件
        2.3.5 植被概况
        2.3.6 鸟类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鸟类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
        3.2.2 植被调查方法
        3.2.3 群落复杂性、多样性及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西山林场植物群落
    4.2 地坛公园植物群落
    4.3 西山林场鸟类群落特征
        4.3.1 鸟类群落物种组成
        4.3.2 鸟类群落数量特征
        4.3.3 鸟类群落空间动态
        4.3.4 鸟类群落不同林型季节动态
    4.4 地坛公园鸟类群落特征
        4.4.1 鸟类群落物种组成
        4.4.2 鸟类群落动态变化
    4.5 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关分析
        4.5.1 西山林场鸟类群落复杂性与多样性相关分析
        4.5.2 地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关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鸟类群落结构
        5.1.2 鸟类群落复杂性与多样性
    5.2 结论
        5.2.1 鸟类群落物种组成
        5.2.2 植物群落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5.2.3 鸟类群落时间动态
        5.2.4 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季节动态
        5.2.5 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1 北京西山林区鸟类调查名录
附录2 地坛公园鸟类名录
附录3 北京西山林区植被名录

(8)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及保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兴安岭鸟类研究现状
    1.2 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现状及意义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2 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历史沿革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土壤
        2.2.4 气候
        2.2.5 水文
        2.2.6 植被及分布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社区人口及交通
        2.3.2 社区经济活动
    2.4 功能区划分及机构设置
        2.4.1 功能区划分
        2.4.2 机构设置
    2.5 生物多样性
        2.5.1 植物多样性
        2.5.2 动物多样性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
    3.2 实地调查研究
        3.2.1 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
        3.2.2 调查方法
    3.3 数据处理
4 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组成
    4.1 种类组成
    4.2 居留型分析
    4.3 区系组成分析
    4.4 珍稀濒危物种分析
    4.5 不同植被鸟类群落组成
        4.5.1 湿地植被鸟类群落
        4.5.2 森林植被鸟类群落
        4.5.3 草原植被鸟类群落
    4.6 分析与讨论
5 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
    5.1 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
        5.1.1 不同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5.1.2 不同湿地鸟类保护优先性分析
    5.2 森林鸟类群落多样性
        5.2.1 不同森林鸟类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5.2.2 不同森林鸟类保护优先性分析
    5.3 草原鸟类群落多样性
        5.3.1 不同草原鸟类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5.3.2 不同草原鸟类保护优先性分析
    5.4 不同植被鸟类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5.4.1 丰富度
        5.4.2 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
        5.4.3 夏季鸟类多样性
        5.4.4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多样性
        5.4.5 不同植被保护优先性分析
    5.5 分析与讨论
6 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动态及保护管理
    6.1 季节动态
        6.1.1 全部鸟类季节动态
        6.1.2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季节动态
        6.1.3 水禽季节动态
    6.2 年际动态
        6.2.1 全部鸟类年际动态
        6.2.2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年际动态
        6.2.3 居留型变化
    6.3 分析与讨论
7 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保护管理建议
    7.3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之处
        7.3.1 存在的问题
        7.3.2 进一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

(9)浙江天童三种鹎科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鸟类群落研究概述
        1. 目前鸟类群落研究的热点
        1.1 鸟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1.2 鸟类群落与栖息地关系
        1.3 鸟类群落的动态与演替
        2. 鹎科鸟类群落的研究
        2.1 鹎科鸟类形态特征
        2.2 鹎科鸟类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3 鹎科鸟类食性
    第二节 栖息地选择研究概述
        1. 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现状
        1.1 栖息地选择研究的空间动态
        1.2 栖息地选择研究的时间动态
        1.3 繁殖栖息地
        2. 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特点
        2.1 研究对象重点为世界珍稀濒危鸟种或特有种
        2.2 研究内容多元化
        2.3 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3. 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方法
        3.1 鸟类调查方法
        3.2 栖息地样地取样方法
        3.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4 鸟类栖息地选择的调查方法
        3.5 栖息地选择中生态因子的设定
        3.6 我国栖息地选择研究中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区域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区域概况
        1. 地理位置
        2. 地质与地貌
        3. 气候
        4. 生物资源
第三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栖息地划分
        2. 样线样点设置
        3. 物种调查
        4. 生态因子的测定
        5. 数据分析
第四章 鸟类群落特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天童鸟类群落基本特征
        1. 种类组成和区系特点
    第二节 不同栖息地鸟类群落比较
第五章 鹎科鸟类栖息地选择结果与分析
    1. 三种鹎科鸟数量月份变化
    2. 不同季节三种鹎科鸟类的栖息地选择差异
    3. 三种鹎科鸟在不同季节的栖息地选择因素
    4. 讨论
        4.1 三种鹎科鸟数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4.2 栖息地结构季节变化对三种鹎科鸟的影响
第六章 天童鸟类研究展望
    1.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10)阿尔山市鸟类区系及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自然环境概况
    1.1 阿尔山市基本情况
    1.2 气候
    1.3 地质地貌
    1.4 水文
    1.5 植物种类组成及特征
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2.1 样带布设
    2.2 调查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鸟类区系组成及其特征
        3.1.1 鸟类区系组成
        3.1.2 鸟类区系特征
    3.2 鸟类群落结构
        3.2.1 鸟类的生态分布
        3.2.2 不同季节鸟类分布
        3.2.3 鸟类群落多样性
    3.3 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的相似性
        3.3.1 春季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的相似性
        3.3.2 夏季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的相似性
        3.3.3 秋季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的相似性
        3.3.4 冬季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的相似性
4 讨论
    4.1 阿尔山市鸟类区系特征
    4.2 阿尔山市鸟类种类季节性波动
    4.3 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
    4.4 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相似性
    4.5 阿尔山市鸟类保护对策和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内蒙古红花尔基鸟类群落与植被类型相互关系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D]. 乌云毕力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浙江省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刘梦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6)
  • [3]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D]. 蒲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主要磷源及影响因素分析[D]. 贺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7]北京西山与地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D]. 贾丽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8]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及保护管理研究[D]. 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9]浙江天童三种鹎科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D]. 丁虎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10]阿尔山市鸟类区系及群落结构研究[D]. 乌日罕. 内蒙古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内蒙古红花尔吉鸟类群落与植被类型关系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