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陈湛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修竹园,饶宗颐
陈湛铨论文文献综述
黄坤尧[1](2014)在《香港诗坛叁大家——陈湛铨、饶宗颐、苏文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陈湛铨《修竹园诗》陈湛铨(1916-1986),号青萍,新会人。出于中山大学詹安泰(1902-1967)门下。任教珠海、联合、华侨、经纬、浸会、岭南等书院,复主讲学海书楼及商业电台国学讲座,桃李满门,着述丰盛,传世《修竹园诗》。修竹园在新会外海乡沙澜坊松园里屋后,诗所谓"风竹双榕下,沙澜外海边"是也。园名盖取义于陈子昂(661-702)《修竹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开创一代诗风。陈湛铨在香港文坛中积极散播诗的种子,而他的怀抱和遭遇,抑郁慷慨,纵横睥睨,似(本文来源于《中华诗词》期刊2014年02期)
陈乾纲[2](2008)在《陈湛铨及其“修竹园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在研究“修竹园主人”陈湛铨(1916-1986)这位“香港学者熟知的不寻常人物”,并就传统知人论世的观点探讨其诗作;而切入角度是以陈湛铨作为香港当代古典文学中,在学术造诣与振兴文教之心志上,继承了晚清翰苑名流的指标性人物,为第二代文化移民代表,由此以见证传统文学如何在香港得到延续与发展;同时并由此探讨在新文学运动下白话风行,世风丕变;旧体文学面对存亡绝续,在香港这边陲之地,一个传统文化人如何逆潮流地以“霸儒”疾恶形象,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勇挣扎,传扬旧学。本文结合陈湛铨其人和其诗两部份作双线研究:首四章研究其生平、时代及其作品等背景资料;第一章为导论,交代研究动因和学术价值;第二章从时代背景方面考其师承与交游,探讨时代、个人际遇,以至师友间交往,如何转化为诗歌创作之动力,并以此见其性情;第叁章则尝试整理其浩如烟海的学术专着类目,以了解何以其诗被认为是“学人之诗”;第四章则探讨其诗之存佚情况及分期,作为下文研究基准;由此更发现其人去古未远,而作品却散佚殆半之现象,既是性格使然,亦关涉到其看待作品之态度,以见为何其门人之多而研究却极少。第二部份则从第五到第八章,共分四个专章直接对“修竹园诗”作探讨;分别对诗歌之艺术渊源、创作理念、思想内涵与文化品格,以及其艺术特色等项进行深入研究。在诗歌之艺术渊源方面,以其生逢乱世,又心怀天下,故其诗除步武唐宋诸贤外,受元好问诗歌影响最大;在创作理念上,则特别强调“积学”才能成就好诗,异常重视以诗歌作为“戡奸除恶”的社会功能,所以亦从而提出诗歌应该少写风景,而多用来叙事;此外,其诗另一特色是好以诗歌发议论,包括极多政论、史论、诗论,其中最出色的是“咏史诗”,以表现其独特之“霸儒”形象,及其感情丰富和爱憎分明的个性;至于以《易》入诗和“以文为诗”,则为其诗常见之艺术特色。第九章则综论其人其诗之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从而确立其在当代香港古典文学上之地位;至于在研究过程中曾经着力之资料,则入于附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陈湛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重点在研究“修竹园主人”陈湛铨(1916-1986)这位“香港学者熟知的不寻常人物”,并就传统知人论世的观点探讨其诗作;而切入角度是以陈湛铨作为香港当代古典文学中,在学术造诣与振兴文教之心志上,继承了晚清翰苑名流的指标性人物,为第二代文化移民代表,由此以见证传统文学如何在香港得到延续与发展;同时并由此探讨在新文学运动下白话风行,世风丕变;旧体文学面对存亡绝续,在香港这边陲之地,一个传统文化人如何逆潮流地以“霸儒”疾恶形象,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勇挣扎,传扬旧学。本文结合陈湛铨其人和其诗两部份作双线研究:首四章研究其生平、时代及其作品等背景资料;第一章为导论,交代研究动因和学术价值;第二章从时代背景方面考其师承与交游,探讨时代、个人际遇,以至师友间交往,如何转化为诗歌创作之动力,并以此见其性情;第叁章则尝试整理其浩如烟海的学术专着类目,以了解何以其诗被认为是“学人之诗”;第四章则探讨其诗之存佚情况及分期,作为下文研究基准;由此更发现其人去古未远,而作品却散佚殆半之现象,既是性格使然,亦关涉到其看待作品之态度,以见为何其门人之多而研究却极少。第二部份则从第五到第八章,共分四个专章直接对“修竹园诗”作探讨;分别对诗歌之艺术渊源、创作理念、思想内涵与文化品格,以及其艺术特色等项进行深入研究。在诗歌之艺术渊源方面,以其生逢乱世,又心怀天下,故其诗除步武唐宋诸贤外,受元好问诗歌影响最大;在创作理念上,则特别强调“积学”才能成就好诗,异常重视以诗歌作为“戡奸除恶”的社会功能,所以亦从而提出诗歌应该少写风景,而多用来叙事;此外,其诗另一特色是好以诗歌发议论,包括极多政论、史论、诗论,其中最出色的是“咏史诗”,以表现其独特之“霸儒”形象,及其感情丰富和爱憎分明的个性;至于以《易》入诗和“以文为诗”,则为其诗常见之艺术特色。第九章则综论其人其诗之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从而确立其在当代香港古典文学上之地位;至于在研究过程中曾经着力之资料,则入于附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陈湛铨论文参考文献
[1].黄坤尧.香港诗坛叁大家——陈湛铨、饶宗颐、苏文擢[J].中华诗词.2014
[2].陈乾纲.陈湛铨及其“修竹园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