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苏哈托时期论文-王晓彤

后苏哈托时期论文-王晓彤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苏哈托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哈托,华文教育政策,印尼

后苏哈托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彤[1](2019)在《印尼苏哈托时期的华文教育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印尼政府为了同化华人颁布了很多政策,华文教育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推行的时间主要在苏加诺、苏哈托时期。苏加诺时期的华文教育政策主要是加大对华校的管理与限制的力度,苏哈托时期对华文教育的限制加倍深化,其目的是为了使华人在思想文化上认同印尼。(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1期)

许婷婷[2](2018)在《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族宗教信仰的复兴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丹岛是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省首府丹绒槟榔市的所在地,原隶属苏门答腊岛廖内省。虽远离印尼政治经济中心,但民丹岛靠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新山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自古成为王权中心,并在18世纪一度发挥着国际性贸易中转港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马六甲王朝、柔佛王朝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留下了足迹。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潮籍、闽籍华人漂洋过海来到民丹,种植甘密、胡椒,开采锡矿,在现在靠近海港的大坡及丹绒槟榔一带形成了较大的聚落规模。荷兰殖民者抵达民丹岛后,原先在廖内群岛占据统治地位的马来人、布吉斯人纷纷逃亡,而华人则选择留在岛上继续用甘密和胡椒与外界互通有无。为保障社群利益,防止海盗入侵,在华人形成聚落的河港、海港逐渐出现了各类华人秘密会社,并最终发展成为完善的港主制度。随着槟榔屿、新加坡的相继开埠,民丹岛华人更引领了北上开辟新马地区的浪潮,并在港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社群组织。本论文基于2016年1月对民丹岛现存华人庙宇的实地走访、考察,在搜集相关口述及报章资料,整理庙宇分布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综合概括民丹岛现存华人庙宇的特征,民丹岛华人宗教信仰的类别及分布。同时,结合印尼独立后各时期的宗教政策背景,解析民丹岛华人庙宇集中在后苏哈托时期重建、扩建的历史原因,从而体现华人宗教信仰的复兴与传播。通过介绍庙宇与当地华社及华裔领袖、华商的互动,突出民丹岛华人庙宇在廖内群岛-新加坡-马来西亚祭祀圈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从庙宇举办酬神庆典活动及日常的乐捐活动中,解析上述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以庙宇为载体呈现民丹岛华人社会的动态景象。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庙宇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民丹岛华人庙宇的发展方向,体现庙宇文化功能的提升。重点分析后苏哈托时期华人庙宇的功能,从跨区域的信仰共同体、华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场、华商及华族政治领袖的社会资本、传承华族文化的旅游胜地等方面,以小见大,为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华人庙宇及华族宗教文化的复兴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姚弛[3](2018)在《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尼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伊斯兰因素渗透到印尼社会的每一处角落。苏哈托下台后,印尼开启了民主化的政治改革,伊斯兰势力重归舞台。后苏哈托时期,由于历届总统时期国内环境各不相同,伊斯兰因素在每届政府时期的表现和对外交的影响不同。为了进一步分析伊斯兰因素在印尼不同时期外交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基于印尼的历史现实,通过文献分析、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展开论述。本文首先概述了后苏哈托时期以后印尼的民主改革和伊斯兰势力的转变,其次,分析了伊斯兰因素影响印尼外交的途径与载体,再次,本文通过突出事件具体分析伊斯兰因素在每个时期的角色和影响。本文认为:尽管印尼国内伊斯兰势力不断壮大,伊斯兰因素在后苏哈托时期对外交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并呈现积极化趋势,但其影响力仍具有局限性,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国家的外交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这要求印尼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必须兼顾伊斯兰因素的存在,努力维持多种因素与利益的平衡。(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8-04-01)

朱陆民,廖梦琦[4](2017)在《浅析后苏哈托时期印尼伊斯兰教的变化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对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社会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苏哈托下台后,印尼开始民主转型进程,印尼的伊斯兰教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印尼伊斯兰政党发展。其次,印尼自由伊斯兰思想发展艰难。再次,印尼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中的极端主义活动猖獗。最后,以伊斯兰银行业为代表的伊斯兰经济迅猛发展。(本文来源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潘玥[5](2016)在《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地方性华文报纸的困境与出路——以印尼《千岛日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文报纸的发展并不顺畅,其中就包括印尼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性华文报纸《千岛日报》。在实际运营中,《千岛日报》面临重重困难,如缺少读者和采编人员、发行量低、成本高、经费少、内容质量欠佳和内部意见不一等。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是《千岛日报》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独立运作的地方性华文报纸,《千岛日报》应在电子化与数字化、积极培养和筛选人才、打造报社特色和加强内部沟通等方面积极求变,以应对目前的发展困境。(本文来源于《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谢泽亚[6](2016)在《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人参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8年苏哈托政府倒台后,印尼进入宪政改革时期(1998-2004年),开始了民主建设道路。随民主化改革的推进,印尼华人的政治生活逐步得到解放,华人的政治生涯重新被开启。一别过去长期受到歧视的政治生活,后苏哈托时期华人社会得到全面复兴,国会议员和各级政府公职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华裔身影,2014年更有华人开始挑战副总统职位。华人通过积极参政,改变了以往远离政治的状态,经历了逐步融入主流社会的阶段,至今成为印尼经济建设和民主发展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受到了各党派和人民的高度关注。本文将以后苏哈时期的华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1999年、2004年、2009年、2014年四次大选和叁次地方选举中华人选民和候选者的表现作出分析,试图探讨经历过反华和排华打击后的华人,他们的参政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参政心理和参政行为又是如何、华人社团在其华人参政道路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付海梅[7](2016)在《世俗主义与印尼国家整合——以苏加诺、苏哈托时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并没有立伊斯兰教为国教,而是选择成为了一个世俗国家。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决定了印尼不可能走上信奉单一宗教的伊斯兰国家;温和的印尼伊斯兰教、分裂的伊斯兰教派及世俗民族主义的领导地位,使世俗印尼成为可能。印尼独立后,确立"潘查希拉"(又称"建国五基",即信仰神道、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公正)为建国基础,并在对伊斯兰教政治有一定限制的基础上,实现了精英重组;苏哈托政府上台后,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极大地促进了印尼国家整合。印尼的国家整合对于后发多民族国家有诸多启示作用,如正确选择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政府政策对民族关系的互动以及威权主义对国家整合的重要作用等。(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6年01期)

李雯[8](2015)在《苏哈托时期印度尼西亚的林业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哈托时期,印度尼西亚政府主要推行伐木特许权制、发展木材加工业和实施工业林种植计划等叁项林业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林业政策使印度尼西亚一度成为原木和胶合板出口大国,但亦导致加重森林滥伐,忽视外岛森林部族的利益。苏哈托时期的林业政策是特定政治经济制度结构的产物,既服务于"新秩序"时期推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是以苏哈托为代表的爪哇军事精英及其商业盟友、环境保护主义者、地方森林部族等理性人博弈的结果。苏哈托时期的林业政策是后苏哈托时期林业政策的逻辑起点,后来的印尼政府致力于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廖小健,吴婷[9](2015)在《后苏哈托时期的印尼华人参政——以几次大选和地方选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98年进入后苏哈托时期以来,印尼华人通过积极参加历届大选和地方选举,已改变了以往沉默俯首不问政治的消极形象,经历从逐渐融入印尼主流政治,到以主人翁身份问政参政的蜕变,至今已成为印尼政治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对印尼政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受到印尼主要政党和各民族的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南洋问题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谢泽亚[10](2015)在《后苏哈托时期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政治生态:变化与延续》一文中研究指出1998年,苏哈托政府的倒台和"新秩序时期"的结束开启了印度尼西亚民主化改革的新里程。印度尼西亚主流社会逐渐接纳华人,认可其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力。同时,华人逐步走向政治舞台,参政意识从弱到强,参政态度从冷漠到热情,参政人群从精英阶层过度到大众,国会议员和各级政府公职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华裔身影,华人在印度尼西亚政治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纵横》期刊2015年06期)

后苏哈托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丹岛是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省首府丹绒槟榔市的所在地,原隶属苏门答腊岛廖内省。虽远离印尼政治经济中心,但民丹岛靠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新山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自古成为王权中心,并在18世纪一度发挥着国际性贸易中转港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马六甲王朝、柔佛王朝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留下了足迹。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潮籍、闽籍华人漂洋过海来到民丹,种植甘密、胡椒,开采锡矿,在现在靠近海港的大坡及丹绒槟榔一带形成了较大的聚落规模。荷兰殖民者抵达民丹岛后,原先在廖内群岛占据统治地位的马来人、布吉斯人纷纷逃亡,而华人则选择留在岛上继续用甘密和胡椒与外界互通有无。为保障社群利益,防止海盗入侵,在华人形成聚落的河港、海港逐渐出现了各类华人秘密会社,并最终发展成为完善的港主制度。随着槟榔屿、新加坡的相继开埠,民丹岛华人更引领了北上开辟新马地区的浪潮,并在港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社群组织。本论文基于2016年1月对民丹岛现存华人庙宇的实地走访、考察,在搜集相关口述及报章资料,整理庙宇分布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综合概括民丹岛现存华人庙宇的特征,民丹岛华人宗教信仰的类别及分布。同时,结合印尼独立后各时期的宗教政策背景,解析民丹岛华人庙宇集中在后苏哈托时期重建、扩建的历史原因,从而体现华人宗教信仰的复兴与传播。通过介绍庙宇与当地华社及华裔领袖、华商的互动,突出民丹岛华人庙宇在廖内群岛-新加坡-马来西亚祭祀圈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从庙宇举办酬神庆典活动及日常的乐捐活动中,解析上述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以庙宇为载体呈现民丹岛华人社会的动态景象。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庙宇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民丹岛华人庙宇的发展方向,体现庙宇文化功能的提升。重点分析后苏哈托时期华人庙宇的功能,从跨区域的信仰共同体、华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场、华商及华族政治领袖的社会资本、传承华族文化的旅游胜地等方面,以小见大,为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华人庙宇及华族宗教文化的复兴提供新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苏哈托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彤.印尼苏哈托时期的华文教育政策[J].中国文艺家.2019

[2].许婷婷.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族宗教信仰的复兴与影响[D].厦门大学.2018

[3].姚弛.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外交中的伊斯兰因素[D].广西民族大学.2018

[4].朱陆民,廖梦琦.浅析后苏哈托时期印尼伊斯兰教的变化及其原因[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

[5].潘玥.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地方性华文报纸的困境与出路——以印尼《千岛日报》为例[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6

[6].谢泽亚.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人参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

[7].付海梅.世俗主义与印尼国家整合——以苏加诺、苏哈托时期为例[J].思想战线.2016

[8].李雯.苏哈托时期印度尼西亚的林业政策[J].东南亚研究.2015

[9].廖小健,吴婷.后苏哈托时期的印尼华人参政——以几次大选和地方选举为例[J].南洋问题研究.2015

[10].谢泽亚.后苏哈托时期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政治生态:变化与延续[J].东南亚纵横.2015

标签:;  ;  ;  

后苏哈托时期论文-王晓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