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降解柴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功能菌,海洋污染
生物降解柴油论文文献综述
马斌斌,马恒轶,李少君,邓欢欢[1](2018)在《海洋柴油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浙江舟山渔场油污染严重的海水中经富集培养、测定柴油降解率,初筛到7株柴油降解菌。对初筛到的7株菌通过免疫溶血实验、测定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和排油圈直径作进一步复筛,最终筛选出1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高效柴油降解细菌,经生理生化实验、16s rRNA鉴定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该菌株对柴油的降解率可达82.7%,发酵液液体表面张力可从74 m N·m~(-1)降至21.66 m N·m~(-1),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经薄层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定为含有C_(15)脂肪酸的脂肽,临界胶束浓度为52.2 mg·L~(-1),乳化性能为64.7%。(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宋建红[2](2017)在《叁种生物柴油的氧化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化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使得替代能源的研究越来越迫切。生物柴油清洁、可再生,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但生物柴油容易氧化,氧化后会出现黏度增加、过滤困难、生成沉淀物、造成油路堵塞、腐蚀引擎等问题,所以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是生物柴油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对生物柴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氧化剂的研制及影响、评定氧化稳定性的方法、氧化安定性改善方法等。氧化降解机理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生物柴油中单个脂肪酸甲酯的氧化降解研究较少,机理不十分明确。研究人员根据生物柴油在内燃机中的应用,较多的关注到生物柴油引起的发动机油常规理化性质及性能变化,对单个脂肪酸甲酯氧化降解特性参数以及不同氧化深度生物柴油引起的质量参数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以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下几项研究工作:1、制备了不同产地的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使用GC-MS测定了生物柴油中主要脂肪酸甲酯组成及含量,对各种生物柴油进行FTIR红外光谱法比较分析;对生物柴油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后氧化诱导期及热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2、Rancimat方法氧化降解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采用GC-MS内标法测定不同氧化时间下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中主要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变化;研究了生物柴油中单个脂肪酸甲酯的动力学参数(反应级数、速率常数、活化能)、氧化深度与热值的关系;以及红外光谱在特征峰1740 cm-1处发生的变化;并利用热重(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联用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进行了分析研究。3、使用Gaussian09模拟计算得到了生物柴油中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的母体分子、自由基分子优化结构模型,以及五种脂肪酸甲酯的碳氢键解离能;初步解释了生物柴油氧化降解机理。(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王雨飞,蒋磊,彭其安,杨慧群,张大捷[3](2016)在《产生物表面活性物质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柴油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汉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为对象,筛选出一株产表面活性物质的菌株,其代谢产物排油活性好、降低水体表面张力效果明显,但乳化性能不明显。经过5次传代培养,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经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最佳生长温度为30℃,降解试验表明该细菌对柴油具有良好的降解作用,且细菌生长与柴油的降解过程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7期)
王学春,方建华,闫忠意,夏迪[4](2015)在《生物柴油氧化降解与动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石化柴油的替代燃料,生物柴油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柴油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混合脂肪酸甲酯的组成和结构,脂肪酸甲酯的不饱和结构极易发生氧化反应,在氧化降解过程中生成氢过氧化物,以及可溶性聚合物等二级氧化产物,这不仅影响生物柴油的质量,而且还会带来车辆引擎腐蚀、油路阻塞和引擎功率不稳定等问题。文章综述了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氧化降解机制以及热动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等方面,并对生物柴油氧化降解特性方面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节能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于洋[5](2014)在《分散剂及生物柴油对石油降解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是当今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能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石油需求量大大增加,这就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石油由于突发事件进入海洋等水域,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对海洋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破坏与威胁。在石油发生泄漏后,往往在第一时间向海洋中投加分散剂,尽可能的降低石油污染对海洋的影响,并且在后续生物修复过程中会投加生物柴油促进石油的生物降解,分散剂和生物柴油的投加都可能会对石油降解微生物造成影响。目前,对分散剂以及生物柴油处理后的石油污染海水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变化尚未开展系统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将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克隆文库技术和PCR-RFLP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并分析分散剂以及生物柴油的投加对石油污染海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并在研究中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分散剂投加量的增加,石油污染海水中的优势菌群逐渐从食碱菌科Alcanivorax、海洋螺菌科Marinomonas、黄杆菌科Flavobacterium以及产碱菌科Achromobacter向红菌科Parvibaculum、红螺菌科Thalassospira过渡。(2)随着生物柴油投加量的增大,其污染海水中的优势菌群逐渐由食碱菌科Alcanivorax、红菌科Parvibaculum和海洋螺菌科Marinomonas变为红螺菌科Thalassospira,鞘脂单胞菌科Novosphingobium。(3)生物柴油的投加与分散剂相比更能促进海水中微生物的生长,提高生物降解效率。分散剂以及生物柴油在相同的投加量下,投加生物柴油的污染海水中微生物的含量明显高于投加分散剂的污染海水且石油降解率也是投加生物柴油的海水中较高。(4)克隆子测序结果通过NCBI比对后显示,16S rDNA克隆文库中均只有50%-70%的克隆子测序结果可以在NCBI中找到相似度大于97%的菌株。因此表明,在各个条件下海水中石油降解微生物中均存在部分未被人类分类培养和鉴定的细菌种类。(5)石油污染海水中,海水细菌主要由变形菌纲以及黄杆菌纲和放线菌纲的细菌组成,其中α-变形菌纲以及γ-变形菌纲占绝对优势,分散剂的投加有利于γ-变形菌纲以及黄杆菌纲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而生物柴油的投加更有利于α-变形菌纲微生物的生长繁殖。(6)生物柴油以及分散剂的投加能促进芳香烃降解菌大量繁殖,并逐步成为优势菌群,且随着分散剂以及生物柴油投加量的增加,污染海水中芳香烃降解菌的比重也逐步增大,这表明生物柴油以及分散剂的投加能促进石油中芳香烃类物质的降解。(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刘沙沙[6](2013)在《柴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风修复效果及柴油降解菌的降解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通风法是一种物理与生物处理方法相结合的被广泛应用于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具有高效、处理费用低等优点。本文以黄壤为实验土样,柴油为污染物进行室内一维土柱实验模拟生物通风过程,研究了不同因素(通风方式、初始柴油浓度、含水率和通风速率)对柴油的去除效果及规律的影响,从柴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筛选出一株以柴油为碳源和能源的降解菌株,通过分析其生理生化特征和测定16S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影响菌株降解柴油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进行室内实验的同时通过在广东某柴油污染场地开展SVE-BV技术修复示范工程,探讨此技术对污染场地的修复效果。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抽提和注入通风方式的去除规律大致相同,但最终去除率仅比注入高2.28%;每日通风前后及通风过程中测定的土柱总出气口TVOC值的变化规律也基本相同,只是通风后TVOC值相对较高;在一天8h的通风过程中,每隔1h、2h、3h测定的TVOC值波动变化的程度为1h>2h>3h;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与柴油生物降解效率密切相关。(2)从柴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筛选出一株降解菌株,通过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种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命名为DB。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DB降解柴油效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得出DB的最佳降解条件:柴油添加量4g/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g/kg,H202累计加入量20mL/kg,甲醇5mL/kg在此条件下经过62d的生物修复实验,添加DB菌种、未加菌和迭氮化钠灭菌土样中的柴油去除率分别为69.82%、22.12%和13.65%,加DB土样中柴油的降解半衰期(37d)比不加菌(165d)缩短了约5倍,比灭菌土样(347d)缩短了约10倍,说明菌种DB是一株可以用于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高效降解菌。(3)挥发和生物降解作用影响柱中柴油的去除,重力引起的向下迁移作用只对柴油在柱中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叁者共同作用决定各柱不同取样口处柴油的去除规律。生物通风结束后叁组实验土柱中的柴油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初始柴油浓度和通风速率是影响柴油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含水率对去除率的影响要比前两者小,在柴油浓度为10g油/kg土、含水率为20%、通风速率为150mL/min时柴油的去除率最高。在实验过程中,各柱土壤pH值变化不大,土壤水分损失率较小,有效磷和速效氮含量整体均有所降低,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不同土柱的各影响因素的降低程度不同。(4)利用SVE-BV技术进行柴油污染场地修复示范工程,经过3个多月的SVE和1个月的BV修复,不同土壤深度处TPH的最终去除率在74.12%~85.24%之间。在前期阶段经SVE修复后土壤中TPH的最高去除率达64.88%,进行BV修复后土壤中的TPH得到进一步的去除,在深度为1m处BV修复效果最佳,又有37.46%的TPH得到去除。根据水平和垂直抽气管道以及取样口处TVOC的变化规律可知在SVE试验进行50d后低分子的易挥发性有机物基本被去除,实验进入拖尾期,在此时接着进行BV修复将会大大降低成本。不同深度土壤中的有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BV进程中降低幅度较大,生物降解占主导作用。SVE主要使易挥发有机物得到去除,同时也伴随生物降解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杨慧群[7](2013)在《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柴油及石蜡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细菌其降解能力主要来自于细菌所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由微生物发酵和酶催化下合成,具有表面活性剂基本结构与性质的物质,其除了具有化学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外,还具有生物兼容性高、安全无毒性、可被生物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等优点。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食品安全级别的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始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洗涤剂和石油化工等领域,其应用前景相当广阔。但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存在成本高、产量低的问题,因此筛选出高产量的稳定性能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测定石油污染土壤中一些细菌的降低表面张力能力、排油活性和乳化性能,筛选出产表面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菌株,并对其进行了有机物降解的研究。将采集回来的石油污染土壤制作成土壤浸出液后,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划线分离,筛选出了30株较纯菌株。然后对这30株菌株进行一系列的生物活性测定,确认其是否有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最后得到9株菌株。对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的9株菌株做5次传代培养,测定每一代细菌的生物活性性能,从中筛选出传代性能较稳定的3株菌株用VITEK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鉴定出4号菌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5号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研究了其中性能最好、生物活性最强的5号菌株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然后在30℃条件下测定5号菌株对正己烷的降解情况,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测定其色谱图。还测定了其对柴油和液体石蜡的降解情况,是通过用TOC/TN分析仪测定C(TC)和C(TN)来反映的,同时还要测定培养液的0D值。得出5号菌是可以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来生长的,这也就使得溶液中有机物的数量会变少,及5号菌起到了降解有机物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菌株具有良好的降解柴油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来降解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操作简单,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而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3-03-01)
施展[8](2012)在《海洋柴油降解菌性能的优化及其生物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海洋柴油降解菌株,探讨构建高效降解菌群,并行固化处理,为生物修复海水柴油污染提供依据。方法:1.获取柴油污染较严重的港口海水为分离源,接种于含柴油的人工海水培养基中,经过五个周期(每个周期为5d)的富集、培养后,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个菌落,命名其为F9。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测序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2.对F9菌株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温度、pH、初始接种浓度、油浓度对其降解柴油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分析其对柴油各组分的降解效能;3.以从柴油污染海水中富集、筛选得到的4株柴油高效降解菌株为基础进行组合优化试验,并对其降解性能进行研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降解率,GC-MS方法分析菌群对柴油组分的降解;4.以海藻酸钠-壳聚糖-小米为复合载体固定化混合菌群,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柴油的降解率,GC-MS方法分析菌群对柴油组分的降解。结果:1. F9菌株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并最接近于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ter venetianus),二者同源性高达99.9%。菌株不产芽孢,严格需氧型,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不能利用D-葡萄糖、D-核糖、D-木糖和L-阿拉伯糖,只能在以柠檬酸钠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能够利用硝酸钾和硫酸铵作为氮源,不需要生长因子,在37℃条件下生长,但不能在44℃下生长;2.对F9菌株的柴油降解性能进行研究发现,F9菌株在培养液人工海水培养基(MMC)为50mL,pH7.5,温度为30℃,初始接种浓度为0.5%,柴油浓度为0.5%时对柴油的降解效果最佳,7d能达到90.24%,通过GC-MS分析观察F9菌株对柴油的各组分均有一定的降解作用;3.在实验室条件下对4株柴油降解菌进行优化组合,构建由S1、F9、Y9、W3组成的复合菌群,且四株菌比例为S1:F9:Y9:W3=1:1:2:1时,该菌群在培养液条件为MMC为50mL、pH7.5、温度30℃、初始接种浓度1%、柴油浓度为0.5%时,对柴油的降解效果最佳,2d能达到降解效率的71.25%;4.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小米复合载体固定化混合菌群,降解3d后对柴油的降解效率达到94.98%,7d时降解率为95.15%,复合载体固定混合菌群后,既能对柴油有吸附和分散作用,又可充分利用混合菌群对柴油进行生物降解作用,相比游离混合菌的降解速率提升迅猛,显着强化了混合菌群的降解效果,有利于将其投入污染港口进行海水环保性修复。结论:从被海洋污染的海水中分离纯化出一株柴油降解菌F9,该菌属于威尼斯不动杆菌,能快速有效的降解柴油,构建的固定化优势菌群对柴油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底物范围广泛,有望应用于海洋柴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4-01)
陈金思,汪向洋,胡恩柱,徐玉福,胡献国[9](2010)在《棉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生物降解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棉籽油甲酯、乙酯生物柴油及其与石化柴油形成的调和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Sturm试验方法,考察了生物柴油及其调和油的生物降解特点。研究表明:在有氧的水环境中生物降解28d,棉籽乙酯生物柴油与甲酯生物柴油生物降解率分别达99.7%和99.1%;对甲酯生物柴油而言,生物柴油体积分数为50%和20%的调和油的28d生物降解率分别为93.8%和80.8%,而乙酯生物柴油体积分数为50%和20%的调和油的28d生物降解率分别95.7%和81.9%,但在相同条件下,0#柴油生物降解率仅49.9%;生物柴油在调和油中体积比越大,调和油的生物降解速度越快,生物柴油对石化柴油的生物降解具有促进作用。该文对认识棉籽油生物柴油在环境中的消解规律,控制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杨金凤[10](2009)在《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实验及柴油降解菌的降解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是目前运输工具中使用最多的燃料之一,在其加工过程、不合理地废物处置以及事故发生时会导致土壤污染,尤其是地下储油罐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生物通风是将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和生物降解结合起来的强迫氧化降解土壤中石油的原位修复技术,因其高效、处理费用和尾气处理成本较SVE有所降低,对地下储油罐泄漏引起的土壤污染治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考虑五个因素(初始油浓度、通风方式、通风孔隙体积数、土壤含水率、C:N:P)的室内正交柱实验和砂箱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通风技术对柴油污染砂土进行修复实验研究,并对砂箱内的土着优势降解菌种进行富集、分离、筛选、分子生物学鉴定,进而评价了其降解性能,主要成果如下:(1)初始油浓度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最主要因素,C:N:P和通风孔隙体积数次之,通风方式对去除率的影响很小;最佳修复效果的组合为:柴油浓度为40mg油/g土、注气的通风方式、通风孔隙体积数为4 vk·d、C:N:P为100:20:1、土壤含水率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0%;(2)挥发作用主要是由通风孔隙体积数及土壤含水率来影响,残余TPH平衡分布曲线呈类“”型,在总去除率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最大的占22.8%,最小的仅占3.8%;重力作用则主要是由初始油浓度、土壤含水率、C:N:P影响,残余TPH平衡分布曲线呈“单峰”型;除通风方式外,四个因素均影响生物降解作用,残余TPH平衡分布曲线呈“双峰”型,生物降解作用在总去除率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可达68.4%,最小的也占29.4%;(3)在顶部抽提井真空抽提(负压)作用下,砂箱内原有的平衡状态和砂土对柴油的吸附状态被打破,土壤中的柴油污染物(主要是挥发组分)在横向和纵向上发生了迁移和扩散,其中纵向的迁移和扩散较为明显;(4)对砂箱内的土着柴油降解菌进行了富集、分离、筛选,得到4株以柴油为惟一碳源的优势菌株B-1、B-2、B-3、B-4,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分别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经过系统发育分析,B-3与B-4的同源性有97%,也属于假单胞菌属);(5)在菌株最佳培养条件(pH=7.5,35℃)下,对菌株B-3、菌株B-4的降解特性研究表明不同初始柴油比例下,菌株B-3的降解率明显较菌株B-4的高,在降解柴油方面更有优势,尤其在柴油比例为1.5%时达到了60.98%,比菌株B-4的降解率提高了23.8%。(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生物降解柴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化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使得替代能源的研究越来越迫切。生物柴油清洁、可再生,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但生物柴油容易氧化,氧化后会出现黏度增加、过滤困难、生成沉淀物、造成油路堵塞、腐蚀引擎等问题,所以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是生物柴油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对生物柴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氧化剂的研制及影响、评定氧化稳定性的方法、氧化安定性改善方法等。氧化降解机理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生物柴油中单个脂肪酸甲酯的氧化降解研究较少,机理不十分明确。研究人员根据生物柴油在内燃机中的应用,较多的关注到生物柴油引起的发动机油常规理化性质及性能变化,对单个脂肪酸甲酯氧化降解特性参数以及不同氧化深度生物柴油引起的质量参数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以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下几项研究工作:1、制备了不同产地的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使用GC-MS测定了生物柴油中主要脂肪酸甲酯组成及含量,对各种生物柴油进行FTIR红外光谱法比较分析;对生物柴油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后氧化诱导期及热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2、Rancimat方法氧化降解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采用GC-MS内标法测定不同氧化时间下菜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中主要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变化;研究了生物柴油中单个脂肪酸甲酯的动力学参数(反应级数、速率常数、活化能)、氧化深度与热值的关系;以及红外光谱在特征峰1740 cm-1处发生的变化;并利用热重(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联用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进行了分析研究。3、使用Gaussian09模拟计算得到了生物柴油中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的母体分子、自由基分子优化结构模型,以及五种脂肪酸甲酯的碳氢键解离能;初步解释了生物柴油氧化降解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降解柴油论文参考文献
[1].马斌斌,马恒轶,李少君,邓欢欢.海洋柴油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J].浙江农业科学.2018
[2].宋建红.叁种生物柴油的氧化降解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3].王雨飞,蒋磊,彭其安,杨慧群,张大捷.产生物表面活性物质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柴油的降解[J].湖北农业科学.2016
[4].王学春,方建华,闫忠意,夏迪.生物柴油氧化降解与动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节能技术.2015
[5].于洋.分散剂及生物柴油对石油降解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6].刘沙沙.柴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风修复效果及柴油降解菌的降解能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7].杨慧群.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柴油及石蜡的降解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8].施展.海洋柴油降解菌性能的优化及其生物载体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9].陈金思,汪向洋,胡恩柱,徐玉福,胡献国.棉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生物降解性能[J].农业工程学报.2010
[10].杨金凤.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实验及柴油降解菌的降解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