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股性可转债论文-马爽

偏股性可转债论文-马爽

导读:本文包含了偏股性可转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股性,国内债券市场,中报业绩,上证综指

偏股性可转债论文文献综述

马爽[1](2017)在《偏股性转债仍有较多机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一(7月10日),在股债走势均弱的情形下,转债市场(含可转债)表现较差,多只存量个券下跌。市场人士指出,目前中证转债仍处于上周以来的窄幅区间震荡格局中,伴随着中报业绩的披露,未来业绩具备长期稳定增长的公司的债券仍有较多机会。多只券下跌(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7-07-11)

孙忠[2](2017)在《半年报披露在即 偏股型可转债备受青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连续上涨之后,可转债终于显露疲态。不过,随着半年报即将亮相,机构又开始看好有业绩支撑的偏股型可转债。本轮反弹以来,可转债跑赢不少股票指数,在经历了普涨之后,走势渐现疲态。周一市场收盘,多数可转债收低,仅有5家转债上涨,中证转债最终以跌0.30(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7-07-11)

尚继才[3](2016)在《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与股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创新的金融衍生品,在国外成熟市场已经有17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仅有短短24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这种混合型融资工具。在国外,学者们已经对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与股性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模型研究,这些研究也得到一些实证结果的支持,并且随着市场发展新的研究还在源源不断地出现。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完善,上市公司具有股权高度集中、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及过度融资等特征,而且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与国外相比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国外的经典假说和模型可能并不适合用来研究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与股性。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可转债的公告效应也做了大量研究,但结论并不统一;另外学者们对可转债股性的研究还比较局限,研究成果也偏少。所以,本研究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1997年到2015年的可转债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探讨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与股性。具体来说,本文试图回答叁个问题:其一,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是否存在;其二,如果存在发行公告效应,那么发行公告效应与可转债股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其叁,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可转债的股性。围绕这叁个主要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七章,各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思路、基本框架以及可能的研究创新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外可转债融资影响股价的理论模型进行梳理;其次总结国内外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与股性的相关实证研究文献;最后探讨中国的情况是否符合国外的经典理论模型以及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第叁章是可转债股性债性的一般分析,主要包括叁方面的内容:首先从可转债的概念和特点方面分析可转债的混合性;其次以可转债的基本条款为基础考察可转债的股性债性;最后分析可转债融资。第四章为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检验,首先整理本文的研究数据,并对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其次运用事件研究法,通过市场调整模型来考察市场对可转债发行公告的反应,并对比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前后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最后从超额收益的计算方法和市场情况(牛熊市)两方面进行稳健性分析。第五章从股性的角度对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衡量可转债股性的方法,并选择用Delta来衡量可转债的股性,随后对我国可转债的股性进行描述性统计;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和回归模型来研究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与股性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则研究可转债股性的影响因素,首先从发行人特征、证券市场特征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等方面选择解释变量,并构建基本回归模型;其次对偏股型可转债和偏债型可转债的相关特征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考察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发行相对规模、财务盈余、固定资产占比、股票波动性和股票收益率等变量是否影响可转债的股性;最后从模型和行业两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章为结论、建议与局限,即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局限,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可转债发行公告存在显着的正股价效应,即可转债的发行能给标的股票带来显着的正超额收益,股权分置改革和牛熊市都对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有影响。具体而言,在可转债发行公告日标的股票有0.996%的超额收益,在时间窗口[-1,1]上标的股票能获得1.372%的累计超额收益。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前,可转债公告有负的超额收益;股权分置改革后,可转债公告有正的超额收益。市场行情比较好的时候(牛市),标的股票在可转债发行公告日有显着的正超额收益1.901%,同时在时间窗口[-1,1]上也有显着的累计超额收益1.953%;市场低迷的时候(熊市),在可转债发行公告日,标的股票有超额收益0.142%,但并不显着,同样在时间窗口[-1,1]上也有不显着的累计超额收益0.825%。(2)我国可转债的股性普遍较高(Delta均值为0.6528,中间值为0.7796),偏股型可转债与偏债型可转债的公告效应有显着的差异。具体而言,在[-1,1]的时间窗口上,偏债型可转债能够带来显着的累计超额收益2.083%,但偏股型可转债的公告效应仅有0.887%,且并不显着。另外,可转债发行带来的累计超额收益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股权分置改革以及市场状况正相关,与公司规模、发行相对规模和股性负相关。(3)本文从公司特征、证券市场表现以及其它方面研究影响可转债股性的因素,结果表明只有股票波动率、固定资产占比和股权分置改革变量与可转债股性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固定资产占比越高、股票波动性越强的公司越倾向于发行偏债型可转债;而反映公司特征的资产负债率、财务盈余、公司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变量并不显着,同样反映股价表现和市场状况的变量也不显着。纵观全文,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如下:(1)丰富我国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对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进行了研究,但结果却千差万别。本文认为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诸多因素都可能会对研究结果有影响,因此我不仅从公司特征、证券特征和市场特征等叁个传统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还考虑股权分置改革、牛熊市情况和可转债股性等多个因素。因此全文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2)从股性的角度研究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研究角度有新意。国内对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公司特征、市场特征等方面,而考虑到我国企业具有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和证券市场严格的再融资制度,我们从可转债的股性出发研究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有一定的新意。(3)可转债股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目前国内研究可转债股性的文献不多,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对可转债股性的研究主要从可转债条款角度出发,且多为定性研究。本文从证券发行人特征、证券市场表现等方面对可转债股性进行定量研究,丰富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样本规模小的问题。相比国外成熟市场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历程短、规模也较小,因此以往国内学者对可转债公告效应和股性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存在样本不足的问题,虽然本文选择2000年到2015年近16年的101个可转债样本,但相比欧美等国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而且在分组研究中,样本数量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到本文结论的稳健性。(2)可转债的股性衡量问题。本文采用学者们最常用的Delta法来衡量可转债的股性,但这种方法本身就有一些缺陷,比如没有考虑到众多的可转债条款(特别是路径依赖条款),而且我国的可转债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的可转债相比,具有一些非典型的特点,因此本文对股性的衡量可能并不准确。(3)本文主要研究可转债的短期公告效应和股性,基于篇幅的考虑及笔者自身能力的限制,未能从长期的视角考察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此外,本文的理论基础可能有些薄弱,而对于研究结论的解释可能也不充分,希望后续的研究能够在这些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使得对可转债公告效应与股性的研究更加深刻和全面。(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6-03-01)

唐芳[4](2015)在《可转债基金“黑马”变“黑熊” 专家建议出手需掂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市场的风水总是轮流转,去年的“黑马”品种一不留神就可能沦为“黑熊”品种。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发现,去年领涨债基的可转债基金,新年以来反而领跌债基,近两周更有多只可转债基金深跌逾10%。业内人士认为,这与近期大盘特别是蓝筹股的调整密切(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5-02-09)

杜志鑫[5](2013)在《进可攻退可守 强股性可转债受青睐》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转债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因此,无论熊市,还是牛市,可转债都是公募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追捧的对象。牛市中,可转债股性较强,与普通债券相比,能获得更高收益,熊市中,可转债具有债券属性,能获得债券的稳定收益。   2012年12月(本文来源于《证券时报》期刊2013-01-14)

汪颖[6](2012)在《我国可转债条款与股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91年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第一只可转债开始,我国可转债市场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迄今已经发行了88只可转换债券。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股市下滑,证券监管机构一方面控制新股发行,另一方面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对于需要进行权益融资的上市公司来说,可转债这一既具有股权特性又具有债权特性的融资工具收到了欢迎。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可转债的条款所体现出来的股性特征强弱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可转债的转股情况对可转债的股性进行了验证。本文选用2004年-2012年上半年我国发行的可转债为研究对象,首先用N(d)指标对其进行股性的综合性判断,并将我国市场的可转债划分成股权型、债权型、混合型叁类,在此基础上对可转债的条款进行逐一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可转债在其条款的设计上是否具有显着差异性,随后对样本中已经摘牌的可转债进行考察。得出以下结论:一、我国的可转债总体股性较强;二、我国可转债的条款设计同质性较强,即:可转债的股性差异并没有体现在其条款的设计上;叁、我国可转债是一种“延迟的股权融资方式”。(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10-15)

张勤峰[7](2010)在《指数叁连阳 可转债股性大发》一文中研究指出26日交易所债券市场上,可转债依旧一枝独秀,中信标普可转债指数当日上涨0.59%,收获叁连阳。分析人士称,尽管近期信用债绝对收益得到大幅提升,但现在仍不是配置的较好时期,而部分“质优价廉”的可转债提供了替代性的投资选择。   尽管在上周债券市场的普跌(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0-10-27)

徐国杰[8](2009)在《下半年可转债股性逐渐凸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受降息预期减弱以及股市资金分流影响,上半年债券市场总体表现平平,国债全价指数仅小幅上涨0.1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信可转债指数却上涨33%。对此,泰信增强收益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马成表示,目前可转债显现出明显的稀缺性,其股性也逐渐凸现,随着新转债的发(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09-07-24)

唐元春[9](2008)在《投资可转债要债性股性兼顾》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转债的最大魅力在于其具有一定股性,在股市上涨时,可转债因其股性而可分享正股上涨带来的收益。目前,在债性保护相对较强的情况下,转股价值相对高的平衡型品种,后市上涨潜力较大。笔者比较后发现,目前柳工转债、赤化转债不但价格离面值不远,债性保护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08-05-24)

国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小组[10](2006)在《可转债借“红五月”之势纷纷转股》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以来,股票市场强劲上扬,带动了转债市场的上涨。转债指数随着基础股指数的走势振荡上行,表明转债受基础股的影响增强。在上交所上市的可转债当月上涨9.41%;在深交所上市的转债上涨5.7%。与此同时,当月基础股指数上涨106.47点,涨幅为7.02%,而期(本文来源于《证券时报》期刊2006-06-09)

偏股性可转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连续上涨之后,可转债终于显露疲态。不过,随着半年报即将亮相,机构又开始看好有业绩支撑的偏股型可转债。本轮反弹以来,可转债跑赢不少股票指数,在经历了普涨之后,走势渐现疲态。周一市场收盘,多数可转债收低,仅有5家转债上涨,中证转债最终以跌0.3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股性可转债论文参考文献

[1].马爽.偏股性转债仍有较多机会[N].中国证券报.2017

[2].孙忠.半年报披露在即偏股型可转债备受青睐[N].上海证券报.2017

[3].尚继才.我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与股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4].唐芳.可转债基金“黑马”变“黑熊”专家建议出手需掂量[N].证券日报.2015

[5].杜志鑫.进可攻退可守强股性可转债受青睐[N].证券时报.2013

[6].汪颖.我国可转债条款与股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

[7].张勤峰.指数叁连阳可转债股性大发[N].中国证券报.2010

[8].徐国杰.下半年可转债股性逐渐凸现[N].中国证券报.2009

[9].唐元春.投资可转债要债性股性兼顾[N].中国证券报.2008

[10].国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小组.可转债借“红五月”之势纷纷转股[N].证券时报.2006

标签:;  ;  ;  ;  

偏股性可转债论文-马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