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啶脲论文-王飞艳

嘧啶脲论文-王飞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嘧啶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含氟取代脲,氨基嘧啶,植物生长调节活性,除草活性

嘧啶脲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艳[1](2011)在《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初步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取代脲类化合物大多具有生物活性,广泛用作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发展应符合农药发展趋势即高效、低毒、无残留及环境相容性好。因氟原子具有模拟效应、渗透效应、电子效应和阻碍效应,而嘧啶环结构简单、作用方式独特,本文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法,在保留脲桥的基础上,在脲桥一端的氮原子上引入含氟原子或叁氟甲基的苯环,在脲桥另一端的氮原子上引入取代嘧啶环,设计合成了32个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其中16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通过测定熔点及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及除草活性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采用基于光气的异氰酸酯法,中间产物异氰酸酯不经分离纯化,直接与取代嘧啶胺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反应操作简单,安全易定量;采用红外和核磁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目标化合物结构通式如下:1 R1=2-CF3,R2,R3=OCH3;2 R1=3-CF3,R3=-OCH3;3 R1=2-F,R2,R3=OCH3:4 R1=3-F,R2,R3=OCH3;5 R2,R3-OCF3;6 R1=CHaR*=Q8 Rp2-F,Rf<H3Rr-Cl;9 R,=3-F, ll Ri=2-€F3> Rr-CH3RfOH;12 R4=K373, Rr-CH3,R3-OH;13 R,=2-F, Rr<H3R3=OH;16 R,=2-CF3, RaR.3<Hs 17 R,=3-CF3,R2,Rf-CH3;18 R,=2-F, RaJlr-CHs; 19 Ri=3-F, RaJlf^CHs^O RaRH^H^l Ri=2-CF3, R2,Rr^22 R,=3-CF3, RiRf-H; 23 R,=2-F, RaRr^H; 24 R,=3-F, R2Jlf-H; 25 Ra^r-H^ R2=-OCH3, R3=X^27 R,=2-F, Rr-Offl3R3<^Rr2^3,Rj<X3i3R3<^9R,=3^3,RfMDCH3Rr<^0R^^ 31 R,=2-CF3; 32 R,=3-CF32初步生物活性测试采用“幼苗生根法”和“除草平皿法”分别初步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在10、25、50、100、200 mg/L五个浓度梯度下的室内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和除草活性。初步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最佳促进剂量为10 mg/L,在在此浓度时,化合物3、4、8、11、23、27和28对水稻的茎长和根长促长率均在80%以上,而化合物4、12、13、22和31对油菜的茎长和根长促长率均在74%以上,且茎比根对药液更加敏感,促进效果更好;对白苋的根比茎抑制效果好,有的化合物校正根长抑制率高达100%以上,在100 mg/L时,化合物4、10、13和27对白苋的茎长和根长抑制率均在30%以上;但对狼尾草的茎比根抑制作用好,大部分化合物的校正茎长抑制率在90%以上,但校正根长抑制率在50%左右,化合物16和20对狼尾草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姚晶晶[2](2008)在《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初步生物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基脲类化合物(phenyl urea derivative,PUD)是一类高效、低毒和高选择性的生物活性物质,由芳环、脲桥和杂环叁部分组成。其中杂环部分常为嘧啶环或均叁嗪环。目前报道的芳环取代基团多为烷基、烷氧基、氯原子等,含叁氟甲基、氟原子的芳环化合物报道很少。本研究用固体光气(又名双(叁氯甲基)碳酸酯,BTC)与芳胺作用,得到芳基异氰酸酯,不经分离直接与嘧啶胺作用,合成得到13个未见文献报道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并对2个已知的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进行改进,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盆栽法,研究化合物对水稻、油菜、稗草和白苋的生物活性。合成的15个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异氰酸酯法,用固体光气代替光气合成的嘧啶脲类化合物,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无需分离中间体,安全易定量。进行生物活性初步实验,目标产物的试验浓度为2.5mg/kg、5mg/kg、10mg/kg、100mg/kg、400mg/kg。结果表明,除草活性随新化合物的品种、浓度和植物品种不同而异:化合物A、D、E、F、H、I、J、K、M、N对油菜有促进作用,对白苋、稗草有抑制作用,化合物C、G对油菜有促进作用,对白苋有抑制作用,化合物J、L、O对白苋、稗草有抑制作用。初步除草生物活性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和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A、D、I、M、O有较好的调节植物生长活性和除草活性。以上研究结果为此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数据,并为进一步研究此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等奠定了基础,为新型农药和医药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李斌,林柄栋,刘长令,魏晓丽[3](1997)在《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李斌林柄栋刘长令魏晓丽(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沈阳110021)关键词嘧啶异氰酸酯嘧啶脲合成除草剂40年代开发的取代脲除草剂如敌草隆等已得到了广泛应用[1],但由于用药量较大,已逐渐被磺酰脲类除草剂取代。在这类磺酰脲除草...(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1997年01期)

陈衢生,卓仁禧,周念恩[4](1986)在《高分子药物研究——ⅩⅧ.5-氟脲嘧啶、脲嘧啶、胸腺嘧啶的N-羟烷基乙酰胺双取代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六种新的嘧啶衍生物:N,N′-二(ω-羟乙基)-5-氟尿嘧啶-1,3-双乙酰胺,N,N′-二(ω-羟丙基)-5-氟尿嘧啶-1,3-双乙酰胺,N,N′-二(ω-羟乙基)尿嘧啶-1,3-双乙酰胺,N,N′-二(ω-羟丙基)尿嘧啶-1,3-双乙酰胺,N,N′-二(ω-羟乙基)胸腺嘧啶-1,3-双乙酰胺,N,N′-二(ω-羟丙基)胸腺嘧啶-1,3-双乙酰胺的合成。通过元素分析,~1H核磁共振潜,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测定了化合物的结构。这些化合物可作为单体用于高分子抗癌药物的合成。(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6年01期)

嘧啶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苯基脲类化合物(phenyl urea derivative,PUD)是一类高效、低毒和高选择性的生物活性物质,由芳环、脲桥和杂环叁部分组成。其中杂环部分常为嘧啶环或均叁嗪环。目前报道的芳环取代基团多为烷基、烷氧基、氯原子等,含叁氟甲基、氟原子的芳环化合物报道很少。本研究用固体光气(又名双(叁氯甲基)碳酸酯,BTC)与芳胺作用,得到芳基异氰酸酯,不经分离直接与嘧啶胺作用,合成得到13个未见文献报道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并对2个已知的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进行改进,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盆栽法,研究化合物对水稻、油菜、稗草和白苋的生物活性。合成的15个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异氰酸酯法,用固体光气代替光气合成的嘧啶脲类化合物,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无需分离中间体,安全易定量。进行生物活性初步实验,目标产物的试验浓度为2.5mg/kg、5mg/kg、10mg/kg、100mg/kg、400mg/kg。结果表明,除草活性随新化合物的品种、浓度和植物品种不同而异:化合物A、D、E、F、H、I、J、K、M、N对油菜有促进作用,对白苋、稗草有抑制作用,化合物C、G对油菜有促进作用,对白苋有抑制作用,化合物J、L、O对白苋、稗草有抑制作用。初步除草生物活性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和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A、D、I、M、O有较好的调节植物生长活性和除草活性。以上研究结果为此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数据,并为进一步研究此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等奠定了基础,为新型农药和医药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嘧啶脲论文参考文献

[1].王飞艳.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初步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2].姚晶晶.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初步生物活性测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8

[3].李斌,林柄栋,刘长令,魏晓丽.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7

[4].陈衢生,卓仁禧,周念恩.高分子药物研究——ⅩⅧ.5-氟脲嘧啶、脲嘧啶、胸腺嘧啶的N-羟烷基乙酰胺双取代衍生物的合成[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

标签:;  ;  ;  ;  

嘧啶脲论文-王飞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