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协议论文-米洪,郑莹

匿名协议论文-米洪,郑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匿名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联网,安全通信,撤销列表,协作认证

匿名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米洪,郑莹[1](2019)在《基于协作模式的匿名消息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消息认证是提高车联网(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VANETs)服务的可靠性的有效手段。然而,现存的匿名消息认证协议存在通信、认证、撤销成本高的问题。为此,提出基于协作模式的匿名消息认证(Anonymous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based on a cooperative mode,AA-CM)协议。AA-CM协议利用带密钥散列链(Keyed Hash Chain,KHC)产生双别名,并通过密钥哈希链和双别名机制降低撤销列表(Revocation List,RL)成本尺寸。同时,AA-CM协议引用协作认证模式,避免非协作认证和协作认证模式间的认证同步问题。性能分析表明,提出的AA-CM协议降低成本,并具有条件隐私保护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周治平,李智聪[2](2019)在《无可信第叁方的数据匿名化收集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半诚信的数据收集者对包含敏感属性(SA)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隐私泄露问题,该文在传统模型中增加实时的数据领导者,并基于改进模型提出一个隐私保护的数据收集协议,确保无可信第叁方假设前提下,数据收集者最大化数据效用只能建立在K匿名处理过的数据基础上。数据拥有者分布协作的方式参与协议流程,实现了准标识(QI)匿名化后SA的传输,降低了数据收集者通过QI关联准确SA值的概率,减弱内部标识揭露造成隐私泄露风险;通过树形编码结构将SA的编码值分为随机锚点和补偿距离两份份额,由K匿名形成的等价类成员选举获取两个数据领导者,分别对两份份额进行聚集和转发,解除唯一性的网络标识和SA值的关联,有效防止外部标识揭露造成的隐私泄露;建立符合该协议特性的形式化规则并对协议进行安全分析,证明了协议满足隐私保护需求。(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兵[3](2019)在《面向VANETs基于群签名的匿名认证协议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的逐渐完善,车载自组织网络(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VANETs)的部署已经成为可能。VANETs的部署可以改善驾驶环境和提升道路安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安全性问题。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中,用户通常希望其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因此个人隐私保护是目前VANETs下面临的最大隐私安全挑战之一。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本文主要对VANETs匿名认证协议展开研究。首先,给出面向VANETs高效安全匿名认证方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现有方案在安全性与撤销性能两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安全性方面,未充分考虑撤销用户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包括前向安全性和后向安全性;在撤销性能方面,为了防止被撤销的用户生成非法匿名认证信息,验证者必须经常从一个或多个可信机构下载最新的撤销列表,这极大地增加了可信机构和验证者的工作量。其次,针对VANETs系统中存在的攻击威胁,给出设计目标。依据设计目标,利用BBS+签名和完全子树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匿名身份验证方案。方案中构建了一个双重撤销机制,实现了成员的撤销和前向/后向安全性,并提供了无需在线下载撤销列表的验证方法。本文提出的协议将VANETs整个区域划分为几个独立区域(群),每个区域(群)由相应的RSU管理,使得可信第叁方摆脱为所有OBU生成群证书的繁重工作。方案允许RSU从可信第叁方获取撤销列表,OBU可在不下载撤销列表的情况下验证签名的合法性。然后,对本文方案与现有方案在安全性和计算开销两方面进行对比。在安全性方面,本文方案具有前向/后向安全性、不可伪造性、匿名性、可追踪性、不可诬陷性等安全属性,这些安全性是现有方案所不能完全满足的,并为方案各安全属性给出了相应的形式化证明;在计算开销方面,同现有基于群签名匿名认证方案的签名算法以及验证算法进行对比,虽然签名算法的效率低于其他方案,但是验证算法是高效的。最后,本文对方案的鲁棒性进行评估,提出利用VBN思想来确保方案的鲁棒性,通过硬件加速器解决计算开销对鲁棒性的影响,并对方案进行了系统仿真。(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9)

赵梦瑶[4](2019)在《基于洋葱路由的双向匿名秘密通信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身份隐私是隐私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情报机构以及军方机构等一些部门机构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要确保机构通信者的身份信息不能够被攻击者获取到。匿名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对通信系统中用户身份的保护,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相关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该技术,匿名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研究人员对于能够实现发送者匿名的匿名通信研究较多,相比之下,对于实现发送者匿名与接收者匿名的双向匿名通信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洋葱路由协议进行重大的修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向匿名通信协议,叫做基于洋葱路由的双向匿名秘密通信协议,并且对协议进行详细的叙述与讨论。本文首先对匿名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匿名通信中的基本概念、匿名类型以及匿名通信系统中存在的攻击种类,分类介绍了匿名技术以及匿名通信系统。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向匿名秘密通信协议--基于洋葱路由的双向匿名秘密通信协议,该协议基于洋葱路由机制,并且对其进行了重要的修改。洋葱路由协议采取源路由思想,消息按照构造的洋葱路径被转发,协议具有发送者匿名性。本文协议以随机的顺序构造包含系统中所有节点的路由路径,消息按照路由路径被转发。当节点收到转发的消息时,节点首先要判断其上的用户是不是接收者用户。若是接受者用户,则节点将消息转交给其上的接收者用户,与此同时节点终止转发消息;若不是,则节点按照路由路径继续转发消息。通信对方或者系统中的其它用户不可能知道通信者的身份信息;另一方面,只有通信双方知道消息,其它所有的节点、用户以及攻击者都获取不到消息;第叁,消息最终一定可以被接收者用户收到。综上所述,本协议可以实现双向匿名秘密通信。最后,对协议进行了分析与对比,证明了协议的双向匿名性以及消息保密性,对协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与匿名度分析,并且对比了本协议与其它匿名通信协议。本文的双向匿名协议只基于洋葱路由机制,实现简单,相对于用组播实现双向匿名来说,产生较少的流量,系统的负担较小。对协议进行系统仿真,并设计实验方案对协议进行测评,实验结果显示,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随着节点数目的增加近似线性增长,这说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健壮性,伴随着系统中用户数目的变化,系统一直运行稳定。(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赵梦瑶,李晓宇[5](2019)在《基于洋葱路由的双向匿名秘密通信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中,通信双方的身份是一项重要的隐私,匿名通信可以隐藏通信者的身份。对于匿名通信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关于发送者匿名,而对于接收者匿名以及双向匿名通信的研究比较少。洋葱路由系统使用源路由协议和层层加密的思想构造洋葱路径,消息按照洋葱路径经过有序中转节点进行转发,隐藏了发送者的地址,实现了发送者匿名,能够有效地防止窃听和流量分析。基于洋葱路由,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向匿名秘密通信协议。发送者构造的洋葱路径包含系统中所有的节点,每到一跳中转节点,都要判断该节点上是否有接收者用户。如果没有,则继续转发消息;如果有,则接收者收到消息,同时终止转发。发送者(接收者)的身份不会被对方或者任意的其他用户获取,而且除了通信双方之外,任意的中转节点和侵入者都不能获取消息,因此该协议很好地实现了双向的匿名秘密通信。该协议不使用组播实现接收者匿名,有效地减少了系统中的流量;且只基于洋葱路由一种匿名系统,实现简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系统用户的增加,平均响应时间和平均双向通信时间近似呈线性增长,说明该系统在用户数量很多的情况下仍然工作稳定,健壮性较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屈娟,冯玉明,李艳平,李丽[6](2019)在《可证明的基于扩展混沌映射的匿名多服务器身份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多服务器环境下的身份认证方案大多存在无法抵御各种安全攻击,不能实现匿名性等问题,基于扩展的混沌映射和生物特征方法提出了一种多服务器环境下的身份认证协议,实现用户与多服务器之间的身份认证,并在认证过程中协商了会话密钥。利用BAN逻辑对提出的协议进行了安全证明。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协议可抵御假冒攻击、离线口令猜测攻击、偷取智能卡攻击等,并具有强匿名性。最后,与现有的相关协议比较,本文的协议更安全高效,适合在实际中应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倩钰[7](2019)在《微博用户“标签匿名协议”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黑暗效应"理论出发,解读网络传播背景下微博用户默认和普遍遵守的"标签匿名协议",探析匿名用户自行添加的标签分组描述进行身份表达时对匿名的反哺作用,并根据现阶段"微博间接实名制"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完善现有"匿名机制"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9年05期)

张键红,白文乐,欧培荣[8](2019)在《基于区块链的匿名密码货币支付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Mixcoin模型和代理重签名算法的签名所有权的转化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匿名密码货币支付系统模型。在支付阶段,通过利用代理重签名技术把交易用户的签名转换为权威机构的签名,然后通过权威机构的信任背书提高交易的确认速度,从而缩短交易确认时间和阻止了用户的双重花费,提高了交易效率;基于Diffie-Hellman密钥协商思想,利用用户和商家能够产生相同的一次公钥地址作为收款地址,更好地实现了资金流向的匿名性,即实现了交易的隐私保护。最后通过与其它两种方案进行性能比较,所建议的方案综合性能具有较大优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周志彬,王国军,刘琴,贾维嘉[9](2018)在《一种采用双层校验的RFID离线匿名群证明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物品被贴上RFID标签,用于证明若干具有一定关系的物品作为一个群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的群证明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在RFID群证明技术中,如何在确保标签信息安全与隐私的同时,生成可靠的群证明,并提升协议的执行效率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确保标签信息的安全与隐私,离线群证明协议往往仅由Verifier完成验证,Reader仅负责群证明信息的收集,降低了协议对于非法群证明的响应速度,为提高系统的群证明效率,抵御拒绝服务(deny of proof,DoP)攻击,提出了一种采用双层校验的RFID离线匿名群证明协议AGPDL,使用椭圆曲线加密,通过二次校验的方法,授权Reader在标签匿名的情况下预先进行群证明的有效性验证,然后再由Verifier完成最终的群证明校验,并确认标签身份.通过安全性分析与性能分析可知:AGPDL能够较好地保护标签信息的安全与隐私,抵御冒充攻击与重放攻击,并且防止Reader提交无效群证明带来的系统开销,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18年12期)

周彦伟,杨波,王鑫[10](2018)在《基于模糊身份的直接匿名漫游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为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性,大量适用于全球移动网络环境的匿名漫游认证协议相继被提出.其中,部分协议采用临时身份代替真实身份的方法实现漫游过程中用户身份的匿名性需求,然而临时身份的重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的存储负担;部分协议采用身份更新的方法实现临时身份的一次一变性,但是相关信息的存储及更新操作,导致协议的执行效率较低.针对上述不足,提出模糊的直接匿名漫游认证协议.无需家乡代理的协助,通过1轮消息交互,外部代理即可直接完成对移动用户的身份合法性验证.同时,无需更新操作,即可实现漫游过程中临时身份的一次一变性.该机制在实现身份合法性匿名认证的同时,提高了协议的存储和执行效率,并且降低了通信时延.安全性证明表明,该协议在Canetti-Krawczyk(CK)安全模型下可证明是安全的.相较于传统漫游认证协议而言,该协议在存储、通信和计算等方面具有更优的性能,更适用于全球移动网络.(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匿名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半诚信的数据收集者对包含敏感属性(SA)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隐私泄露问题,该文在传统模型中增加实时的数据领导者,并基于改进模型提出一个隐私保护的数据收集协议,确保无可信第叁方假设前提下,数据收集者最大化数据效用只能建立在K匿名处理过的数据基础上。数据拥有者分布协作的方式参与协议流程,实现了准标识(QI)匿名化后SA的传输,降低了数据收集者通过QI关联准确SA值的概率,减弱内部标识揭露造成隐私泄露风险;通过树形编码结构将SA的编码值分为随机锚点和补偿距离两份份额,由K匿名形成的等价类成员选举获取两个数据领导者,分别对两份份额进行聚集和转发,解除唯一性的网络标识和SA值的关联,有效防止外部标识揭露造成的隐私泄露;建立符合该协议特性的形式化规则并对协议进行安全分析,证明了协议满足隐私保护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匿名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米洪,郑莹.基于协作模式的匿名消息认证协议[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9

[2].周治平,李智聪.无可信第叁方的数据匿名化收集协议[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

[3].陈兵.面向VANETs基于群签名的匿名认证协议研究与实现[D].沈阳工业大学.2019

[4].赵梦瑶.基于洋葱路由的双向匿名秘密通信协议[D].郑州大学.2019

[5].赵梦瑶,李晓宇.基于洋葱路由的双向匿名秘密通信协议[J].计算机科学.2019

[6].屈娟,冯玉明,李艳平,李丽.可证明的基于扩展混沌映射的匿名多服务器身份认证协议[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7].李倩钰.微博用户“标签匿名协议”探析[J].中国报业.2019

[8].张键红,白文乐,欧培荣.基于区块链的匿名密码货币支付协议[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9].周志彬,王国军,刘琴,贾维嘉.一种采用双层校验的RFID离线匿名群证明协议[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8

[10].周彦伟,杨波,王鑫.基于模糊身份的直接匿名漫游认证协议[J].软件学报.2018

标签:;  ;  ;  ;  

匿名协议论文-米洪,郑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