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谢迪克译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残游记》,生态翻译理论,“译者责任”,谢迪克
谢迪克译本论文文献综述
邓欣[1](2018)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老残游记》谢迪克英译本的“译者责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残游记》是一部清末中篇小说,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是刘鹗的代表作。该小说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着。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在众多《老残游记》的英译本中,谢迪克译本更多地采用异化策略,尽最大程度在译本中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并且谢译本中的插图以及文后的注释,开启了西方读者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方便之门。译者谢迪克是一位严谨的西方汉学家,在翻译《老残游记》前期,走访了刘鹗的儿子,了解了很多有关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相关信息,在译着中译者写了长长的译序和详细的注释(这些注释涉及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在翻译时,谢迪克本着“努力做到紧靠原文,又一直关注英语的可读性”的翻译精神,努力将《老残游记》中所蕴含的独特中国文化较为保真地呈现在英译文中,同时尽力在原语和译语之间保持最佳的生态平衡。可以说,译者谢迪克在很多情况下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译者责任”。然而,经笔者详细研究发现,在翻译该着作的过程中,译者谢迪克也难免出现未能成功履行“译者责任”的失当之处。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翻译过程中的翻译行为是以译者为‘中心’主导的。”(胡庚申,2013,p.86),译者有责任对与翻译活动相关的“诸者”承担责任,即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培育译语生态,关注译本的接受度和传播度,寻求译本的“生存”和“长存”。鉴于此,笔者选取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理论,对《老残游记》谢迪克译本中的“译者责任”履行和未履行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从“译者责任”的履行方面来看,译者谢迪克主要通过以下叁种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成功履行了自己的“译者责任”,即对翻译生态环境的“补建”、对原语及译语生态的适当调整和对“翻译群落”的动态调整,为译语读者提供了优质的英译文;从“译者责任”未履行方面来看,译者谢迪克在翻译时主要有以下叁个失当之举,即部分语言生态失衡、部分文化生态失衡和部分交际生态失衡。另外,针对谢迪克未能成功履行“译者责任”的失当之举,论文最后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这些具体的解决对策,为谢迪克译本中的失当译文提供修改性的译文。笔者希望通过该论文的研究能够为生态翻译视阙下“译者责任”的研究完善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希望能为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8-05-01)
罗梦真[2](2017)在《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小说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描写细致入微,与同期作品相比,其艺术成就较为卓越。在领略《老残游记》的语言艺术的同时,读者不难发现文中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载体,文化负载词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更多地囊括于历史、宗教、地理以及生态等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译者在处理这些词语时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在文化外传背景下,研究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很有必要。关联—顺应理论是基于斯珀伯与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和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构建而来的。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指明了交际原则以及顺应策略,认为翻译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和动态顺应过程,译者需要尽力找到与原文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然后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以满足读者需求。本文对刘鹗《老残游记》哈罗德·谢迪克的英译本进行文本分析,探讨了关联—顺应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体现以及为达到关联与顺应而采用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究关联—顺应论在处理《老残游记》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过程中是如何呈现的。论文主体部分首先对《老残游记》中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举隅,然后通过案例分析体现关联—顺应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解释力。最后归纳得出结论:(1)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寻找关联和动态顺应的统一过程,该理论在描述和解释中国文化负载词时别有成效。(2)关联—顺应论视角下谢迪克《老残游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圈可点。译者尽力保留原文的风格,以期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3)从关联顺应理论的角度来看,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要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方法上,主要以音译、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加注等为主。另外,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的《老残游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为解决其他文学作品翻译中因文化因素带来的翻译障碍提供了借鉴方案。(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01)
罗媛[3](2016)在《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老残游记》中文化翻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典章回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作家刘鹗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述郎中老残行医游历的见闻感受,揭露了清末社会的腐败与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强烈愿望,被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老残游记》以其深刻的主题及高超的艺术手法享誉盛名,是最早被翻译为英语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国内着名翻译家杨宪益与英国汉学家哈罗德·谢迪克的译本。小说中包含很多极具文化内涵的用语及典故,为了更好地向国外读者传递文化信息,译者需对书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进行恰当的处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译学界掀起一股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一热潮被称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者们不再将翻译研究视为语言间的简单转换,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宽泛的文化研究的范畴中进行探讨和审视。他们认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不仅是介于两种文字之间的技术性转换,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作为异质文化间交流协商的重要途径,翻译必然会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伴随着翻译研究领域中文化转向的不断深入,作为翻译实践和文化传播主体的译者逐渐进入翻译理论研究者的视野,译者的文化身份亦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在后殖民语境中提出了“混杂”这一概念,并将混杂概念与文化身份观结合起来,阐释了二者问的关系及混杂文化身份的形成。混杂文化身份观是文化身份理论的深入与补充,为文化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老残游记》的两位译者杨宪益和哈罗德·谢迪克均具有混杂文化身份。前者以东方文化身份为主文化身份、以西方文化身份为次文化身份,后者则反之。纵观现有的《老残游记》英译研究,尚未有前人选用混杂文化身份观这一视角对译者及其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拟从混杂文化身份观入手,对比研究杨宪益和谢迪克的混杂文化身份以及他们的英译本中关于文化因素的翻译处理,从而探讨译者的混杂文化身份对译者的翻译活动及译文可能造成的影响。《老残游记》两位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译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选用译者混杂文化身份这一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古典小说文化翻译的对比研究提供若干借鉴与思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尹丕安,梅钰鑫[4](2016)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适应与选择”研究——以《老残游记》谢迪克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视角,来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纵观和审视。它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翻译学说,是一种自足的、独立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视为一个由译境、译本和译者构成的翻译生态共同体,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一个活的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及写作风格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对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发扬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6年01期)
程飘云[5](2013)在《从目的论视角解读《老残游记》谢迪克英译本中四字成语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字成语是汉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因其言简意赅、内容丰富而一直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老残游记》是刘鹗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中有着很多的四字成语。它们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传统。不过,这些四字成语也给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异域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四字成语存在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之中,所以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就在于如何正确地翻译它们并且准确无误地传递其文化内涵。对此,目的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在目的论的构架中,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而翻译是否“充分”实现了翻译目的则成为评判一篇译文好坏的重要标准。本文正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四字成语的翻译,并以《老残游记》谢迪克译本中四字成语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四字成语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其翻译“充分性”的最终实现则是要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传神达意的翻译。总之,利用目的论来分析四字成语的翻译不仅拓展了目的论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解决四字成语的翻译这一汉语翻译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对现有研究成果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5-30)
谢迪克译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小说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描写细致入微,与同期作品相比,其艺术成就较为卓越。在领略《老残游记》的语言艺术的同时,读者不难发现文中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载体,文化负载词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更多地囊括于历史、宗教、地理以及生态等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译者在处理这些词语时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在文化外传背景下,研究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很有必要。关联—顺应理论是基于斯珀伯与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和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构建而来的。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指明了交际原则以及顺应策略,认为翻译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和动态顺应过程,译者需要尽力找到与原文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然后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以满足读者需求。本文对刘鹗《老残游记》哈罗德·谢迪克的英译本进行文本分析,探讨了关联—顺应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体现以及为达到关联与顺应而采用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究关联—顺应论在处理《老残游记》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过程中是如何呈现的。论文主体部分首先对《老残游记》中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举隅,然后通过案例分析体现关联—顺应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解释力。最后归纳得出结论:(1)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寻找关联和动态顺应的统一过程,该理论在描述和解释中国文化负载词时别有成效。(2)关联—顺应论视角下谢迪克《老残游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圈可点。译者尽力保留原文的风格,以期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3)从关联顺应理论的角度来看,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要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方法上,主要以音译、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加注等为主。另外,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的《老残游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为解决其他文学作品翻译中因文化因素带来的翻译障碍提供了借鉴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谢迪克译本论文参考文献
[1].邓欣.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老残游记》谢迪克英译本的“译者责任”研究[D].西华大学.2018
[2].罗梦真.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3].罗媛.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老残游记》中文化翻译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6
[4].尹丕安,梅钰鑫.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适应与选择”研究——以《老残游记》谢迪克英译本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
[5].程飘云.从目的论视角解读《老残游记》谢迪克英译本中四字成语的翻译[D].浙江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