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壤丘岗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酸性,土壤交换性,土壤养分
红壤丘岗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甲华[1](2012)在《红壤丘岗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孟公山示范区、永州市林科所、冷水滩区茅竹镇油茶低改示范基地和浏阳市沙市镇油茶规模造林基地的柑桔、油茶与不同农作物间、套作模式的丘岗红壤酸性、交换性能和大、中、微量养分状况,并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其土壤肥力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的酸化非常严重;土壤的保肥能力均为中等偏下,以油茶间套作(B)土壤的保肥能力最强;柑桔间套作(A)土壤的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13+最小,其潜性酸最小,土壤的交换性盐基含量和盐基饱和度最高,其肥力、保肥和缓冲能力最强;种植模式土壤的交换性酸均以交换性A13+为主,其交换性盐基主要以交换性Ca、Mg的形式存在,特别是交换性Ca。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的CEC含量差异显着;土壤pH,交换性酸,交换性A13+和交换性K、Na、Ca、Mg含量差异不显着。成年油茶林和幼年油茶林土壤的pH、CEC、ECEC、交换性A13+、交换性酸、交换性K、Na、Ca、Mg含量差异不显着;成年油茶林土壤CEC、ECEC和盐基饱和度高于油茶幼年林,说明原始荒地开垦种植油茶后,土壤的酸化状况得到改善,土壤的保肥能力有所增强。(2)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的有机质、全N含量缺乏,全P、全K含量适宜,有效P含量丰富,碱解氮、速效K含量较适宜;有效Ca、Mg、S、Fe、Mn、Cu、Zn、B含量丰富;不同种种植模式土壤的有效Si、Mn含量均低于荒地(D),说明Si、Mn元素没有得到有效地补充,应适当补充Si肥、Mn肥。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的有机质、大量养分、有效Mg、有效S、有效Si、有效Fe、有效Mn、有效Cu、有效Zn含量差异不显着,有效Ca含量差异显着,油茶间套作(B)与其他叁种模式土壤的有效B含量差异显着;成年油茶林土壤的大量、中量和微量养分均大于幼年油茶林。(3)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4种种植模式土壤的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的结果为,柑桔间套作(A)、油茶间套作(B)和柑桔、油茶、西瓜单作(C)的土壤肥力质量等级为II级,土壤肥力状况相对较好;荒地(D)土壤肥力质量等级为111级,肥力水平低。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应通过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问种养地作物,平衡施肥等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荒地则由于肥力水平较低,地理位置多分布在陡坡,开发难度较大,可进行牧草或野生豆科作物撒种,以充分利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物资源循环速度快的优势,为荒地资源的开发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5)
郭忠录,彭艳平,丁树文,蔡崇法[2](2010)在《等高绿篱模式下红壤丘岗区浅沟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等高绿篱技术被认为是防治浅沟侵蚀的一种有效措施,然而,绿篱拦挡下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还不是很清楚。利用定位观测数据,探讨了绿篱拦挡下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浅沟存在的坡面上,等高种植香根草显着影响了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0-45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香根草小区和裸地小区在雨季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在旱季呈逐渐增大趋势,且香根草小区各层土壤水分变异程度大于裸地;浅沟坡面土壤水分从坡顶向下,香根草小区变化总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或持平,裸地小区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趋势;香根草种植增大了土壤水分沿坡面横向的变异度,但纵向坡位的影响仍较横向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杨瑞芳,崔国贤,肖之平[3](2009)在《农艺措施对湘北红壤丘岗区苎麻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湖南苎麻生产从平原湖区向山丘区的战略转移,对湘北红壤丘岗苎麻高产农艺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麻园冬培,二麻、叁麻麻园行间深中耕+覆盖,头麻在5月31至6月5日,二麻7月26~31日,叁麻10月20~25日收获有利于促进全年叁季平衡增产。(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09年20期)
罗勇,陈家宙,林丽蓉,王双[4](2009)在《基于土地利用和微地形的红壤丘岗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红壤丘岗区冬春两季,以网格采样法测定了红壤丘岗区一块包含茶地、旱地和林地的缓坡的地表层和深层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结合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单一土地利用下,林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茶地和旱地,整体采样区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单一土地利用。同一季节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具有类似的变异趋势;土壤水分在不同利用下存在截然不同的变异特征。通过半方差分析发现,茶地-旱地交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低于其他地方;另一方面,茶地-旱地土壤水分不具备空间相关性。另外,采样区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且季节性变化明显, 在冬季,土地利用和微地形共同影响水分变异特征;而在春季,土地利用是土壤水分变异的主导因素。除茶地-旱地交界区冬季水分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外,土壤水分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变异特征和空间连续性,因此可以利用地统计学在整体采样区进行水分空间变异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吴大付,陈红卫,王小龙,李忠佩,何园球[5](2008)在《我国红壤丘岗区不同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江西省余江县121个农户进行逐户调查。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原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纯粮、农牧林、农牧果、农牧加、农牧蔬、农果、农牧药材和农牧等8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生态农业模式可持续指数在0.200 0~0.596 2间;其中以纯粮模式可持续指数最小,农牧加模式可持续指数最大。纯粮农业模式可持续性指数为0.200 0;农牧药材、农牧、农果、农牧蔬和农牧林等模式可持续性指数处于0.31~0.47之间;农牧加和农牧果模式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596 2和0.513 3。为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性增长,必须拉长生态链条,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组成,强化生态农业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罗勇[6](2008)在《红壤丘岗区不同利用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丘岗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是农业生产率最高的区域之一。但该地区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农业生产中的土与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土壤水资源问题己严重制约了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以选择在季节性干旱问题突出的南方红壤区开展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研究就有其特殊意义,它不但有助于全面系统的掌握红壤丘岗区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变异程度以及时空变异规律,而且对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在红壤丘岗区选取一块包含林地、旱地和茶地叁种土地利用的试验地,采用20m×20m的网格采样法在2006年9月~2007年7月间按每季节2次共8次测定其0~30cm(表层)和30~60cm(深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同样的土层采用40m×40m的网格法于2007年6月测定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然后使用地统计学结合经典统计学分析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性、土壤水分尺度的季节性效应以及几种插值方法的对比。主要结论如下:1阐明了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性非常弱;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性则相当强烈且空间连续性很好。插值图显示容重较小的区域往往是饱和导水率较大的区域。这些结果表明,红壤丘岗区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强度远强于土壤容重,而且两者在同一区域的大小基本呈负相关性。2不同利用下林地土壤水分含量远远高于旱地和茶地,整体采样区水分变异系数远高于单一土地利用区。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在不同季节下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了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的各向异性最为明显,茶地—旱地交界区土壤水分含量不能被模拟。等值线图反映春季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分布呈明显的斑块状;而冬季表层和深层水分主要呈条形分布。这些表明,土地利用多样性是引起红壤丘岗区土壤水分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并认为随着土壤平均含水量升高(冬季到春季),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变异的影响程度得到增强,而微地形对水分变异的影响力却相应减弱。3整体采样区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连续性,地统计学适合该区域土壤水分变异研究,但不适用于茶地—旱地交界区水分变异研究。因此,地统计学是红壤丘岗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分析的有效工具,但遇到林地—旱地交界区这类人为活动频繁或植被条件复杂的区域时,能否利用地统计学仍需进一步研究。4土壤水分尺度季节性效应表明,块金值和变程随取样间隔的增大而增大,但基台值的变化保持稳定。取样幅度变化也引起半方差参数的变化,其中块金值的变化可能反映出田间土壤水分存在不同的斑块结构,基台值和变程的变化都在某恒定值附近小幅波动。基台值具有相一致的变化趋势,即随取样幅度增加而增大。同一取样间隔和幅度下,季节性变化对块金值、基台值和变程的变化无明显的规律。这些结论表明,取样间隔和幅度的改变能够对红壤丘岗区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带来一定的变化,而季节性变化对半方差参数的变化无明显的规律。5土壤水分含量和容重采用克里金法和条件模拟法插值精度更高,饱和导水率宜采用反距离加权法;条件模拟能够再现土壤水分波动规律,而克里金插值更接近实测值。几种模拟方法各有优劣,研究不同的空间变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合适的插值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尹颛斌,曾贤杰,汤海涛[7](2006)在《红壤丘岗区夏秋干旱季节红薯节水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2003年研究了夏秋干旱季节红壤丘岗区红薯节水高产高效技术措施。试验表明:夏薯土施保水剂增产幅度随保水剂用量增加而增加;抗旱剂增产效果低于保水剂,但增投产值率较高。秋薯采用保水剂溶液沾茎,成苗率、产量、增投产值率均有提高;抗旱剂增产不如保水剂,但效益高于保水剂。保水剂与抗旱剂合用对夏、秋薯的产量影响与高浓度保水剂基本相当,但效益低于抗旱剂。(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代俊峰[8](2004)在《SWAT模型在赣东北红壤丘岗区林草系统水量平衡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降水量的分配不均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在降水丰富的我国红壤丘岗区存在季节性干旱、水土流失等问题。开展对红壤丘岗区水量平衡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室内测定、野外观测、资料搜集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应用SWAT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研究了赣东北红壤丘岗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草、果作)的水量平衡,并对林草系统未来几年的水量平衡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区域水量平衡的影响因子。 在我国首次采用SWAT模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红壤丘岗典型集水区4种林草系统(自然草被、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地表径流、根层渗漏、蒸散、土壤蓄水量的时空特点,并用观测的地表径流对模型进了校正和验证,月地表径流模拟效率达到0.74,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线性回归决定系数为0.90。说明SWAT可以对红壤丘岗区林草系统的地表径流、根层渗漏和蒸散进行有效的模拟。 观测与模拟结果表明,年内降雨的不均造成了径流、渗漏、土壤蓄水量月份之间的差异,径流和渗漏多发生在雨季,4—6月份林草系统径流量和渗漏量分别占全年径流量和渗漏量的50%以上,阔叶林和混交林与针叶林和自然草被比较起来,前者径流量年内分布比后者更为集中。5—8月份林草蒸散量占全年蒸散量的55%以上。年际间气象条件(特别是降雨)的差异性导致了水量平衡的差异性。径流量和渗漏量受降雨的影响最大,蒸散量次之,土壤蓄水量的年变化量受降雨的影响最小。 4种林草系统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之间的差异表明,不同林草系统对区域水量平衡的影响较大,林地与草被相比,林地能有效地减少区域的地表径流量,其中以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效果最好。林地入渗性能大于草地。蒸散量是林地水量平衡支出中最大的一项,3种林地的蒸散量均大于草地。 应用SWAT模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区域水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的果作系统的径流量比林地要大得多。根据多年历史气象资料对林草系统未来的水量平衡作出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气象条件是影响区域长期水量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土地利用方式对水量平衡也有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地能显着地减小区域的地表径流,而自然草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比较小。 采用单因素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林草系统水量平衡的的参数敏感性。叶面积指数和土壤物理性质对林草系统水量平衡的影响一致,但林地和草被在有些参数的敏感性大小上存在差异,林地叶面积指数和模拟土层深度的敏感性大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萎蔫点、导水率、有效水含量)的敏感性,而自然草被的土壤物理性质的敏感性大于叶面积指数和模拟深度的敏感性。林地的水量平衡受反射率的影响没有草被受反射率的影响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黄道友,王克林,陈桂秋,黄敏[9](2004)在《湘北红壤丘岗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后备资源潜力、科技储备等方面剖析湘北红壤丘岗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同时阐明了阻碍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即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季节性干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资金短缺、体制缺陷和思想观念陈旧等。提出了10条促进该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即:(1)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2)充分发挥“土壤水库”和工程水库的作用,抗御季节性干旱;(3)协调水土矛盾,建立丘岗开发的资源互利型利用模式;(4)全面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5)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或生产项目;(6)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它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7)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8)增强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9)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10)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期刊2004年01期)
何园球,沈其荣,王兴祥[10](2003)在《红壤丘岗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养分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红壤丘岗区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点,在岗地上坡布置了一组人工林恢复实验,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的阔叶林和混交林土壤养分前期下降,3年以后一直上升,总体出现赢余;原状的稀疏马尾松林和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养分一直处于下降状况,前期(1~3年)下降快,后期较慢,目前仍在缓慢下降,特别是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养分处于严重的退化状况。在开发利用红壤丘岗地过程中,必须注意增加地表覆盖度,避免盲目开垦,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这类土壤资源得以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3年03期)
红壤丘岗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等高绿篱技术被认为是防治浅沟侵蚀的一种有效措施,然而,绿篱拦挡下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还不是很清楚。利用定位观测数据,探讨了绿篱拦挡下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浅沟存在的坡面上,等高种植香根草显着影响了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0-45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香根草小区和裸地小区在雨季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在旱季呈逐渐增大趋势,且香根草小区各层土壤水分变异程度大于裸地;浅沟坡面土壤水分从坡顶向下,香根草小区变化总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或持平,裸地小区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趋势;香根草种植增大了土壤水分沿坡面横向的变异度,但纵向坡位的影响仍较横向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壤丘岗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甲华.红壤丘岗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2
[2].郭忠录,彭艳平,丁树文,蔡崇法.等高绿篱模式下红壤丘岗区浅沟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J].水土保持研究.2010
[3].杨瑞芳,崔国贤,肖之平.农艺措施对湘北红壤丘岗区苎麻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
[4].罗勇,陈家宙,林丽蓉,王双.基于土地利用和微地形的红壤丘岗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J].农业工程学报.2009
[5].吴大付,陈红卫,王小龙,李忠佩,何园球.我国红壤丘岗区不同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比较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
[6].罗勇.红壤丘岗区不同利用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D].华中农业大学.2008
[7].尹颛斌,曾贤杰,汤海涛.红壤丘岗区夏秋干旱季节红薯节水高产高效技术研究[J].作物研究.2006
[8].代俊峰.SWAT模型在赣东北红壤丘岗区林草系统水量平衡研究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4
[9].黄道友,王克林,陈桂秋,黄敏.湘北红壤丘岗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生态环境.2004
[10].何园球,沈其荣,王兴祥.红壤丘岗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养分状况[J].土壤.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